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历史的倒影(中国古代典籍的26个谜题)
内容
内容推荐
本书系《历史的风景》姊妹篇。文史作家黄西蒙聚焦一些中国古代典籍的话题,或神秘,或有趣,或辛辣,既有学理性的分析,也有感悟式的思考。全书围绕《史记》等中国古代典籍的26个谜题展开探讨,涉及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文献等多个方面。这些谜题包括了历史事件的真相、历史人物的真实形象、历史文献的真伪等,这些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历史领域的热点和难点。
本书中,作者不仅探讨史书上写了什么,更探讨史书为什么要这样写。喜欢统观正史的读者朋友,可以从中看到中国古人修撰史书时的沉潜思考与微言大义,而喜欢探索历史细节的人,或许也能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发现隐藏在表层言语之下的丰富内涵。
目录
第一辑 修撰典籍的传奇故事
失踪的上古秘卷:《汉书·艺文志》探幽
秉笔直书:剖析北魏崔浩国史事件
万卷之厄:梁元帝江陵焚书之谜
三百多年后的反思:唐人如何讲述晋代往事
如何捍卫道义:欧阳修与《新五代史》之谜
“正统”之外:西夏史为何不入《二十四史》
元明“天命”之争:朱元璋修撰《元史》之谜
散佚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的诞生与失踪
争夺对“忠义”的阐释权:乾隆编撰《贰臣传》的背后
第二辑 经典史籍里的“历史现场”
夏朝近百年复国史的缺失:《夏本纪》在隐藏什么
“伊尹放太甲”的迷雾:《竹书纪年》的吊诡记录
鸿门宴的叙事“主人公”:樊哙与《史记》的现场感
兵仙的人生起点:新解《淮阴侯列传》
放逐者之歌:《屈原贾生列传》的特别写法
蜀汉的国运转点:从《资治通鉴》和《三国志》复盘夷陵之战
隐藏的春秋笔法:《晋书》中的曹髦之死
大汗挥鞭:多种史籍里的成吉思汗西征
迟到近两百年的平反:透过典籍回顾壬午之难
第三辑 在典籍细节中探索奥秘
低调的记录:《太史公自序》如何讲述祖先故事
司马孚的复杂人格:《晋书》与时局变幻下的纠结
虚构的英雄故事:从《隋唐演义》到《说唐》
史料之上:从《大唐西域记》里的丝绸之路说起
唐末风云的侧影:《新唐书》《旧唐书》混杂的黄巢形象
从史实到小说:“制造”梁山好汉的故事
清朝文人的两种现实书写:《聊斋志异》VS《阅微草堂笔记》
旋动的万花筒:清末稀见小说隐藏的复杂世界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页
鸿门宴的叙事“主人公”:樊哙与《史记》的现场感
《史记》中鸿门宴的故事堪称家喻户晓,而司马迁记载的人物对话和现场细节,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司马迁虽没有亲历过楚汉争雄的时期、鸿门宴故事发生的年代,但对他来说,并非遥不可及,他在《史记》中对此事的叙述,如同摄影机拍下的纪录片,拥有令人难以置信的“清晰度”。
鸿门宴的樊哙视角
如果我们仅仅把鸿门宴的故事当成司马迁的“脑补”,仅从文学虚构的角度看《史记》里这类精彩的场景,恐怕有失偏颇。司马迁对于著史的态度极其严谨,后世不清楚的细节,不意味着司马迁没看到相关史料。那么,鸿门宴的现场感如此之高,司马迁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史学家李开元在《论〈史记〉叙事中的口述传承——司马迁与樊他广和杨敞》一文中,曾经开创性地提到解读历史细节的一种思路。他在点评鸿门宴时樊哙的“精彩表现”时,就这样提到:“樊哙鸿门宴救驾的事情,是樊哙家子孙后代世世相传的光荣历史,司马迁以访问丰沛龙兴故地为契机,从樊他广处听到鸿门宴的详情叙事,后来,当他撰写《史记》的有关章节时,就将樊他广的口述作为重要史料。”
史料若只是孤证,显然无助于接近真相,只有经过多重史料的比对分析,才能更加科学可信。司马迁写《史记》,并不只是从古籍中寻找史料,他还会亲自到历史故事的发生地,采访当地的百姓,从民间寻找历史的踪迹。实地考察的好处,是能让史学家掌握最鲜活的史料,而且可以根据自己探访的成果,与史书上的记载作比对,进而考据得出最有可能是事实的信息。
