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王石财富密码(全面揭开万科地产成长之谜)
内容
编辑推荐

从下海“官员”,到“中国第一职业经理人”,再到“中国企业界超级男声”;从4万元起家,到拥有500亿元总资产的中国内陆房地产企业帝国;从菜市场兜售股票,到高峰市值达2000亿元、超过美国前四大房地产公司市值总和的“地产之王”……他就是王石,一个成就了万科地产今天的男人。

书的构思依赖于笔者对书中主人公管理与经营智慧的认可,所以,它既不同于财富人物或企业传记,也不同于一般的财富故事。而是一部对管理与经营的通俗式解读,是以普通读者都能读得懂且有所借鉴为前提的。

内容推荐

随着国家在房地产行业展开的大规模整顿进入到实质层,中国房地产行业正经历一场改变竞争格局的行业洗牌,“强者恒强”的格局必然成为一大趋势。于是,众多的分析都一致认为,“万科作为地产领导者的地位会越来越明显”。其先前所积累下来的各种优势条件,将进一步强化万科作为未来中国房地产行业长跑冠军的基因特征。

与此对照的是,万科战略的制定者王石,更是已经就万科未来10年的目标给出了明确的定位——成为一家伟大的公司。

王石的如此目标,除了建立在已经提到的众多“第一”或“之最”外,还有他一直不为人所道的潜心谋划。

特别是最近几年来,王石已然通过一系列公开或不公开的战略布局,默默地强化着他和万科在中国地产业内的领军地位。

如:1999年5月,王石参加由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主办的“1999中国住房发展论坛”,在论坛上第一次提出了“城市空心化”概念;9月,王石应邀出席1999世界财富论坛,发言呼吁21世纪的中国房地产企业应走产业化、规模化的道路;当年,万科就发起并联合国内房地产巨头成立“中国城市房地产开发商协作网络”,并被推举为轮值主席;2000年6月,王石发起组织了“新住宅论坛”上海大会,倡导并推动“新住宅运动”……直至2007年底、2008年初,王石又顶风而动,指挥万科在嘈杂声一片的中国地产界逆市降价,使自己再次站在了地产业的风口浪尖之上。

这些还不算,性格富有张力的王石那句“灵犀一点,便捷无限”的广告语,至今仍为大众们所熟记,也为他自己赢得了众多粉丝。王石又成功地开了中国企业家明星化的先河。

俗话说,外行人看热闹,内行者看门道。王石和万科一系列不同凡响的动作布局,岂止一次次“看似热闹”般那么简单……

还是让我们一起来细细品味其中的点点滴滴吧。

目录

第1章 百亿财富之变

 一 爆发与死亡

1.我自轻狂年少时

2.10%与90%的关系

3.朋友是自己人生的镜子

4.沉默是一时,跳动才是永远

 二 “空手道”与第一桶金

1.小渔港孕育大文章

2.机会总是留给有心人

3.天堂就在自己心中

4.黑夜后必然是天明

 三 躁动的历程

1.一仆不奉二主

2.积累从贸易开始

3.信用是市场磐石

4.“股份制”的诱惑

5.“如来佛”是个什么人

 四 “第一地产”锻造

1.“现代”到“万科”之变

2.“综合商社”式的扩张

3.志在必得的入门之争

4.百亿地产的成长

5.王石:要做中国的“帕尔迪”

第2章 财富的规则之美

 一 国营到公众之变

1.深圳借船出海

2.猫和鼠的游戏

3.激荡股改浪潮

4.万科横空出世

 二 “官商”到职业经理人

1.公众的股份公司

2.一个职业经理人

3.走在“圈钱游戏”之外

4.“我的志愿不是当所有者”

 三 体制内股份再造

1.君安“资本狂人”

2.祸起体制“萧墙”

3.保位——规则的游戏

4.万科股份再造

 四 继承式的变法

1.阳光是最好的消毒剂

2.颠覆——万科的主题年

3.享受规则之美

4.期待百年老店

第3章 2-1>2的财富游戏

 一 梦醒“综合商社”

