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东吉编译的这本《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纪实》介绍了,在整个抗战期间中国付出了3000万人的生命和巨大和物质财产损失,中国军队歼灭了大量日伪军的有生力量,中国战场吸引住大批日本王牌部队,有效地配合了盟国其他战场上的作战。在抗战末期,中国又牺牲了自己的领土和主权,换取了苏联的出兵。事实证明,在粉碎法西斯日本的斗争中,中国处于主体地位。这并不排除盟国在某一阶段和某些战役的主要作用。抗战胜利已经过去70年了。我们要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公正地评价盟国的贡献,也希望当时的盟国和历史学家们公正地评价中国的贡献。
图书 | 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纪实 |
内容 | 编辑推荐 金东吉编译的这本《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纪实》介绍了,在整个抗战期间中国付出了3000万人的生命和巨大和物质财产损失,中国军队歼灭了大量日伪军的有生力量,中国战场吸引住大批日本王牌部队,有效地配合了盟国其他战场上的作战。在抗战末期,中国又牺牲了自己的领土和主权,换取了苏联的出兵。事实证明,在粉碎法西斯日本的斗争中,中国处于主体地位。这并不排除盟国在某一阶段和某些战役的主要作用。抗战胜利已经过去70年了。我们要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公正地评价盟国的贡献,也希望当时的盟国和历史学家们公正地评价中国的贡献。 内容推荐 金东吉编译的这本《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纪实》主要揭示了苏联军队出兵中国东北以及东北亚的详细情况,以及对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作用。书中详细阐述了美国如何对日作战,如何对日本扔原子弹,苏联红军如何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以及日本如何投降的过程。盟国在采取那些行动之前进行了哪些幕后活动,中国在这些活动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在促使日本无条件投降的过程中,中国充当了什么角色。 目录 第一章 太平洋、东亚军事政治局势 1.主要参战国的国际、国内状况 2.1945年前夕的战略形势 3.各国的军事政治目标和计划 第二章 同盟国与日本的扩军、双方军力的增长和日本外交策略 1.雅尔塔会议及关于苏联对日宣战的决定 2.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的法律依据,《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签订 3.同盟国和日本的扩军 4.日本的外交策略 第三章 中国战场的作战中国在日本大陆政策中的地位 1.1945年上半年中国军政及经济地位 2.1945年日军在中国的作战计划及措施,中国在日本大陆政策中的地位 3.苏联参加反日战争前的中国战场上的作战行动 第四章 盟军夺取海上交通线,对日本实行航空与原子弹轰炸 1.盟军与日本在海上交通线上的战斗 2.对日本的空中轰炸 3.对广岛和长崎的原子轰炸 第五章 苏联武装力量对日作战准备 1.日本帝国主义对苏联的侵略阴谋 2.1945年8月前远东和太平洋的局势 3.远东战区军事行动的特殊性及苏联边境的日军集群 4.远东的苏联军队从西至东战略部署 5.东北战略战役的计划和准备 第六章 苏联参加对日战争,战争开始 1.苏联和蒙古人民共和国向日本帝国主义宣战 2.战争开始。歼灭日军掩护部队、进攻部队向东北平原进军 第七章 日本军队全面溃败,中国东北地区解放 1.苏蒙军队进攻进程 2.日本关东军投降 3.中国东北地区解放和东北革命根据的建立 第八章 日本军国主义的投降 1.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2.日军在日本、中国、朝鲜以及其他东南亚国家的投降 第九章 美国在远东地区的政策 1.1945年末美国在日本的占领政策 2.美国对中国内部事务的干涉 3.美国对南朝鲜的政策 第十章 苏联解决远东问题的外交活动 1.莫斯科外长会议上的日本和朝鲜战后秩序问题 2.东京国际法庭,惩罚日本主要战犯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太平洋、东亚军事政治局势 1主要参战国的国际、国内状况 1945年初的二战局势为取得对法西斯集团国家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机会。局势越来越明显地表明,这些国家的领导人妄想以拖延战争的方式达到他们可以接受的战争结局,但是他们的这一企图没能得逞。 在此之前,苏联武装力量发动了进攻,从法西斯德国手中解放了一系列中欧和东南欧国家。