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生死墨脱--一个女驴友的野外旅行记
内容
编辑推荐

作为一部本色天然的野外旅行记,作者记录、描绘了徒步穿越墨脱途中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地区的奇异风光与风情,同时将一些都市生活的传神画面穿插糅合其中,为读者展示了一个都市女子丰富的内心世界。通过城市与荒野、市民与乡民、喧嚣与寂静、欺诈与信任……两个世界两种人格的反复对照,一个青年女子对现代文明,都市生活的批判性观照和感悟,跃然纸上。

内容推荐

本书首先是一部野外旅行记。在9天之内,作者徒步成功穿越了墨脱,这个西藏的最后秘境、自然的世外桃源、野外旅行者的天堂。翻越了两座海拔4000多米的雪山,穿过浓密的原始森林,走过蚂蟥山,度过惊魂夜,疲劳、饥饿、恐惧、危险,一样样接踵而来。多亏驴友的鼎力相助和背夫的舍命相救,最后才死里逃生,奇迹般地走出墨脱。

目录

目录

脱水的人生

一个人远行

向墨脱挺进

无力前行,无路可退

阿尼桥惊魂夜

没有尽头的路

到达墨脱

从天堂离开

翻阅雪山——墨脱唯一的出路

嘎窿拉——美丽的雪山,善良的人

不完美的墨脱,完美的旅程

冰封的生命绽放荣光

附录

后记

试读章节

“西藏今年40周年大庆,而且明年要通火车了,这两个理由都足以让我们把西藏的行程提前进行吧?”草在电话那头说。

也许去到那个离天最近的地方,心情会好起来的,那里纯净的蓝天会让我忘记这一切。

接下来是我和草一次一次对西藏行程的讨论,我基本确定了草去西藏的决心和她的假期,可是我自己还是不能确定。

西藏在我的想象中一直无比斑斓,我清楚地知道如果这次我不能和草同行的话,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才能等到合适的人和时间再去,我根本不可能一个人去那里,草也说:“你一个人去那个地方肯定是行不通的。”

我和草出去过很多次了,第一次是我们在大一的暑期,我们各自带了1700元去了新疆,完整地走完了丝绸之路,就是因为那次二十几天的行程我们成为了好朋友。

我每次和她一起都很省心,她总是把行程安排得完美无缺。她是个很有主见的人,而我这个人很随性,所以后来几次我们同行,基本上出发前我都不了解行程和其他细节,反正听她的绝对不会错。我只是负责和当地人打成一片,安排吃喝之类的,我们可以说是旅行的绝佳搭档。

要做出这个决定,我必须结束手头的所有工作,公司也必须暂停营业。虽然我的店面即将拆迁,而且随着国8条的出台,整个二手房行业一片萧条,可近来我公司的业务跟同行比起来还是相当不错的,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近期倒闭了太多公司的原因,反正每天睁开眼,总有公司在关门。

但是要怎么安排下面的员工呢?而且不管什么原因的停业对公司来说都会有负面影响的。

草和我做了有10年的朋友了,她算是很了解我的人了,如果不关店的话,肯定整个行程中总是牵挂着的,何况如今的形势完全不容乐观。

没办法,一定要舍弃一些东西,才能得到另一些东西的。8月28日我毅然关闭了我经营了两年的店,然后用了半个月时间处理善后工作。

这期间突然得知草的假期有了变动,有可能不能成行,而我手头的事已经准备得差不多了。没办法我迅速地在网站发了邀伴的帖子,并开始了解西藏的路线和相关事项,在这之前,我连进藏有几条路都不知道。

恶补了两天后,还没有找到合适的人同行。总不能让这个得来不易的假期就这样浪费掉呀。左思右想,没有更好的办法,先行动起来再说吧,船到桥头自然直。于是,我托拉萨的一个朋友帮忙租了间房,300元/月。9月13日,青藏线进。

