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万万著的《美术馆的历史》一书中详细地记述了中国的美术馆史与理念。资料翔实,客观地进行分析,论述清晰,还原历史的真实,观点明确,将近代发达国家文化对中国的影响给予了较为积极的评价。全面翔实地呈现出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的美术馆发展历程。从数百字的原始资料中,通过严谨的思考和精心的筛选,提纲挈领地描摹出美术馆的发展线索,以及当时的美术展览体制和相关的美术现象与状况。耐人寻味的是,数十年的文化先行者为中国的美术馆事业不辞劳苦地推进,命运多舛,事倍功半。
图书 | 美术馆的历史(中国近现代美术馆发展之研究1840-1949共2册)(精) |
内容 | 编辑推荐 李万万著的《美术馆的历史》一书中详细地记述了中国的美术馆史与理念。资料翔实,客观地进行分析,论述清晰,还原历史的真实,观点明确,将近代发达国家文化对中国的影响给予了较为积极的评价。全面翔实地呈现出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的美术馆发展历程。从数百字的原始资料中,通过严谨的思考和精心的筛选,提纲挈领地描摹出美术馆的发展线索,以及当时的美术展览体制和相关的美术现象与状况。耐人寻味的是,数十年的文化先行者为中国的美术馆事业不辞劳苦地推进,命运多舛,事倍功半。 目录 序言 为美术馆立史 博物馆学的一个空间被打开 历史的光辉 美术馆在中国 中国近现代美术馆事业发展年表(1840— 《美术馆的历史》相关文献目录(1840一 序言 一个年轻学者的担当 筑梦中国美术馆事业 中国美术馆学的基础性研究 建立中国的美术馆学 第一章 “美术馆”出现以前艺术品的收藏 第一节 培育了现代美术馆的欧洲艺术品收藏体系 一 仪式感与艺术表现并重的美术馆建筑之来源——神庙与教堂 二 美术馆制度和办馆理念之来源——博物馆 三 美术馆的藏品积累——欧洲的艺术品收藏风气 第二节 中国古已有之的艺术品收藏传统 第二章 现代国际展览体制的形成及对中国的影响 第一节 世界博览会的兴起与现代国际展览体制的初步建立 第二节 近代中国进入世界博览会 第三节 中国近代博物馆的出现与制度的创建 一 述奇——晚清知识分子对外国博物馆的印象 二 文化置换——外国人在中围开办的博物馆及其制度分析 三 “国家博物院”的理想——中围博物馆制度的始建 第三章 “美术馆”的中文语源与中国人初识“美术馆” 第一节 “博览会”推出的“美术馆”——“美术馆”的中文语源 一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比清政府更早开始理解“美术馆” 二 介绍日本美术品参加博览会情况的文章 渗透出“美术馆”意识 三 中国社会初步消化“美术”和“美术馆”概念 四 中围媒体报道日本劝业会中的“美术馆” 五 “美术馆”和“美术”的概念在中国社会逐渐普及 第二节 晚清劝业会中的“美术馆”——中国人初识“美术馆” 一 近代中国首次国内博览会——南洋第一 次劝业会 二 走进南洋第一次劝业会中的“美术馆” 第三节 近代中国人编织的早期美术馆印象 一 东京大正博览会中“美术馆”的考察 二 美国巴拿马赛会中“美术馆”的研究 第四章 中国近现代美术展览制度的创建 第一节 美术教育体制的转变与美术展览制度的雏形 一 从“技”“艺”分离到“师范学堂成绩品展览” 二 私立专业美术院校的建立及其举办的美术作品展览会 三 考察日本的美术展览事业与出版《日本新美术的新印象》 四 国立北京美术学校的建立与“北京艺术大会” 第二节 美术展览会观念的变迁与制度的完善 一 近代传统美术社团举办的现代“雅集” 二 博物馆中传统美术资源的开放 三 新型美术社团举办的美术展览及其制度的形成 四 中外美术展览的交流与发展 第五章 从美术展览会的发展到现代美术馆的建立 第一节 中国近现代美术馆创建的理论基础 一 国家的文化政策与教育制度的保障 二 蔡元培与鲁迅的“美术馆理想” 三 艺术家与知识分子广泛倡议创设现代美术馆 第二节 中国现代美术馆之建设 一 中国各地美术馆建设规划与美术馆运动 二 由“苏州画赛会”发展而来的“苏州美术馆” 三 中国公立美术馆的创立 第三节 中国国家美术展览制度的形成 一 公立美术展览制度的完善 二 “全国美术展览会”的举办与国家美术展览制度的初创 三 海外中国美术展览的成熟与制度化 第四节 国家美术馆的创建与“教育部第二次全国美术展览会”举办 一 围立美术陈列馆的创建 二 国立美术陈列馆的历史使命 第六章 中国近现代美术馆的制度 第一节 中国美术馆制度的创设 一 中国近代博物馆学视野中的美术馆 二 美术馆制度的最初设计 第二节 美术馆的组织原则与管理制度 一 美术馆的组织原则 二 美术馆的管理制度 第三节 美术馆的藏品收集与保存制度 一 藏品收集制度 二 藏品保存制度 第四节 美术馆的陈列和展览制度 一 美术馆的陈列制度 二 美术馆的展览制度 第五节 美术馆的调研、教育与宣传制度 一 调查与研究制度 二 教育与培训制度 三 出版与宣传制度 第七章 中国近现代美术馆理想的延续 第一节 美术馆使命的转移——抗战时期的美术展览 一 为抗战而艺术——以“大后方”为中心的美术展览 二 解放区的美术展览事业在逆境中成长 第二节 艰难尝试——抗战以来中国近现代美术馆筹建之努力 一 教育部筹设重庆国立中央美术馆 二 上海市立美术馆与近现代城市文化建设 第三节 抗战以来的美术馆理念及美术馆理想的继续延伸 一 抗战以来的美术馆理念 二 新中国美术的发展方向与近现代美术馆的意义 参考文献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美术馆的历史(中国近现代美术馆发展之研究1840-1949共2册)(精)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李万万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江西美术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8038597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029 |
版次 | 1 |
装订 | 精装 |
字数 | 1630 |
出版时间 | 2016-05-01 |
首版时间 | 2016-05-01 |
印刷时间 | 2016-05-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艺术概论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2.836 |
CIP核字 | 2016131206 |
中图分类号 | J12-28 |
丛书名 | |
印张 | 68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江西 |
长 | 255 |
宽 | 185 |
高 | 8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35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