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历史的峡口(精)
内容
编辑推荐

《城记》、《采访本上的城市》、《拾年》之后,王军最新作品《历史的峡口》重磅来袭。跨越150年,本书聚焦人类规模最大的转型,钩沉历史,发力当下,论从史出。

本书以坚实的现场感、强硬的历史质感,直击中国城市与建筑历史中的大事件,直面当今中国的城市化问题,探讨中国转型的关键。本书堪称中国城市化建设转型与改革的最佳读本,助中华巨轮闯过历史的峡口。

内容推荐

在今天的中国,规模空前的社会转型还在进行之中,并且已到了决胜时刻——公私关系之再造、地权契约之重建,邦之本也。王军编著的这本《历史的峡口》定格这一场宏大叙事的若干镜像,聚焦晚清之北京、北洋之北京、国民政府之南京、新中国之北京以及南国水乡,试图把这些故事放在更加辽阔的背景下书写,钩沉历史,发力当下。

中华巨轮已驶入深水区,前方的峡口已透过来光亮,如何冲过去?

目录

前言

壹 圆明园的记忆

贰 首都计划的百年大梦

叁 革命风潮,向故宫荡去

肆 建筑师林徽因的一九三二

伍 梁陈方案的成本

陆 城市化转型

柒 再造魅力故乡

捌 中国城镇化的盛世危言

玖 大北京的未来

后记

试读章节

千呼万唤之中,保障性住房建设提速。

2011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1年要再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住房共1000万套。

2月28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消息:未来五年,中国计划新建保障性住房3600万套。到“十二五”末,全国城镇保障性住房覆盖率将从目前的7%~8%提高到20%,以上,基本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

相比2010年580万套保障房建设任务,2011年1000万套保障房建设计划,数量增加了72%,并与2010年全年商品住房销售总量相当,共需投资约1.4万亿元,相当于2叭0年中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20。

这是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之后,中国政府推出的最大规模保障房建设计划。

“我想中央已经下了这个决心。”2月27日,温家宝在中国政府网、新华网与网民交谈时说,“保障性住房应当以公租房和廉租房为主,再加上棚户区改造,不要走偏方向。”

提交全国两会讨论的“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在“健全住房供应体系”中提出:“立足保障基本需求,引导合理消费,加快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对城镇低收入住房家庭,实行廉租住房保障。对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行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对中高收入家庭,实行租赁与购买相结合的制度。”

随着保障性住房大规模建成使用,中国可望进入“保障归保障、市场归市场”的住房双轨制时代,对既有的住房供应结构做出矫正。

2003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国发[2003118号),提出“房地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并将1998年确立的“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改变为“逐步实现多数家庭购买或承租普通商品住房”。

这之后,由于过度强调住房的经济发展功能忽视了住房的保障功能,房地产这个“支柱产业”被地方政府推至极致并演变成畸形的增长模式,以土地财政为导向的“经营城市”成为地方政府拉动投资增长和增加财政收入的“法宝”。

城市化的负面问题日益显现——它既通过强制性的征地拆迁,以非市场价格的补偿,从被征地农民与被拆迁市民那里转移财富,在城乡之间与城市内部,形成城市化初次分配的“剪刀差”;又通过住房所有者以住房产权不断吸附社会增值财富,导致有房者愈富、无房者愈穷,形成城市化二次分配的“剪刀差”。

与这个过程相伴的是越调越高的房价。从2003年的121号文,到2005年的“国八条”、2006年的“国六条”,再到2010年的“新国十条”,8年之间,房地产调控如同车轮战,终难挡房价“报复性”增长。在一线城市,已冲至高位的房价即使在银行能够承受的范围内有所回落,普通收入民众也难以企及。

“北京房价2万还是3万,对普通老百姓来说根本就没有痛苦,他们有什么痛苦呢?”2010年3月,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在政协工商联界别讨论会上说,“2万我买不起,涨到3万我还是买不起。这样跟普通老百姓根本就没有关系。除非降到3000元,可能吗?”

