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没有下个大学可以重来(精)
内容
编辑推荐

人类的通病就在于该珍惜的时候不懂得珍惜,等时过境迁,却后悔莫及。对于大学生活,很多大学生也是如此,等到大学生活要终结的时候,才开始懊悔没珍惜。那么,什么样的大学生活才是完美的,才是不会让我们留下遗憾的呢?大学该如何规划,如何度过,才是不枉大学三四年呢?如何利用大学这个刚踏进社会、开始自己事业之前的最后阶段,更好地完善自己,为自己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正是何芳编著的这本《没有下个大学可以重来》将要给予大学生们的答案。

内容推荐

《没有下个大学可以重来》一书的作者何芳以一个大学生过来人的身份,娓娓与学弟学妹分享自己在大学学习、生活、考研、留学、求职、适应工作等方面实用的建议。通过这些切实可行的建议,提醒和促使每个大学生反思和调整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思路,从而培养自己更强的竞争实力,能够充实地走过大学四年,最终得到开启完美人生之门的金钥匙。

目录

第一章 大学是场“成人礼”

 尽快戒除对父母的感情依赖

 长大了,离家了,但别将父母落得太远

 经济独立从大学开始

 再无人督促,学习要靠自驱力

 成长,就是开始学会直面人生

 意气用事有害而无利:学会管住自己

 凡事只为自己着想,做人肯定只输不赢

第二章 学校和专业不是成才的决定性因素

 大学不分好坏,英雄不问出处

 专业如伴侣,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学会挖掘学校里的好资源

 用“冷眼”看“热门”专业

 换专业不可一时“脑热”

 学“一门”,爱“一门”

 了解所学专业在社会上的“行情”

 现在的专业≠以后的事业

 第二专业很可能成为你的第一方向

第三章 不光要学习,还要学会学习

 能为我所用的课才是“必修课”

 选修课:我们选到的就是我们能学到的

 不懂“逃课”的学生不是“好”学生

 听讲座:不为听到什么,而为学到什么

 读书:多读书,读好书

 十本证书还不如一门精通

 勤工俭学不同于勤工“简”学

第四章 交朋友也是大学“必修课”

 挖掘学生会里的“精英人脉”

 好的社团就是一个好的人脉圈子

 人脉嫁接:同学的朋友就是你的朋友

 同学:最夯实的人脉关系

 跟你的导师做朋友

 好朋友也“有毒”

第五章 大学不会教你恋爱,但你要学会如何爱

 你可以不恋爱,但一定要学会去爱

 了解之后才能做“知心”恋人

 兔子也可以吃“窝边草”

 寂寞不是恋爱的借口

 别为另一半压缩自己的世界

 感谢那些使我们成熟的“前任”

 性:大学生避不开的恋爱话题

 跌倒了就该爬起来,失恋不是世界末日

 走出毕业即分手的“怪圈”

第六章 好习惯成人,坏习惯毁人

 珍惜“限量版”的大学时光

 勤快人到哪儿都受欢迎

 小气之人难受待见

 年轻也没有挥霍健康的资本

 多走一步,离目标就更近一步

 逢人点头,办事不愁

 要追求卓越,那就别做“差不多”先生

 “懒惰”让机会“打水漂”

第七章 如何完成从校园人向社会人的过渡

 现实世界里没有“童言无忌”

 “被利用”恰恰证明了你有价值

 学会喜欢那些令你讨厌的人

 把困难当成人生的“磨刀石”

 时常跟学长学姐讨教点“工作心得”

 实习:步入职场前的最后一场“排练”

第八章 毕业三岔路口,我们该何去何从

 别把考研当成临时避难所

 保研了?先别急着高兴

 别把“体制”当成救命稻草

 看清形势,当心盲目留学“海龟”变“海带”

 毕业就想做老板?先看看自己有几斤几两

 “校漂族”:剪掉“恋校”这根脐带

第九章 工作,走好踏入社会的第一步

 第一份工作决定一生

 找工作前先完成自我定位

 不要等着工作来“敲门”

 简历艺术:要让自己与众不同

 “先就业后择业”会让你走弯路

 找工作别被“热门”牵着鼻子走

 小公司大公司,条条大道通罗马

 小城大城,各有各的幸福与哀愁

 勇于“低就”,你才有高就的机会

 工作前你必须知道的一些职场规则

试读章节

长大了,离家了,但别将父母落得太远

孔老夫子曾经说过一句话:“父母在,不远游。”在中国传统的“孝”文化当中,侍奉父母被摆在了首位。能够陪在父母身边固然是很好的,谁不想“合家团圆”呢?

但在现实社会当中,我们经常会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背井离乡。现在一些优秀的高等教育资源大多集中在一些比较大的省会城市,而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又不是出生在这些地方的,所以一旦到了读大学的年纪,我们中的大多数都将会离开父母。远赴外地求学。而现在80后、90后又多是独生子女,所以,一旦这些独生子女外出求学,社会上将会出现另外一个群体一一“空巢”中年。

没错,我们身边不只是有“空巢”老人,也有很多的“空巢”中年。

俗话说,儿是爹娘的心头肉。试想一下,我们外出求学四年,在学校里,我们可以过上非常丰富的大学生活,身边也不乏同学、朋友,但是对于父母来说,他们除了想念还能做点什么呢?

