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夜宴(盛和煜自选集电影戏剧卷)
内容
编辑推荐

《夜宴》为盛和煜的电影、戏剧卷,主要收录了“蒋经国与章亚若”、“蝴蝶梦(汉剧)”、“边城(舞剧)”、“孟姜女(交响剧诗)”等作品。其中《夜宴》根据莎士比亚名剧《哈姆雷特》改编,故事背景是中国的五代十国时期,围绕宫廷斗争讲述权力、爱情、死亡的主题。

内容推荐

盛和煜,湖南省常德人。现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政协委员,湖南省湘剧院艺术总监,一级编剧。

迄今为止已获得三次政府最高奖“文华奖”(含两次“文华”大奖),两次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六个全国大奖及湖南“洞庭之秋”艺术节一等奖,湖南新时期十大文艺成果奖等多次省级以上奖项。

《夜宴》为他的电影、戏剧卷,主要收录了“民间故事”、“蒋经国与章亚若”、“蝴蝶梦(汉剧)”、“边城(舞剧)”、“孟姜女(交响剧诗)”等作品。其中《夜宴》讲述了:

凶煞之夜,厉帝大摆贺宴。婉后献上了毒酒,青女献上了歌舞。他的谋臣,觊觎着王位,静观其变。这座旷世的宫廷里,权力与欲望的争夺已然拉开序幕。那曲关于寂寞的歌,让死亡也懂了爱。于是曲终人散时,王子握住了仇敌含毒的宝剑,君王将他的荣誉和生命都归还于殿前。那么,仅剩的那条茜素红呢?还是她早已化作欲望,吞没了一切……月黑之夜,谁饮下那杯毒酒?煌煌大殿,哪个是夜宴主人?

目录

电影

夜宴

民间故事

蒋经国与章亚若

戏剧

山鬼(湘剧高腔)——附:我不探索

蝴蝶梦(汉剧)

马前泼水(小剧场京剧)

边城(舞剧)

精卫填海(舞剧)

孟姜女(交响剧诗)

梅兰芳(京剧)

十二月等郎(湖北花鼓戏)

试读章节

1 皇宫广场

一个女人沿着长长的甬道,朝前方走去。

越过她的背影,长长的甬道往前延伸着,尽头,先帝寝宫如一头巨兽蹲伏。

宫门前,密匝匝一片黑点。

女人一步步往前走去。

前方,那片黑点也越来越大,越来越清晰。

那是五十名羽林卫。

他们黑盔黑甲,神情冷峻,如黑色的岩石,横亘在宫门前,手中的钢剑泛着寒光。

女人在他们面前停下来。

羽林卫一动不动。

他们就这样对峙着。

看不见女人的脸,但从羽林卫的瞳孔中可以看到女人沉默、坚定的身影。

“哗嚓!”齐齐一声盔甲响,羽林卫闪出了一条通道。

女人走进宫门。

2 先帝寝宫

黑暗之中,厚重的门声隆隆响起,灯光从缓缓开启的雕着蟠龙的大门照进来,映出寝宫内床榻、器具的模糊视像,床旁边一副黑甲在灯光映照下泛着金属的光泽。

女人拖长的身影从门外泄人,影子延伸到盔甲前,又从盔甲的靴子一直爬到镶嵌着面具的头盔上。

镜头长时间注视着笼罩在影子里的面具上。

女人冷漠的画外音:

“你撑不起它!”

头盔上的面具被一只手托起,露出一个男人苍白的面孔。

他的嘴角浮起嘲讽的笑意,一字一句道:“对我不要称你,叫皇上!”

一丝冷笑在女人脸上稍纵即逝。

她很美,很年轻,高耸的云髻上一根白色孝带格外刺眼。

女人:“让我改口很困难,叔叔!”

男人似笑非笑,在托着的头盔上落下一吻,说:“它是不适合朕,朕要打一副新的。”

他将头盔放在盔甲架上,转身向门外走去。

经过女人身边,他在她耳边轻轻道:“江山不待。”

女人微微颤了一下。

男人走出大门,背对女人道:“封门!”

两扇大门应声而动,灯光随着隆隆的门声在女人身后收拢。

女人一动不动。

透过即将合拢的门缝,可以看到男人转过身来,望着快要被黑暗吞噬的女人背影,他的脸在徐徐关闭的门缝中越来越窄……

男人伸出手臂。

门声戛然而止。

黑暗中,男人的手臂沿着门缝缓缓伸进来,他掌心朝上,托着残存的一缕灯光,停在黑暗之中。

男人的画外音:

“嫂嫂!”

