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审讯语言学(第4版) |
内容 | 内容推荐 为规范和科学化做好司法审讯工作,本书将法学、语言学和心理学知识相结合,从司法办案中审讯工作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出发,聚焦于司法审讯工作中的常见疑难点和工作误区,洞察被审讯人员的心理,系统介绍了审讯语言的运用原理、行为规律和技能技巧;同时辅以鲜活的案例,充分详实地展现审讯者与被审讯者之间的语言对抗技巧与方法,生动地再现了一个个成功地审讯现场,将审讯理论研究与司法实践完美地融合,既填补了我国法律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空白,又满足了广大司法实务工作者对审讯教科书的渴求。 作者简介 吴克利,著名审讯专家、全国检察业务专家、全国检察业务教育培训首任教官、最高人民检察院讲师团成员、最高人民检察院职务犯罪侦查讯问专家、国家检察官学院首任驻院教官、国家检察官学院职务犯罪研究所兼职副所长、兼职研究员、中国法律语言研究会理事、中国检察学研究会职务犯罪侦查与预防专业委员会理事、国际教育学会会员、全国检察教育培训精品课程负责人。 撰写出版《贪污贿赂犯罪案件侦查讯问技巧》《审讯心理学》《审讯语言学》《职务犯罪案件侦查讯问谋略》《纪检监察谈话技巧》《问话的科学》等十多部侦查讯问专著,发表四十余篇理论研究文章,荣获全国检察机关精神文明建设“金鼎奖”“新时期理论研究成果奖”“共和国建设终身成就奖”。 目录 第一章 审讯语言学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审讯语言学的概念和性质 第二节 审讯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和特点 第三节 审讯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和学科形成 第四节 审讯与供述的语用行为冲突 第五节 犯罪嫌疑人抗审的语用行为路径 第六节 审讯的语用行为方法 第二章 审讯语言的基本属性 第一节 审讯语言的语音声调 第二节 审讯语言的修辞形式 第三节 审讯语言的表述 第四节 审讯语言的情境 第五节 审讯活动中的无声语言 第三章 审讯语言的语体 第一节 审讯语言的语体特征 第二节 审讯的问答型语言体式 第三节 审讯的劝说型语言体式 第四节 审讯的介入型语言体式 第五节 审讯的定位型语言体式 第六节 审讯的否定型语言体式 第七节 审讯的堵退型语言体式 第四章 审讯的语用行为过程 第一节 审讯的语用行为 第二节 审讯的语言信息 第三节 审讯的语言推理 第四节 审讯语言的原则 第五节 法律阻却事由下的审讯语用行为方法 第五章 审讯涉案关系的语用行为模式 第一节 审讯涉案关系的语用行为过程 第二节 审讯介入涉案关系的语言模式 第三节 调动审讯空间参与性的语用行为 第四节 犯罪嫌疑人退路条件选择的审讯语用行为方法 第五节 犯罪嫌疑人退路条件掌控的审讯语用行为方法 第六章 犯罪嫌疑人抗审心理转换的审讯语用行为方法 第一节 封控谎言的语用行为方法 第二节 利用错觉信息确认涉案事实的语用行为方法 第三节 确认存在的语用行为方法 第四节 犯罪嫌疑人抗审心理支点更换与击破的语用行为方法 第五节 前提默认涉入的语用行为方法 第六节 犯罪嫌疑人假想恶性的心理行为属性 第七节 降低恶性的语用行为方法 第七章 审讯语言信息转移的语用行为方法 第一节 审讯中内部语言的产生 第二节 审讯语言信息转移的对抗性 第三节 审讯语言信息转移的心理基础 第四节 审讯语言信息转移的侦查意识 第五节 审讯语言信息转移的意志过程 第六节 审讯语言信息转移的前提条件 第七节 审讯语言信息转移的摄取 第八章 犯罪嫌疑人心理支点更换的审讯语用行为方法 第一节 犯罪嫌疑人隐瞒对抗的心理支点与退路 第二节 犯罪嫌疑人前卫心理支点与后卫心理支点更换的语用行为方法 第三节 犯罪嫌疑人心理需要满足的审讯语用行为方法 第四节 犯罪嫌疑人临界心理状态下的不甘心心理需要的产生与满足的审讯语用行为方法 第五节 犯罪嫌疑人临界心理状态转换供述行为的审讯语用行为方法 第九章 犯罪嫌疑人谎言抗审的语用行为规律及审讯人员的揭谎与导谎 第一节 犯罪嫌疑人谎言抗审的基本语用行为 第二节 犯罪嫌疑人谎言的识别方法 第三节 心理测试技术在审讯中的运用 第四节 审讯人员揭谎与导谎的语用行为方法 第十章 审讯活动中肢体语言的语用行为 第一节 犯罪嫌疑人抗审的肢体语言概述 第二节 犯罪嫌疑人抗审的肢体语言反应 第三节 审讯人员肢体语言的影响 第十一章 犯罪嫌疑人处于不同心理状态下的审讯语用行为 第一节 犯罪嫌疑人抗审行为的心理层面反映定式 第二节 促进犯罪嫌疑人供述动机形成的审讯语用行为 第三节 导人犯罪嫌疑人心理证据的审讯语用行为方法 第四节 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心理限制的审讯语用行为 第五节 犯罪嫌疑人趋利避害的审讯语用行为 第六节 审讯人员证据运用的语用行为 第七节 转化犯罪嫌疑人定势心理的审讯语用行为 第八节 犯罪嫌疑人临界心理的审讯语用行为 第九节 犯罪嫌疑人供述矛盾的审讯语用行为 第十二章 知己知彼的审讯语用行为方略 第一节 审讯失败的原因 第二节 审讯语用行为的切入点 第三节 犯罪嫌疑人退路选择的自我评估 第四节 犯罪嫌疑人供述心理障碍的支点转移 第五节 犯罪嫌疑人供述心理的需要条件 第六节 犯罪嫌疑人隐瞒条件构筑的心理支点的更换 第七节 犯罪嫌疑人涉案原因的心理支点更换方法 第八节 使犯罪嫌疑人产生原因认可的审讯语用行为 第十三章 认知条件下的审讯语用行为技巧 第一节 供述的认知条件 第二节 对抗条件丧失的自我意识的来源 第三节 设置自我意识的认识差异的语用行为技巧 第四节 直达犯罪目标的语用行为 第五节 直达犯罪动机的语用行为 第六节 满足意识存在的语用行为 第七节 剥离犯罪关系的语用行为 第八节 借助关系的语用行为技巧 第九节 再现犯罪心理现场的语用行为技巧 第十节 运用认知概率的语用行为 第十一节 激活间隔心理效应的语用行为技巧 第十二节 审讯的语用行为态势 第十四章 心理置换的审讯语用行为技巧 第一节 趋利避害的供述行为 第二节 心理置换的认知条件 第三节 心理置换的客观条件 第四节 心理置换的支点选择 第五节 亲情置换的语用行为技巧 第六节 求生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审讯语言学(第4版)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吴克利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检察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0228353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657 |
版次 | 4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792 |
出版时间 | 2024-03-01 |
首版时间 | 2009-06-01 |
印刷时间 | 2024-03-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法律-法学理论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856 |
CIP核字 | 2024003676 |
中图分类号 | D90-055 |
丛书名 | |
印张 | 43 |
印次 | 14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0 |
宽 | 171 |
高 | 30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