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冬、唐齐编著的这本《解读土楼:客家土楼的历史和建筑》摆脱文献的冰冷与疏离,跳出学术的刻板与教条,仅用平和委婉的叙述,讲述了土楼的今日与往昔;本书想通过细致独特的视角和文本,描述了被列为世界物质文化遗产的土楼,是如何被客家人建造出来的。
图书 | 解读土楼(客家土楼的历史和建筑) |
内容 | 编辑推荐 廖冬、唐齐编著的这本《解读土楼:客家土楼的历史和建筑》摆脱文献的冰冷与疏离,跳出学术的刻板与教条,仅用平和委婉的叙述,讲述了土楼的今日与往昔;本书想通过细致独特的视角和文本,描述了被列为世界物质文化遗产的土楼,是如何被客家人建造出来的。 内容推荐 《解读土楼:客家土楼的历史和建筑》分为四个部分,介绍土楼的方方面面:首先是关于土楼存在与发展的历史渊源,土楼是客家人修建并赖以生活的基础,可以说没有客家人的坎坷历程,就没有土楼的诞生;再以“土楼之王”承启楼为例,详细描述一座土楼诞生的全过程,以及隐匿于土楼结构中的建造秘籍;其三,将土楼的形制流变,结合实例逐一呈现;最后再次回归客家人自身,以如今的客家人日常生活和土楼建筑文化相呼应,从土楼诞生的悠远历史中,走入客家人的现实生活。 《解读土楼:客家土楼的历史和建筑》由廖冬、唐齐编著。 目录 第一章 了不起的客家/1 1 客从何处来/2 何谓客家人/2 向南再向南/4 为何要迁徙/9 2 在异乡为异客/14 客家方言/14 客家传统服饰/15 日常用具/17 客家美食/18 客家民宅/20 3 家谱述先祖/21 何谓家谱/21 客家人的家谱/22 廖氏家谱/24 第二章 土楼是怎样建成的?/27 1 走进上楼/28 2 揭秘土楼“风水”/32 先看风水后建楼/32 承启楼的风水说/35 3 图解建造用具/39 材料/39 工具/43 4 细说建造流程/45 开工之前的准备/45 开地基/45 打石脚/46 夯筑土墙/46 立柱竖木(献架)/49 铺瓦封顶/49 装饰装修/51 5 造楼要素与功能/54 安全防卫/54 防火/55 排水/56 抗震、防风/57 通风、采光/58 6 土楼的装饰之美/59 质朴天然/59 雅致之美/65 第三章 “活着”的士楼/71 1 多变的肜制/72 2 五凤楼:被放火的四合院/78 大夫第(裕隆楼)/81 3 方形土楼:体量最大的民居/86 遗经楼/87 和贵楼/92 4 圆形土楼:土楼的代表之作/98 初溪土楼群 /101 5 异形楼:因地制宜的特例/108 八卦形土楼/109 半月形土楼/112 椭圆形土楼/113 五角形土楼/114 第四章 土楼就是“家”/117 1 人楼不分家/118 2 土楼的精神/121 尊崇祖先/121 宗教信仰/125 3 客家人的一天/130 客家人的饮食和生活/130 红白喜事/132 又到赶集日/136 4 土楼人生/137 楼长的使命/138 尊师重教/139 土楼的经济支柱/143 客家人的节庆日/146 试读章节 婚俗 客家聚集的地区分散,分居各省的客家人婚俗也不尽相同。最早,土楼客家沿袭了古中原一带的“六礼”遗风,男女若非完成“三书六礼”的过程,他们的婚姻便不被承认是明媒正娶。嫁娶仪节的完备与否,直接影响婚姻的吉利。所谓“六礼”,即男女结婚必须经历的六个程序: 纳采:由男方家长请媒人向物色好的女方家提亲。男方应该送饰物、银币这样的礼物给女方。女方也在这个时候向媒人询问男方家的情况。 问名:在女方家长接纳提亲后,媒婆将女方家女儿的生辰八字带返给男家,以备配合两人的庚辰来占卜吉凶。 纳吉(又称过文定):收到庚帖后,男家会将庚帖置于神前或祖先案上请示吉凶,以确定双方的年庚八字没有相冲相克。如果占卜者没有提出异议,那么婚事就能初步议定。 纳征(又称过大礼):即男方家把聘书和礼书(也就是缔结婚约的正式文本)送到女方家。在婚礼前一个月到两周,男方家会请两位或四位女性亲戚(需是全福之人,即父母儿孙全)约同媒人,带备聘金、礼金及聘礼到女方家中。女方家则需回赠礼物。 请期(又称乞日):由男方家选定成婚的良辰吉日,并征求女方家的同意。 迎亲(或出阁):到结婚的大喜之日,身穿礼服的新郎偕同媒人、亲友亲自往女方家迎娶新娘。新郎在到女方家前,需先到女方家的祖庙行礼,然后用花轿将新娘接到自家。