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的父亲母亲(民国大家笔下的父母)
内容
内容推荐
本书内容选自一些民国时期的文学大家的回忆父亲母亲的文章,通过他们朴实的言语和真挚感情的流露,来体会他们的那种思念和反刍之情。这是关于光阴的故事,我们每个人都在时光的洪流中渐渐长大,我们的这一生,被父母目送着,也终会目送着我们的孩子不不断离开。本书的宗旨在于提醒我们每个人,在来得及的时候,去回望一下,父母那份可以依靠的爱一直坚实地存在于那里。而我们也应该这份亲情的传承中,去回报恩,传递爱。
目录
前言
父亲的病/鲁迅
我的母亲/胡适
芭蕉花/郭沫若
父亲梁巨川/梁漱溟
落花生/许地山
我的母亲/邹韬奋
父亲的三年之病/茅盾
背影/朱自清
中举人/丰子恺
我的母亲/老舍
父亲的玳瑁/鲁彦
旅人的心/鲁彦
母亲的时钟/鲁彦
滕回生堂今昔/沈从文
母亲/石评梅
想我的母亲/梁实秋
父亲/胡也频
僚亲/李霁野
悲哀的玩具/李广田
望断天涯儿不归/谢冰莹
守岁烛/缪崇群
亲爱的父亲/张允和
苏州拾梦记/柯灵
旧宅/穆时英
父亲/穆时英
种在诬蔑里的决心/唐弢
父亲的记忆/孙犁
母亲的记忆/孙犁
怀念父亲/灵祖光
爸爸的花儿落了 /林海音
母亲的秘密/林海音
婚礼和父亲/吴冠中
母亲/吴冠中
梦里依稀慈母泪/秦牧
母亲/曾卓
三松堂断忆/宗璞
花朝节的纪念/宗璞
后记
序言
编辑部开会,不知谁说了一句:“出一本写父母的
书吧,他们是我们最初也是最后的老师,而我们这一代
,好像缺少了对父母的顾念。”一时间,大家都沉默了
,气氛有些沉重,好像这么一句简单的话,因了某个契
机,一下子就戳中了大家内心深处那个最柔软的角落。
之后,没有分配任务,大家都竭尽所能地去搜寻相关的
文章,一篇一篇地罗列,一篇一篇地翻阅,很多时候,
一篇文章甚至被大家读上十多遍,眼睛红了,鼻子酸了
,然后叨念:“原来他们是那么的令我们骄傲和倾慕。
别等到来不及的时候,才想起他们的好,才想起对他们
好。”
这便是我们编纂这部书稿的初衷。
在选录文章的过程中,大家取舍艰难,篇篇都是珍
品,篇篇都舍不得放弃,最终,我们决定选录一些上世
纪初文学大家的文章,这不仅是对我们上辈人乃至上上
辈人的缅怀和纪念,也是对亲情的一种归依和顾念,更
是在温习那个年代那种最为朴素的爱与恩中,找回我们
失落多时的情感。我们并不是想呼吁什么,只是希望我
们生活在当下的每一个人,都能看到给予我们生命的源
头,那里,住着的是一直、从未放弃爱护和牵挂我们的
双亲。
儿女大了,总归是要单飞的。每一次相聚,每一次
分离,长大的我们昂头在前面大步流星,而年迈的他们
蹒跚送出好远却不肯转身。年轻的我们总是很不以为然
,想着又不是再也不见,何必如此伤感。但是,真的有
一天就成了再也不见。
于是,不管我们再怎样离开,都不会有人为我们留
恋、挂牵和等待了。
于是,我们哀痛,悔不当初,为什么不肯拿出一点
时间来陪伴他们,为什么不能停下来等一等他们那蹒跚
的脚步。
于是,我们才真正明白了龙应台在《目送》中写的
那段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
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
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
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
你:不必追。”
那么我们呢,是否也能及时懂得,拍拍他们的肩说
一句:不必怕,我们都在呢。
谨以此书作为礼物,在这个春暖的季节,送给我们
的父亲母亲,及我们自己。思念还太遥远,让我们在来
得及的时光里,给予他们陪伴。
导语
这是关于光阴也关于爱的故事,这不仅是对我们上辈人乃至上上辈人的缅怀和纪念,也是对亲情的一种归依和顾念,更是在温习那个年代那种最为朴素的爱与恩中,找回我们失落多时的情感。记忆有时很奇怪,虽然它看不见,却会蛰伏在每个人的内心。就像,父母那么深沉的爱,你不回望,便难以了解。
精彩页
想我的母亲
梁实秋
我的母亲姓沈,杭州人。世居城内上羊市街。我在幼时曾侍母归宁,时外祖母尚在,年近八十。外祖父入学后,没有更进一步的功名,但是课子女读书甚严。我的母亲教导我们读书启蒙,尝说起她小时苦读的情形。她同我的两位舅父一起冬夜读书,冷得腿脚僵冻,取大竹篓一,实以败絮,三个人伸足其中以取暖。我当时听得惕然心惊,遂不敢荒嬉。我的母亲来我家时年甫十八九,以后操持家务尽瘁终身,不复有暇进修。
我同胞兄弟姐妹十一人,母亲的煦育之劳可想而知。我记得我母亲常于百忙之中抽空给我们几个较小的孩子们洗澡。我怕肥皂水流到眼里,我怕痒,总是躲躲闪闪,总是格格的笑个不住,母亲没有功夫和我们纠缠,随手一巴掌打在身上,边洗边打边笑。