与此形成反差的,是保障性住房建设滞后。2010年10月,中国指数研究院发布《我国保障性住房研究报告》,指出“供给严重不足是我国保障性住房最大的现实问题。各省市地区均把商品住房用地作为主要的供给对象,而保障性住房用地在计划目标中占比就严重不足”,“仅从2010年的全国住房用地供应计划来看,廉租房用地计划供应总量占供地计划总量的4%,经济适用房用地占比为9%,20%为棚改房用地,商品住房用地(包括中小套型)却占据了整个供地计划的67%。对于解决大中城市中低收入者居住问题意义重大的廉租住房只有4%的份额,加上经济适用房用地,保障性住房用地总量也不过占计划供地总量的13%。”

在这样的情况下,单纯希望通过打压房价来解决民众安居,无异于将不同层次的住房需求驱赶至商品住房这根独木桥上,还为炒家压低了建仓成本。

2011年3月5日,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认为,中国发展的有利条件和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优势包括“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资金供给充裕”。

那么,如何通过良善的政策设计,以充足的流动性来适应巨大的市场需求?既往的住房政策之弊,及其累积的经济社会矛盾,已将这个问题的解决推向一决胜负的关口。

中国2002年加入世贸之后,对外出口增长迅猛,外汇储备急剧增加,人民币对冲超发。在这样的货币环境下,适时设计一个能够大规模吸纳流动性并提供稳定回报的项目,是中国经济如何实现可持续增长的重大战略问题。

P218-220

序言

2011年的一个夏日,在北京地铁一号线,我打开这一天的“地铁读物”——孙中山先生(1866—1925)的《建国方略》,站在车厢内翻阅起来。

看了一会儿,我身前座席上的一位老先生站立起来。“你在看孙先生的书!你在看孙先生的书!”他睁大了眼睛看着我,“没想到你们还在看孙先生的书!”

老先生一口流利的国语,听得出他来自宝岛台湾。“是啊,我在看孙中山先生的书,他的书很好啊!”我脱口而出。

“确实是好!他的观点今天都不会过时!”老先生颇为激动,指了指身边坐着的一位女士,自我介绍,“我们从台湾来大陆旅游,这是我太太。国父的书我们从小就念,他写得太好了!可是,现在台湾的年轻人都不念了。没想到大陆还有人念!”

列车到站,老先生偕夫人下车,我继续前行。看着他们的背影,我一时百感交集。

彼岸何在

地铁一号线从天安门前地下穿过。每年“五一”“十一”,孙中山的巨幅画像都会矗立在天安门广场,与高挂在天安门上的毛泽东画像对望。

1980年,邓小平(1904——1997)接受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Oriana Fallaci,1929—2006)采访,后者开口就问:“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是否要永远保留下去?”

“永远要保留下去。”邓小平答,“过去毛主席像挂得太多,到处都挂,并不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也并不能表明对毛主席的尊重。尽管毛主席过去有段时间也犯了错误,但他终究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拿他的功和过来说,错误毕竟是第二位的。他为中国人民做的事情是不能抹杀的。从我们中国人民的感情来说,我们永远把他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缔造者来纪念。”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蒋介石像一度被挂在天安门上。彼时,这位政治强人如日中天,谁能料到,在与中国共产党的较量之中,短短几年他就溃不成军。

天安门背后的紫禁城,是明清两朝的统治中心。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之后,它见证了中国的首都第一次沦陷于列强之手。近代以来,东西方文明悲剧性地相遇,使中国这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天朝上国”天翻地覆。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的经济总量占世界总额约三分之一,列各国之首。此后,一落千丈。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中国的首都第二次沦陷于列强之手时,中国的经济总量仅占世界总额的6%。

这一年,法国一家画报刊登了一幅石印彩画《列强瓜分中国图》,成为那个时代中国人挥之不去的梦魇。  18世纪工业革命之后,西方列强开始在世界范围内覆盖其市场体系。

乾隆皇帝(1711——1799)对此毫无感觉,他在复英国国王乔治三世(George III,1738—1820)的信中写道:“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他无意加入西方的体系,可这事儿由不得他,洋枪洋炮接踵而至。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被逼入救亡图存的境地。内忧外患之中,体制内的改革一次次破产,根植于农耕文明的天朝帝制轰然倒塌。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亚洲第一个共和国诞生。领导这场革命的孙中山疾呼:“用人民来做皇帝,用四万万人来做皇帝!”