一切都很顺利。到了西藏逛遍了拉萨的大小寺庙,又去了山南,再从西藏去到尼泊尔,一晃荡已经到10月中旬,我又重回到拉萨。

“你丫,都出去一个月了,也野够了,还不回来呀?打算嫁到那里吗?”这几天不停接到家里朋友的电话,都是问什么时候回。“快了,大概10天。”我计算了一下等车的时间,加上川藏线路途上游玩的时间,差不多10天应该到家了。

时间飞逝得不留任何痕迹,强烈的紫外线倒在我脸上留下了点点瘢痕。心一天天地澄明透亮,身体倒是有些累了。

这一个月我认识了来自不同地方各种各样的游客,或共同分享一个下午的阳光,或成为临时的旅伴,现在一个接一个地送走所有的朋友,又重新回到刚来拉萨时的一个人状态,有些寂寞,有些想家,我该回家了。

大昭寺二楼,我席地而坐,面前堆满了刚从市场买来的提子。我小心地一个一个剥了皮放到嘴里,阳光就这样洒在我的每寸肌肤上。喜欢这样的阳光,导致我完全忽略了它的滞后效应。

这个位置抬头便可以看到布达拉宫的全貌。远处是熙熙攘攘的八角街,来来往往的游客和转经的信徒,来自四面八方的人,汇集到这个城市,洗净心灵的尘埃再各自散开回到属于各自的地方。

在这里我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个过往的人的面目和表情,目光再往回拉,便是每天聚集在大昭寺门口磕长头的信徒。

有稀稀拉拉的两三个游客也和我一样,旁观不加入,来西藏不为别的,只为有这样的闲暇时光,可以思考,可以发呆。

远离了那个充满欲望的钢筋水泥牢笼,远离欺骗,远离虚伪,远离肮脏的一切交易,完全地做我自己,生活不用被人支配,也不需要去支配别人。

我的眼睛被一个八九岁的小男孩吸引。每次在这里都可以看到他独自在大昭寺门口磕长头,他双手合十,闭合上双眼,把手高高地举过头顶,再缓缓地放下来,触及额头,再触及嘴唇,接着是心口,三条通往灵魂的通路,慢慢跪下匍匐全身额头触地,用尽全身的力量用身体亲吻那片神圣的大地。

我慢悠悠的从二楼下来,坐在离小男孩不远的地方。小男孩有一整套的行头:一副已经磨损得很厉害的皮围裙和膝盖上的护膝,手掌上还有一个同样功能的皮垫。所有的一切都看不出原本的面貌了,因为一直在街面上来回地摩擦,已经污秽不堪。

远远地看到他额头中心有个微微突起的印记,好奇地把他拉到跟前,发现居然是个老茧,我心痛地拉他近身,用手去抚摸那个硬硬的印记,当触到那个不像皮肤的硬块的那一刻,我的心颤动了一下:每天要反复磕多少头,才能把头上磕出老茧!

我知道很多人的老茧长在不同的地方。酒店服务员的老茧长在大拇指上,因为他们经常帮客人点烟;农民的老茧是双手、双脚都有;我的老茧长在心上,对于这个世界,我一天比一天漠然和无动于衷,渐渐地对于身边发生的一切美好和丑陋的事情都变得麻木不仁。每天我的时间安排只参照唯一的准则——“这会给我带来多少利益。”

看到这个孩子我震惊了,想起了《可可西里》里有一句对白:“虽然藏民身上的衣服总是很污秽,但是他们的心比谁都干净。”

在西藏的日子,我的心一次次震撼,一次次感动,那么的突如其来,没有任何的征兆,我感觉我的心逐渐地在苏醒过来,身体里的细胞开始慢慢复苏了。

手机的铃声把我从万千的思绪中拉了回来,接到一个短信,是要走川藏回的。“你是司机吗?”第一个短信就问。得知也是同类,我很高兴,因为这个时间留在拉萨的游客已经很少了,总算不会和司机同行了。

