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们是怎样把孩子教傻的(全新修订版)/素质教育在美国
内容
编辑推荐

“素质教育在美国”系列是黄全愈关于素质教育、中美教育比较的经典作品系列。黄全愈的素质教育理念对中国现代教育的改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的每一本书都在中国教育界引发振聋发聩的效应。

《我们是怎样把孩子教傻的(全新修订版)》为该系列之一,收录了作者近年来关于中国基础教育问题的一些观点、访谈和文章,不仅有理论研究,也有对实例的分析和探讨。

内容推荐

中国的基础教育注重让学生掌握知识量,要多学、多记;美国的基础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独立性思考,让学生多问、多想。这个“童子功”的明显差别造成美国的学生后劲更足、创造力更强。《我们是怎样把孩子教傻的(全新修订版)》收录了作者黄全愈近年来关于中国基础教育问题的一些观点、访谈和文章,不仅有理论研究,也有对实例的分析和探讨,集中展示了作者“要建立创新型国家,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从基础教育开始”的核心思想。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到一个旅美教育学家对祖国基础教育的思考及关注,体会到作者的爱之深,故而责之切。

目录

代前言 黄全愈:教育的“修桶匠”

第一章 我们是怎样把孩子教傻的:创新教育的陷阱和盲区

 敢于让孩子输在起跑线

 动一动中国基础教育的基础

——兼与杨振宁教授商榷

 一流的学生从哪里来

——兼与北大校长许智宏院士商榷

 从美国的教育说起,何为体育的“育”?

 从走课制里“走”出什么?

 教育复兴:从“授人以渔”到“有教无类”

——“教育”这个好东西,我们曾经有过……

 教育更是一个好东西

第二章 改革高考之我见

——与中科大校长朱清时院士商榷

 美国这样“高考”

 教育以“考”为本,还是以人为本?

——论高考改革之路

 高考何去何从

——再论高考改革之路

 我看复旦的“一面定终身”

 状元情结可以休矣

——质疑王极盛教授的“高考状元”研究

 为什么“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兼答温家宝总理的提问

 便当里的“素养”

 “牵”(黔)驴技穷

——答“驴文”

 素质教育“靠”每一个人的参与

——素质教育靠老师还是靠体制?

 素质教育不适用于狗

 “状元”为啥就不能捡垃圾?

 “京剧进校”与“女足内讧”背后的观念混乱

 创新教育vs.“注、疏、解”

第三章 可怕的教育“自慰”,兼答“草头将军”

——博客答辩

 天底下哪有好的应试教育?

——博客答辩

 春考与作弊

——博客答辩

 不要把本也属于自己的财富划归“霸权主义”

——博客答辩

 “收徒”与“硬环境和软环境”

——博客答辩

 我看米卢的“卢”山真面目

 克劳琛“深”不可测吗?

 “辣辣”的印象

 写给南宁的读者

第四章 从根上抛弃“以考为本”

 《新京报》记者访谈

 新华社驻联合国及纽约记者范小林访谈

 《南方日报》记者刘晓璐访谈

 《中国书报刊博览》记者访谈

 《中国青年报》肖云祥记者访谈

 《羊城晚报》记者访谈

 《海外星云》记者访谈录

 《你也能够上哈佛》在北大校园引发教育观念大碰撞

 素质教育在中国

——一位留美教育学博士对中国教育的思考

代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我们是怎样把孩子教傻的:创新教育的陷阱和盲区

如果创新是一个民族崛起的脊梁;

那么,创新教育就是这根脊梁的脊髓!

