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华尔街战争
内容
编辑推荐

来自海内外独立观察者为你解析华尔街崩盘的基因,以中国人的视界关注国际财经。

本书站在金融中心纽约,以最客观的立场、以最新颖的数据、以最独特的视角,非官方解读,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华尔街!阴霾密布,战事告急。战火纷飞的华尔街,隆隆炮火声中,世界各国表现各异,主动或被动地参与其中。在美国纽约零距离目睹金融风暴,看“山姆大叔”做救火消防员,“风暴眼”里观察华尔街,是谁用贪婪、欺诈与无知将美国经济导向深渊?信用海啸给世界人民带来了何其灾难……一切尽在《华尔街战争》。

内容推荐

阴霾密布,战事告急。这是一场空前绝后的金融大风暴,也是一次史无前例的国际联合抗击。战火纷飞的华尔街,在抗击金融风暴的隆隆炮火声中,世界各国表现各异,主动或被动地参与其中。在美国纽约零距离目睹金融风暴,“风暴眼”里观察华尔街,是谁用贪婪、欺诈与无知将美国经济导向深渊?金融海啸给世界人民带来了何其的灾难?来自海内外独立观察者为你解析华尔街崩盘的基因,一切尽在《华尔街战争》。

目录

引子:阴霾密布/1

导读:战火纷飞的华尔街/9

第一章 崩盘的危机/13

 第一节 华尔街第一块倒下的骨牌/15

 第二节 谁把AIG逼到绝境/25

 第三节 从“官督民办”到“官督官办”/32

 第四节 雷曼,墙倒众人推/40

 第五节 史上最大的银行倒闭/47

第二章 大风暴/57

 第一节 美国梦,次贷的点火器/59

 第二节 次贷引发金融风暴/69

 第三节 肇祸的金融衍生工具/77

 第四节 恐龙的消亡/86

第三章 海啸袭来/95

 第一节 华尔街的终结/97

 第二节 海啸冲击波/104

 第三节 漩涡里的美国人/110

 第四节 反思美利坚/116

第四章 决战华尔街/125

 第一节 向金融危机宣战/127

 第二节 一个参加战斗的老人/137

 第三节 “诺曼底”反攻/143

 第四节 同盟联手抗战/151

第五章 大格局/161

 第一节 全球金融危机/163

 第二节 来自东方的回响/174

 第三节 全球化向何处去/181

 第四节 新的格局,新的世界观/191

结语:从华尔街到中山路/201

试读章节

贝尔斯登最后的挽歌

在危机发生之前,贝尔斯登(Bear Stearns)一直是华尔街一家值得尊敬的标杆企业,它稳占债券市场“五哥”的地位,尤其是在抵押担保债权市场,它曾经非常风光。

这是一个具备贵族“血统”的企业,作为美国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在美国债券市场拥有数一数二的交易量,市场交易员曾经送给它一个称号——“聪明的交易者”(Smart Trader)。

同时,贝尔斯登是一家严格经过市场净化的企业,素以风险管理健全、投资谨慎小心而闻名,号称“华尔街上分析、评估与控制风险最严格的公司”。

在华尔街董事长高层权贵圈层中,贝尔斯登公司最大个人股东兼执行长詹姆斯·凯恩(James Cayne)以正直、正派经营为大众所熟知。他倡导“一言既出,实现承诺”,因此,对待不守规矩的人,詹姆斯·凯恩在处罚之际绝不手软。

“生活在十分堕落、处处都有极大诱惑的环境中,随时都必须警惕小心,洁身自好”,詹姆斯·凯恩曾以这样的话语告诫身边的员工,希望他们能够专注事业,远离是非。

但就是这位稳健与低调的詹姆斯·凯恩,却遭遇了人生最大的挑战。他万万没有想到,正是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公司旗下那些浮躁的员工选择避险基金,操作风险最高的债券,过度利用财务杠杆,以至捅下公司创立八十几年来最大的纰漏,结果自然是损失惨重。

在受害投资人扬言联合控告公司与主管机关纷纷上门调查的双重压力下,处于漩涡中心的詹姆斯·凯恩烦恼之至,一年来瘦了9公斤。

为了自己的信用,也为了避免引爆危机,詹姆斯·凯恩决定贷款数十亿美元,协助两档避险基金渡过难关,然后再慢慢收拾残局。

不料,美国房市开始严重衰退,爆发次级房贷违约风潮,两档避险基金投资的这类债券遭到重创,资产价值严重亏损,债权人于是扣押两档避险基金的融资担保品,两档避险基金因此濒临倒闭。

2007年6月,51岁的基金经理拉尔夫·塞欧菲管理下的两只基金——贝尔斯登基金和高级信贷策略杠杆基金因为次级抵押债券出现严重亏损,价值曾经超过200亿美元的基金最终不值一文。这两只基金是次贷危机中最先倒掉的一批基金,贝尔斯登的噩梦也从此开始。