许久,女人的手自黑暗中伸过来,搭在男人的手上。

女人的画外音:  “该叫皇后。”

3 寝宫

灯烛煌煌。

光波梦幻般在帷幄、屏风间摇曳浮动,金丝镂空的熏笼里,瑞龙脑散发着紫雾般的香气。

菱花铜镜中——

映出女人高贵、冷艳的面容。

也映着她高耸云髻上的白色孝带。

女人开始卸妆。她先将孝带解下,拿在手中,默默端详一会,轻轻一扔。然后,将金镶珠排簪从云髻里慢慢抽出,那一头浓密柔软的黑发便如瀑布泻下。

男人的手从后面搭上她裸露的肩头。

女人微微一颤,但声色不动,将额前的花钿摘下。所谓花钿,是由金铂、鸟羽、云母片等在额上粘成的的—个小小的、五颜六色的精致图案。女人摘得很慢,很仔细。

男人的手在她肩头轻轻摩挲。

女人把摘下的花钿放在一个玉碟中,将手朝梳妆台琳琅满目的化妆品伸去。

男人的手更快,在她之前将一个精致的小葫芦拿到,放在女人手里。

女人有点意外,但仍不吱声。

她从葫芦内倒出几滴琥珀色液体,轻轻在脸上揉拭。

男人的手由肩头向她锁骨处游动。

女人的手又伸向化妆品。

同样的,男人的手抢在她之前,将一个彩绘小瓶递给她。

女人开口了:

“叔叔怎么知道我卸妆的顺序?”

男人:“岂止是卸妆,嫂嫂沐浴的顺序我都知道。”

他的脸隐藏在灯的暗影中,他的手已经在女人胸前摩挲。

女人沉默半晌——

“你哥哥太相信你。”

男人:“先帝暴崩,与我没有关系。”

女人:“太子还在人世吗?”

男人:“嫂嫂很关心他?”

女人:“我是他母后。”

男人:“他比你大四个月。”

他的手移向她雪白的乳沟。

女人伸手按住他:

女人:“叔叔能不能放过太子?”

男人:“嫂嫂能不能松手?”

女人看着镜中自己的手,被自己按着的男人的手,眼中掠过一丝冷光,松开了自己的手。

男人的手乘势滑下去……

男人:“朕以为,上苍会保佑我那可爱侄儿的。”

4 山涧

涧水漫过浑圆的卵石,竹叶纷纷飘落。

马蹄声由远而近,稍许,三骑白马出现,打头的虬髯信使背着黄缎包袱,里边是皇后懿旨,后面是两名带刀护卫。马蹄踏碎山涧,水花卷起漂浮在水面上的竹叶向四周溅起,久久,水面才恢复平静。

5 山涧

一阵更激烈的马蹄声传来,平静的水面又被马蹄踏碎,马匹乌黑的身影在腾起的水雾中前赴后继疾驰而过,十数名头戴黑色面罩、身披黑甲、腰悬利剑的武士,策马冲过山涧。

6 吴越之地 艺馆

今寺锕争兮

搴洲中流

今日何日兮

得与王子同舟……

高亢、清悠的《越人歌》吟唱中,一张戴着女人面具的脸渐渐充满画面,不知为什么,面具的表情有点落寞。戴面具的人身着翠色长衣,正与数十个戴着各式面具,披白色长衣的伎人踏歌而舞,对唱:

蒙羞被好兮

不訾诟耻

心几烦而不绝兮

得知王子……

歌声中,翠衣人从怀里抽出一柄短剑,色泽青暗,长不盈尺,上宽下窄,状如韭叶;他手腕一抖,短剑一分为二,变为薄薄的两片,宛如剪刀。

一排粉红的纸帘从半空垂落,横在翠衣歌者与伎人们之间,映着灯光,伎人们的表演犹如皮影戏的剪影。

歌声清越,翠衣人身形陡旋,伸臂运腕,手中剑如利剪,在纸上飞速游动,只听得“嗤嗤”有声,剑锋在纸帘上划出白痕,线条极其飘逸、优美。

山有木兮木有枝

心悦君兮君不知……

歌声余音袅袅,翠衣人却陡然收势,只见纸帘上的白痕化成条条纸屑,纷纷脱落,灯光通过镂空的线条透过来,人们这才发现,这竟是一幅巨大的剪纸作品,十数个伎人的剪影,一瞬间便凝固在纸帘上,舞姿妙曼,栩栩如生!