1.“万科以前是做贸易的”

2.索尼的工业诱惑

3.加法游戏的“疯狂”

4.“综合商社”之梦

5.多元化之醒

 二 万科也有“遵义会议”

1.卸除繁华之像

2.地产——可期待的亮点

3.“25%”的利润之说

4.减法从“务虚会”开始

 三 独行的“减法”之旅

1.“0.4投资法”之痒

2.怡宝——华润的诱饵

3.银都——岂止是股权转让

4.秀才“私有”深国企

5.万佳——减法的终结者

 四 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

1.万科的“减法”之威

2.“点一线一片”的再扩张

3.产品标准化复制

4.从“第一”再到“精细”

5.一个不可回避的方向

第4章 资本的多元化之舞

 一 融资——地产“生死门”

1.生死“资金链”

2.地产融资五略

3.万科资本大系一

 二 赤脚到市值万亿之谜

1.菜市场上卖股票

2.危机时的“万科B”

3.诱人的“吸金石”

4.股市上的“地产之王”

 三 伸到海外的“资本手”

1.“万科希望资本国际化”

2.彻悟地产资本的操盘手

3.首开海外融资新模式

4.见微知著后的大战略

 四 让梦想照进现实

1.自信的资本之舞

2.让理想与资本并行

3.信守资本“三规”

4.践行资本“六律”

第5章 伙伴一财富的同行者

 一 客户——永远的伙伴

1.万科有一个传统

2.质量是“生命线”

3.“以您的生活为本”

4.让客户微笑

 二 为投资者赚取利润

1.对全体股东负责

2.“为中小股东赚钱”

3.“发小”式投资者关系

4.“我们从没这么富裕过”

 三 共赢——与合作方一起成长

1.师承索尼“售后服务”

2.富兰克林式的国际化

3.组建“战略供应商”

4.与同行者强强联手

 四 构筑世纪之约

1.良禽择木而栖

2.中资公司的地产情结

3.“华+万”的世纪联姻

4.不改的公众化本色

第6章 品牌——让财富永远

 一 万科品牌的秘密

1.物业管理,“我”首创

2.规划:诱人的附加值

3.细微之处的绝招

4.首开全国品牌大整合

5.建筑无限生活

 二 收获“第一地产”

1.首个地产驰名商标

2.终成行业标杆

3.中国地产“第一价”

4.品牌保护“我”先行

 三 品牌“危机公关”

1.危机公关之“生或死”

2.巴士危机:亲临一线

3.“股票门”:真诚到永远

 四 铸就财富长生路

1.品牌的内外相生

2.“万科”凭什么卖高价

3.“万科”品牌加速运动

4.愿做“一个企业公民”

第7章 经理人——基业如此长青

 一 尊重每一个员工

1.“人是第一要务”

2.小学文化的“首席员工”

3.“培养”和“拿来”主义

4.“一体化”管理体系

5.中国房企的“黄埔军校”

 二 一群思考的脑袋

1.“职业经理人”的定位

2.有一种精神叫“团队”

3.王石的“职业精神”公式

4.“职业经理人”本质

 三 “委托一代理”水到渠成

1.“弱治”的领导更高明

2.打破“人治”的怪圈

3.“我是被逼出来的”

4.“第二代”的梦幻组合

 四 迈入制度化成长

1.“优秀的团队在起作用”

2.“万科的形象代言人”

3.在理想主义的旗帜下

后记 再说王石

主要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3.朋友是自己人生的镜子

王石对这句话的体味也许要强于一般人。

日子过得很快,王石在广州已度过了6年的时光。这6年里,他有了自己的家庭,也成了一个准父亲。同时,他还结识了两个对自己人生有着重要影响的朋友:一个是曾昭科,另一个是刘元生。我们不妨先来领略一下王石与这两位朋友的结交奇遇。

王石在自己的传记中有这样的一段话:

学习外语期间,我结识了暨南大学外语系的主任曾昭科先生。曾先生有在港英政府警署任高级督察的生涯,对香港的政治、经济、社会、人文环境了如指掌。跟他学习,无意打开了一扇了解香港社会的大门。

而后来媒体对王石的采访资料也都显示,曾昭科在接触王石后,便认定他(王石)“能成事!”