2008年3月,初春,贝尔斯登的财务状况令凯恩感到满意,他觉得心里踏实:他手上大约170亿美元的本金。即将发布的第一季度财报,更能让贝尔斯登在市场厮杀中获得被尊敬的资本。但意想不到的是,市面上开始听到谣言,说贝尔斯登面临流动资金的问题。超乎所有人预料的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来自市场做空者散布贝尔斯登面临危机的信息。这又是一个“蝴蝶效应”。没有想到,一波滔天巨浪,竞始于“青萍之末”。对未来市场结构的变化的一点点信息,都要引起高度重视。

2008年3月13日,接任凯恩的新CEO艾伦·施瓦茨(Alan Schwartz)不得不拨通美联储的电话,向美联储搬救兵。他告诉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贝尔斯登“需要被拯救”,否则就要申请破产。3月12日早上,他接受记者访问时还表示公司的流动性状况良好,并不存在危机。而在这之前的一个周末,当时仍任董事长的凯恩离开纽约总部,还去了底特律参加一场桥牌联赛。看来贝尔斯登的确有些问题,但问题不至于严重到把公司毁了。当然,对市面听到的“谣言”,公司也没有迎头痛击。这是公共关系的失策。对迫在眼前的灾难反应迟钝是贝尔斯登公司高层的通病。贝尔斯登既然给谣言击垮,170亿美元家底给人顷刻掠走,只好听天由命。就在此时,摩根大通对“她”很有意思。“山姆大叔”自告奋勇当“媒婆”。摩根大通能够在一个周末迅速出手“迎娶”贝尔斯登,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美国相关政府机构的全面介入。

美联储迅速撮合摩根大通购入贝尔斯登,目的是防止引发“系统风险”。其主要原因与CDs市场有关。所谓CDS,即Credit Default Swap(信用违约掉期或信贷违约交换),是一种转移交易方定息产品信贷风险的掉期安排,类似于保险合同。它要求CDS的购买者对某一时期债权人的信贷风险进行担保,债权人向此购买者支付一定的费用,一旦债权人的贷款出现违约现象,信用违约掉期或的购买者将补偿债权人的损失。信用违约掉期或市场规模庞大,目前总值达到62万亿美元。

始建于1923年的贝尔斯登公司曾经熬过了1929年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大萧条,那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家美国华尔街巨头走入歧途呢?

贝尔斯登虽然已经有八十多年的历史,但并没有晨钟暮鼓,守着公司的家底吃老本。相反,它的员工评价它是一个“具有草根精神和游击习气风格的公司”。凯恩正是这种风格的缩影。他公开宣称只雇用PHD,PHD不是指高高在上的,从大学象牙塔里走出来的博士(PHD),而是贫穷(Poor)、饥饿(Hungry)和一心想赚大钱(Desire for money)的人。贝尔斯登喜欢聪明、肯吃苦的员工,至于他们是不是长青藤或是哪个名校毕业的,他并不在乎。

1985年,奇奥斐加入贝尔斯登。他和他的团队发明了一种在金融衍生工具中最冒险的产品,命名为Klios。在他的带领下,在2004至2005年间,贝尔斯登共集资100亿美元。他的金融衍生产品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金融市场,创新不断,变化无常。奇奥斐一手炮制的生钱机器,最后不光不能为公司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反而成了公司衰落的罪魁祸首。

草根精神和游击队习气,保证了贝尔斯登作为以经纪业务为主的投行的成功,但反过来,具有草根精神和游击队习气的人往往不守纪律,缺少自我约束。就像来自地底的能量,一旦爆发,无以约束。那时,贝尔斯登急于求成,对高盛那种高风险、高利润的自营业务怀有妒嫉之心。不光有样学样,而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它的目标越来越冒险,采取的方式更加极端。这使贝尔斯登偏离了稳健的正途,走向了自我毁灭的道路。在过去的10年里,正是由于贝尔斯登努力发展其抵押相关产品这块业务,才导致了它的垮台。金融衍生产品谱写了一个近百年公司的最后挽歌。

可以说,贝尔斯登死于金融衍生产品。它让我们想起第一个死于金融衍生产品的银行和一个名叫李森的人。

P15-19

序言

世界人民被华尔街闪了一下腰

宣亚国际传播集团

陈惠民

今年,Hou曲ton夫妇不打算在圣诞节时购买电子产品了。圣诞前的平安夜,他们会挂在墙上的大大的“袜子”里放些廉价的商品作为礼物,比如日历和装框后的相片等。Houghton说:“我们有许多朋友现在的财务状况比较紧张。我知道大家在互赠圣诞节礼物时,觉得购买相同价位的礼物会比较好一些,因此我们的计划应根据朋友的情况来定。”她的朋友们打算从Etsy.com等网站购买一些廉价的手工艺品作为礼物。