镜头拉起,可以看到,伎人们置身于掩映在竹海深处的艺馆之中,四周竹影摇曳。P1-4

序言

小时候,想当个天文学家,那是小小少年蓝色的梦。

“文化大革命”来了,我担任我们那个学生组织的战报主编,在发刊词中写道:“造反派的队伍里,又多了个活蹦乱跳的小兄弟!旧世界的废墟上,又多了个勤勉的清道夫!什么不要怕?张某某(我们那个地区的地委书记)不要怕!刘某某(我们那个城市的武装部长)不要怕!时机到了,洞庭湖的闸门动了且开了!湘江的大潮卷得更急了!我们理想的未来,我们黄金般的未来,就在前面!”

“文化大革命”发展成了“武斗”。为了保卫“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不同派别间展开了枪林弹雨的真实厮杀!我们列着整齐的方队,清一色的十六七岁的少男少女们,蓝白条相间的短袖海魂衫,衬托出青春饱满的胸脯;清一色的苏联四三式冲锋枪横挎在胸前;高唱着由林彪语录谱曲的“兵团战歌”,奔赴战场:“在需要牺牲的时候/要敢于牺牲/包括牺牲自己在内/完蛋就完蛋/完蛋就完蛋/嘿/上战场/枪一响/老子下定决心/今天就死在战场上了!”

战斗中,我们那个学生组织的领袖被对方的高射机枪打死。送葬的队伍浩浩荡荡,群情悲愤!机枪、冲锋枪、自动步枪朝天狂射,鞭炮炸得烟雾腾腾!队伍最前面是一幅巨大的挽联:“站起是巍巍泰山,倒下是滚滚黄河”。

多少年后,看电视新闻中经常播出国外有的激进组织,为他们遭袭击的领袖人物送葬时的场面,也是群情悲愤!机枪、冲锋枪、自动步枪朝天狂射!除了气魄规模略逊于我们那时候,其余的简直是一个翻版。不禁会联想到人类的生存状态,以及许多关于信仰、哲学等等的问题。

“武斗”结束,声势浩大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开始,“天文学家”被打发去修地球。

我插队落户在湘西北一个叫姜家湾的偏远贫瘠的小山村,这里是当年那个盐贩子靠两把菜刀起事。把湘西北闹得个沸反盈天、飘忽往来的巢穴之一。听乡亲们说起过红二方面军“扩红”的情形:贺胡子的人在邻村郑家台“竖牌子”(打出旗号)了,一声“打常德去哟!”成百上千的山民把柴刀、锄头一扔,跟着队伍就跑。真有点李秀成说农民参加太平军是“蒙蒙而来”的味道。

我们生产队田土分布在周遭的几座山上,大多是称做“斗笠丘”“蓑衣丘”,意即用一顶斗笠或者一床蓑衣便可遮住的小块田土,几乎没有一块一亩面积以上的大田。而且这些田土大多是“望天收”,老天爷不下雨,就没有收成。有一年我赶上了闹春荒,没有饭吃,乡亲们就挖葛打蕨度日。附近方圆百里的葛根蕨菜都挖光了。有一个人实在饿得不行,趴在井边去喝水,一下栽到井里没有起来。

当时农村兴评工分,出一天工,男劳力10分,妇女劳力8分。我呢,男劳力使牛打耙、挑担烧炭我干不了;妇女劳力插秧、捡茶籽我干不好。可是乡亲们仍然给我评了8分,后来增加到9分,而且派工的时候格外照顾我,比如“双抢”时让我留在禾场上晒谷,到集镇上买一捆铁丝回来也算出了一天工。我们生产队极穷,一个劳动日才值l角3分钱,每年年终分到手的稻谷、玉米、红薯加起来还不够吃半年,大半年的日子都是忍饥捱饿。给我评9工分实际上意味着,乡亲们是将自己口里的粮食抠出来,养育着我。有一次,王伯娘找我借粮,她一家三口,有两个壮劳力,如今却向我开口。我把粮食借给了她,内心却愧疚万分!