有资料表明,曾昭科素来以知识渊博、智慧超群著称。早年毕业于暨南大学,并到过牛津大学进修,后在港英政府警署出任高级督察,是当时港英政府里华人做到的最高职位。也许得益于这种不平凡的人生经历,曾昭科对于资本主义国家和制度、香港的组织结构、港英政府治理华人的方方面面,了然于胸。而人生的起伏不定,也让他在后来的某一天无奈卸职,回到了母校成为一个教员。

也许是人的天性使然,在那段苦闷的日子里,王石同常人一样,对于欣赏自己的人同样怀着好感,更何况这个人是曾昭科。后来有媒体资料表明,当王石了解了曾昭科的经历后,心里除了景仰之情外,也多了些兴奋。

自结识曾昭科以后,王石就常到他家拜访。据王石后来自己说,那段时间,他很享受每一次和曾先生的交流。而曾昭科也觉得王石是个智慧敏锐的人,他对这个年轻人的话总是听得津津有味。两人最终成了一对难得的忘年交。

于是,也就有了后来王石对这段友谊的欣慰评价。他认为,正是和曾昭科的充分交流,为他后来打拼深圳、较快适应市场经济,奠定了无形的坚实基础。正是这种内心深处的体味,王石后来每每回到广州,还会时常同太太一起看望这位形同自己人生镜子的曾老师。王石本人更是说:“我们依然能谈到一块,而且,是一种得到和收获的过程,很愉快!”

至于刘元生,王石和他的结识似乎更多了些戏剧性。

外经委“宴会事件”后的那段时间,有一个周末,王石去友谊剧院听广州乐团演奏的《梁祝》协奏曲。出于对这首曲子的喜爱,在听完那晚的《梁祝》后,王石性格里的冲动、张扬,驱使他跑到了后台去向演奏曲子的那位小提琴手祝贺。这位小提琴手就是香港的小提琴演奏家刘元生。正是这次冲动和张扬,为王石和刘元生后来的人生增添了值得夸耀的故事。

据后来的媒体采访资料,刘元生是香港商人,比王石稍长。他本人亦经商,但从小学习小提琴,并到过伦敦深造。凭着个人禀赋,经商之余的刘元生竟成了当时的香港交响乐团兼职的首席小提琴手。也许是刘的这种过奇人生经历,再加上王石的冲动和张扬,两人自此联系不断。

刘元生自己后来也曾回忆说:“那几年,王石经常来香港,但和其他内地人不一样,他从来不要求去观光,而是要我带他去逛书店,买了很多企业管理和财务方面的书。我感觉他是个有抱负的人。”于是,他也十分肯定地对王石说出了“你能成事”这句话。

后来,王石在做录像机生意时,就是刘元生的香港仁达国际有限公司供应的日本货源。而当刘元生得知万科要进行股份化改造时,他也经常向王石介绍香港公司的运作方式,帮助收集香港上市公司章程、年报。

1988年。万科股份制改造,向社会发行面值一元一股的股票2800万股。由于在当时的大陆市场股票还是新生事物,市场反应很不理想。在甚为艰难的时候。王石给刘元生打了个求救电话,刘元生没有犹豫就吃下了360万股,也成为万科公司上市后的大股东之一。

相互欣赏的两个人做出的决定,往往能产生“1+1>2”的效果。后来的事实也证明。刘元生当初的决定是对的。

1991年起,万科上市后的18年中,很多投资者包括机构投资者经不起股价颠簸撤离了。其中某家大公司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万科股票跌破发行价时,把手里的几百万股票硬生生卖回给了万科,还以为扔掉了烫手的山芋。而刘元生却一直坚定持有万科,并在万科股价低迷时通过二级市场增持,对万科的累积投资为400余万港元。

智慧与智慧的碰撞岂止是火花。

到了2007年中,万科财报显示,个人投资者刘元生持万科A8247.38万股,列万科A第三大股东,市值超过了27亿元,18年投资增长了500倍。媒体惊呼,刘元生的这一投资增幅远超股神巴菲特“持有《华盛顿邮报》股票30年,股票价值增长128倍”的纪录。

一位私募基金经理对此评价说:刘元生这样的股民确实少见,他才是最大的赢家。他的财富故事,是中国股市的一个缩影。P6-8

序言

引子——疯狂的石头

这是一块具有明星效应的大石头,更像是一块吸金石,他叫王石。

那王石又是谁呢?