创新是中性的武器

许多人以为,创新永远是正面的、积极的、正能量的。其实,就像核裂变一样,创新是一种中性的武器,好人可以拥有它,坏人也可以利用它。可惜,在正面创新举步艰难之时,负面创新却花样翻新。

据《人民网》报道,某日,某人在马路上拾到一信封,里面有一张带密码的银行卡,插入ATM机,竟然有30万余额。信封里还有一封某公司的“行贿信”:

某处长:

感谢您在招标过程中对本公司的大力帮助,因不方便登门致谢,特附上银行卡一张,里面是我司的一点心意。密码是工程开工日期(160423),如果在取款中遇到问题,请咨询开户银行(05168701XXXX)。

虽然银行卡显示有余额30万元,但当此人取款时,ATM机显示“不予承兑”。拨打信上的银行电话。“工作人员”耐心解释:卡上有5000元滞纳金,只要往里面转5000元,即可自由存取。5000vs30万,再说钱是打到这张卡里,能有啥问题?于是转了5000元。转账成功后,此人再输密码,仍是“不予承兑”,再拨“银行”电话,关机……

至于骗子是怎样创新的,在此不赘述。总之,既简单又新颖,以至公安感叹:这个骗局从未见过,连银行都蒙了!

读了这个让人唏嘘的负面创新的报道,让我们看一看汤森路透评选的2015全球创新企业百强的各国入围数量:日本40家;美国35家;法国10家;德国4家;瑞士3家;韩国3家;瑞士、加拿大、比利时、荷兰各1家。唯独没有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中国大陆。

这不得不促使我们反思我们的教育,特别是创新教育。

我们是怎样把孩子教傻的?

2000年,我应邀到南方一所非常好的中学作报告(没有多少中学“胆敢”让他们的学生面对我这个“离经叛道”的素质教育“传教士”)。

谈到语文教学时,我说:“请在前排就座的领导不要回头,我要问个敏感问题。”

校长大度地笑笑。

副校长:“不用回头我也知道怎么回事儿。”

我说:“不喜欢语文的同学,请举手!”

手臂林立,一片哄笑。

我又说:“请不喜欢数理化的同学举手!”

这次没有嬉闹,大家互相看看举手者,不时有人“检举”他人或被他人“检举”……

显然,不喜欢语文的同学,远比不喜欢数、理、化三科的总人数要多得多。  朱自清的《背影》,闻一多的《最后一次演讲》,鲁迅的《药》,还有唐诗宋词……让人即便走到天涯海角也没齿难忘!语文,实在是一门字里行间都情趣盎然的学科,本来应该最能吸引孩子,怎么反过来,倒成了一门*烦人的课?

光明日报曾刊文《这样的语文标准答案很荒谬》,披露了何为“荒谬”:在朱自清的散文《匆匆》里,你*喜欢,印象*深刻的一句是什么?标准答案竟然是:“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此标准真是“荒谬”得叹为观止!明明问的是“你”(学生)最喜欢,印象最深刻的一句是什么?而标准答案却答的是“我”(老师)最喜欢,印象最深刻的一句是什么?并且以此“荒谬”为唯一正确的“标准”。据说,有学生选择“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结果得了个巨大的红“X”!这个大红“X”迫使学生去寻找“标准”——去捉摸“老师在想什么?”说其荒谬,是因为我们以老师的荒谬为标准去绞杀孩子的独立思考,扼杀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语文教学把充满情感、漾溢想象、不应该有标准答案的内容硬生生地规定一个并不标准的、甚至极其荒谬的标准答案来桎梏学生的思维,能不让人反感吗!

十多年前,一位家喻户晓、离经叛道的年青作者曾跟我说:有一次,在课堂上分析他的作品。先是划分段落,然后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什么的。他反感极了,那些什么中心思想、段落大意离他的本意十万八千里。他说:“说实话,尽管我也搞不清什么是我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但他们弄的那套绝对不是我的本意……”

连作者都反感,读者能不反感吗?

