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物\像--观看的意义之旅(精)
内容
内容推荐
张晓刚,中国当代最重要、最具思想的画家之一,他不仅是中国当代艺术史发展的缩影,他的创作还构建起时代变迁中独特的视像叙事。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张晓刚运用冷峻内敛及白日梦般的艺术风格传达出具有时代特征的集体心理记忆与情绪。这种对社会、集体、个人以及家庭、血缘的悖谬式的呈现和模拟是一种从艺术、情感以及人生的角度出发的再演绎,具有强烈的当代意义,是当代艺术所蕴世故的中国情境的最佳体现。
艺术创作近40余年,张晓刚以其卓越的艺术造诣荣获圣保罗双年展铜奖、英国库兹基金会新人奖、亚洲协会年度杰出艺术家奖、都灵艺术学院年度艺术家奖等多个国际艺术大奖。因创作理念的深刻性,张晓刚及其艺术作品持续受到中西方艺术史学家、理论家的关注和研究。
本书为最新张晓刚研究著作,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张晓刚的艺术作品、艺术展览的评论,第二部分是作者与张晓刚的深度访谈记录。将这两个部分合为一体,即可对张晓刚其人其画有全面的了解,也有助于读懂张晓刚艺术作品隐含的意义,以及认识它的艺术价值。
目录
序章
Preface
观看:一种时代的视像叙事
评论
Review
I. 被置换的空间
II. 时间之谜
III. 时空中的记忆与失忆
IV. 从物像到意义的N条路径
对谈
Conversation
从艺术生态开始……
附录
后记
导语
★深度分析张晓刚近二十年艺术创作转变,解开画作背后的时代记忆。
★中国当代艺术四大金刚之一张晓刚近年来唯一深度对谈,回顾当代艺术生态重要变化。
★近百幅作品高清图片及未公开手稿,直击艺术家张晓刚创作过程。
★本书由“中国*美的书”得主孙晓曦操刀设计,展现当代艺术简约、理性的设计范式
书评(媒体评论)
★深度分析张晓刚近二十年艺术创作转变,解开画
作背后的时代记忆。★中国当代艺术四大金刚之一
张晓刚近年来唯一深度对谈,回顾当代艺术生态重
要变化。★近百幅作品高清图片及未公开手稿,直
击艺术家张晓刚创作过程。
精彩页
易丹×张晓刚:对谈
艺术生态
易丹:我有一年去曼哈顿的切尔西,发现好多小画廊都消失了。后来读到一篇文章,才知道,切尔西那一带的好多小画廊都已经被赶跑了,被资本驱逐了。
张晓刚:切尔西的租金越来越贵,好多画廊都租不起,搬到布鲁克林去了。还有一个地方我忘了,又往那儿搬,也是一个新的区,反正越搬越远。还有另外一个区,就是新美术馆周边到唐人街那一带,那些年轻的小画廊又开始出现,等于是最前沿、最吸引人的年轻人就在那一带。我去看了一圈,很小,有些画廊大概只有十几个平方米,就是一间小房子。其中有一家,就像走进了哪家的地库。进一个门,下去,拐一个弯儿,在里头有两间房间,有两三件作品,这就算办展览了。说实话,我们有点不习惯,但是人家晓得,都会找得到。
2018年,从恵特尼美术馆屋顶眺望切尔西(张晓刚 摄)
易丹:在中国,或者在北京,能找到这样的生态吗?比如这么小的地方做展览?
易丹×张晓刚:对谈
艺术生态
易丹:我有一年去曼哈顿的切尔西,发现好多小画廊都消失了。后来读到一篇文章,才知道,切尔西那一带的好多小画廊都已经被赶跑了,被资本驱逐了。
张晓刚:切尔西的租金越来越贵,好多画廊都租不起,搬到布鲁克林去了。还有一个地方我忘了,又往那儿搬,也是一个新的区,反正越搬越远。还有另外一个区,就是新美术馆周边到唐人街那一带,那些年轻的小画廊又开始出现,等于是最前沿、最吸引人的年轻人就在那一带。我去看了一圈,很小,有些画廊大概只有十几个平方米,就是一间小房子。其中有一家,就像走进了哪家的地库。进一个门,下去,拐一个弯儿,在里头有两间房间,有两三件作品,这就算办展览了。说实话,我们有点不习惯,但是人家晓得,都会找得到。
2018年,从恵特尼美术馆屋顶眺望切尔西(张晓刚 摄)
易丹:在中国,或者在北京,能找到这样的生态吗?比如这么小的地方做展览?
