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乡土秩序的文化阐释--一个中原乡域的地方观念与实践变迁/紫金人类学书系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书从地方文化观念的角度考察乡村秩序及其变迁背后的内涵与机制。一方面,乡村村民的地方观念是丰富多样的,既表现为“寓圣于俗”的地方象征与观念世界,又包含文化认同、权利与公平观念、作为社会人的人观、情感意义模式以及模糊性与关联性的地方知识;另一方面,乡村村民地方观念的种种表现,又与当地村落的象征实践、族群交融、土地调整、生计模式、村落政治和基层治理密不可分。因此,乡村村民的地方观念不仅嵌入当地经济、政治、象征等各个领域,而且在这些领域之中生成与改变,并最终与物质利益以及内外权力关系一起,构成了当地乡土社会秩序的内涵。 作者简介 李晓斐,人类学博士,南京理工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当代中国乡村社会变迁等。先后人选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018年)、江苏省“社科优青”培养对象(2020年)。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社科基金项目1项。已出版学术专著1部(《民间权威与地方政治》,荣获江苏省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目录 郝瑞序 总序 序一 序二 导论 文化视野下的乡村秩序研究 一、国家与社会:传统路径及其反思 二、地方观念:乡村秩序研究的文化视角 三、田野工作与研究思路 四、章节结构安排 第一章 寓圣于俗:地方观念世界的结构与实践 一、观念—实践:乡村宗族与宗教研究的维度 二、交织与融合:观念世界的基本构成 三、对立与包含:地方观念世界的阶序结构 四、成为当地人:地方观念的实践性 五、结论 第二章 超越族群:区域认同建构与地方交融 一、文化边界的实与虚:异同与建构 二、跨越边界的流动:回汉村民的交往融合 三、族群边界的超越:区域认同的地方实践 四、结语 第三章 土地调整:权利与公平观念的地方实践 一、S乡的土地:居住、耕作与人地关系 二、土地调整原则:公平观念与成员权利的多样表达 三、土地调整困局:公平观念与村庄权力关系的交织 四、土地确权实践:朴素公平观念的挑战与应对 五、结语 第四章 生存之道:文化经济学视野下的生计变迁 一、挣钱:作为经济动力的社会心态 二、河村:毛皮加工业的兴与衰 三、房村:机械配件加工业的常与变 四、人观:两种生计类型的观念基础 五、简短的讨论 第五章 善治之路:村落政治变迁的文化机制 一、乡村善治:村落本位及其文化内涵 二、河村政治:有序—混乱—再稳定 三、生活世界:乡村纠纷治理的整体理解 四、情感—意义模式:村落政治秩序的文化解释 五、结语 第六章 基层治理:精确化逻辑与地方性知识 一、从模糊到规范:基层治理的精确化过程 二、具体事例:环境整治工作的精确化实践 三、地方知识:精确化治理与模糊性社会的交织 四、结语 结论 文化、地方与乡土秩序 一、乡村秩序变迁的文化阐释 二、地方观念的现代建构与新秩序的可能方向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乡土秩序的文化阐释--一个中原乡域的地方观念与实践变迁/紫金人类学书系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李晓斐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知识产权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3090667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9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18 |
出版时间 | 2024-03-01 |
首版时间 | 2024-03-01 |
印刷时间 | 2024-03-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340 |
CIP核字 | 2024000744 |
中图分类号 | C912.82 |
丛书名 | |
印张 | 13.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9 |
宽 | 170 |
高 | 11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