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文化和自然遗产:批判性思路 |
内容 | 编辑推荐 罗德尼·哈里森先生提出“遗产无处不在”的概念,使 的批判遗产研究增添了一个新的理论流派。他注重于观察文化遗产与我们的政治、社会、文化和未来的关系,是宏观的研究遗产的思路,并启发了我们对于当今社会结构和文化的深远思考。是一本 代表性的,标杆性的文化遗产研究的世界著作,此书已列入世界多个 大学的教学参考书,是研究世界遗产,研究文化与遗产关系的不容遗漏的重要著作。 内容简介 英国考古学家撰写的文化遗产方面的教科书《Heritage: critical approaches》,是文化遗产和考古学的一门入门书,作者认为“遗产 重要的不是关乎过去,而是我们与现在、未来的关系。”他认为“遗产不能仅仅理解为对存留至今的古物进行被动地保护,它还是一种将物、场所与实践主动聚集起来的过程,其中,我们的选择犹如一面镜子,映照着我们在当代所持并希冀能带进未来的某种价值体系。”这是一本关于整个文化遗产学的理论进行深入反思的,具有时代意义的理论著作,也对未来的包括考古学、博物馆学、文化创意、文物等领域有着重要影响的参考书。 一种社会变革必然有与其相适应的社会思潮。所以,考古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回到古代,就如同文艺复兴一样,重新发现古希腊罗马的人文精神,迎来的是近代的曙光。现在,在世界范围内遗产都在得到越来越多的保护。同样,1888年美国史密森学会助理秘书长乔治?布朗?古德就曾经说过:“博物馆者,非古董者之墓地,乃活思想之育种场。”美国芝加哥博物馆曾经悬挂的一幅标语History Lives Here(历史是鲜活的)表达的是同样的含义。 目录 前言 致谢 第1章 导言:遗产无处不在 第2章 定义:遗产、现代性(modernity)、物质性(materiality) 第3章 世界遗产史前史:概念的形成 第4章 晚期现代性与遗产 第5章 批判性遗产研究与话语转向 第6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景观 第7章 遗产、多样性和人权 第8章 遗产和记忆问题 第9章 对话的遗产和可持续性 0章 过去,何去何从?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文化和自然遗产:批判性思路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澳] 罗德尼·哈里森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2598151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52 |
版次 | 1 |
装订 | |
字数 | 324000 |
出版时间 | 2021-05-01 |
首版时间 | |
印刷时间 | 2021-05-01 |
正文语种 | |
读者对象 |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917,S759.991 |
丛书名 | |
印张 | |
印次 | 1 |
出版地 | |
长 | |
宽 | |
高 |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