在苏联军队和反希特勒联盟的联合打击下,欧洲侵略集团土崩瓦解,纳粹德国接连失去了其在欧洲的伙伴和附庸。 苏联的胜利对世界军事、政治局势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苏联人民一如既往狠狠地打击了法西斯侵略者,并且集中了所有的力量,为的是能够尽快取得全面的胜利,而此时这场战争的胜利也已初现端倪。 苏联武装力量的胜利促进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进一步发展。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表明反法西斯同盟国以及苏、美、英三国之间的合作得到了加强。 苏联在政治和战略方面对其欧洲盟友的影响力不断增长迫使美、英政府不仅同意了苏联的战争计划,而且还考虑了苏联对于战后世界重建的建议。1945年各国完成了筹备成立联合国的计划,苏联方面也积极参与了这一计划的起草工作,致力于使新的、建立在所有成员国国家主权平等、不同社会经济和政治体制国家和平共处原则之上的国际安全组织成为维护持久和平的行之有效的工具。 与此同时,随着侵略集团灭亡的临近,美国和英国政界中的反苏维埃力量也在积极活动。这些国家最激进的政治家及垄断组织对苏联国力的增长及国际威望的进一步提高十分担忧。然而,当时的军事、政治局势却不允许美英国内的反苏势力在1945年前公开提出反苏政策,他们仍不得不为了消灭德国法西斯和日本军国主义而坚持同苏联合作的方针。 美国当时的国际和国内局势是稳定的。积极参与反法西斯同盟国的军事政治战略,美军成功的军事行动以及高速的经济增长为罗斯福政府捞取了大量的国内政治资本。在1944年10月的美国总统大选中,民主党取得了对保守的共和党人的胜利,而罗斯福则连续四次当选美国总统。美国选民之所以选择罗斯福是因为他们希望罗斯福能够尽快结束战争并确保战后的持久和平。 1945年,另一个反法西斯同盟国国家——英国,它的国际和国内局势也有一定的好转。然而,若对于美国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和获取大量垄断利益及其世界影响力急剧扩大联系在一起的话,那么对于英国却是另外一种情形。战争不仅削弱了其在世界经济、政治和军事战略领域的地位,而且也减少了对自治领地的影响力,尤其是对澳大利亚和加拿大。无法负担的全球帝国义务的重担影响到了英国的军事和经济状况。 1945年初,英国当局仍保留着由保守党领导人丘吉尔领导的联合政府。特殊机关——战时内阁——被赋予发动战争的最高权力。 设在华盛顿的参谋长联席会议负责协调美国和英国军队的军事行动。其直接隶属于美国总统和英国首相。参谋长联席会议成员——两国参谋长——制定战争的战略指导计划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军事需要,并对战争物资进行分配。 1945年军国主义日本的军事政治状况急剧恶化。其主要盟友——法西斯德国——在苏维埃武装力量和美英军队的联合打击下做着垂死挣扎。而太平洋和东南亚地区的战局也朝着不利于日本的方向发展。 德国和日本的节节败退使得日本在国际舞台上变得更加孤立。1945年1月~7月间,共有16个国家对日宣战,其中包括以前依附于罗马——柏林——东京轴心的国家,例如土耳其和阿根廷。这也表明了日本国际威望的急剧下降。 尽管法西斯德国很快覆灭的征兆已很明显,但是日本政府仍然坚持继续保持同德国的联盟关系。日本外相重光葵在1945年1月21日举行的第86届议会会议上表示:“帝国同盟国的关系正变得越来越紧密。我们将不惜任何代价同我们的盟友一起将这场战争进行到底。” 日本经济危机持续加剧。制约其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原料、燃料和粮食进口的减少以及劳动力的不足。1944年美军在太平洋加大了打击日本商船军事行动的力度,结果是使日本商船的总吨位减少了(尽管有所补充)200多万吨,即占原来的52.7%。这也导致进口急剧下降。1943年进口货物总重为1640万吨,而1944年则下降到1010万吨。煤炭进口从1943年的520万吨下降到1944年的260万吨;铁矿进口从430万吨下降到220万吨;铝土矿进口从90万吨下降到40万吨。石油和石油制品的进口减少尤为明显:从190万吨下降到90万吨。 日本自身的主要工业部门经历着严峻的困难。同上一财年相比,1944~1945财年本土煤炭开采量从.555万吨下降到493万吨;发电量从348亿千瓦/时下降到322亿千瓦/时;炼钢从780万吨下降到590万吨;钢材产量从410万吨下降到260万吨;铝从14.11万吨下降到11.04万吨。P1-3 序言 今年是我国抗战胜利70周年。 谈到抗战的胜利,我们首先肯定,这是我国各族人民浴血奋战8年的结果。而从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抗日民主联军抗击日本侵略者算起,则是浴血奋战了14年。但应当指出,抗战的胜利也是苏、美、英等同盟国家共同作战的结果。我们编著这部书的目的,就是想让读者对盟军参战和日本投降的过程,盟国在战后对日本问题的处理等问题有一般的了解。 人们知道,导致日本投降的直接原因是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扔了两颗原子弹,接着是苏联出兵歼灭了日本的关东军。