他是新中国所谓首批下海“官员”中的一个。又凭借“空手套白狼”收获了第一桶金,20年后缔造了中国内陆最大的房地产商业帝国:

他也曾是一名普通的复员军人,却赋予了自己企业“中国职业经理人”摇篮的使命,他本人亦被称为“中国第一职业经理人”;

他身为企业人,却不甘寂寞地赢得了“中国企业界超级男声”、“全球仅有的几个成功实现‘7+2’宏伟探险计划者之一”的耀眼光环:

同样是他,一度无限尴尬地在菜市场上兜售自己公司的股票,20年后的高峰市值却超过了美国前四大房地产公司市值总和:

如今,他在风生水起的中国房地产业内,舞潮弄桨者的角色越发鲜明,而隐藏在他身后的财富智慧,却引起了圈里圈外的人们无限遐想……

之一:何以从零到中国最大房地产商业帝国?

王石是和万科企业连结在一起的,他们是共生的关系。

万科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房地产公司,其缔造者就是王石;换句话可以说,万科如果没有今天的行业地位,王石也就只能是王石罢了,归列于千千万万人群中的一个。

但王石毕竟是王石,一个成就了万科地产今天的男人。

王石曾是一位外贸行业的小官员,可天性耐不住寂寞的他,竟无意中成为新中国首批辞职下海中的一员。

初入商海的王石身无分文,凭借所谓的“空手套白狼”,不仅获取了第一桶金,更是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今天万科地产的前身。

万科刚开始并未涉足房地产业,直至1989年才开始进入,1993年将大众住宅开发确定为公司核心业务。19年后,也就是2007年时,万科全年销售房屋面积合计达到了613.7万平方米,销售金额合计523.6亿元。随后,万科创造了多个中国或世界第一。

也就在一年前,万科地产的开发面积已经是全球第一了。而到这一年的年底,万科销售金额达到212.3亿元,同比增长69%,是中国第一家跨过200亿元大关的房企。

万科还是中国最早进行股份制改革的企业之一。1991年,万科成为深圳证券交易所第二家上市公司。虽然公司的股票一度令人尴尬地进入了深圳的菜市场,但到2006年末时,万科总市值达到了672.3亿元,排名深交所上市公司第一位。

有统计显示,上市16年后,万科主营业务收入复合增长率为28.3%,净利润复合增长率为34.1%,是上市后持续盈利增长年限最长的中国企业。而在中国股市最近一波的跑牛期间,万科市值在2007年8月一度达到了2022亿元,超过了同期美国Pulte Homes、D.R.Horton、Lennar、Centex等四大房地产公司折合为人民币的总市值之和。其中的Pulte Homes(帕尔迪)公司还是被王石称作“学习标杆”的公司。

目前,万科已确立了在中国住宅行业的竞争优势:“万科”成为行业第一个全国驰名商标,旗下“四季花城”、“城市花园”、“金色家园”等品牌得到各地消费者的接受和喜爱:公司研发的“情景花园洋房”是中国住宅行业第一个专利产品和第一项发明专利;公司物业服务通过全国首批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公司创立的万客会是住宅行业的第一个客户关系组织等。

更让人有所期待的是。业内已经有人发出了“万科正向世界最大的房地产企业迈进”的预言了。而伴随着万科一路成长起来的,除了以数十万计“享受无限生活”的人们外,就是那些富有起来的经理人群和万科的大批股东们了。  就在本书即将完稿之际,2008年3月21日,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公布了2007年年报。报告显示,2007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55.3亿元,实现净利润48.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8.3和110.8%。公司销售额继2006年率先超过200亿元后,2007年再度大幅增长,成为国内首家销售额突破500亿的住宅开发企业。

这期间的另一个数据也颇为引入瞩目:万科住宅销售套数已位居世界首位,已经跃升为全球最大的住宅企业。

之二:何以成为影响中国管理的“第一职业经理人”?