P3-5

序言

黄全愈:教育的“修桶匠”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也就在这一年,一位旅美学者在国内出版了一本《素质教育在美国》,掀开了美国现代教育的面纱。此后,这位学者又相继出版了《这样教孩子更有效》《玩的教育》《放开孩子的手》《你也能够上哈佛》《智慧孩子是怎么炼成的》等系列著作,为中国现代教育的走向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理念。他的每一本书都在中国教育界引起振聋发聩的效应。有人说,他像斗风车的堂吉诃德;有人说,他像独行侠似的美国西部牛仔;也有人说,他像风尘仆仆的传教士。

“其实,我不过是个‘补桶工’而已,与大伙一道为中华民族修补那块‘最短的桶板’!”这是旅美教育学家、美国迈阿密大学教授黄全愈对自己的评价。

一个朴素的木桶定理

“你们见过木桶吗?”在给国内高中生作报告时,黄全愈问道。

当年黄全愈在广西农村插队,每天都要挑着木桶到河边打水。天长日久,木桶需要修理。“就修那块最短的桶板吧……”生产队长对黄全愈说了这么一句话。谁曾想到,三十年后,黄全愈会把这个朴素的木桶定理写进他的博士论文,写上他每一本中文书的扉页——“一只桶的装水量,取决于最差、最短的那块桶板。”

这个搞教育理论研究的博士把中国教育比作中国发展这只桶的那块短板,因为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取决于教育的改革。

1988年,黄全愈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约克学院讲学。他一边教书,一边读书,先后获得理学硕士和“教育管理学”哲学博士学位。之后一直在美国大学从事教书、研究及中美教育交流工作。

“其实,我也没什么太崇高的境界。就像自己看到精彩的电视节目,如果家人没看到,心里总感到遗憾一样;在美国有了新的教育感悟,也总想与国人分享。”

黄全愈自称是个走村串乡的“修桶工”。“不是那种有一搭没一搭的‘季节工’,而是一个没日没夜的‘长工’!”他很认真地说。

“黄全愈难题”

谈起中国教育。黄全愈立即进入了那个近几年被教育界谈论很多的“黄全愈难题”:“为什么中国孩子年年获各种奥赛金牌,但中国高校无成人获诺贝尔奖?”

1993年,黄全愈在博士论文《中国教育的哲理困惑及分析》里,系统地梳理了中国教育的现状。2000年,随着《素质教育在美国》的热销,这个问题在中国教育界掀起轩然大波。  黄全愈难题让人联想起一直徘徊在中国思想界上空的另一个难题——英国学者李约瑟提出的“李约瑟难题”: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中国发生?

如果说李约瑟难题引发人们从思维方式上去思考问题.黄全愈难题则从教育的角度将李约瑟难题具体化、现实化了。

中国传统教育重视考证、注释,讲究传道、授业、解惑;忽视启疑、创新、自主。顺着这个思路去思考黄全愈难题,答案就非常清楚了:为什么中国中学生年年获奥赛奖,但中国高校无成人获诺贝尔奖?因为我们的教育,基本目标是培养以“学会”为目的的“考生”——寻找已知世界的现成答案者,而不是培养“会学”的、探索未知世界的“学生”,而奥赛需要“考生”去回答现成的答案;诺贝尔奖则需要“学生”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如果说创新是支撑一个民族崛起的脊梁,创新教育就是这根脊梁里的骨髓。

应不应该强调诺贝尔奖,应不应该把一个国际奖项当成终极目标?面对人们的疑问。黄全愈的思路十分清晰——“拿不拿奖,并不是关键,关键是我们的教育鼓励的是什么。我们可以不拿奖,但是我们不能不要诺贝尔奖提倡的探索未知世界的自主创新精神。”

创造性能不能教

很长时间以来,人们认为我们可以像训练技能那样去训练孩子的创造性。黄全愈认为:创造性不能教,只能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培养。

黄全愈谈起了他亲身经历的一件事。

2000年,南京一位房地产老板建了一所中英文学校,请黄全愈在学校办两个“黄全愈素质教育实验班”。尽管分文不给,黄全愈还是接受了。

老板请教授在开班第一天给这帮刚上小学的孩子讲第一节课。

黄全愈走进教室,孩子们静静地端坐着,像所有学校的小学生一样,大家都“挺直腰,一条线”,把手整整齐齐地叠放在书桌上。黄全愈看到这个架势,临时改变主意,走下讲台,到孩子们中间“平起平坐”。

“我让你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手从桌面上拿下来,放松自己。坐也行,站也行,想坐在桌子上也行,如果有谁想坐到地上,也可以。”

……

作为一个海外游子,还能有什么比这评价更高呢?