对于美国如何对日作战,如何对日本扔原子弹,苏联红军如何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以及日本如何投降的过程,书中阐述得十分详细,用不着多加点染。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盟国在采取那些行动之前进行了哪些幕后活动,中国在这些活动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也就是说在促使日本无条件投降的过程中,中国充当了什么角色。 由于日本投降后东西方形成对峙的格局,关苏双方从战争期间的同盟关系很快转变成对抗关系,在分析日本的无条件投降的原因时,它们无不尽量贬低对方并夸大自己的作用。美国说,日本投降是因为他扔了两颗原子弹;苏联说是因为苏联红军歼灭了日本关东军。至于中国好像是一个旁观者,对战胜日本毫无关系。事买恰恰相反。 先说导致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在盟军中首先是美国对日本宣战的。1941年日本偷袭美国太平洋上的海军基地——珍珠港,美国便开始了对日本的作战。夺取日本侵占的菲律宾、印尼、马来亚等东南亚国家,实行渡岛作战,一个一个地夺取被日本占领的太平洋上的岛屿。1945年3月初美军占领菲律宾首都马尼拉,26日在塞班岛登陆,从此以该岛为基地.加强了对日本本土、包括东京在内的日本城市的轰炸。在海空作战中,参战的日本三艘航空母舰有两艘被炸沉,一艘受到重创,还损失了大量舰只和潜艇,海军陷于瘫痪;日本海军航空兵也受到沉重打击。到了1945年夏,日本完全失去了制海权和制空权。但日本的陆军,特别是日本本土和日本关东军并没有受到打击,而且日本本土的陆军在很大程度上还得到了加强。由此日本政府制定了大陆决战政策,企图凭借其强大陆军和日本军人的武士道精神,在日本本土和中国东北大量消灭盟军的有生力量,把战争无限期地拖下去,以期获得战争的体面结局。这样,中国在彻底粉碎日本帝国主义,尽快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地位便突显出来。1945年7月26日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由关、英、中三国签署,就足以说明了这一点。《波茨坦公告》是打击日本政府的一颗精神原子弹,它表示了盟国作战到底的决心,严重冲击了日本统治集团的精神支柱,日本政府中的头脑清醒者已经认识到日本末日的到来,开始软化自己原来的立场。 再说扔原子弹。在沉重打击日军的同时,美国军队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例如,在争夺塞班岛和东京之间的硫黄岛的作战中,在这个仅长8公里、宽4公里的小岛上,关军就攻打了一个月的时间,有7000人战死,19000人负伤,超过了日军的伤亡总数。可以想见,如果在日本本土和中国实行大陆作战,盟军的伤亡还要高出已经伤亡总数的几倍、甚至十几倍!正是为了自己军队免遭巨大伤亡和瓦解日军的抵抗意志,美国政府采取极端措施,不惜以屠杀日本平民为代价,向日本扔了两颗原子弹,将广岛、长崎化为火海。原子弹的威力极大地震动了日本政府和社会,但没有瓦解日本军队、特别是被武士道精神武装起来的日本陆军抵抗到底的决心。美国想要避免重大伤亡而使日本无条件投降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 美国剩下的一条路只有求助于苏联。1945年2月在雅尔塔会议上,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向斯大林提出了苏联出兵中国东北、消灭日本关东军的请求。斯大林同意出兵,但必须满足他的前提条件,即苏联恢复沙皇俄国在1904年~1905年日俄战争中失去的在中国东北的侵略特权:旅顺口为苏联海军基地;中国长春铁路(原称中国东省铁路,即中东铁路)为中苏共有共营;大连为开放性的商港,苏联对其拥有优越地位。外加外蒙古保持现状(从中国独立出去)。斯大林说,不满足他的这些条件,他就无法向苏联人民交代苏军为什么要出兵中国东北。罗斯福和丘吉尔同意了斯大林的要求,三巨头很快达成协议,这就是人们所熟知的《雅尔塔协定》。 由于苏联所要求的出兵条件,涉及中国领土,是属于中国的主权,而苏联红军对关东军作战又在中国领土,这就必须征得中国政府的同意,否则这次出兵就没有法律依据。于是在罗斯福的撮合下,中苏开始了艰苦的缔结《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谈判。直到美国向日本扔了原子弹,苏联红军出兵的前夕,条约的一些原则问题才定下来,而条约的签字被拖到了日本宣布投降的前一天。斯大林提出的要求,被一一写入《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和有关协定(外蒙古独立是通过中苏两国互换照会决定的),条约和协定的有效期均为30年。此外,还有未写入条约和协定的要求:中国东北不允许出现对苏联不友好的地方政权;东北经济必须与苏联实行垄断性的合作,实际上是想将中国东北变成为苏联独占的“势力范围”。这就是说.