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整合为王(精)
内容
试读章节

为什么贫者越贫富者越富

在当今社会,有一句话特别流行:“最赚钱的不是做的最多的人,而是最有钱的人。”这句话理解起来很简单,只有让钱生钱的人才是赚得最多的人。为了让这句话得到更好的证明,我们不妨看看一个最有名的例子。

相信大家对股神巴菲特并不陌生。巴菲特这一生几乎都是在做投资,在涉足股票市场之后,他更是用“钱生钱”的方式让自己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上所讲正是贫者越贫富者越富的一大原因。今天我们要讲的是另外一个原因一一圈子。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完全脱离这个社会而存在的,我们在这个社会中都扮演着各自的角色,我们是父母的子女,同学的同学,朋友的朋友,上司的下属。这些身份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符号,更是一种圈子。

个人的圈子无疑是一种资源。在社会生活中,许多机会正是来源于我们的圈子。说起史玉柱,大家并不陌生。在电视上盘踞了十几年的“脑白金”正是他的杰作。他是一位富豪,这是毫无疑问的。而史玉柱的一些人生经历也恰到好处地说明了圈子对资源的影响。

史玉柱最初是从计算机行业起家的。在1995年,他将投资眼光投向了保健品市场,在这一年,他发动了“三大战役”:将12种保健品、10种药品、10多款软件一起推向市场,投放广告费1亿元。

但在1996年,史玉柱名下的巨人大厦资金告急。于是,他便将保健品方面的资金调往巨人大厦,结果导致保健品业务迅速盛极而衰。在1997年年初,巨人大厦没有按期完工,债主们纷纷找上门来,巨人大厦的现金流彻底断裂,巨人大厦也因此停工。此时,负债2。5亿元的史玉柱只得黯然离开广东,他也因此变成了“中国首负”,为了躲避债主,他还不得不隐姓埋名。

但此时的史玉柱并没有完全倒下,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史玉柱此时除了缺钱,什么都不缺。他脑袋里还有对保健品市场的熟稔,手下20多人的团队也没有一人离开。史玉柱不甘心就这样失败,于是他暗下决心,要东山再起。

在1998年,史玉柱通过自己的人脉关系,向朋友借到了50万元的启动资金。在江苏省的一个县级市运作“脑白金”。由于之前对保健品市场的运作非常熟悉,不到三年,史玉柱就将“脑白金”打造成了中国最著名的保健品品牌,那句“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更是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广告词。

2000年秋天,史玉柱还清了全部债务,他在接受采访时摘下了墨镜。他说,债务已经还清,他再也不用担心被别人认出来了。

这便是史玉柱重新发家的故事。  我们不妨分析一下,为什么史玉柱在负债累累之后还能够东山再起?无疑,史玉柱曾经富裕过,而这种富裕不光只是身家的暴涨,而是一种身家、人脉、社会资源的共同增长。当他欠下大笔债务时,除了资金,他仍然拥有很多资源:

第一,史玉柱的人脉资源仍然充盈。史玉柱在成为富豪的时候,身边的朋友也多是一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也正因为如此,在他准备打造脑白金时,他才能够轻松借到50万元的启动资金。试想,在1998年,一个普通老百姓能够借到50万元的巨款吗?说得再过分一点,对于一位农民来说,他就算借遍自己的七大姑八大姨也很难筹到这么多的资金。而史玉柱能做到,而且还是在高负债的情况下。

第二,史玉柱的人才资源仍然存在。尽管破产了,但史玉柱手下的创业团队没有一人离开。这创业团队也是史玉柱的圈子,是他的创业圈。假如史玉柱只是借到50万元的创业资金而没有人才的话,想东山再起也是难如登天。而他手下的这些人才都是当年跟随他一起成长起来的,他们成功地打造过软件、药品、保健品等产品,他们的存在,无疑是史玉柱能够翻身的一大利器。

这正是“圈子”对个人发展的影响。我们看到过太多太多的成功学案例,上面大言不惭地说只要足够努力,就一定能够完成自己的人生梦想。但实际上,光努力是永远不够的。有时候,我们还要有合适的圈子。人人都在羡慕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但有多少人知道,比尔·盖茨的成功靠的不仅仅是自己过人的头脑。盖茨的母亲是IBM的董事,正因如此,盖茨才能够在年幼的时候就接触电脑。而他在创业的过程中也或多或少地接受了母亲甚至是母亲同事的帮助。假如没有这些资源,那盖茨也可能只是一个普通人而已。

