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梁启超家书(精校版全新读本) |
内容 | 内容推荐 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文化巨人,梁启超的成就不仅局限于学术和思想领域,他还以爱和榜样的力量,悉心教导膝下的九位子女,使她们个个成才。家书是梁启超教育子女和传递自身沉稳冷静思想的重要手段和媒介,可以说梁启超是史上既曾国藩以后,第二位将家书这一文体发挥到极致的大家。本书籍是从梁启超亲手书写的数十万字家书中精心遴选、编辑而成。 目录 前言 致李蕙仙书(1898年9月15日) 【卿之与我,非徒如寻常人之匹偶,实算道义肝胆之交】 致李蕙仙书(1898年9月23日) 【患难之事,古之豪杰无不备尝】 致梁思顺书(1912年12月) 【吾若稍自贬损,月入万金不难,然吾不欲尔】 致梁思顺书(1912年12月18日) 【吾家始终不能享无汗之金钱也】 致梁思顺书(1913年4月29日) 【生为今日之中国人,安得有泰适之望,如我者则更无所逃避矣】 致梁思顺书(1915年8月23日) 【吾实不忍坐视此辈鬼蜮出没……】 致梁思顺书(1916年1月2日) 【处忧患最是人生幸事,能使人精神振奋,志气强立】 致梁思顺书(1916年2月8日) 【吾今舍安乐而就忧患……】 致梁思顺书(1916年2月28日) 【全国国命所托,虽冒万险万难不容辞也】 致梁思顺书(1916年3月20—21日) 【人生惟常常受苦乃不觉苦,不致为苦所窘耳】 致梁思顺书(1916年10月11日) 【作官实易损人格,易习于懒惰与巧滑,终非安身立命之所】 致梁思顺书(1919年12月2日) 【人生在世,常要思报社会之恩】 致梁思成、梁思永等书(1922年11月23日) 【君劢仓皇跑到该校,硬将我从讲坛上拉下……】 致梁思顺书(1922年11月26—29日) 【他说他要开一个梁先生保命会……】 致梁思顺书(1923年1月7日) 【……最要紧是多睡觉,说这一着比吃什么药都好】 致梁思顺书(1923年5月11日) 【这回小小飞灾,很看出他们弟兄两个勇敢和肫挚的性质】 致梁思成书(1923年7月26日) 【小挫折正磨炼德性之好机会】 致梁思顺书(1923年11月5日) 【天下事业无所谓大小……】 致梁思顺、梁思庄书(1925年4月17日) 【庄庄这几个月来天天挨着我,一旦远行……】 致梁思顺等书(1925年5月前后) 【功课有定,不闲不忙,早睡早起,甚是安适】 致梁思顺、梁思成、梁思永书(1925年5月9日) 【因为忠忠在你们弟兄姐妹中性情是最流动的……】 致孩子们书(1925年7月10日) 【求学问不是求文凭】 致梁思顺书(1925年8月16日) 【在此虽然甚闲,却也似甚忙】 致梁思顺书(1925年9月3日) 【我的政治生涯不能不复活……】 致孩子们书(1925年9月13日) 【这种子弟之礼,是要常常在意的……】 致顺、成、永、庄书(1925年9月29日) 【我经过这几天剧烈的悲悼,以后便刻意将前事排去……】 致孩子们书(1925年11月9日) 【我对于政治上责任固不敢放弃……】 致梁思成书(1925年12月27日) 【人之生也,与忧患惧来,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致梁思成书(1926年1月5日) 【天下大乱之时……】 致孩子们书(1926年2月9日) 【其实我这病一点苦痛也没有……】 致孩子们书(1926年2月27日) 【思成学课怕要稍为变更……】 致孩子们书(1926年3月10日) 【我这封信写得最有趣……】 致梁思顺书(1926年6月5日) 【希望不久接着你完全复元的信……】 致梁思顺书(1926年6月11日) 【几个孙子叫他们尝尝寒素风味,实属有益】 致孩子们书(1926年9月4日) 【择交是最要紧的事,宜慎重留意,不可和轻浮的人多亲近】 致孩子们书(1926年9月29日) 【我原来有点怕,庄庄性情太枯寂些……】 致孩子们书(1926年10月4日) 【品性上不曾经过严格的训练,真是可怕】 致梁思顺书(1926年10月7日) 【小小的病何足以灰我的心……】 致孩子们书(1926年10月14日) 【每日有相当的工作,我越发精神焕发了】 致梁思永书(1926年12月10日) 【只要能派你实在职务,得有实习机会……】 致孩子们书(1926年12月20日) 【将此麻木不仁的状态打破,总是好的】 致孩子们书(1927年1月2日) 【我常感觉我的工作,还不能报答社会上待我的恩惠】 致孩子们书(1927年1月27日) 【大抵凡关于个人利害的事只是“随缘”最好】 致孩子们书(1927年2月6—16日)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致孩子们书(1927年2月23日) 【他保护他的小弟弟比什么人都亲切……】 致孩子们书(1927年3月9日) 【得做且做,而非得过且过……】 致孩子们书(1927年3月10日) 【随便环境怎么样,都有我的事情做……】 序言 梁启超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历史名人,是近代中国的 思想启蒙者,他的一生横跨政治与学术两个领域,且都 留下了光彩夺目的伟大成就。他的文章议论纵横、气势 磅礴,极富鼓动性和感染力,曾经影响激励了几代中国 人,包括毛泽东、鲁迅、胡适、郭沫若等著名人物。 个人功业、声名之外,更加令人感佩的是梁启超先 生治家有方、教子得法。