2008年9月15日,人们一觉醒来,发现华尔街的两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和美林证券已经猝然倒下。在这次美国金融危机中,华尔街的五大投资银行全数消失,《纽约时报》在报道这一消息时,称这是华尔街一个时代的结束。美国人说,金融海啸了,把我们给淹着了,帮帮忙吧。美国财长保尔森在众议院表演“白马王子”的单膝跪地,并不是求婚,而是为了“7000亿美元救市计划”。能救美国么?欧洲动了,一场拯救“山姆大叔”的行动在全世界展开。

“蝴蝶效应”迅速在媒体的报道中见效——全球股市跳水,人们的信心受到极大打击,A股告别最后一只百元股,全国最大玩具厂应声破产,广交会首次遇冷……一时之间,全世界的政府官员、金融学家、新闻界、企业界以至于贩夫走卒全部都被华尔街闪了一下腰,无端地被这场大戏拉入其中,有顿足捶胸的,有超然淡定的,有旁观自若的,有奔走呼告的。

上周,去客户那里开会,我旁边的司机突然跟我谈起这次金融危机。我觉得他的想法挺有意思,也可以代表一个普通中国人的经济思考。

司机:“你说金融危机对我们有没有影响?”

我:“一点点吧。”

司机:“那你说是留现金,还是投资?”

我:“当然保守一点,留点钱吧。”

司机:“那就贷点款,再搞两辆车,手上的钱作后备,就是多些利息,反正也是客户出。”

我:“为啥?”

司机:“现在手上有好几个单,客户都是先押三个月,车上全保,转几个月就回来了,车就在那,对我来说,没啥风险。”

今天,中国人连司机都在关心发生在美国的金融风暴,更何况我们这些从事经济工作的人。

我的朋友,本书作者之一吴垠,是学经济的,先起家于《21世纪报》,后来也在《电脑报》待过。

她一直在跑经济线,对世界经济的风向非常敏感,效率也很高。当雷曼兄弟还未破产的时候,她已经在着手写这样一本很有意义的书了。据说为了完成任务,可以一个星期睡办公室。关于这本书,关于她的思考,关于这场金融危机,相信你可以在本书中找到答案。敬佩作者,同时也用作者工作中不断自勉的一句话来鼓励自己:“用全球通的话就是——你能”。

后记

从华尔街到中山路

关注华尔街道琼斯指数,可以带着两种完全不同的心情。一是你买了股票,你必然要关注股票的升或跌。一是没有买股票,关心股市行情,纯粹是为了知识上的兴趣。前者的关心,是跟自己的腰包连在一起的。因为道琼斯指数反映了每天美国蓝筹股的变化,反映了美国市场的基本面。虽然你没有买道琼斯指数里的股票,但道琼斯指数牵一发而动全身,总会影响你买的股票的行情。这个时候,道琼斯指数的变化,往往会直接影响到情绪的变化。而第二种关心,则是知识性的,没有直接的个人经济上的关系,因而道琼斯指数的变化不会造成个人的心情的起伏。

这一段时间,我对道琼斯指数的关心,属于第二种。最近两三个星期,也就是我每天伏案,埋在资料堆里,梳理各种材料和数据,编写这本《华尔街战争》的一段时间,华尔街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华尔街,每天、每小时、甚至每分钟,都在演绎着它的历史上的“第一”。在华尔街发生着这样一个天翻地覆的大事件的历史时刻,每天用键盘记录下来它现实又历史的演义,是一种非常特别而又有意义的经验。这种经验,人一生恐怕只能经历一次。因为,眼下我们所见证的华尔街故事,再也不会在历史上重演了。而每天我们所经历的华尔街的巨变,比任何一部电影、戏剧或小说都更加精彩。

而对于我个人来说,这次的写作经验,之所以特别,还因为它给了我一次自我发现的机会。《华尔街战争》的写作本身就是一次愉快的、多年未体验过的自我发现的历程。

我想起与我同时代的一位诗人顾城。那是十年前的事了。顾城的朋友把他在新西兰的经历拍成了一部电影。我则对他的结局从心理上作了一次梳理,写下了《激流岛——顾城心理分析》手稿。