北方的冬天冷,屋里虽然有火炉,睡时被褥还是凉似铁。尤其是钻进被窝之后,脖子后面透风,冷气顺着脊背吹了进来。我们几个孩子睡一个大炕,头朝外,一排四个被窝。母亲每晚看到我们钻进了被窝,叽叽喳喳的笑语不停,便过来把油灯吹熄,然后给我们一个个的把脖子后面的棉被塞紧,被窝立刻暖和起来,不知不觉的就睡着了。我不知道母亲用的什么手法,只知道她塞棉被带给我无可言说的温暖舒适,我至今想起来还是快乐的,可是那个感受不可复得了。
我从小不喜欢喧闹。祖父母生日照例院里搭台唱傀儡戏或滦州影。一过八点我便掉头而去进屋睡觉。母亲得暇便取出一个大簸箩,里面装的是针线剪尺一类的缝纫器材,她要做一下缝缝连连的工作,这时候我总是一声不响的偎在她的身旁,她赶我走我也不走,有时候竟睡着了。母亲说我乖,也说我孤僻。如今想想,一个人能有多少时间可以偎在母亲身旁?
在我的儿时记忆中,我母亲好像是没有时候睡觉。天亮就要起来,给我们梳小辫是一桩大事,一根一根的梳个没完。她自己要梳头,我记得她用一把抿子蘸着刨花水,把头发弄得锃光大亮。然后她要一听上房有动静便急忙前去当差。盖碗茶、燕窝、莲子、点心,都有人预备好了,但是需要她去双手捧着送到祖父母跟前,否则要儿媳妇做什么?在公婆面前,儿媳妇永远是站着的,没有座位的。足足的站几个钟头下来,不是缠足的女人怕也受不了!最苦的是,公婆年纪大,不过午夜不安歇,儿媳妇要跟着熬夜在一旁侍候。她困极了,有时候回到房里来不及脱衣服倒下便睡着了。虽然如此,母亲从来没有说过一句怨言。到了民元前几年,祖父母相继去世,我母亲才稍得清闲,然而主持家政教养儿女也够她劳苦的了。她抽暇隔几年返回杭州老家去度夏,有好几次都是由我随侍。
母亲爱她的家乡,在北京住了几十年,乡音不能完全改掉。我们常取笑她,例如北京的“京”,她说成“金”,她有时也跟我们学,总是学不好,她自己也觉得好笑。我有时学着说杭州话,她说难听死了,像是门口儿卖笋尖的小贩说的话。
我想一般人都会同意,凡是自己母亲做的菜永远都是最好吃的。我的母亲平常不下厨房,但是她高兴的时候,尤其是父亲亲自到市场买回鱼鲜或其他南货的时候,在父亲特烦之下,她也欣然操起刀俎。这时候我们就有福了。我十四岁离家到清华,每星期回家一天,母亲就特别疼爱我,几乎很少例外的要亲自给我炒一盘冬笋木耳韭菜黄肉丝,起锅时浇一勺花雕酒,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道菜。但是这一盘菜一定要母亲自己炒,别人炒味道就不一样了。
我母亲喜欢在高兴的时候喝几盅酒。冬天午后围炉的时候,她常要我们打电话到长发叫五斤花雕,绿釉瓦罐,口上罩着一张毛边纸,温热了倒在茶杯里和我们共饮。下酒的是大落花生,若是有“抓空儿”的,买些干瘪的花生吃则更有味。我和两位姊姊陪母亲一顿吃完那一罐酒。后来我在四川独居无聊,一斤花生一罐茅台当晚饭,朋友们笑我吃“花酒”,其实是我母亲留下的作风。
我自从入了清华,以后和母亲在一起的时候就少了。抗战前后各有三年和母亲住在一起。母亲晚年喜欢听评剧,最常去的地方是吉祥,因为离家近,打个电话给卖飞票的,总有好的座位。我很后悔,我没能分出时间陪她听戏,只是由我的姊姊弟弟们陪她消遣。我父亲曾对我说,我们的家所以成为一个家,我们几个孩子所以能成为人,全是靠了我母亲的辛劳维护。三十八年以后,音讯中断,直等到恢复联系,才知道母亲早已弃养,享寿九十岁。西俗,母亲节佩红康乃馨,如不确知母亲是否尚在则佩红白康乃馨各一。如今我只有佩白康乃馨的份了,养生送死,两俱有亏,惨痛惨痛!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的父亲母亲(民国大家笔下的父母)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齐明月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言实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7104995
开本 32开
页数 32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1
出版时间 2014-06-01
首版时间 2014-06-01
印刷时间 2024-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316
CIP核字 2014059706
中图分类号 I266
丛书名
印张 10.5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7:4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