中国人爱说,穷不过三代,富也不过三代。但在信息发达、资本市场成熟的今天,这种话早已经失去了其原本存在的社会外部环境。有人曾经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就算比尔·盖茨的微软破产,他身无分文,他也是一个亿万富翁。这道理很简单,对于盖茨这样的人来说,他身上拥有的资源太多了。一旦破产,他失去的也仅仅只是资金而已,而其他的资源永远都不会随着资金破产消散。

说得泛一点,圈子是一种资源;说得细一点,圈子是一种机会。一个人成功机遇的多少与其交际能力和交际活动的范围是成正比的。毋庸置疑,一个人的圈子越大,他成功的速度便越快。而找圈子其实就是整合资源。既然圈子是一种人脉资源,那就可以被整合,可以为我所用。

P6-9

目录

第一章 给力时代须借力而行

 做小事靠自己,做大事靠大家

 为什么贫者越贫富者越富

 今天,人类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合作

 整合能够产生新的财富

 我们正处在整合资源的最佳时期

第二章 整合效应无处不在

 从“拼车”看成本整合:共享之妙

 从“农忙”看流程整合:合作之强

 从“借钱”看资金整合:造血之能

 从“中介”看信息整合:捷径之路

 从“讨论”看思维整合:智慧之门

 从“下棋”看人事整合:布局之法

 从“捆绑”看销售整合:结盟之利

 从“打牌”看资源配置:运筹之策

第三章 欲整合别人,先盘点自己

 攒成穷人,赚成富人

 天生我材必有用

 好地方就在你身旁

 真的“物尽所用”了吗

 最恐怖的“声”化武器

 每个人都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别让机会困死在摇篮

第四章 表面是缺资源,实际是缺观念

 舍得有限,赢得无限

 只需做好一个环节

 固守资源=抱残守缺

 不用占有资源,只需利用资源

 没有人缺资源,只是角度不同

 不利条件中往往也隐藏着有利

 没有不能整合的资源,只有未被合作的机会

第五章 学习整合必懂的七条定律

 自己努力,别人才给力

 心态不开放,走到哪儿都是困局

 与你不同的人,正是你最好的补丁

 让别人带来高度,让自己决定维度

 别人的不足,正是你存在的价值

 信任你的人越多,能整合的资源就越多

 让别人舒服的程度,决定你的成功程度

第六章 整合必备的八项能力

 策划:让“计划”赶得上“变化”

 交际:人的一生就是一个自我推销的过程

 识人:宁求阎王莫找小鬼

 沟通:五分表达五分倾听

 多线:让多件事齐头并进

 判断:危机与转机的互换

 分享:分享则久,独享则散

 执行:是什么让整合成了“烂尾楼”

第七章 懂得借力就能万物不缺

 天下万物均可借

 别人为什么会跟你合作

 资源整合的四个境界

 欲合先分:资源整合是典型的“小狗经济”

 合作不仅是态度问题,也是方法问题

 稳固的合作关系怎么来

 会做事是人才,会造势是人物

第八章 团队无优劣,关键在整合

 建立共识,行为才一致

 弥勒佛公关韦陀管账

 群体冷漠现象与责任分散效应

 一团和气往往也是一种危机

 不要让小事坏大事

 取经团队给我们的启示

 一个中心是个忠,两个中心是个患

第九章 没有人是你的固定资产

 距离不是物理问题,而是心理问题

 独享成果=独吞恶果

 不是“用不上”就可以不联系

 不在于你有多会说,而在于你有多会听

 服务越多人,潜藏机会越多

第十章 看看人家怎么玩

 海底捞你都学不会

 三国CEO们的那些事儿

 视角另类的发家史

 空手道的最高境界

 中国互联网行业杀出一匹“黑马”

 打造完美产品的唯一方法

 玩起整合来“小菜一碟”

序言

只有穷脑袋,没有穷口袋

网络上有人曾这样抱怨:30多年前,改革开放,遍地是机会,但我们那时候还没有出生;20年前互联网开始兴起,富了一帮IT人士,但我们那时候还小,不懂电脑;10年前房地产开始火了,但是我们那时候穷,没有钱炒楼,现在,这些条件都具备了,但是我们却没有了当年的资源。

这无疑是一条发泄式的段子,我们无意去研究抱怨者所说的话是否属实,但其中透露出的一种观念却值得我们深思。

什么观念?穷不在我,穷在环境!

这种观念的错误在于,他们将那些成功人士的成绩都归结于环境,忽略了自身的因素,总抱怨时代,怪时代没有给机会,怪最好的时代都在从前,现在却难觅机会。

果真是这样吗?