我们县一座大型水库要动工修建了,上级摊派任务,要求每个生产队必须抽调一到两名精壮劳力上工地,自带行李口粮,每天记十二到十四工分,年终回生产队参加分配。  听说别的公社有知青上了水库工地,我也向队里提出了要求。派我去工地生产队可以节省一个强劳力,而我则可以拿到高工分还无须队里照顾。这笔账谁都会算,但我们的老队长(村长)担心的是我承受不了水库工地的劳动强度累垮或被退回来。我说可以先让我去试试看。

水库工程指挥部听别的知青说来了一个“蛮会写文章的知青”,便让我去办《水库战报》。接手第二天,工地塌方,死3人,伤27人。死者中有一个中学刚毕业的18岁女孩子。第一期战报上,我为那个女孩子写了一首诗,最后两句是“此去从容慰平生,仰首南山旗正红。”战报办得不错,我的工分比队里的强劳力还高出20%,这让我第一次悟到了写作可以混饭吃的道理。

那时节,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读到他的自传,里边两个地方让我印象深刻:一个是他妻子与他结婚时约法三章,其中有一条是婚后丈夫可以打她,但不可以用脚踢她。日本女人的这种思维方式让我惊诧不已;另一个地方就是田中角荣说他还默默无闻时,曾仰望星空发誓,一定要干出一番大成就来!这让我很震撼。我也曾仰望星空,生出的却多是浪漫与忧伤,哪有“帝王将相宁有种乎”那般野心?又是许多年后,读到先哲康德的名言,才知道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定律是应该拿来敬畏的。我想,如果星星是宇宙的眼睛,我身所处的重重叠叠的大山在它们眼中当如微尘,而真正如同一粒微尘被命运抛弃在深山峡谷中的我,又怎么能企图与星空对话?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的发明者似乎不应该是老聃,而应该是被称之为“老三届”的那一代中国知识青年吧? 那时节,有一首“知青之歌”流行全国,我也会唱。作者是一名南京知识青年(他因此被当局抓去,险些被枪毙)。可能是受江南隽永文风的影响,词曲都是一本正经的伤感。我们湖南的一些知青歌谣则不同,“八月十五是中秋节/我带着婆婆子(老婆)走亲戚/肩上措着糯米糍粑/手上提着老母鸡/丈母娘夸我好女婿/我说丈母娘你莫客气/糯米糍粑是我的血汗/老母鸡是偷来的!。”还有好些知青歌谣,那种戏谑调侃,那种犀利洒脱,那种盐碱水浸泡过后坚硬的生活质感,会让当下好些走红歌星与他们的作品,如青花瓷片般一碰就碎。

我曾经萌发过编撰《知青歌曲100首》的想法,因难度太大而作罢。

在那个小山村整整务农七年后,我被招工至一家由上海内迁到我家乡的纺织机械厂。厂里了解到我当过区文化辅导员,修过枝柳铁路,修过赵家垭水库,参加过农村调查,还帮县水利、农机等部门写过材料,便打算安排我在厂办公室工作。我说:“我在农村写材料蒙骗过贫下中农,如今又要写材料蒙骗工人阶级,良心上真的很痛苦。我希望到产业工人中间去。”

于是,我被分到最苦最累的浇铸车间,抬铁水。

说了农村的苦又来说工厂的苦没意思,反正我们浇铸班十几条汉子,除我外,个个都是气力莽壮。抬铁水、打磨铸件毛刺,都是超强体力活,酷暑天出铁水时,车间温度计都会爆炸。可每次评选先进生产者,我都榜上有名。这与文章写得好坏无关,套用章回小说的话说:“这功名可是俺一刀一枪挣来的!”

还是在农村当文化辅导员时,我认识了我的两位恩师诸扬荣与杨善智,他们俩在我们地区文学青年中的名头,无异于俄罗斯文学青年中之托尔斯泰。可能是看我“孺子可教”吧,他们勉励我好好写作,同时送我一句话,“前世作了恶,这世搞创作”。这句话的深远意义在以后的岁月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我们浇铸是中班,下午6时上班,第二天凌晨2时下班。每次下班后,同寝室的青工们会聚在一起打扑克,一直闹腾到天亮才睡觉。我则把被子掀到一边,趴在铺板上开始写作,我要写一个农业机械化题材的大型歌剧,《金翅膀》。