我记得自己刚上大学那会,经常是个把月都不打个电话回去。那时候还不像现在,每个人手上都有一部手机。有时候我也想打个电话回去,但上了一节课之后就会将这个想法忘得精光,等下次想起来的时候,可能就又过去了个把月。

直到有一天,我坐在自习室里看书,突然班上一个同学走进来,塞给了我一封信,当时我还愣了一下,心想,这好好的谁会给我写信呢?

直到我看到信封才明白,原来这信是母亲写给我的,母亲没有接受过很高的教育,信封上的字迹看起来歪歪斜斜的,我当时以为家里出了什么大事,不然他们怎么会写信给我呢?

可直到我拆开信封,读到信中的内容我才明白,原来这只是一封普通的家书而已,母亲念我两个多月没有打电话回去,心里很是想念,这些她都在信中一一说明了。

孩子,你去外地这么久了都没给家里打个电话,我们想知道你在那边过得还好吗?立秋已经过了,记得多穿些衣服,身上的钱还够不够用,不够我让你爸给你汇过去,还有,你爸爸也很想你,但他一个大男人不好意思说,我在这里偷偷告诉你,你爸他老惦记着去你那里一趟,是我担心他会影响你学习一直拦着没放人……

读罢母亲的信,我眼睛泛酸,很长时间都没有说出话来……

当天晚上,我在学校的公用电话亭给家里打去电话,电话那头父母虽然嘴里都没有埋怨,但我却能清楚地感觉到他们的思念,两个人在电话那头都抢着和我说话,我在电话这头既感动又难受。

经过这件事之后,我一下子就像变了个人似的,每隔个把星期都会给家人打电话,聊一聊自己的大学生活,聊一聊学习方面的感悟。这个习惯对我来说也并非什么负担,每一次同父母通电话都能让我心存感动,特别是父母的笑声,给了我极大的欣慰。

但是,我也注意到,当时我身边的同学并非都像我这样,很多人都只是在碰到麻烦的时候才会给家人打电话,要么是身上没钱了,要么是遭遇什么挫折了,只有这时,他们才会想起父母。

这些问题也引起了我的反思,大学生与父母之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其实归根结底来说,还是一个“懂事”的问题。从小到大,在亲子关系中,我们都是索取的一方,无论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我们都只管“要”不管“给”,所以很多人到了大学之后仍然没能重新定位自己,除了索取,他们跟父母的感情交流少之又少,这也对亲子感情产生了许多不良的影响。

父母作为我们的“遮阳伞”“遮雨棚”,他们的感情流露并不像我们年轻人那样直白,很多时候,他们会将心里的各种想法深埋,生怕影响到我们。如果我们不能自觉体察到他们心中的想法,日子长了之后,给他们心中造成的创伤可想而知。

也许会有很多人说,我现在还是学生,等我以后工作了一定好好报答他们。

其实这种想法忽略了“感情”这个因素,做了家长的人都有感悟,家长对子女好完全不是为了图以后他们的报答,家长需要的都只是一种精神安慰而己。而这种精神安慰其实非常简单。我们可以扪心自问一下,当我们在学校里开心地过着“愚人节”“圣诞节”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要在父亲节、母亲节给他们发条短信,打个电话呢?父母的生日我们又是否记得呢?

现在大学生几乎每个人手里都有手机、电脑,这些现代的通信工具在给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与父母交流的方式,不要再说没有时间,谁都知道大学的“轻松”,也不要说什么难于启齿,趁现在多跟父母交流联系,将心与他们时刻贴近,别等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那一天,到时候悔恨的可就是咱们自己了!

零遗憾忠告:

父母对子女的爱既无私又伟大,父母在不停地老去,而我们在不停地成长。读大学对我们来说可能只是背起行李去远方结识新的朋友,但对父母来说,他们的世界因为我们的离开却多了段空白。虽然不能时时刻刻陪在他们身边,但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父母一点安慰和关心,不正是“尽孝”的最好方式吗?

P6-9

序言

“如果大学可以重来,你该如何度过?”几位即将大学毕业的同学聚在一起聊起了这个话题。

“如果大学可以重来,我一定要轰轰烈烈谈一场恋爱!”从没谈过恋爱的梅子不无遗憾地长叹了一口气说,“每次看到校园里的情侣成双成对,卿卿我我的样子,总是让我艳羡不已,遗憾的感觉便会油然而生。”

“不!我的想法却相反。如果大学可以重来,我不想再有轰轰烈烈的爱情了,我只想好好读书……”说这话的是曾轰轰烈烈恋爱过好几次,并被伤得体无完肤的漂亮女生小可。

“如果大学可以重来的话,我再也不会去买电脑了,是游戏毁了我大学四年。”做了四年“宅男”的游戏迷小胡长叹一口气说道。

“假如让我再读一次大学,我想跟寝室里的几个人好好地道个歉。”略带落寞的小王大学时跟室友的关系一直不好,动不动就吵架,甚至还动过手。

“如果大学可以重来……”

