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伊丽莎白·毕晓普:诗歌的越界思想研究
内容
内容简介
伊丽莎白?毕晓普是美国著名现代诗人。本书以越界的概念作为切入点,从界限的流动不定,去掌握跨越界限的意义,藉此蠡测诗人的心理世界与真实的经验感。笔者认为,毕晓普在学科越界、文化越界、文本越界中探求生命与精神的自由境界,形成了独特的越界思想。毕晓普的越界思想是美国黑暗时代的产物及其诗化哲学思维的结果,带有强烈的反叛色彩。毕晓普用诗性智慧描述了一个超越界限的永恒自由的世界,为人类在这个断裂的时代构建了可以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
作者简介
吴远林,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后。现任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校“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创新团队”成员,主要从事英语诗歌的教学与研究。在《外国文学》《当代外国文学》和《国外文学》等刊物上发表过多篇有关现当代美国诗人的论文。
目录

绪言

一、诗人作品

二、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结构安排

第一章越界理论

毕晓普诗歌越界概说

(一)越界的思想史

(二)毕晓普的界限写作

(三)毕晓普的越界思想

第二章学科越界: 跨学科交往

一、“用视觉去思考”: 毕晓普诗歌的视觉艺术

(一)婴孩的“眼”: 毕晓普诗歌的直视艺术

(二)画工的“眼”: 毕晓普诗歌的透视艺术

(三)心灵的“眼”: 毕晓普诗歌的灵视艺术

二、诗人的神学: 毕晓普的诗与宗教共生关系

(一)宗教濡染与诗人关切

(二)文化反讽与诗性批判

(三)圣俗之间与诗歌实验

第三章空间越界: 多元文化思考

一、旅行写作与身份认同: 毕晓普的“巴西组诗”解读

(一)旅行写作与身份认同

(二)双重身份与双重视角

(三)表述他者与表述自我

二、帝国的命运与《生活》杂志: 从毕晓普《巴西》的

改编谈起

(一)毕晓普、《巴西》与《生活》杂志

(二)历史认知与文化偏执

(三)美学理念与帝国利益

(四)美国文化帝国主义论

第四章性别越界: 同性欲望幻想

同性恋与写作: 毕晓普的爱情诗再研究

(一)新女性意识与情感谱系的拓展

(二)文本生成与爱欲转化

(三)写作笔法的培育与精神视域的构建

第五章文本越界: 古今文学比较

一、毕晓普与霍普金斯

(一)引用与化用

(二)对称与对话

(三)悖论与统一

二、毕晓普与莫尔

(一)题材择取

(二)描写技巧

(三)措辞艺术

第六章结语: 越界,融合与创新

参考文献

毕晓普生平与作品年表

致谢

精彩书摘

20世纪中叶,美国社会遭逢历史巨变,美国诗坛涌现出一批颇具创新精神和时代意识的“中间代诗人”John Ciardi, ed., MidCentury American Poets, New York: Twayne Publishers Inc., 1952. 注:“中间代诗人”,生于1900—1920年,出现于美国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诗坛,他们的创作位于现代诗坛和当代诗坛的中间地带,在诗歌创作中留下了历史转化演变的痕迹,他们的诗歌忠实于自我,响应心灵的呼唤,遵循生命的律动,将生活而不是文学入诗,主要代表诗人有威尔伯(Richard Wilbur)、罗斯克(Theodore Roethke)、毕晓普(Elizabeth Bishop)、洛威尔(Robert Lowell)、贾雷尔(Randall Jarrell)、贝里曼(John Berryman)、海登(Robert Hayden)、基斯(Weldon Kees)、布鲁克斯(Gwendolyn Brooks)、斯塔福德(William Stafford)、邓肯(Robert Duncan)、奥尔森(Charles Olson)、雷克斯罗思(Kenneth Rexroth)、麦格拉斯(Thomas McGrath)、埃伯哈特(Richard Eberhart)、夏皮罗(Karl Shapiro)、施瓦茨(Delmore Schwartz)、鲁凯泽(Muriel Rukeyser)、查尔蒂(John Ciardi)、迈尔斯(Josephine Miles)、史密斯(William Jay Smith)、斯温森(May Swenson)、埃弗森(William Everson)等人。

他们以顽强的毅力和孜孜不倦的创作为后世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伊丽莎白·毕晓普(Elizabeth Bishop,1911—1979)是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毕晓普为20世纪美国诗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她以不断探索求新的精神、聪颖深邃的思想和沉稳内敛的情感,有力地推动了美国诗歌持续向前发展,对同时代以及后来的诗人和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英美诗歌理论和诗歌实践的锐意变革者,她无愧于“诗人的诗人”的称号,她对促进西方现代诗歌的转型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评论家杰克逊在《缔造新阶段: 1940年代诗歌》中指出,“毕晓普是沉静的变革旧诗歌和理论运动的领导者”。美国诗坛盟主洛威尔说:“很少有女诗人写出重要作品……能够与最优秀的男诗人比肩的只有四位: 狄金森、莫尔、毕晓普和普拉斯。”诗评家哈默则指出: “没有一个诗人能够像毕晓普那样广泛而深刻地影响当代诗学的实践。”借由其作品独具特色的创造意蕴和艺术风格,毕晓普成为美国诗歌史上一位不可忽视的作家。美国著名批评家布鲁姆说:“在她那一代诗人中,包括罗斯克、洛威尔、贝里曼和贾雷尔,毕晓普的独特性是毋庸置疑的。作为她的同时代人,我们可能过于尊重其他人,但毕晓普的诗歌,如同斯蒂文斯和莫尔的诗歌一样,有着自身的地位和影响力,这不会有错。”这样一位重要而又独特的作家,开始走进中国读者的视野。