张晓刚:原来好像有一段时间,有一些年轻人也想模仿这种模式,但是很艰难,因为当时在中国还没有形成一个这样的系统,结构不完善。所以这些小画廊,更不用说地下小画廊,只要离开了艺术区,在另外一个地方做一个展览,就很辛苦,因为你要找人去看啊,主要靠口传。现在网络发达了,有了很大的改善,可能许多中国人还不太习惯像纽约那样,有专门的网站汇总介绍各种展览和信息。艺术家、策划人、藏家、艺术爱好者都可以轻松地选择,方向性很明确。
最近佩斯画廊新代理的一个女艺术家,叫霍洛维尔(Loie Hollowell),她就曾在布鲁克林一个画廊里打工。她做了一些作品,也在布鲁克林的某个小画廊里做了一个展览,然后就引起了专家的注意。马上就把她从小画廊里挖出来,让她开始参加那些比较有意思的群展,然后迅速就被大画廊看中。
易丹:可能在纽约那种生态比较完整。大的画廊,包括美术馆、博物馆的策展人,或者是搞批评、搞研究的,他们可以在这个生态系统里去不断地看,不断发现。在中国,艺术家面对的这种展览环境、展览空间、评价体系,有没有一种混沌的焦虑?就是说,好像面对的不是一个很明晰的生态系统?
2018年,切尔西画廊区街道(张晓刚 摄)
张晓刚:呃……因为我是艺术家身份嘛,艺术家看东西有自己的角度、趣味、爱好,所以我不晓得批评家是怎么寻找艺术家的。但他们肯定也只能通过展览,或者介绍、或者到工作室去看作品。我略知一二的是,现在的部分批评家其实都很圈子化。守着几个艺术家、或者固定的几个画廊做。
这样一来,很难有像你想象的那种主题很强烈、理论判断上很突出的展览。这些年来,虽然做了很多年轻人的大展览,但大多数展览可能还是跟资本、商业的关系多一些。表面上看展览很多,学术性的或者说纯学术性的推广年轻人的展览却相对少,也许我的信息有限,我觉得不像前些年。比如推广八零后艺术家推了十多年,我记得应该是从20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就开始了,做了好多展览。那个时候八零后还年轻,二十出头。推到现在也有十一、二年了,但是大家有时候聊起来,又觉得好像没有推出几个能顶天立地的、有代表性的人。他们都差不多,起点都很高,但好像特别冒尖儿的人相对要少一些。
易丹:你觉得,这中间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呢?
张晓刚:我也无法总结。但对比我们经历过的1980、1990和今天,已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时代。有一个方面很有趣,比如说从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那会儿没有策展人,艺术家和批评家的关系是什么样的?是一起成长的关系,是一起学习,一起面对新的资讯,一起反应、筛选和判断的关系。那时候艺术家和批评家喜欢在讨论中去寻找一种新的方向。
到九十年代初,随着市场进入,港台流行文化席卷全国,各种草台班子、经纪人出现之后,批评和创作的关系就开始有距离了。这种距离,往好的方面来理解,是大家可能都越来越“专业化”了,批评越来越专业,创作也越来越专业。从不好的角度来说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物\像--观看的意义之旅(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易丹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21749410
开本 32开
页数 289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60
出版时间 2023-03-01
首版时间 2023-03-01
印刷时间 2023-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艺术概论
图书小类
重量 524
CIP核字 2022221609
中图分类号 J051-53
丛书名
印张 9.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6:3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