在男方家完成拜天、地、祖先的仪式后,方可进入洞房。 经过以上步骤,才算完成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以上这些礼节都传自中原,但在时下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各种礼俗已经大大简化,青年男女多是自由恋爱,而非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了。但“六礼”中有些风俗仍有保留。比如问名,也就是问生辰八字,依然在一些人谈婚论嫁时被提到。如果男女两方八字不合,多少会引起长辈的忧虑,有的家长依然会对婚事加以阻挠。但大多数时候,父母亲更愿意听从子女的意愿,而对问名这样的程序也只是走个形式。请期和迎亲,则无论是哪里的婚礼都免除不掉的,新郎和新娘总是希望在自己完成人生大事的时候,能得到亲朋好友的祝福。至于在哪天结婚,现在的年轻人也都有自己的打算,虽然很多人家里还备着老皇历,可是现在更多的是年轻人与家中的长辈商量婚事的繁简。有很多出外谋生的客家年轻人,就选择在工作的地方完成法律程序的婚姻,再等到春节这样的传统节日前后回家乡补办隆重的婚礼。各家根据经济能力,设上繁简不一的婚宴,请来宾和乡亲一起共庆人生喜事。 丧俗 旧时,在《福建史志》中有载:“永人吊死问疾,有相关之谊”。这里讲,永定的客家人如果知道有谁家办丧事,特别是老人过世,则不分亲疏,不计报酬,不用通知,就会主动前去吊唁并帮助料理丧事,丝毫不会懈怠。远房的亲戚或亲家至少会派一名代表来灵堂焚香祭拜。 客家办理丧事的时候,男女有别。贴出的讣告,如果死者是男性,称为“正寝”,用青纸来书写;如果是女性,称为“内寝”,用黄纸书写。其寓意是“天青地黄”。享寿70岁,也就是喜丧,才能用红漆的棺材。如果不到这个岁数就用黑漆的棺材。只不过如今都采用火葬,这些分别已经不那么明显了。 土楼客家人的治丧颇讲礼节,包括以下基本程序: 妆:给过世的人梳洗穿衣,然后把遗体装入棺材中。这个步骤俗称“小殓”。 追:请道士来为死者念经超度亡灵,往往连续三天通宵达旦不停息。亲戚会送来屠宰后的牲畜作为牲仪,摆在灵堂上作为祭祀的供品。 葬:出殡之前盖棺仪式,也称为“大殓”。大殓之前,儿孙晚辈都要长跪痛哭。出殡的仪仗队有鼓乐、幛幡、花圈、挽联,还有纸扎的金山、银山、金童、玉女等。长子或长孙手捧香炉,死者的女婿为捧香炉者打伞。灵柩由八名身强力壮的乡亲抬到门坪上暂时停放,由道士主持出殡仪式,焚烧纸扎。儿孙们则跪拜于一侧。然后,人们护送灵柩上山,入土为安。如果是为女性治丧,娘家人则享有特权,由娘家决定丧事的规模。他们在到来和办完丧事离开的时候都要接受死者子孙的伏地接送。娘家人到来前是不可以盖棺的。如今实行火葬,不是送棺木直接上山了,而是取到骨灰后再将骨灰葬入墓地。 祭:子孙们葬完老人,还要定期上坟。分别叫“三朝”、“设七”和“做周年”。“三朝”就是死者入土第二天开始,连续三个早上,子孙、媳妇等都要上坟进行祭祀。“设七”是从死者入土后第七天开始,每逢一个七日,亲属就要去坟前祭扫一次,一共七次。“做周年”是指死者过世一年时,子孙要上坟举行比较隆重的祭祀,以示纪念。直到做完周年,整个丧礼才告结束。 在丧礼中,家中的子孙都要为去世的老人披麻戴孝,昼夜守灵。在死者一周年内,家里过春节不能贴红纸的对联,不能做年糕,以示对过世者的哀悼。主家在治丧期里,每天招待前来吊唁的亲友和前来帮忙的乡亲们饭食。以出过大殓以后的一餐最为丰盛,以此来答谢各方的帮助。 ◎又到赶集日 北方人称定期聚集进行的商品交易活动为“集”,去这样的地方采购日常用品的活动被称为“赶集”,南方也称“赶场”、“赶街”、“赶墟(圩)”。这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通常,相隔同定的日期就举行一次,规模有大有小,场所非常固定。如今在不少客家人聚届的地区,还有相当规模的集市。 集市里贩卖的基本上都是日用品和必需品。赶集就像是一场大聚会,集市里的小贩推着车,挑着担,贩卖各种物品。集市上熙熙攘攘,各种类别的物品分类摆放。流动的小摊多是卖小吃的,有的只是挑个不大的竹篮,有些则推着小车。 在集市上最常见的客家特产是各种干货。