王石和万科的一路走来,被舆论界称之为中国房地产行业20年发展的一个正版缩影,更有甚者称为“中国房地产业的‘活化石’”。

公众们之所以对王石和万科有如此的定位,除了万科在业内“老大”的地位外,王石和万科在中国房地产业界的王牌效应,以及由此产生的深远影响更是重要原因。鉴于此种情形,王石后来便被管理界誉为“影响中国管理的10大职业经理人”。

评论界普遍认为,从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来看,作为经济大潮中的骨干人物,王石可以说是与张瑞敏、柳传志等企业名家同一时代的人。王石之于万科,就像张瑞敏之于海尔,不可替代性是一致的。

事实上,这种评价很大程度上即缘于王石本人和万科企业所衷情的“职业经理人制度”。

1994年,万科在国内企业中首次提出“职业经理人”的概念,在房地产行业掀起轩然大波。后来,随着万科的壮大,“职业经理人”越来越得到房地产企业的重视,并输入到其他众多行业。

1997年,在王石的领导下,万科确立了全面培养职业经理人的思路。1998年后,万科借助“职业经理年”、“团队精神年”、“职业精神年”的宣扬,倡导了成熟的团队管理理念,打造了一支成熟的职业经理队伍,为职业经理的专业素质转化为生产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鉴于王石在管理领域的深刻领悟和他在实践中的创造性运用,2007年,管理学界评选出了“正在影响中国管理的10大职业经理人”,王石位居10人之首。紧随其后的有:马蔚华、杨元庆、潘刚、周伟焜、方洪波、胡祖六、李开复、唐骏、法兰克·纽曼等。

“战略规划+职业经理制+CEO明星化”,这是《经理人》对王石的评价。于是,媒体也把“中国职业经理第一人”的美誉适时地给了王石。

与此同时,王石领导下的万科培养职业经理的制度手册,已争相成为国内其他公司的模版,王石做秀的手法在地产圈内被纷纷效仿,而王石的专业化和精细化,更引领了中国企业的专业化风潮。

公众舆论对王石如此的评价,在中国企业界内也实不多见。

笔者查阅了当时的相关历史资料,以下几个方面可以认为是王石排名“影响中国管理的10大职业经理人”之首的主要原因了:

一是不断变革的战略创新能力,开创了中国地产“资本+管理+品牌”为王的时代:

二是国内首倡职业经理人制度,并成功地塑造出了中国企业界最为成功的经理人队伍:

三是独特的作秀方式和生活方式,不仅将万科打造成为中国房地产企业的一个标杆。自己也理所当然地成为这个标杆上最耀眼的一面旗帜。

之三:何以从缔造一个企业到影响一个行业?

有了之一和之二,王石和万科创造的新奇迹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随着国家在房地产行业展开的大规模整顿进入到实质层,中国房地产行业正经历一场改变竞争格局的行业洗牌,“强者恒强”的格局必然成为一大趋势。于是,众多的分析都一致认为,“万科作为地产领导者的地位会越来越明显”。其先前所积累下来的各种优势条件,将进一步强化万科作为未来中国房地产行业长跑冠军的基因特征。

与此对照的是,万科战略的制定者王石,更是已经就万科未来10年的目标给出了明确的定位——成为一家伟大的公司。

王石的如此目标,除了建立在已经提到的众多“第一”或“之最”外,还有他一直不为人所道的潜心谋划。

特别是最近几年来,王石已然通过一系列公开或不公开的战略布局,默默地强化着他和万科在中国地产业内的领军地位。

如:1999年5月,王石参加由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主办的“1999中国住房发展论坛”,在论坛上第一次提出了“城市空心化”概念;9月,王石应邀出席1999世界财富论坛,发言呼吁21世纪的中国房地产企业应走产业化、规模化的道路;当年,万科就发起并联合国内房地产巨头成立“中国城市房地产开发商协作网络”,并被推举为轮值主席;2000年6月,王石发起组织了“新住宅论坛”上海大会,倡导并推动“新住宅运动”……直至2007年底、2008年初,王石又顶风而动,指挥万科在嘈杂声一片的中国地产界逆市降价,使自己再次站在了地产业的风口浪尖之上。