我是一个爱玩的人,身边伙伴们打扑克的叫嚷笑骂,实在是极大的诱惑。我硬着头皮,坚持写下去。大概两个多月时间吧,才写完第一场。拿去给杨老师看,他批道:“对比强烈,堪称虎头!”可是往下怎么写,我怎么都编不出来了。杀牛起会,打狗散场,至今,《金翅膀》还躺在我的废稿堆里,飞不起来。

扎扎实实当了两年多工人后,诸老师费了很大的力气,把我调到了常德地区戏剧工作室,正式开始了我的编剧生涯。

我的家乡常德,就是“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的那个常德,古称朗州;就是那个写下“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的刘禹锡当过十年朗州司马的地方,又名武陵;“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沿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当然,桃花源就在我的家乡了。常德又是春秋战国时楚春申君的封地,建有一座春申阁,联日:“珠履三千要使英雄尽入彀,虎贲百万不教赢氏独称王”,于文气氤氲中吹来一阵快意雄风!

我出生在常德城的河街,街道的麻条石路面常年被那些挑河水卖的人弄得湿漉漉的。沈从文先生曾在河街住过两年,我常想,莫非我是踏着先生湿漉漉的脚印走上文坛的?

我编剧是从舞台剧开始的,从处女作歌剧《现在的年轻人哪……》由中央歌剧院上演至今,我写过歌剧、舞剧、京剧、湘剧、评剧、汉剧、滇剧、花鼓戏、采茶戏、花灯戏……我不想开一张清单,来表明我创作了多少作品,多少国家级剧院上演了我的作品,得了多少全国大奖。原来会,现在不会了,我觉得可耻。

但有三部作品我须简单提及,不是因为其影响,而是因为它们代表了我作为一个剧作家在不同阶段的思考与实践。这三部作品是,湘剧高腔《山鬼》,湖北花鼓戏(我更愿意把它称之为乡村歌剧)《十二月等郎》,以及京剧交响剧诗《梅兰芳》。

在常德地区戏剧工作室工作八年后,由刘鸣泰老师力荐,我被调入湖南省湘剧院。作为晋见之礼,我创作了湘剧高腔《山鬼》。

《山鬼》一问世,便引发了全国戏剧界的大争议!记得在首届中国戏剧节上,由于票太紧张,大会组委会工作人员不得不将自己的票拿出来以满足美、法、德、日本、丹麦等11个国家大使馆的需求。

有很多人问过我为什么会想到弄这个东西的?我在“全国探索性戏曲研讨会”上的发言回答了这个问题,那篇发言的题目叫做《我不探索》。不过,我一直以为,文字很难准确地表达思想,特别是艺术思想。古人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外国人说,“艺术是偶然发生的”,不必说出个道道来。

但是,自从写了《山鬼》,我的价值观、人生态度、审美取向,特别是艺术的感受,有一点禅宗顿悟的味道;又似乎掌握了“芝麻开门”的咒语。噫,难与外人道也!

《十二月等郎》是我为湖北荆门艺术剧院创作的一部乡村歌剧。荆门那地方毗邻常德,风土人情,甚至语言习惯都极其相似,与他们合作我有一种亲情。

作品上演后应该说好评如潮,《人民日报》一篇评论文章从关注农民工的角度对它进行了解析,我读得心悦诚服。虽然我的初衷并不是写农民工问题。

在长期写作实践中我体会到,剧作家可以不是政治家(至于捷克剧作家前总统哈维尔那是特例),但必须是个思考者,思想家。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宁肯像“一根会思考的芦苇”那样提出问题而不是奢望着解决问题。而许多我的同仁们的误区就在于,他们总是下意识地以政治家的身份介入到自己作品中:如我们大批描写改革开放的作品,你会看到里边种种难题都被剧作家解决了。邓小平都要“摸着石头过河”,我们的剧作家却以为他们掌握了改革开放的“灵丹妙药”!

在《十二月等郎》中,我提出的问题只不过是,中国妇女千百年来的等待究竟有何意义?当然,也有我自己一些感情的流露。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使得农耕社会建立起来的人际、伦理关系分崩离析,如沈从文所说:“好的习俗和好的女人一样,是要逐渐老去的”,有点感伤。

写京剧《梅兰芳》之前,我则经常想到,一部人类史,多少强大、剽悍的民族或衰败,或湮灭,惟独中华民族能够绵延五千年,且生生不息,我们的民族性格究竟是什么?