客家人的聚居地大部分为深山,以前没有冰箱储藏食物,他们就把四季的菜蔬或水果晾成菜干,腌制成果脯,以备冬天食用。因此,客家自制很多干菜。在福建闽西客家地区又有“八大干”的说法,分别是汀州的豆腐干、宁化的老鼠干(实为田鼠干,系由田鼠加工制成)、上杭的萝卜干、清流的笋干、武平的猪胆干、明溪的肉脯干,还有永定的菜干。这些干货在冬季缺少时鲜蔬菜的时候,成为很好的补充。如今的客家集市上,也出现了不少海上运来的干货。 集市上还有很多草药出售。客家人重视养生,又最推崇食补,信奉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相信草药可以帮助调节身体机能,正所谓药食同源。比如说身体偶有风寒感冒,客家人就会自己在家煎煮药茶来饮用。在如今的集市上,越来越能感受到城乡差异的逐渐缩小,乡村集市上的很多东西,在城市的大卖场里—样能看到。 P133-137 序言 倘若你未曾来过这里,仅是通过想象去勾勒土楼的面目,则无异于妄想。那些静默的土楼,悠然伫立于崇山峻岭之中,守护着世世代代生长于斯、生活于斯的客家人,将刀光剑影阻挡于大门之外……土楼,有着父亲般的身躯,却有着母亲般的柔情。如果不是身临其境,又怎能体会到人与建筑之间相濡以沫的感情? 倘若你曾经来过这里,一定会惊叹土楼呈现出的种种不可思议的美:这是用最简单的方式,构筑成的最庞大的民居;这是用最朴素的原料,建造出的最实用的建筑;这是以最真挚的心情,护佑子孙万代延绵不息的堡垒。而几百年时间的历练,使这些质朴无华的土楼丝毫无愧于客家先人们的重托。 便是怀着这样一份心情,我们走近它,认识它,了解它,并试图去解读它。我们以平实的文字和图片,向读者描绘出土楼真实的面目。本书分为四个部分,介绍土楼的方方面面:首先是关于土楼存在与发展的历史渊源,土楼是客家人修建并赖以生活的基础,可以说没有客家人的坎坷历程,就没有土楼的诞生;再以“土楼之王”承启楼为例,详细描述一座土楼诞生的全过程,以及隐匿于土楼结构中的建造秘籍;其三,将土楼的形制流变,结合实例逐一呈现;最后再次回归客家人自身,以如今的客家人日常生活和土楼建筑文化相呼应,从土楼诞生的悠远历史中,走入客家人的现实生活。 我们希望摆脱文献的冰冷与疏离,跳出学术的刻板与教条,仅用平和委婉的叙述,讲述土楼的今日与往昔;我们想通过细致独特的视角和文本,描述被列为世界物质文化遗产的土楼,是如何被客家人建造出来的。 土楼,并非是一张褪尽了颜色的老照片,仅供记忆和凭吊,保存至今的土楼,依然具有卓越超然的秉性。也许,学者眼中的土楼是砖木瓦顶,诗人眼中的土楼是乡愁音韵,住户眼中的土楼是家族老小,而本书中的土楼,则是可居、可观、可赏、可用的奇观。 感谢此行帮助过和关心过我们的人们!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解读土楼(客家土楼的历史和建筑)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廖冬//唐齐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黄山书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6132983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50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00 |
出版时间 | 2013-01-01 |
首版时间 | 2013-01-01 |
印刷时间 | 2013-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0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TU241.5 |
丛书名 | |
印张 | 10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安徽 |
长 | 210 |
宽 | 170 |
高 | 11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