这些还不算,性格富有张力的王石那句“灵犀一点,便捷无限”的广告语,至今仍为大众们所熟记,也为他自己赢得了众多粉丝。王石又成功地开了中国企业家明星化的先河。

俗话说,外行人看热闹,内行者看门道。王石和万科一系列不同凡响的动作布局,岂止一次次“看似热闹”般那么简单……

还是让我们一起来细细品味其中的点点滴滴吧。

后记

再说王石

王石认为自己是一个与主流企业家不同的人——不一定高于他人,但一定与众不同。他自己还说,“我的脾气不好是出了名的。但我也有可爱得令人难以置信的一面。”

而笔者认为,王石首先是一个企业家,其次才是一个明星式的公众人物。所以,关于王石的各种说法也就难免多了些娱乐的成分。

至于关注王石的日子,算起来不是太长,可也不短。不过,要说到实质性地接触,还得从2003年的一件事情说起。

那一年3月,因生活需要,我也义无反顾地加入到了京城年轻的购房大军之中。接下来的大半年时间里,除了北京南城楼盘外,东、西、北方向五环附近的新开及次新楼盘几乎看遍。最终我和夫人都将意向停留在了两个项目上:一个是位于奥运村地圈的“万科星园”,另一个则是继续向北2公里处的一个大众楼盘。

倾心于前者,明显地是被它那人性化环境、以及规范的物业服务所打动;至于后者,似乎只有一个理由——价格优势。

记得那个时候,每到周末,我和夫人都会坐上公交车,不厌其烦地来到“万科星园”,除了想更细致地比较户型外,其余的恐怕就是想要对那里的大环境多一些体验的感觉了。只是,我们的囊中羞涩,决定了我们最终也只能是多一点感觉而已。因为,这里不属于年轻的我们,而我们也只能选择继续向北的那个大众楼盘了。

即使这样,我也因为这次选房的过程,对早就享誉产经界的万科和王石多了些亲密接触的成分。特别是他们的产品。

后来,工作要求和习惯性使然,王石和万科逐渐成为我关注对象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直至今天的《王石财富秘码》写作。

有必要交待的是,关于王石或万科的图书出版物已有一些,包括王石先生本人的作品也有几部。但我想强调的,是《王石财富秘码》与其他已有出版物的不同之处。

首先,《王石财富秘码》写作立意的不同。很显然,写作本书的根本目的既不是宣传某个人,更不是宣传某个企业,而是向有志于成就自己人生的人们,揭示一个富有学习意义的榜样。

关于这一点想多说两句。当本书完成之时。我本人对于王石内心深处的某种得意更多了些理解和认可。王石的这种得意,不是万科在中国房地产业有多么大的影响力,也不是万科所创造的多少亿的销售额。而是上世纪80年代那些和万科一起成长的企业,包括一些当时规模和影响力比万科大得多的企业,如今有的已改头换面,有的还在某种泥潭里苦苦挣扎,更有的干脆已破产清算,所剩下来的实在少得可怜。而王石领导的万科还正在引领着产业潮流,似乎基业长青。

其次,《王石财富秘码》体裁的不同。本书的构思主要依赖于笔者对书中主人公管理与经营智慧的认可,所以,它既不同于财富人物或企业传记,也不同于一般的财富故事。而是一部对管理与经营的通俗式解读,是以普通读者都能读得懂且有所借鉴为前提的。

再次,《王石财富秘码》内容的不同。自开始构思本书至书稿完成,前后经过了五百多个日夜,这为本书内容的丰富提供了时间上的保证。同时,我自己的知识背景和财经领域的写作习惯,也为本书内容的实用性提供了可能。这也许是广大读者朋友们最为看重的了。