泱泱中华犹如一艘巨轮驶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的历史之峡。峡江两侧,一壁是固有之中国,一壁是所谓进步之西方,中华巨轮被夹在其间,一百多年过去了,一次次渡过急流险滩,仍在乘风破浪。

帝制是回不去了,彼岸何在?有人说,唯西方之文明是岸。

去“中国化”,在中国内部,渐成强势。中国的过去,包括语言、文字、宗教、艺术、建筑等等,皆被认定为“不进化”的标志,皆须对近代以来中国所罹受的凌辱承担责任。

西方成为神话。人们迷信,自古以来,西方就是世界文明的领跑者。

可现在的问题是,从1764年英国人詹姆斯·哈格里夫斯(James Hargreaves,1721—1778)发明珍妮纺纱机(Spinning Jenny)算起,西方以工业革命打造的文明样式已存在250年,接下来,它会再享250年寿命吗?

在源自西方、机器轰鸣的流水线上,生产的增长与消费的增长联姻,后者又与垃圾的增长成正比,决定了总体经济的增长、就业与温饱的增长——人类在历史上第一次将自身的命运交付给这样的关系,自给自足、可循环的农耕文明成为过去。

2007年,全球半数以上的人口寓居于城市,空前的城市时代来临,人类文明史书写了崭新篇章。可是,这个世界没有变得更加安全,生态危机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逼近人类。

……

其中,《圆明园的记忆》试图以圆明园早期影像史为线索,呈现东西方文明冲突之悲剧,以及“万园之园”圆明园的破坏史。当年乾隆皇帝与马戛尔尼勋爵(George Macartney,1737—1806)的不欢而散,咸丰皇帝(1831——1861)对公使驻京的恐惧,所牵涉的礼仪问题,今日看似小儿科,彼时却是头等大事。因为你不按照中国的方式觐见皇帝,后者就不成其为皇帝了。这是历史的宿命。

《首都计划的百年大梦》试图呈现国民党北伐之后营建国都南京的规划之争,及其背后的党权、军权与人权之争。这些明争暗斗,处处把着历史大线索。20世纪20年代末期,世界范围之内,城市规划因机动交通时代来临、阶级矛盾激化,处在大调整过程中。国民政府之首都计划正是此期难得之样本,值得细致打量。

《革命风潮,向故宫荡去》试图呈现20世纪20年代紫禁城历经的两场风波:三大殿改国会之争、拍卖故宫“天字第一号逆产”之争。文中赖德霖先生提到的20世纪50、60年代的故宫改建计划,我曾著有专文,载于《采访本上的城市》,有兴趣的读者不妨一阅。

《中国建筑史之新纪元》是为林徽因(1904—1955)一百一十冥辰而作,试图探明梁思成、林徽因在中国建筑史研究中的历史方位,梳理学术脉络,理解建筑传统。建筑乃文化之造化,中国建筑及其所承载之文化如何传承创新,仍是今日之大课题,这正是梁林之学的当下意义。

《梁陈方案的成本》试图以20世纪50年代在北京城市改造中,41位居民的信访故事为线索,对彼时的首都规划之争做一观察,对梁思成、陈占祥(1916—2001)提出的《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作一分析。那场争论对北京乃至中国的城市发展影响至深,很有必要继加探讨。

《城市化转型》以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为切入点,《再造魅力故乡》以广东佛山水乡在城市化过程中的利益与情感纠葛为线索,试图勾勒过去十多年中国土地与税制改革趋向,探索以城市化转型推动社会转型的适宜路径。

《中国城镇化的盛世危言》试图对城市形态问题进行探讨。在中国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小汽车成为规则的定义者,高地耗、高能耗随之而生。在全球范围内,诸多城市面对“增长的必要性”败下阵来,这向中国暗示了什么?

