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无条件投降博物馆
内容
内容推荐
柏林是一座博物馆之城。
1994年夏,无条件投降博物馆关闭,数万苏俄士兵离开柏林。不久后,有了一个“俄国人在柏林”的展览,里面有张长长的纸条,写着被俄国人毁掉的每一条柏林街道的名字。
柏林动物园,住着活海象的水池畔,有一场不同寻常的展览,陈列着从海象罗兰的胃里找到的所有物品:打火机、婴儿鞋、儿童水枪、啤酒起子、塑料小汽车……
柏林的跳蚤市场是开放的博物馆,展览着过去与现在每一天的生活,不同时期、不同意识形态得到和解,每样不超过几马克;各种幸存下来的军装与肩章和谐地堆叠在一起,主人已经死了很久,飞蛾是它们唯一的敌人。不拘来自何方的人都可以做生意,有巴基斯坦人、土耳其人、波兰人、吉卜赛人、前南斯拉夫人、德国人、俄国人、越南人、库尔德人、乌克兰人……已逝的日常,时间的垃圾,都被他们当作纪念品在这里贩售:别人家的相册、不走的表、破口的花瓶……
生活破灭的故事只能一点一点地被讲述。事物比人们更持久。相册比主人寿命长。漫长的生命隐藏在旧外套里,在毫无意义的物体里。当一个国家消失,集体记忆也会消失。身边的物体消失了,对日常生活的记忆也会消失。但我记得一切。第一罐南斯拉夫洗衣粉。第一部南斯拉夫电视剧。加夫里洛维奇肉酱。
——“我们这里所有的人,都只是会走路的博物馆展品而已。”
目录
第一章 Ich bin müde
第二章 家庭博物馆
第三章 Guten Tag
第四章 档案:关于天使离去的六个故事
第五章 Was ist Kunst?
第六章 合 照
第七章 Wo bin ich
导语
破碎生活的125种讲述方式,一场不断流动的生命展览:我们这里所有的人,都不过是行走的博物馆展品而已。
破碎的生活只能用破碎的语言来讲述,杜布拉夫卡蕞为破碎又蕞为完整的一部小说:
全书共七个章节,其中四章都由带编号的叙事构成,长则数段,短则几行,共计125条。城市的细节和个体的命运、关于流亡的思考、关于文学与艺术创作的对话,以箴言般的简洁、神启般的冷酷,降临在辽阔的命运之上。杜布拉夫卡精确地捕捉了“一整个”破碎的世界,游移于虚构与纪实、记忆与遗忘之间,以无数流亡者的命运为背书,揭示了“流亡”对于个体生命究竟意味着什么。
“你从未听说过的十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卫报》),中文版引进当年即入选豆瓣2023年度作者。
书评(媒体评论)
与纳博科夫一样,乌格雷西奇确证了记忆能力
是拯救我们的道德感与同情心的源泉。
——《华盛顿邮报》
杜布拉夫卡是邪恶与流亡的哲学家,也是许多
破碎生活的讲述者。
——查尔斯·希米奇
在杜布拉夫卡那里,故事一旦开始,一种狂野
的自由联结与大胆洞察就运转起来,不受任何先入
为主的目的制约……她剖析的是整个人类世界。
——《当代世界文学》
这是一部对藏品的收藏之书,一场对种种展品
和微型私人博物馆的巡览之旅,比如她母亲1946年
用过的小包,或者一盒杂乱的相片:“我们都是布
瓦尔和佩库歇的孩子。”每件藏品都是一道脆弱的
防护墙,抵御着压在我们身上的迷失与失落……乌
格雷西奇从战争的废墟中走过,拾起物品,寻找隐
喻,试图赋予她亲身经历的那些混沌以某种叙事连
贯性。
——《艺术边缘》
这是一本关于观念、失落、爱与伤痛、战争与
移民的书:换言之,一本最适合21世纪的书。
——米舍利恩·马尔科姆
它对破坏性力量的谴责和对灾难的唤起都是生
动的。
——《泰晤士报》
一部由社会互动奠定和塑造的文学杰作,通过
回应实现了自我的解放。
——《语境》
从未有哪位作家能像她这样清晰地意识到,一
种叙事是如何依附于另一种叙事的。
——乔安娜·沃尔什
作为一个真诚的自由思想家,杜布拉夫卡对种
种荒谬的关切引她踏上了同行惮于涉足的窄路。
——《独立报》
乌格雷西奇极其敏锐地洞悉了我们文化中随处
可见的愚蠢行径与无处不在的错误观念。
——伊娃·霍夫曼
看清这个世界的黑暗需要一双局外人的眼睛:
杜布拉夫卡·乌格雷西奇就是那个局外人。
——约瑟夫·布罗茨基
叙事迷人而流畅,兼有灵光一现的反思……一
个值得被仿效的作家。一个应当被珍惜的作家。
——苏珊·桑塔格
你从未听说过的十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卫报》
乌格雷西奇知道,她书写的是更宏大、更广阔
的主题编年史。
——《纽约时报》
罕见的、不可模仿的作家。
——《华尔街日报》
乌格雷西奇是一位很耐读的作家——高雅,复
杂,自觉的后现代风格——但不失轻快风趣,是在
巴尔干战火纷起之后的游历生活中所遭逢的多种文
化的敏锐观察者。
——《环球邮报》
精彩页
第一章
Ich bin müdea
a 德语,意为:我累了。——译者注(如无特别说明,本书注释均为译者注)
1.“Ich bin müde.”我对弗雷德说。他舒展哀伤而苍白的脸,露出微笑。“Ich bin müde.”是我目前会说的唯一一句德语。我暂时不想继续学了。因为学的越多就越开放。而我还想再封闭一阵子。
2.弗雷德的脸使人想起一张老照片。他看起来就像是一个年轻的军官,会因为情场失意而加入俄罗斯轮盘赌的那种。我想象着几百年前的他整夜流连在布达佩斯的饭店,吉卜赛小提琴的哀鸣也未能惹动他苍白面庞上的几许漪涟,只有他的双眼,偶尔还会辉映着胸前制服铜扣的微光。