琼也是重庆人,生了一副可爱的胖胖的圆脸,眼睛很有神,长着长长的睫毛,小巧坚毅的鼻子,很厚实的两片嘴唇,感觉也是个率性不羁的人。

他一个人出来晃荡了一个多月,也想回家了。我们决定同行。

离归期还有两天的时间,我又跟一队人马去了纳木错,在路上认识了遥,一个很瘦小精干的上海人,没想到个头矮小的他居然一个人一路搭车去了阿里无人区。西藏总是给人机会,让你遇到些不得不心生敬佩的高人。

后来他的一个女同事菲也来了西藏,于是他们俩同行到了纳木错。他给我讲起去墨脱的计划,我很感兴趣,但是掂量掂量我的体力,还是觉得那个地方只可能在梦里抵达了。

那时候我对墨脱的了解,除了“与世隔绝”这四个字以外,便再没有了。

回拉萨后和琼讲起,琼对墨脱一直都很感兴趣,一听就说约遥出来聊聊,我也想顺便听听,于是约了地方一起吃饭。

离吃饭的时间还有一个小时,我洗了个热水澡。到了约定的“麻婆豆腐”川菜馆,听他们聊起墨脱种种的传奇,我动了心。

晚上和琼赶紧上网查询了有关墨脱的详细资料,所有的一切都让我亢奋不已。

墨脱藏语意为“花朵”,古称"白玛岗",意为隐秘的莲花圣地,这里是藏传佛教信徒向往的圣地,他们把一生中能去一次白马岗视为最大幸事。相传,早在公元8世纪,佛教大师莲花生曾来到这里弘法月余,就称颂这里是“莲花圣地”。又因为这里是一块封闭的天地,所以在大藏经《甘珠尔》中,又称这里是“佛之净土”。

这里原本不是门巴人的故乡,据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门巴人在近一两百年前开始东迁,凭着勇气以及对东方美好生活的向往,千里迢迢来到白玛岗。尽管当时的川滇边务大臣派人拦截,但大部分门巴人还是按照自己的愿望走进了这“莲花盛开的圣地”,在这块富饶之地建立村寨,定居下来。

P7-13

序言

2005年10月,在西藏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穿越墨脱的艰苦行程中,有几个路遇的背夫告诉我,在我的行程前方,有一个重庆女孩正艰苦地行走着。虽然仅为一条口述信息,但在特殊的环境氛围里,我还是记在了心上。

随后,当我的穿越墨脱之行进入尾声,当身躯顶着呼啸的雪风翻过“死亡山谷”嘎隆拉雪峰,在24K那严寒的驿站内,一群被雪风吹黑了脸的热情的背夫汉子们再一次向我提到那个重庆女孩。在汉子们那富于激情的描述中,重庆女孩翻越嘎隆拉雪峰的历险过程可谓“惊心动魄”并富有悲壮色彩。

在被严寒侵蚀的木舍柴棚内,我记住了这个重庆女孩的名字:伍娟。

穿越墨脱的近七百里的险途,要翻越素有“死亡山谷”之称的多雄拉雪峰和嘎隆拉雪峰,行走原始森林、泥石流塌方区、虎口岩、蚂蝗山等,自然环境的险恶,民风习俗的不适,生活条件的艰苦等一系列因素,都是对初行墨脱之路的异地人的身体素质、胆识、基本生存能力及意志的极端考验。毕竟,每年都有一些鲜活的生命消亡于这条溢满危机的险道上。

这似乎是一个反差极大的事迹。一个在繁华都市生长的文静女孩,置身于危机四伏的原始丛林中,当她安全地走完了那段令常人无法置信的艰辛之路后,她的思维深处一定留下了难以抹灭的印记。

也许是伍娟对大自然那真实神奇之美的向往和仰慕之情,或是她对自身生命意义、价值观的重新定位反思,将她吸引到了世界最高的厚土之地,全球最大的峡谷之中。在她的身躯承受严寒与艰辛的同时,她的心灵感受到了人间至真至纯的情怀,聆听到了峡谷中满溢浓浓真情的歌声。那些生生死死的亲身经历,真真切切的神情感悟,相互渗透交织,感动了现代文明下的都市人。