没错,30年前中国改革开放,机会如雨后春笋般涌出;没错,20年前互联网开始在中国发轫,一些搞互联网的人发了大财;没错,10年前楼市开始发轫,入市即赚。但有一条规律却被人忽略了,那就是任何“从前”都是从当下走过去的,任何当下都要成为以后的“从前”。

所以,我们无须纠结于以前有什么,只需问“现在有什么”。

其实从发展的眼光来看,现在有的比以前要更多。30年前的传统行业中,有的仍然势头强劲,有的却在新行业的冲击下摇摇欲坠,新行业是一种机遇;20年前萌芽状态的互联网如今已经渗透进了每一个人的生活当中,互联网的机遇更好了;10年前的楼市走上经济大舞台,如今房地产举步维艰,人们手上的资金却是更多了。

种种背面都隐藏着巨大的财富,却总容易被人忽略。

能够看到背面的人现在都在耕耘,他们又成为了新一轮财富角逐的主角,而看不到背面的人,却只能在网络上发一发“生不逢时”的牢骚。这与其说是一种眼光上的差距,倒不如说是一种观念上的差距。一种是穷人观念,认为资源和机会总在过去和未来,在当下看不到一点蛛丝马迹;而另一种则是富人观念,机会无处不在,资源无处不在,只要我努力就够了!

而那些一步步走向成功的人正是拥有着富人观念的一批人,他们曾经也是穷小子,也缺资源,但他们却能够用各种方式整合到自己所需的资源,他们明白,自己缺的,这个世界都有。

穷人坐等资源,富人整合资源。这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结果。坐等资源的人抱残守缺,原地踏步;而整合资源的人却在不断拥有,直至成功。因此,“穷口袋”是由“穷脑袋”决定的,如果有整合的脑袋,何愁无资源,何愁无机会,又怎会变成“穷口袋”呢?  而整合又真的是那么高深吗?并非如此,早在石器时代,人们已经开始在整合了。从物物交换到结成部落,这都是整合的微观模型。从这种整合当中,人类变得更加强大,并最终走到了今天。

整合又真的是那么困难吗?这个世界上从来都不缺乏白手起家的人,他们能够从一无所有到平步青云就已经证明了,整合只不过是一种“折腾”,一种努力,只要你够拼命、够胆大、够聪明,它不过就是“小菜一碟”。

整合不高深,也不困难,为什么要守着自己那一亩三分地,不去整合呢?

台湾震旦集团董事长陈永泰说过一句这样的话,所有的聪明人都是通过别人的力量,去达成自己的目标。他说的这句话几乎是个人发展的至理真言。在这个团队“横行霸道”,借力“如日中天”的时代,依然选择单打独斗的人无疑是以卵击石、螳臂当车。

我们只能告诉你,在任何时代,你所缺的资源,这个世界都有,不管你是企业家、中层管理者、员工还是个体户,你都可以从这个世界上整合到你想要的任何资源。技能、人脉、资金、智慧,你能想到多少,它就有多少。

为什么?因为你也有自己的资源。你的知识、你的经验、你。的圈子、你的智慧甚至是你所处的那一亩三分地,这一切都是你所拥有的资源,只是你从未发觉。你需要做的事情很简单,利用你有的,去交换你想要的。

这不是一个单枪匹马能够出头的时代,这也不是狄更斯所说的“最好的和最差共存的时代”,对于整合而言,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更好的时代。改变思维,你只需要多行动一步,给自己换上一个“富脑袋”,从整合中去找寻你所需的一切,成功自然会到来!

内容推荐

余江著的《整合为王》是一本关于企管类的通俗读物。但其中的内容又不止适合企管人员阅读,也适合普通大众阅读。

本书通过十章篇幅,告诉我们这些道理:给力时代须借力而行;整合效应无处不在;欲整合别人,先盘点自己;表面是缺资源,实际是缺观念;学习整合必懂七条定律;整合必备八项能力;懂得借力就能万物不缺;团队无优劣,关键在整合;没有人是你的固定资产;看看人家怎么玩。

编辑推荐

穷人坐等资源,富人整合资源。这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结果。坐等资源的人抱残守缺,原地踏步;而整合资源的人却在不断拥有,直至成功。因此,“穷口袋”是由“穷脑袋”决定的,如果有整合的脑袋,何愁无资源,何愁无机会,又怎会变成“穷口袋”呢?整合又真的是那么困难吗?这个世界上从来都不缺乏白手起家的人,他们能够从一无所有到平步青云就已经证明了,整合只不过是一种“折腾”,一种努力,只要你够拼命、够胆子、够聪明,它不过就是“小菜一碟”。

余江著的这本《整合为王》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告诉你诸如此类的道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整合为王(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余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9419592
开本 16开
页数 248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08
出版时间 2016-10-01
首版时间 2016-10-01
印刷时间 2016-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362
CIP核字 2016228153
中图分类号 F272
丛书名
印张 1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6
153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0:3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