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明清之际江南诗学研究--以唐宋诗的传播接受为考察中心(下) |
内容 | 内容推荐 明清之际的江南是诗学活动中心。鼎革巨变非但没能阻断明清诗学一体化的进程,相反在刺激下时人加速了诗学建设。随着大型的唐宋诗选、诗集以及笺注本不断涌现,在清初最终形成了唐诗的经典化和宋诗的学问化格局。本书充分利用古籍资源,整理研究江南诗学文献,析论诗学思想之演进,构建严密的诗学体系,具有积极的学术价值。书分两册,上册止于钱谦益。江南诗人尽管批判钱氏,但实际上仍遵奉其诗学思想,他们一改明代复古模拟之习,试图学古创新,创建清诗的“生新机制”,探索“出唐入宋”的进路。于是顺康之际在吴中、金陵、宣城、扬州等地开始“梅村体”“玄恭体”“宣城体”“嵞山体”“神韵体”等夺胎于中晚唐体的创体实践。下册分论陶杜传统、大历诗风,以及中晚唐韩诗、白体、义山体直至两宋苏陆等诗体“范式”的渐次流行。曾参与京师“唐宋诗之争”的江南文人及其后进,不断致力于乡邦的文献建设,使唐宋诗的传播接受连攀高峰,进入到全新的发展阶段。 作者简介 张清河(1977—),男,湖北潜江人。武汉大学文学硕士、博士,现为河南理工大学文法学院内聘副教授,古代文学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明清文学、中国诗学。在《湖北大学学报》《河南师范大学学报》《中国韵文学刊》《中文论坛》《贵州文史丛刊》《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等核心刊物发表文章十余篇,出版专著《晚明江南诗学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晚明诗学年表初编》(四川大学出版社2015)等多部。本书系作者在201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明清之际江南诗学研究”(14BZW171)结项成果基础上修订出版。 目录 第五章 出唐入宋:明清之际江南的诗学承绪 第一节 唐诗在清初江南的流播刍论 第二节 陶诗接受与唐宋诗风之渐进 第三节 杜诗接受与唐诗风之激荡 第六章 中唐诗风:明清之际江南的诗学传衍 第一节 出入开元大历间 第二节 韩(愈)李(贺)诗歌接受摭论 第三节 诗律变成长庆体 第七章 晚唐诗风:明清之际江南的诗学泛滥 第一节 夕阳偏好近黄昏:“义山体”在清初的重振 第二节 “吴下体”发凡:义山体香奁体的创变 第三节 王士祯的“香奁体”与朱彝尊的“风怀诗” 第四节 明末清初李义山诗集的版本流变 第八章 崇尚“学问性情”与宗宋诗风之渐染 第一节 明清之际苏诗的传播接受 第二节 陆游诗风在明清之际的鼓荡 第二节 陆游诗集的传播接受 第九章 明诗认知体系的重构 第一节 老树春深更著花:——顾炎武诗歌与后七子派的新变 第二节 吕留良:“一代豪杰之胤”的出唐入宋诗学履践 第三节 朱彝尊与“唐宋诗之争”的背景 第四节 《明诗综》篇目分析 第五节 朱彝尊诗学思想摭论 结 语 主要参考书目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明清之际江南诗学研究--以唐宋诗的传播接受为考察中心(下)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张清河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九州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22507149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409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447 |
出版时间 | 2023-05-01 |
首版时间 | 2023-05-01 |
印刷时间 | 2023-05-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618 |
CIP核字 | 2021243772 |
中图分类号 | I207.22 |
丛书名 | |
印张 | 26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0 |
宽 | 170 |
高 | 20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