黄全愈把他的12条高考改革建议通过新华社送给了中央。

2006年4月,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创全国之先例,以“面试”录取学生,对“认分不认人”的高考迈开了改革的一大步。  黄全愈关于高考改革的言论又一次成为舆论的中心。

重读《“高考“在美国》中关于高考改革的12条建议,人们发现,黄全愈三年前就预言了这场改革,预言了改革的方向和做法。出版社立即以《当预言成为现实》为题,再版这本书,告诫人们:明天我们怎么高考!

中华民族二十一世纪的巨大工程

2006年6月29日,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组织了一个座谈会,来自湖南师大附中和周南中学的4名高考尖子与黄全愈对话。

出乎组织者的预料,四个“一流考生”竟一边倒地支持黄全愈提出的“三合一”高考改革方案。其实,不光是高考尖子,黄全愈所到之处,学生们都在台下高声呼应他的“三合一”改革主张!当然,也有认同传统高考的,比如在北大,就有一个女生说,她喜欢传统高考,因为简单、容易——只要考好高考就行了,什么社会义工、文体活动……统统不用管。

采访结束时,黄全愈提到了他的博客。在那里,大批关心中国教育改革的网友发表了许多很有见地的议论。

一个读者发帖道:“素质教育是以一个点为圆心向外不断扩张的、陀螺样的图形,孩子可以不断发挥自己潜在的能力,是由内而外的、自主式、发散性的;而应试教学让我看到的是一个无缝焊接的圆环,孩子们都要向圆心看齐,是由外向内、被动式、聚敛性的。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培养出了两种人:一种是内控型人,我自己的事情我做主;另一种是外控型人,我的事情你做主。我们的学生聪明者太多,智慧型的太少……”

黄全愈很有信心地说,“从根本上改变以考为本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培育创造性思维活跃的新一代,这是中华民族二十一世纪的一个巨大工程。这个工程不能只靠几个人去完成。她要求整个社会方方面面的人都来参与。如果每个中国人都能这样认真地思考中国的教育,你说我们的教育能办不好吗?”

(《光明日报》2006年11月5日 记者 唐湘岳 通讯员 吴双英)

后记

大爱无形

许多人问我:为什么走上了教育的道路?

这个问题,我也问过我的母亲。

母亲是在抗战年间读的中大,主修历史。后来,到柳州当了一名普普通通的中学教师。我问母亲:“为什么在中大读历史,却当了中学教师?”

母亲摸摸我的头:“儿子,搞教育就是写历史……”

我当时听不懂。

后来,我终于理解: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前途,并不掌握在政治人物的手里。而是掌握在培育孩子的父母和老师手里。

英文把祖国叫做“motherland”——母亲的土地。

是父母把我引上了“写历史”的道路。

在“写历史”的时候,回过头来看生我、养我的“motherland”……爱之深,责之切。

于是,给祖国捧出了自己多年的思考。

在教育文集的字里行间,我看到了父母的脚步,看到历史了的痕迹。特附悼文作本书之后记。

书评(媒体评论)

黄全愈不仅仅影响了中国的教育制度,他也影响了美国的教育制度。他的想法——最好的教育就是中美的结合——非常值得学习。

——约翰·潘文(《华盛顿邮报》前驻北京首席记者,著名汉学家)

黄全愈对教育的认识深刻,对问题的分析一针见血,对教育改革的建议有独到之处。“素质教育在美国”系列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每一位家长和学生及政府官员一读。

——赵钰琳(北京大学教授、北大附中原校长)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们是怎样把孩子教傻的(全新修订版)/素质教育在美国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黄全愈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5496379
开本 16开
页数 23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2
出版时间 2017-06-01
首版时间 2017-06-01
印刷时间 2017-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7
CIP核字 2017075245
中图分类号 G639.712
丛书名
印张 17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30
171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7: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