《大北京的未来》试图探明北京“大城市病”根源。在过去十多年里,北京的发展空间被迅速填充,人口突破两千万,深陷城市结构与资源环境之困。尽管2004年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了人口总量控制与城市结构调整之策,可是,成效不彰。在此背景之下,新设中央行政区的建议再次浮出水面,仿若昨日故事之重现,结局如何?

这些文章曾先后发表,此次选入,皆做了必要的修订。

我试图把这些故事放在更加辽阔的背景下书写,中国正拥有这样的历史资源,值得吾辈深入发掘,以为继续前行提供镜鉴。

静下心来,理解中国。这是我向读者奉上这一册小书的心愿。

祈福吾邦。

王军

2015年3月2日

后记

将9篇文章结集为《历史的峡口》,实为意外之事。

这当中的一些文章,我一直希望扩为专书。比如《首都计划的百年大梦》,写作此文时,我查阅档案,兴味盎然,期待继续探究,把这个故事写成一部大书;

再如《城市化转型》《再造魅力故乡》,其中最让我牵肠挂肚者,地权之再造、契约之重建也,我亦希望持续跟踪之,以专书承载之;

2011年,我参加辛亥革命100周年报道,研读孙中山先生著作,被深深打动,亦惦记着为孙中山先生写一本书。

我这个人有太多的想法,计划中的那一本《梁思成传》还没有完成呢,怎么又弄出这一本书?

原因有二。

一是刻下中国的改革干钧一发,时不我待。我供职的《嘹望》刚刚刊载了韩保江先生的一篇文章,有言曰:“今天的全面改革与过去‘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式改革不同,不再可能给所有利益主体或集团都带来利益增量,而是会触及某些利益集团的既得利益存量,无疑会遭受既得利益集团的强力抵制或‘阳奉阴违’。因此,要打赢全面深化改革这场战役,还需再给力加油,需要再统一思想,进而凝聚更加磅礴的改革力量。”

我希望通过这本书摆出一些事实、提出一些问题供大家讨论。这些事实和问题制约着中国的发展,关乎国民福祉,极其重要,希望能得到更多人的关心,进而为改革助力。

二是这些年我主要做编辑工作,《嘹望》是一本周刊,一周一本连轴转,我脑子里的那根弦儿一直得绷着,不像过去当记者撒开脚丫子就能到处去采访。这样,我的那些太多的想法,不知何时能够实现了。那就先出这一本小书吧,作为我的“梦想录”。

这可实实在在代表了我的中国梦。“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样的诗句让我热泪盈眶,我必须为此做些事情。否则,真不甘心。

我把我的中国梦直白地写在了前言里,说得对不对,大家可以批评。

感谢董秀玉先生对本书的编辑与出版给予宝贵的指导和鼓励。不能忘记12年前董先生的知遇之恩,正是先生慧眼相识,一位毛头小伙儿费力写出的《城记》得以出版。如今,《历史的峡口》又得到先生指教,实是三生有幸。

感谢林洙先生一直以来对我的研究工作给予的巨大支持;感谢张志军女士多年来对拙作的编辑、出版给予的巨大帮助;感谢李学军编审对书稿提出意见,正是在她的建议之下,我修改了前言,一吐心中之块垒。希望这篇前言能够为书中的文章提供一个思想体系的支撑,但愿我完成了这个任务。

感谢秦风先生为本书提供无比珍贵的12帧阿理文1873年拍摄的圆明园原版照片。为了让这些照片的玻璃底片回归中国,他竭尽全力,不惜倾囊而出。能够得到他的惠允在本书与读者分享这些照片,我是何等荣幸。秦风先生身在台北,我向宝岛深揖。