顾城的命运,可以看成是中国文化人流浪海外的“文化失落”的隐喻和“精神失落”的象征。文化的失落,精神的放逐、心灵的流浪是海外中国人的共同宿命。手稿的结尾是这样写的:“最后的结局仿佛已经注定了。对于顾城来说,当物质上的家(岛上的住房)、关系上的家(远离亲朋好友)、角色意义上的家(谢烨将出走)、‘女儿国’的家(与英儿、谢烨的‘女儿国’关系)以及精神上的家(写作的理想)都一一破灭之后,顾城也就选择了沉沦的结局。”没有确切的写作日期了,但手稿里夹了一张《明报》的剪报,时间是1997年7月20日。顾城的故事,如果跟这本书还有什么可以扯得上关系的话,就是他在岛上购买了房子。那时,还根本没有“次贷”这回事,摩根大通银行发明“信用违约掉期”的金融衍生工具也不到两年。

顾城作为一个新移民,没有生活能力,没有英语能力,没有稳定的收入。“房子的贷款始终压在他的心头,还清贷款的日子就像是一个未来的节日。”(王安忆《岛上的顾城》)没有固定收入,却又要每个月面对房子贷款的缴款期,那是一种多么大的心理压力。不幸的是,顾城给自己背上了这个巨大的物质上的十字架,成为他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的一个“巨重”。如果顾城不买房子,他的境遇也许会好点。不过,他的失落,最本质的是文化上的、精神上的和创作上的。物质的家毁了,如果精神的依托还在,创作的乐园还在,文化的家园还在,那么,他是不是还有生命的寄托和支撑点?

每个人的生命里,都应该有精神上的支撑和文化上的家园,有属于自己的建立在那个支撑点上自我认同。这样的生命,才是一个欢喜的生命。这本书的写作,是一个快乐的过程。上一次有这样的快乐的体验,还是在我没有背井离乡,到海外求学之前。那年,为了出国,拼命学托福,同时也跟几个朋友一道日夜写书。那是一种矛盾的心情:一方面,写作是我的追求;一方面,出国是一个潮流。终于,我为了潮流,放弃了追求。那时,我无法理解,我放弃的是什么;我也不知道,我能得到什么。人永远不应放弃自己快乐的支撑点。而当我再一次从这次写作的体验里,发现我的快乐之源的时候,我应该感谢吴垠。从两个人的共同写作里,我找回了那个我丢失多年的快乐体验。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耧。”生命快乐的体验,来自我们在精神和文化的家园里每天耕耘,来自我们每天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我希望我内心里的这种快乐和欢喜,通过这本书,带给读者。当然,如果有人喜欢炒股,并且从每天的炒股中找到生命快乐的体验,就像巴菲特一样,那么,他们是开头提到的关心道琼斯指数变化的第一种人。

我也希望通过这本书,他们能看到华尔街的水到底有多深,浪到底有多大。看到发生在纽约华尔街的金融风暴,怎样影响到了中国经济发展;看到华尔街战争,怎样冲击了中国人的生活。

正像中国很多城市都有中山路一样,走下神坛的华尔街,其本质也是世界经济版图的缩微景象。

从华尔街到中山路,在地理上虽然是远隔大洋和千山万水,在由互联网所创造的虚拟世界里,却没有任何距离。华尔街和中山路,在电脑键盘上,就一指之隔。关心金融世界里的华尔街,就是关心中山路,也就是关心我们自己。当我的手指离开键盘的时候,华尔街仍然在“战火纷飞”,“战局”将怎样变化,谁也不能预料。如果我们的读者,通过看这本书,了解了华尔街金融风暴的前因后果,并进而关注华尔街的每天“战况”,那么,我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在这本书的写作中,我们参考了大量的公开的报章杂志的资料,尤其是网上的资料,特别是倍为可亲,新华网、百度百科、维基百科和一些报纸的网络版。我们综合了许多文章及评论的观点以及来自网上许多网友的独到见地。由于篇幅,我们不能一一提及,借此表示我们内心的诚挚的感谢。这本书,就像书名所说的那样,是一本来自海内外独立观察者的观察和分析,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只是记录者和编纂者。我们也希望,以书会友,通过这本书,结识那些在这本书中应用了观点和资料的海内外的“独立观察者”。这个世界需要听到来自人民的声音。当发自个体的声音被汇合在一起的时候,就是一个巨大的来自人民的声音。这本书,可以说,是这样一个声音的聚合。最后,我们要特别感谢这本书的编辑林少波。他是一个具有敏锐的观察和判断、勤奋和努力做事的人,在这本书编写的这段时间,他跟我们一道“全力以赴”。同时,还要感谢曲小月编审,她不光十分重视本书的出版,而且为了让本书早日付梓,同样放弃周末和休息时间,加班加点。没有他们两个人的策划、统筹和辛勤的劳动,不会有这本书的问世。

罗慰年

2008年10月于纽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华尔街战争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罗慰年//吴垠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450935
开本 16开
页数 20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4
出版时间 2008-12-01
首版时间 2008-12-01
印刷时间 2008-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图书小类
重量 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837.125.9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3:0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