是啊,大学生活如此美好,但没有人会说自己的大学生活是完美的,大家或多或少都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遗憾。

也许有人会说,现在的大学教育早已经打了折扣,含金量已是今非昔比。这话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无论如何我们也不能忽视这样一个事实,就算是时至今日,大学仍然是接受高等教育的最重要途径,它是我们走上社会前的一个重要跳板。

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为了考上自己心仪的大学,连续参加了三次高考,终于在最后一次,他如愿考入了北大。俞敏洪在北大度过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段时光,后来他因为表现出色,获得了留校任教的机会。尽管俞敏洪在北大任教期间由于在外“搞副业”耽误了教学而被学校辞退,但在以后的日子里,俞敏洪不止一次地在公开场合表示:“北大是改变了我一生的地方,是提升了我自己的地方,是使我从一个农村孩子最后走向了世界的地方。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北大,肯定就没有我的今天。”

很多人或许对俞敏洪的经历多有不解,北大辞退了他,他怎么还会去感谢北大呢?

其实俞敏洪的这种大学情结在我们许多平常人身上也有体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大学毕业生们说这样的话:“我们骂母校没有关系,但决不允许别人对母校口出恶言。”这种对大学的复杂感情也正如俞敏洪在北大的演讲中所言:“大学给我留下了一连串美好的回忆,大概也留下了一连串的痛苦。正是在美好和痛苦中间,在挫折、挣扎和进步中间,最后找到了自我,开始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能做一点事情。”

但我们也要明白,上大学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创造一段美好的回忆,如果只是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读大学,最后留下的回忆恐怕也就没那么美好了,就像上文中的那几个主人公一样,大学毕业之后各有各的遗憾。

其实,在我们刚刚走入大学之际,由于对大学的不了解,难免会产生迷茫,怎么学习、怎么与人相处,这是教材和老师都不能教给我们的。另外,我们从小学到高中其实都只是在用同样的一种方法去学习而己,这种“啃”书本的方法或许在大学以前能够起到一些作用,但进了大学之后,这样的学习方法还行得通吗?

譬如说,在进大学之前,家长和老师灌输给我们要做“好学生”的观念,上课认真听讲,对老师的话言听计从,不旷课、不迟到、不许谈恋爱。这种经验已经被深深植入了我们的脑海,所以,在潜移默化之中,我们会按照家长和老师的要求将做一个好学生的想法一直“贯彻”下去。

但我们有没有想过,大学里也需要“好学生”吗?

国外教育学家们曾经做过一个很有意思的调查,不管哪个领域的成功人士,譬如说政治家、企业家、文学家、科学家等等,他们在大学生涯中符合“好学生”特征的只有不到10%,也就是说,在这些成功人士当中,有90%以上的人都是父母和老师眼中的坏学生。比如说数学考试交白卷的丘吉尔,成绩总不及格的普京。而蝉联了多年世界首富的比尔·盖茨,更是连大学都没毕业。

当然,我们并不能否定“成绩”的价值,我们在这里只是想破除种种陈旧的观念。有些东西学校和老师并不能教给我们,如果我们完全按照学校校规读大学,那不是将大学变成高中的补习了吗?这样的大学生活怎么会没有遗憾!

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经用“自由”二字概括大学精神,大学的自由本是一种学术上和精神上的自由,但现在我们也能听到许多大学生们用“时间充裕”来解释自由。我们无意否定这一种解释,大学相较于高中、初中,的确有了更多的课余时间,这本身并不是什么坏事。只是,在当今大学校园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学生们滥用时间的现象,打游戏、谈恋爱、看电影,大学生们想尽各种办法去消磨时间,有多少人能够将这“自由”充分利用起来呢?

哈佛大学图书馆的墙上写着这样一句话:“此刻打盹,你将做梦;此刻行动,你将圆梦。”我想,这句话送给当今大学生是再合适不过了。

香港电影《大话西游》中有这样一段台词:“曾经有一份真诚的爱情放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时候我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如果上天能够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子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非要在这份爱上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

我们要知道,人生之中并没有那么多的“如果”,而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大学就是一趟单程列车,没有回头的车票。我们写下这本书的目的并不是帮助大学生们回忆大学时光,而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明白:没有下个大学可以重来,唯有更多的珍惜才能换来更少的“如果”。如果你尚在大学之中,不妨静下心来,想想自己的大学,想想自己的未来,这一切,都只是为了在将来我们能够少一些对大学的遗憾!为了让我们的大学时光变得更加充实、更有意义!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没有下个大学可以重来(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何芳
绘者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9419219
开本 16开
页数 246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07
出版时间 2016-10-01
首版时间 2016-10-01
印刷时间 2016-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56
CIP核字 2016228157
中图分类号 G645.5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6
154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7:5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