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教育评论》是中山大学哲学系主办之刊物,旨在于专业知识生产之外,讨论哲学教育本身的多种可能。评论者,不以标准化论文为骛,举凡对哲学教育有心得、有体会、有尝试、有经验者,为师者、就学者,均可自抒己见,相互借鉴,同时引介国际教学经验,探访国际著名哲学系科的沿革与当下实践。
本书为第一辑,设“名系源流”“讲堂实践”“教学求新”“理论深耕”“旧文新刊”等栏目。
图书 | 哲学教育评论(第1辑) |
内容 | 内容推荐 《哲学教育评论》是中山大学哲学系主办之刊物,旨在于专业知识生产之外,讨论哲学教育本身的多种可能。评论者,不以标准化论文为骛,举凡对哲学教育有心得、有体会、有尝试、有经验者,为师者、就学者,均可自抒己见,相互借鉴,同时引介国际教学经验,探访国际著名哲学系科的沿革与当下实践。 本书为第一辑,设“名系源流”“讲堂实践”“教学求新”“理论深耕”“旧文新刊”等栏目。 目录 《哲学教育评论》缘起 名系源流 爱默生大楼的昨天和今天:哈佛大学哲学系历史与现状概览 李水杉 哈佛大学哲学系学者访谈 李水杉 讲堂实践 专题·“中国哲学史”课改研究 专题导言 李长春 “经典文本”与“生活经验”之间——以“中国哲学史”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为中心 蔡广进 共读还是解惑——“中国哲学史”讨论模式再探讨 郭羽楠 讨论模式、焦点与助教的角色定位——“中国哲学史”讨论课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杨基炜 如何开展以经典文本为对象的讨论课?——“中国哲学史”课程教学改革的经验与思考 李永晖 教学求新 在文化边界上“做哲学”:比较哲学视野下的哲学教育 潘大为等 “藉展览理解中国”:“习之堂儒学馆”的收藏及其展览 周春健 在“耕读研学”中弘扬劳动精神 王莉婧 张清江 张伟 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书院“劳动哲学与时代精神”课程设计 石碧球 哲学书院通识教育课程组 理论深耕 教学的知识权力问题:以在线教学的虚拟空间为例 黄鼎元 以学生学习成果为本位的课程设计——以“哲学基本问题”课程为例 陈德兴 专题·儿童哲学教育 “两化”育人:华东师范大学儿童哲学教育的初步实践 武娟 刘梁剑 诗性智慧的发现及儿童教育省思 张铜小琳 旧文新刊 哲学书简——1932年中大哲学系学生与周谷城教授的学术通信 周春健 整理 李石岑、周谷城教授关于辩证法史研究的通信 周春健 整理 《哲学教育评论》征稿启事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哲学教育评论(第1辑)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
译者 | |
编者 | 张伟 |
绘者 |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00220729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67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
出版时间 | 2023-03-01 |
首版时间 | 2023-03-01 |
印刷时间 | 2023-03-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380 |
CIP核字 | 2023039344 |
中图分类号 | B-4 |
丛书名 | |
印张 | 17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2 |
宽 | 155 |
高 | 14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