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中国大学募捐多机构协同形成机制研究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书采用社会网络互动的研究新视角,选用多机构间互动关系作为切入点和分析单位,解答了“不同性质三方机构如何合作”以及“大学募捐执行机构是否应该服务和听令于大学行政职能部门、遵循科层制逻辑”两个问题,给出了网络互动层面的解释,为社会网络理论增加了新研究情景,可为中国大学募捐提供实践指导。 作者简介 刘黄娟,1988年生,湖北黄冈人,西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学博士,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访问学者。中国社会保障学会慈善分会理事,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会员,四川省民政厅决策咨询专家库专家,辽宁省民政厅公益慈善专家库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慈善文化与非营利组织管理,政社关系与基层治理。已在VOLUNTAS、《厦门大学学报》、《晋阳学刊》等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出版专著一部,在编教材一部,主持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一项。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问题的提出 第四节 研究目标和学科贡献 第五节 研究地图 第六节 小结 第二章 研究现状和相关文献评述 第一节 学科文献:大学募捐“网络”协同研究现状综述 第二节 主题文献:四类协同形成机制研究综述 第三节 理论文献:研究协同形成的四种理论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多机构协同形成机制解释框架构建 第一节 框架基础:网络结构中的互动关系 第二节 框架构建:网络互动视角下大学募捐协同形成解释框架 第三节 小结 第四章 类型学划分:网络结构与互动模式 第一节 实务界对大学募捐机构间关系描述 第二节 基于机构自治的募捐网络结构类型 第三节 基于募捐网络结构的互动模式类型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案例分析:大学募捐“网络”互动—协同过程 第一节 典型案例研究说明 第二节 WH大学募捐案例:行政管理“网络”互动模式协同形成机制 第三节 HN大学募捐案例:执行者“网络”互动模式协同形成机制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大学募捐“网络”协同形成整合模型 第一节 大学募捐“网络”结构下互动特征提炼 第二节 大学募捐“网络”协同形成四个机制提炼 第三节 大学募捐“网络”协同形成的三个逻辑 第四节 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结论:大学募捐“网络”互动如何能形成协同 第二节 反思:协同形成机制、逻辑与网络结构关系 第三节 建议:大学募捐多机构协同行动优化建议 第四节 展望:从网络互动到网络协同 第五节 小结 附录一:募捐“网络”和互动模式类型划分(节选) 附录二:典型案例的访谈提纲和访谈纪要(节选) 参考文献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中国大学募捐多机构协同形成机制研究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刘黄娟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22725475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54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58 |
出版时间 | 2023-08-01 |
首版时间 | 2023-08-01 |
印刷时间 | 2023-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420 |
CIP核字 | 2023165972 |
中图分类号 | G647 |
丛书名 | |
印张 | 16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0 |
宽 | 170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