中国付出了领土和主权的巨大牺牲,才换得了苏联的出兵,第二次世界大战才得以提前结束。 说苏联打了仅仅一周的仗,并没有受到什么损失,而所得到的利益却是非常巨大的。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因为这话带有“冷战”色彩。事实上日本关东军进行了顽强的抵抗,苏联也付出了相当大的物质和人员的损失。仅苏联将西线的装备和人员调往东线,组织起外贝加尔方面军和远东方面军,就耗费了苏联巨大人力和财力,还不说在作战中付出的牺牲和重大物资损失,而且当时苏联正处在对德作战刚刚结束的艰苦时期。苏联为战争的胜利付出了代价,理所当然地应当得到补偿。问题在于应当由谁来补偿。 按照国际法原则,苏联的损失首先应当由战败国日本负担。因为是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战败后割地赔款并不为过分。其次应当是要求苏联出兵的美国。因为是美国为了减少自己军队的伤亡,主动请苏联出的兵,目的达到了,当然要赔偿出兵者的损失,怎么能够一毛不拔呢?中国作为苏联出兵的直接受益者,当然也应当补偿苏联所遭受的一部分损失,例如负担部分军费和其他经济方面的补偿。但却不能以牺牲国家领土和主权为代价。因为那样的话,就不是同盟国之间的补偿,而是战败国对战胜国的赔偿。但事实上做出补偿的不是日本,也不是美国,而是中国。中国兑现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和有关协定的各项规定,外蒙古从中国独立了出去,中国损失了约1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旅顺口成为苏联的海军基地(关于旅顺口协定。斯大林后来向毛泽东承认是不平等条约),本来应当完全归还中国的长春铁路,其所有权和经营权各被苏联拿去了一半。而所有这一切又是美、苏、英背着中国决定之后又“说服”中国接受的。 通过对以上事实的分析,造成日本无条件投降的逻辑就十分清楚了:关国瘫痪了日本的海空力量,严重消耗了日本的实力,但没能严重损伤日本的陆军;为避免自身的伤亡,美国以牺牲自己的盟国中国的领土和主权的利益为手段,使苏联出兵,消灭了日本关东军;中国牺牲了巨大的领土和主权利益,补偿了苏联的损失,避免了美军的伤亡,提前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事情就是这样明明白白地摆在历史上。假若中国拒绝《雅尔塔协定》,以上逻辑链条就会断裂,日本投降还要拖后几年,中国和盟国人民、包括日本人民在内还将付出更大的牺牲。中国的地位和作用是明摆着的,美国领导人和他们的历史学家们却是只字不提。 在整个抗战期间中国付出了3000万人的生命和巨大的物质财产损失,中国军队歼灭了大量日伪军的有生力量,中国战场吸引住大批日本王牌部队,有效地配合了盟国其他战场上的作战。在抗战末期,中国又牺牲了自己的领土和主权,换取了苏联的出兵。事实证明,在粉碎法西斯日本的斗争中,中国处于主体地位。这并不排除盟国在桌一阶段和某些战役的主要作用。 抗战胜利已经过去70年了。我们要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公正地评价盟国的贡献,也希望当时的盟国和历史学家们公正地评价中国的贡献。 薛衔天 2015年3月28日 后记 后记 本书是为纪念中国与其同盟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70周年而推出的编著。 本书依据大量档案文献和有关权威著作编著而成。 本书文献收集者和编著者为金东吉。 选编和审订者为薛衔天。 翻译工作的主要承担者为刘朝平、禹春景。 参加翻译工作的还有孙曼、姚春丽、井文宝、杨勤、郭琳、王静、张亮、王晓红、王宇航。 对参加翻译工作的全体同仁表示衷心感谢。 对责任编辑韩波、李明犊表示衷心感谢。 金东吉薛衔天 2015年4月20日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纪实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
译者 | |
编者 | 金东吉 |
绘者 | |
出版社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220094699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65 |
版次 | 2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34 |
出版时间 | 2015-07-01 |
首版时间 | 2015-07-01 |
印刷时间 | 2015-07-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44 |
CIP核字 | 2015085411 |
中图分类号 | K512.54 |
丛书名 | |
印张 | 17.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四川 |
长 | 241 |
宽 | 169 |
高 | 17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