3.从我的房间,我暂时的流亡中望出去,盈满视野的是一片修密的松林。每天早上我拉开窗帘,就能看到一台浪漫的舞台布景。起初,松林笼罩在迷雾中,幽灵一般,然后,迷雾一丝丝散开,阳光透了过来。一日将尽时,松林会变得幽暗。窗户左边一角将将可以看到一面湖。我总是到了傍晚就拉上窗帘。这个舞台布景每天都是一样的。偶尔也有鸟儿飞过,打破静止的画面,但真正发生变化的只有光线。
4.我的房间里则盈满寂静,像羊毛一样厚实。如果我把窗户打开,这种寂静就会被啁啾的鸟鸣打破。傍晚时分,如果我走出房门,就会听到走廊里电视机(来自同楼层基拉的房间)和打字机(来自楼下俄罗斯作家的房间)的声响。再过一会儿,我会听到某位从未谋面的德国作家不规则的手杖声和轻轻的踱步声。我经常碰见那对罗马尼亚艺术家夫妇(他们住在我楼下)像影子一样无声无息地飘过。只有这里的管理员弗雷德有时会搅扰这种寂静。他替我们楼下的公园割草,用电动割草机的轰鸣驱散爱情的痛苦。他的妻子不久前离开了他。“内个婆娘疯了。a”弗雷德解释道。这是他会说的唯一一句英语。
5.我们旁边的小镇穆尔瑙有一个博物馆,是加布里埃尔·明特和瓦西里·康定斯基的故居。观看他人的生活痕迹总是令我有些不安,它们是如此具体、私密,却又被这样泛泛地公开展示着。我去的时候买了张明信片,背面画的便是这座房子,《俄国人的房子》(Das Russen-Haus)。这张明信片我常看。我经常觉得那扇窗后的小人,那个深红色的小点,就是我。
6.我的桌上有张泛黄的照片。三个不知名的女人在洗澡。对这张照片我了解的不多,只知道它摄于本世纪初,地点是帕克拉河。那是一条非常小的小河,就在我出生与成长的小镇不远处。
这张照片我一直带在身边,就像一张符,虽然它的实际意味对我来说并不明确。它暗哑发黄的画面仿佛有催眠的力量,令我着迷。有时我会久久地望着它,什么也不想。有时则把全副精神投入河中三个女人的倒影里,投入她们正对我的脸庞。我沉浸其中,仿佛要解开一个谜团,找出一条裂缝,一条隐藏的通道,顺着它可以滑入另一个空间,另一个时间。我喜欢把这张照片放在窗户的左边一角,那里刚好可以看到一点湖水。
7.我有时会和基拉一起喝咖啡,她是基辅人,退休前是文学教师。“Ya kamenshchitsa.b”基拉说。无论哪种石头,基拉都喜欢。她说自己每个夏天都待在克里米亚半岛的一个小村,在那里,海水会将各种奇珍异石冲到海滩上。不止她一个,她说,还有其他人,都是kamenshchiki。他们有时会聚到一起,点一坑火,烧罗宋汤,传看各自的珍宝。而在这里,基拉只得靠临摹打发时间。她已经临摹好了一幅大天使米迦勒,不过,她说,其实她更喜欢——串珠子。她问我有没有断的项链,她能修好,她说,她能把珠子再串起来。“你知道,”基拉说,“我喜欢串东西。”她说话的样子就像是在道歉。
8.穆尔瑙附近,还有一座厄登·冯·霍瓦特(?d?n von Horváth)博物馆。厄登·冯·霍瓦特1901年12月9日16点45分(一说16点30分)生于克罗地亚里耶卡。体重约十六公斤时,他离开里耶卡,在威尼斯住了一段时间,又在巴尔干半岛住了更长一段时间。身高一米二时他搬到了布达佩斯,在那里住到一米二一。据厄登·冯·霍瓦特自己记录,一米五二时爱神在他体内苏醒了。而对艺术,尤其是文学的热情,是在一米七时出现的。“一战”打响时他一米六,战争结束时已经有了一米八。长到一米八四后停止了生长。霍尔瓦特的生平传记是以厘米与地理位置来计量的,博物馆中的照片证明了这一点。
9.坊间有个关于战犯拉特科·姆拉迪奇(Ralko Mladic)的故事。此人曾占据周边小山,一连数月轰炸萨拉热窝。有一回,他看到下一批轰炸点中有栋房子是他认识的一个人的。于是将军给这人打了个电话,通知他在五分钟内收拾好他的相册,因为他的房子马上就要被轰炸了。凶手所说的相册c指的是家庭相册。这位已连续摧城数月的将军,很清楚要如何销毁记忆。正因如此,他才会慷慨地打电话给这位熟人,将追忆的特权赐予他的生命。赤裸裸的生命,几张家庭照片,仅此而已。
10.“难民分为两类:有照片的和没照片的。”某波斯尼亚难民说。
11.“女人最需要的是空气。”我与朋友汉内洛蕾散步去附近的安德西斯修道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无条件投降博物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荷)杜布拉夫卡·乌格雷西奇
译者 译者:何静芝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2224926
开本 32开
页数 37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9
出版时间 2024-02-01
首版时间 2024-02-01
印刷时间 2024-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404
CIP核字 2023231291
中图分类号 I563.45
丛书名
印张 11.875
印次 1
出版地 云南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8:1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