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许多媒体的报道介绍,使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溢着理性思维,追寻人文关怀与爱心的伍娟,一个坚强的、为自己的目标继续努力的伍娟。我们相信,这一切都是她西藏之行、墨脱之行的收获,也将成为其未来人生道路的一笔财富。

其实,伍娟从西藏墨脱返回繁华都市后,一刻也没停歇下来,她在为深埋于心中的那份承诺和牵挂奔走着,她用自己的真诚和行为感谢着那些曾经给予她生命相助的人,她有太多的感悟和经历积于心底,结果在不太长的时间里,她将那份沉淀于心灵深处的厚重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

可以这样说,今天呈现在读者眼前的《生死墨脱》是伍娟人生之路的又一次探险,也是她人生体验与心灵感悟的结晶。

事实上,无论是生活在繁华都市的城里人,还是生活于物质严重贫乏的荒原峡谷中的山里人,我们所向往的人类真情,我们所仰慕的高尚精神,都是一致的。《生死墨脱》一书的内容和作者的行为都向我们展示了这一点。

2006年11月30日

后记

开始动笔,是在回家后的第6天,刚开始也就是想给自己的经历留下点痕迹而已。

我几乎从来没有写过什么东西,作文是我小时候的噩梦,到现在我都可以清晰地回忆起当初那个场景:肃静的考场,满头大汗的女孩子,狠命的咬破笔头,不时看表,半天也只能在草稿纸上看到潦草重复的作文题目而已。长大后写的东西,也仅仅是偶尔在管理论坛发些管理类的交流贴和写一些行政类和法律类文书。

当我完成最初两万字的时候,身边的朋友开始感到吃惊了。别说他们不信,连我自己都没想到我最后能写出整整十万字。我一直是一个很务实的人,可是这次我没有去考虑花那么多的时间做这件事是否值得。

刚开始在网上发贴的时候我每天写两三千字,那是我第一次体会到写作的快感。那时候的我几乎不下楼,写到兴奋的时候真可谓废寝忘食。从来不知道写字可以让人那么愉悦,写字也可以让人进入到一种忘我的境界。

说这些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让大家清楚我是个文字功底薄弱的笨蛋,希望大家不要认为我糟蹋了墨脱这个地方,糟蹋了这次经历,我已经尽力了,如果有机会,希望下次能做得更好一些。

我断断续续写了一个月的时间,得知张林出事了。那几天一度停笔,完全沉浸在一种哀思中,我突然想放弃,我觉得这些文字_点意义也没有,因为我越来越觉得我所能操控的文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根本无法表达我内心的太多感受,也根本无法还原当初的旅程,更无法让一切重来。

直到有一天我从哀伤的阴影中走出来,看到网页上有那么多人在关注着,我便又继续写,权当是旅行的分享,也算对张林的纪念。

在写作过程中,我感觉又重新经历了一遍旅行,所有的感觉再度重现,无忧无虑、若有所思、开心、兴奋、无助、绝望和感动……当写到张林离开的时候,依然有泪水滴落到键盘上。

这期间我或多或少都在思考。我不知道如何用确切的词语来形容我们所生存的这个时代,诸如贫乏、冷漠、缺乏诚信等,都不能准确地表达我的感觉,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在这个技术和物质上越来越强大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真情逐渐地变质为更多的利益互换,取而代之的是漠然和内心的寒冷。真情只存在于梦想和艺术的构想当中。

对于张林,不管我于他来说是个旅客也好,还是在墨脱他每天遭遇的雇主之一也好,他在我的生命中是绝对重要的。这并不仅仅指他拯救过我的生命,更重要的是他让我重新恢复对人性的信心。  

他是如此平凡的一个人,也许把他丢在人海中你都很难把他重新找出来;但是他又如此的伟大,在那样可能失去生命的环境,他没有抛下我,甚至没有丝毫的犹疑。他在我的心里已经幻化成一个符号,一个将永存于心中的图腾。