司马迁也跟一些汉朝勋贵的后代有交往,樊哙之孙樊他广就是其中之一。通过樊他广的讲述,司马迁可以了解汉朝初年的历史,而樊他广的记忆,则与先人的讲述有关。用现代的史学观念来看,樊他广为司马迁提供了口述史上的重要材料。问题的关键就在此处。当后世读者并不清楚历史现场的细节时,只能通过史书中的描写,来推测当时的情形。
而史书和小说一样,只要有人物和事件,必然带有自己的叙事视角。绝大多数史书的视角,都是全景式的,但在《史记》中,在一些浓墨重彩的篇章里,确实能看到类似个人视角的细节。比如,在《项羽本纪》中,对鸿门宴最具文学性的描述,则很像樊哙的视角。樊哙并非鸿门宴的主角,却占了不小的篇幅,他说的话竟然比刘邦、项羽还多。这就是叙事视角上的不同寻常之处,这类特殊细节的背后,很可能隐藏着历史写作的秘密。
鸿门宴是刘邦命运的转折点。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刘邦比项羽更早进入咸阳,其部下曹无伤叛逃,向项羽告密,项羽便发兵刘邦,两人此时实力悬殊,刘邦只能尽量避其锋芒。刘邦向项羽释放信号,表示自己并无夺取天下之意,项羽便摆下鸿门宴。这场酒宴既有庆贺灭秦之义,也有双方和谈之念,但亚父范增认为鸿门宴是项羽杀掉刘邦的好机会,而项羽迟迟下不了决心,最终让刘邦逃掉。樊哙是刘邦的同乡旧部,早年以屠狗为业,但在刘邦军中立下了诸多奇功,很多次攻城都能捷足先登,在勇武和忠诚上,都被刘邦高度信任。因此,把帮助刘邦解除困境的关键任务交给樊哙来做,也算合情合理。
《史记·项羽本纪》对鸿门宴的叙述首先是座席的安排:“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此时,樊哙并未登场,但他在后面登场时,很容易进门后第一眼就看到项羽和项伯他们坐在朝东的位置。从后文的描写来看,樊哙的视角确实是先看到的项羽,并且“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樊哙登场,是因为酒宴上发生了“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事情,国人对这个故事很熟悉,在此不再赘述。樊哙闯进来,要保护主公刘邦。他还未说话,项羽就看到这位彪形大汉,说道:“壮士,赐之卮酒。”樊哙十分豪爽,也不推辞,接过酒杯,便一饮而尽。对于项羽赐给他的猪腿肉,他也用剑切开,大口大口地吃起来。《史记》对这一细节的描述,到了“动作分解”的地步:“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这就像一部电影,在呈现主角心理变化时,要在他的脸上打光,通过光影的变化,来展现人物表情和动作的细微变化。对于“粗线条”的历史叙事来说,能将樊哙拔剑吃肉的场景还原到这个地步,很难想象这是没有根据的“脑补”。
接下来,便是樊哙那段知名的豪言壮语:“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在后世不少人的记忆里,樊哙只不过是个有勇无谋的武将,但樊哙在此时说的一番话,简直有春秋战国时纵横家之风,不仅有理有据,还能结合暴秦的典故,让其言论有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历史的倒影(中国古代典籍的26个谜题)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黄西蒙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工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883340
开本 16开
页数 20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6
出版时间 2024-01-01
首版时间 2024-01-01
印刷时间 2024-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316
CIP核字 2023240597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3.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9:4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