一、诗人作品

毕晓普是20世纪美国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诗人之一,美国文学和艺术学院院士、巴西总统勋章获得者和美国、加拿大多所高校荣誉博士,桂冠诗人。生前,诗人莫尔、洛威尔、贾雷尔对她的诗歌推崇备至;身后,毕晓普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特别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包括布罗茨基、帕斯、希尼等人的推崇,使得毕晓普成为近年来越来越具有国际影响力的20世纪诗人。

1911年2月8日,毕晓普出生在马萨诸塞州的伍斯特。童年时,父亲去世,母亲住进了精神病院,她在加拿大新斯科舍省的外祖母和波士顿的姨母轮流抚养下长大。中学时代,毕晓普展现出过人的创作才华,她的散文和诗歌经常出现在胡桃山中学的文学杂志《蓝铅笔》(The Blue Pencil)上。大学时代,毕晓普结识了大诗人艾略特和莫尔,与莫尔的友谊传为文坛佳话。在莫尔的指导下,毕晓普的诗歌创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她的作品开始出现在专业的文学杂志上。瓦萨学院毕业后,毕晓普继承了祖父遗留下来的财产,开始了一生的漫游和流浪,先后在纽约、基维斯特、华盛顿、西雅图、旧金山和波士顿等地定居,还去过法国、墨西哥、巴西等国家,直至晚年应哈佛大学邀请,返回美国教书,并继续致力于广泛的游历、阅读和写作。

毕晓普很少写没有探索意义的诗。她被认为可以流传于世的诗集有5部: 《北与南》(1946)、《寒冷的春天》(1955)、《旅行的问题》(1965)、《地理学Ⅲ》(1976)、《新诗》(1979)等。其中,《北与南》一经发表就获得“霍顿诗歌奖”;1956年,诗集《北与南》和《寒冷的春天》的合印本荣获“普利策诗歌奖”;1970年,《诗歌合集》荣获“国家图书奖”;1976年,诗集《地理学Ⅲ》获得“诺斯达特国际文学奖”。这些文学奖项的获得,让毕晓普的名声大震。纽约时报书评认为,毕晓普的声誉主要建立在以下20余首诗上: 《地图》《人蛾》《爱情躺卧入眠》《莠草》《纪念碑》《公鸡》《鱼》《2000多幅插图和一个完整的经文汇编》《在渔屋》《邀请玛丽安娜·莫尔小姐》《洗发》《抵达桑托斯》《巴西,1502年1月1日》《旅行的问题》《犰狳》《在新斯科舍的第一次死亡》《沙鹬》《拜访圣·伊丽莎白》《在候诊室里》《克鲁索在英格兰》《麋鹿》《一种艺术》《三月之末》等。因此,毕晓普也被认为是继狄金森之后美国最伟大的女诗人。

毕晓普的诗歌清新、自然、朴实、深刻,极富洞察力,不仅多层面地汇集了多元文化和多种语言,还有效地融合了西方现代绘画艺术和美国诗歌传统。墨西哥诗人和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斯曾用“水”来形容她的诗歌,“清新、明澈,适于饮用”,彰显物象,“似水又似空气: 诗歌开启视野,视觉的诗。用字清晰,朗然如画”。布鲁姆对她诗作晶莹剔透的特质,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那是一种认知的穿透力,甚至是辨析力,其披露人生真相的功力远胜过哲学和精神分析”。借由质朴、自然的语言,毕晓普的诗歌在看似童稚的视域中,不动声色地传达着人性深处的智慧和复杂深奥的哲理,流露出她对社会现实的悲悯思考。爱尔兰诗人和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希尼说,毕晓普是“能将‘事实’提升为一种崭新的修辞效果的古老天才”。

毕晓普诗歌风格独特,她在美国诗歌史上的地位也颇为特别。首先,毕晓普的创作处于现代与后现代文学之间,这种独特的时代语境决定了她诗歌创作的特殊性。其次,毕晓普大部分时间在旅行,她不属于任何诗歌流派,虽然获得国内外数十项诗歌大奖,但没有取得相应的诗坛地位。正如卡尔斯通所说,“毕晓普是一个最容易被忘记,却又最值得尊敬的诗人”。关于毕晓普的诗歌地位,布鲁姆有积极、中肯的评价:

毕晓普立足美国诗歌传统,这个传统始于爱默生、维里、狄金森,以弗罗斯特、斯蒂文斯和莫尔的创作达到顶峰。这个传统不以夸张的修辞,却以克制的表达和公开的道德责任感而著称。

近年来,随着批评界持续不断的关注,毕晓普开始从边缘走向中心,不仅在美国文坛引发了“毕晓普现象”,而且直接“从圈内走向经典”。关于毕晓普诗歌研究的专著和论文层出不穷,这无疑是与诗人的诗歌成就相称的,其诗歌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伊丽莎白·毕晓普:诗歌的越界思想研究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吴远林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2035254
开本 32开
页数 244
版次 1
装订
字数 131000
出版时间 2021-04-01
首版时间
印刷时间 2021-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712.072
丛书名
印张
印次 1
出版地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9:5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