学者潘维真女士、文物保护专家冈田健先生、日本美术史专家Martha J.McClintock博士及东京文化财研究所在相关史料的收集方面提供了帮助,在此深表谢意。

写作《中国建筑史之新纪元》,离不开潘维真女士的帮助。她身在海外,一次不慎跌伤,养病期间仍撑着拐杖一次次到图书馆为我查阅并复制资料,还笑日“此空闲难得”。维真女士是康有为先贤的曾外孙女,深情挂念古都北京的保护。她对梁林之学研究的支持,实是康梁情谊的续篇。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王南老师、贺从容老师对《中国建筑史之新纪元》原稿提出了宝贵意见,在此深表谢意。

前辈陈国华先生无私赠我他一笔一划抄录的6万言珍贵档案;负笈英伦的莫莫女士不但在伦敦为我查阅史料,还专程赴利物浦大学为我复制陈占祥先生的论文;康乃尔大学的Thomas H.Hahn教授为我查阅并寄赠参考书籍;李靖同仁十余年如一日地为我收集相关资料;多田麻美女士、吴晓萍女士在日文资料的翻译中给予热情帮助;任思捷学友在费城热情接待,为我在宾大美术图书馆预约了杨廷宝先生赠保尔·克瑞教授的《营造法式》陶本;李郁葳女士在华盛顿协助我查阅了哥伦比亚特区的地籍图;林洙先生、张文朴先生、毛同强先生、李秋香老师、赵熙女士为我提供了珍贵图片;杨浪先生、方浩然先生、刘文丰先生对我的研究工作热情相助;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资料室的李春梅老师、郑竹茵老师给予了宝贵支持。

我得到这么多的帮助,实在是感激不尽!

感谢柴真恩师给予学生的启蒙和关爱。不能忘记2010年夏在贵阳与恩师相聚,恩师强撑病体亲自下厨为学生烹炙,执意小酌几杯,与学生作竟夜长谈,纵论改革大计,心系天下。学生今日奉上这一册作业,亦是对那一夜忧国忧民的纪念。

感谢汤华前辈在我的职业生涯中给予宝贵指导。多年前,他如此相告:你知道新华社有一个光荣传统吗?这就是基本调研。何为基本调研?就是调查研究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我有幸踏上了基本调研之路。

感谢罗锐韧学长一直以来给予的关爱和鼓励。不能忘记2011年夏我从江沪一带调研归来病倒后,学长从外地拨来电话,以彼时之经历与学弟共纾心灵之困。人生就是一世之修行,信矣!

经王栋先生提示,本书《圆明园的记忆》一文,将Ernst Ohlmer之中文名,由原文之“奥尔末”改为其在华使用的中文名“阿理文”。特此致谢。  《首都计划的百年大梦》原文采Henry K.Murphy之中文名“茂飞”,现依其在首都计划时期公文中的中文正式称谓,改为“茂非”。特此说明。

感谢所有关心和帮助我的师长和朋友。感谢所有接受我采访的人士。感谢鼓励和鞭策我的读者。

我得到了这么多帮助和指教,但拙作中出现的任何错误,本人负完全责任。

感谢我的妈妈、岳父、岳母、姐姐、妹妹,我得到了你们那么多的爱!

妈妈不顾年迈,携儿女赴韩城祭拜太史公,在黄河之畔,以家乡人惜字之传统训儿。请妈妈放心,儿会恭恭敬敬面对文字。

感谢我的妻子刘劫。为这本书的出版整理相关资料,你付出了太多精力。每写完一篇文章,我都诚惶诚恐地等待着你的“审读”意见。我们的生活使我有了这么多成长,这是上天的恩赐!

感谢我的儿子宽宽。那天你十岁生日,你说,我们都是十年的老朋友啦!这句话,让爸爸、妈妈笑出了泪花。这些年,我们一起去了那么多地方,说了那么多知心话。我们还跟着王南叔叔测绘唐塔,跟着鞠熙阿姨调查乾隆图。每一次,你都那么开心。

嗯,是的,我们会把这样的工作继续下去。

王军

2015年3月6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历史的峡口(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652030
开本 16开
页数 311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40
出版时间 2015-06-01
首版时间 2015-06-01
印刷时间 2015-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814
CIP核字 2015103956
中图分类号 K250.7-53
丛书名
印张 21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8
177
2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21:2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