当然,如同本篇后记开头所说,王石的公众特性也决定了对他解读的多样性。

就在本书即将完稿之时,王石在建国以来最严重的“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以他那只属于他自己的特殊个性,再度成为舆论和民众关注的一大焦点,甚至一度处在风口浪尖之上。这就是广为人知的2008年5月中旬发生的“王石‘捐款门’”事件。

关于这一事件的过程这里不需要再重复,也不是本书需要关注的内容。不过,出于对王石和万科的已有了解,以及王石经营思维的某种认同,在事件发生后笔者也发表了一篇自认为不偏不倚的小短文——《从现在开始停止指责和谩骂》。但由此产生的争议性言论还是让我颇为意外,尤其是指责或埋怨的声音远多于赞同者,就更是令人不安了。

尽管如此,我依然坚持自己的看法:即使发生了所谓的“捐款门”事件,王石仍然称得上是中国当代一个优秀的企业家,万科也是当前不可多得的优秀企业。而所谓的“捐款门”事件,其实也正是王石骨子里那种独有的自我意识的自然表现。这种自我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正是王石和万科得以成功的一大诱因了。当然,同富有爱心的国人一样,笔者也不尽苟同王石先生在“5·12”大灾期间的部分言行。

也正是考虑到了现实中的这种特性,本书在写作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借鉴了业界和理论学者们较为公认的评析或观点,并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一些精彩的内容还直接进行了引用,以求得到最广大读者们的认可。

只是限于篇幅。所参考的文献资料无法在这里——列出,我将在书后的“参考文献”部分尽可能地罗列出来。但恐于疏忽大意,遗漏之处将在所难免。在此真诚地请求谅解。

至于事实性内容,除了我本人的访问所得外,基本上都来自于万科企业的内部出版物,以及王石先生的个人著作了。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这里还需要提到的,就是那些对本书成功完成给予过帮助的人们。如中国企业家协会的w老师,新加坡伟达公共关系顾问(中国)有限公司的郑院生先生,香港中国工业经济合作促进会的刘银鸽女士,南方报业集团的好友梁子,以及《中国企业报》的大张等。

当然,还得谢谢夫人小芳。她不仅为我索取到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更是我的第一批挑剔读者。即使是书稿中出现的一些我不以为然的小问题,夫人也几乎没给我留下半点面子。真要是不在这里谢谢她,我还真是怕了她那张嘴。

还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限于笔者水平和资料所得,书中的谬误之处在所难免。欢迎专家学者、同道之士和广大读者予以批评指正,笔者将不胜感激。而下面这句话是笔者极为看重的:如果本书能为广大读者的励志和创业带来些许启示,那将是笔者莫大的欣慰了!

再次谢谢为本书的出版而辛勤工作的所有好人,并谨向“5·12”汶川大地震中遭遇不幸的人们深表哀悼!愿逝者永远安息,愿生者更加坚强!

魏听

2008年6月30日于北京奥运村寓所

书评(媒体评论)

在重功利的商业社会中,一个人挣钱的数量似乎成了社会影响力的惟一标志,然而在变革中,钱不能代表一切。万科倡导健康丰盛的人生,追求个性发展与团队意识的协调一致,这种追求更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充满乐趣的工作、志趣相投的同事、健康的体魄、开放的心态、乐观向上的精神,这些都具有金钱所无法替代的价值。

——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石

万科观点,一言一语藏珠玑。王石风格,头上脚下露峥嵘。

——万通集团主席冯仑

王石——战略规划+职业经理制+CEO明星化。

——2007年“正在影响中国管理的10大职业经理人”评语

中国人哪,强国要先强自己,怎能让王石在高处独美!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访问教授黄铁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王石财富密码(全面揭开万科地产成长之谜)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魏昕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企业管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550513
开本 16开
页数 27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0
出版时间 2008-11-01
首版时间 2008-11-01
印刷时间 2008-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2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299.233.3
丛书名
印张 18.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7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