写《梅兰芳》时突然感悟到,是水。

梅先生那样一个儒雅的人,软弱的人,不争的人,面对强大的日本帝国,取得了一个人抗战的胜利。这是和平、澄明、宽容、自信的胜利,民族性格的胜利。

上善若水!

2006年4月,北京京剧院应邀携京剧交响剧诗《梅兰芳》赴德国柏林演出。我们的演员阵容有于魁智、李胜素、孟广禄、赵葆秀等京剧名家,而与我们合作演出的则是享有盛名的柏林喜歌剧院交响乐团。这种合作,是两国艺术家的第一次,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一次。

我坐在歌剧院的头等包厢里,看金碧辉煌的剧场已坐满了仪容庄重的德国观众,心中又是紧张又是感动。

演出的钟声响了!

交响乐像水一样漫过来……蓦然,清越的京胡声凌空而起……

剧场内一阵骚动,观众彼此交流着惊奇、欣喜的眼光……

“祥云冉冉波罗天——”

于魁智的唱腔,穿云裂帛而来!

剧场内安静极了,只有京剧之声,从舞台穿越观众席,飞向不远处的勃伦登堡门,在柏林的夜空缭绕……

“上善若水……”

歌剧院交响乐团的合唱声响起,这些蓝眼晴、黄头发的音乐家们,可曾知道,他们咏唱的是东方先哲最智慧的语言?我想他们是知道的,不是因为他们发音的准确,而是因为他们演唱的深情……

我由罗浩引荐,认识了刘文武,认识了张黎。我们几个与一群朋友,共同打造了电视剧《走向共和》。

不久,魏文斌和欧阳常林两位,以超越常规的方式与速度,将我调人湖南卫视,主要负责电视剧剧本创作这一块。数年间,我组织和参与创作了《恰同学少年》《血色湘西》等作品,给快乐歌唱着的湖南卫视增添了黄钟大吕之声,也算是不负重托吧。

2005年,张黎力荐,我和冯小刚导演合作,创作了电影《夜宴》。与小刚的合作如坐春风;当然,我也有张牙舞爪的时候。小刚坏笑着:盛老师,我发现你有两个特点,一是能坚持,二是把握大方向。我永远不能忘怀的是,《夜宴》遭遇“台词门”后,小刚挺身而出,我从来没有见过哪位导演讲过编剧这样多的好话,我知道他是用身体为我遮挡枪林弹雨。

与吴宇森导演的合作让我见识了好莱坞的工作环境与流程,吴导恭谨谦和,从不疾言厉色。我看见《赤壁》上映后还保留着我编剧的名字,显然是他绅士风度所致。

转眼间,我一只脚跨入影视圈竞有十来年了,但我始终觉得我很难融入进去,我甚至愿意被他们边缘化。这真是一种很复杂的情绪。

《走向共和》播出后,不论我遇到什么人,官员、商贾、白领、大学生;不论我走到哪里,甚至在洛杉矶、在纽约、在柏林,到处都是热烈的讨论与温暖的目光。也许是生态平衡吧?《夜宴》却遭遇了“台词门”。我曾在博客上发表文章,想以真诚来感动媒体,媒体报以我的却是说我向网友“叫板”!我终于明白我的错误所在:我将一场娱乐秀当成了学术讨论,身为媒体狂欢的祭品却在幻想唤醒他们的文化良知!

“五音使人耳聋,五色使人目盲”,在这个娱乐化浪潮裹挟一切的年代,我们已经失去了阅读,失去了思考,我为何而写作?

《潇湘晨报》记者采访我时,问,你这样强烈希望与名编剧划清界限,那么你希望人们怎么称呼你?我不假思索回答,小知识分子!一个想成为大知识分子的小知识分子。

我不管现代社会如何给知识分子定义,提到这个名词的时候,我脑际里出现的是西哲深邃的目光与先贤凛然的身影。

所以,我希望我的每一部作品都成为女娲补天的一颗颗彩色小石子,去补缀我们中华民族坍塌了的那一块文化天空。

2011.3.4于广州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夜宴(盛和煜自选集电影戏剧卷)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盛和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940595
开本 16开
页数 28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60
出版时间 2011-04-01
首版时间 2011-04-01
印刷时间 2011-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3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30
丛书名
印张 18.2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30
151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3:3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