最初我是打算在5月份的时候重新进藏去看他,4月份给墨脱公安局去电话再次查询他的音讯,得知5月上雪山依然是拿生命冒险,而且嘎隆拉雪山上的雪是终年不化的,仅去年就发生了4次山难,共有十几个人遇难,根本没有可能在茫茫的雪山找到任何线索,这个计划变得渺茫起来。随着气温的升高,雪一点一点把真相显露出来,我一直在关注着,每每听到墨脱传来消息说找到遇难的人,我都会下意识的把心悬起来。但是每次打听的消息都是失望,张林依然没有任何的消息。

我一直通过无畏及其他在墨脱的人打听张林的情况,很奇怪一直没有任何张林家人到墨脱的消息。而且每个人说的张林的年龄和情况都不一样,后来得到了波密公安局的消息,张林已经于8月18日在通往嘎隆拉雪山的便道上找到并已掩埋。张林已经入土为安,见他最后一面的想法破灭后,我把精力都放到找寻他的家人上。我想很快我便会和他们见面,我要和他的家人一起去看他。  虽然有很多媒体朋友及有关部门的热情帮助,虽然寻找持续了很长时间,而且几乎是穷尽了一切可能,我们试图通过张林曾经的手机通话记录来查询,发现他的号码已经重新放号,一切的通话记录已经删除,我们又不遗余力地向墨脱公安局反复地查询,希望可以通过他的居住地找到线索,但是结果依然一无所获,因为在他生前已将他的房屋出租给他人,而现在这个张林曾经花2000元买的房子已经空置,谁也说不清楚最后住在这里的是谁。而张林离开的时候曾经留给我的座机很可能是他最后居住的旅店,但是电话早已停机了。

我们查询了所有消息提供者提供的名字张林,张宁、廖福、廖福娃,廖宛:也查询了我们得到的他妈妈的名字刘淑珍、刘玉兰。

结果仍然是我从开始的满怀信心到一天天的沮丧直到所有的线索都断了。我才知道在这个世上你要去找一个人有多么困难,我从来没有这样寻找过一个人,张林好像从来就没来过这个世上,所有他曾经来过的痕迹都这样的虚无缥缈。

就像一位曾经看过我帖子的网友回复的:“张林是神的孩子,他是遗落到人间的天使,所以上天要把他收回去。“我想他一次次地帮助别人去完成他的使命,是不是他的任务已经完成,所以回天堂去了,以至于我在人间根本无法找寻到他的踪迹,所以他才会在山脚的时候说出意味颇深的一句:“死应该死得其所。”

也许真的就是这样吧,张林不过是不小心落入凡间的精灵,所以一切都听从上天的安排。我的心情也从刚开始的失望到慢慢地恢复平静。

也许想念是一种最好的缅怀方式……

在这里要特别感谢一个人,没有他我不可能去到墨脱,没有他我不可能坚持到走出墨脱,没有他在旅途和我斗嘴使气,这次的行程一定会丧失很多乐趣。不过我还是要责怪他,如果没有他把吃的省给我,我一定已经成功减肥了。这个人就是书中的琼。同时也谢谢他为本书提供的照片。

还要感谢曾经为我找寻张林提供帮助的所有认识和不认识的好心人:墨脱的杨无畏,曾眼镜,叶学彬,小陈,波密的田伟,李大哥;墨脱公安局、波密公安局、大邑公安局、遂宁公安局、南充公安局和安仁派出所给予的方便和提供帮助的所有工作人员;媒体的吴国富、李梦……;还有来自网络的很多热心朋友。请原谅我无法一一列举你们的名字,但是你们让我感到很温暖。

另外也要感谢埋葬张林的陈阵兰、盛世贵、杨华和周世祥。

最后,这本书得以出版,要感谢这大半年来重庆出版集团上海公司总经理陈小丽和我的责任编辑苏少波的辛勤工作,以及他们对我的孜孜不倦的指导。

2006年11月28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生死墨脱--一个女驴友的野外旅行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伍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682962
开本 16开
页数 15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1
出版时间 2007-01-01
首版时间 2007-01-01
印刷时间 200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8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4
丛书名
印张 10.5
印次 1
出版地 重庆
229
170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5:4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