梁启超先生九个子女,个个成 才,甚至创造了“一门三院士”(建筑学家梁思成、考 古学家梁思永、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的佳话。尤 为难得的是,除了学业上的成就,这些子女在品行修养 方面也是出类拔萃。历史学家傅斯年有言:“梁任公之 后嗣,人品学问,皆中国之第一流人物,国际知名”。 那么,梁启超先生是怎么做到的呢?或许我们从先 生的家书中能够找到答案。他持续了三十多年,总数占 著作总量十分之一还多的书信,给世人留下了宝贵的安 身立命和子女教育的绝好教材,值得好好品味。这次我 们选编了部分有代表意义的家书再次出版,以飨读者, 希望对您的人生、家庭乃至事业有所裨益。 导语 为了民族的繁荣倾尽全力,为了国民的权益四处奔走,也为了子女的成才悉心教导。 这就是梁启超,一位近现代史上的文化巨人,一位将深沉的爱和厚重的思想写进家书的父亲。 真正抵得“万金”的家书。 精彩页 致李蕙仙书 1898年9月15日 【卿之与我,非徒如寻常人之匹偶,实算道义肝胆之交】 南海师来,得详闻家中近状,并闻卿慷慨从容,词色不变,绝无怨言,且有壮语。闻之喜慰敬服,斯真不愧为任公闺中良友矣。大人遭此变惊,必增抑郁,惟赖卿善为慰解,代我曲尽子职而已。卿素知大义,此无待余之言,惟望南天叩托而已。令四兄最为可怜,吾与南海师念及之,辄为流涕。此行性命不知何如,受余之累,恩将仇报,真不安也。 译局款二万余金存在京城百川通,吾出京时,已全交托令十五兄,想百川通不至赖账。令兄等未知我家所在,无从通信及汇寄银两,卿可时以书告之,需用时即向令兄支取可也。闻家中尚有四百余金,目前想可敷用。吾已写信吴小村先生处,托其代筹矣。所存之银,望常以二百金存于大人处,俾随时可以便用,至要。若全存在卿处,略有不妥,因大人之性情,心中有话,口里每每不肯说出,若欲用钱时,手内无钱,又不欲向卿取,则必生烦恼矣。 望切依吾言为盼。卿此时且不必归宁(令十五兄云拟迎卿至湖北),因吾远在外国,大人遭此患难,决不可少承欢之人,吾全以此事奉托矣。卿之与我,非徒如寻常人之匹偶,实算道义肝胆之交,必能不负所托也。 吾在此受彼国政府之保护,其为优礼,饮食起居,一切安便。张顺不避危难,随我东来,患难相依,亦义仆也。身边小事,有渠料理,方便如常,可告知两大人安心也。 致李蕙仙书 1898年9月23日【患难之事,古之豪杰无不备尝】 九月二十三日书悉一是。吾在此乃受彼中朝廷之供养,一切丰盛,方便非常,以起居饮食而论,尤胜似家居也。来书问有立足之地,当速来接云云。立足之地何处无之,在此即无政府之供养,而著书撰报亦必可自给。然卿之来,则有不方便者数事: 一、今在患难之中,断无接妻子来同住,而置父母兄弟于不问之理,若全家接来,则真太费矣,且搬动甚不易也。 二、我辈出而为国效力,以大义论之,所谓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若以眷属自随,殊为不便。且吾数年来行踪之无定,卿已知之矣。在中国时犹如此,况在异域?当无事时犹如此,况在患难?地球五大洲,随处浪游,或为游学,或为办事,必不能常留一处,则家眷居于远地,不如居于近乡矣。 三、此土异服异言,多少不便,卿来亦必不能安居,不如仍在澳澳:澳门。也,此吾所以决意不接来也。此间情形及吾心事,具见于大人安禀及二弟书中,可以取观。 致李蕙仙书 来书谓想吾必非一蹶不振之人,然待吾扬眉吐气时不知卿及见否云云。卿本达人,志气不同凡女子,何必作颓唐语乎?此次之变,以寻常理势论之,先生及吾皆应万无生理,而冒此奇险,若有神助,种种出人意外,是岂无故哉。益信天之所以待我者厚,而有以玉成之也。患难之事,古之豪杰无不备尝,惟庸人乃多庸福耳,何可自轻乎?卿固知我,然我愿卿之自此以后,更加壮也。 先生之教,道理极多,吾间未以语卿,卿如有向学之志,盍暇日常与二弟讲论之。卿家居无甚事,经此变后,益当知世俗之荣辱苦乐,富贵贫贱,无甚可喜,无甚可恼,惟有读书穷理,是最快乐事。有时忽有心得,其乐非寻常所可及也。卿盍从事于此乎?若有志则常就二弟及薇君相与讲求,久之,当想吾言之不谬也。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梁启超家书(精校版全新读本)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梁启超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言实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7107354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48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49 |
出版时间 | 2017-01-01 |
首版时间 | 2017-01-01 |
印刷时间 | 2024-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256 |
CIP核字 | 2014186348 |
中图分类号 | K825.1 |
丛书名 | |
印张 | 8.25 |
印次 | 2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
宽 | |
高 |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