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深度语文(2015年修订)
内容
编辑推荐

《深度语文(2015年修订)》是王开东老师深度语文探索的经典力作,是他20年教育教学的精华集萃,获“江苏省首届十年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

本书全面阐述了他的教育观、教学观、师生观,特别是深度语文的课程理念和课堂实践。他把抽象的课堂理念衍化为课堂教学的直通车,书中的文本解读和精彩课例,是他魅力课堂的集中展现,深受广大教师喜爱。

内容推荐

《深度语文(2015年修订)》在2009年版的基础上修正增删,新增最新文章。精彩内容精品形态以飨读者!

本书是王开东老师深度语文探索的经典力作,是他20年教育教学的精华集萃。全书阐述了他的教育观、教学观、师生观,特别是深度语文的课程理念和课堂实践。作者践行最前沿的课程架构、最透彻的文本剖析、最精到的课堂把握、最鲜活的课堂实战,把抽象的课堂理念衍化为课堂教学的直通车。书中的文本解读和精彩课例,是作者魅力课堂的集中展现,深受广大教师喜爱。

本书获“江苏省首届十年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

目录

第一辑 课堂现场

 第一节 语文序曲——未成曲调先有情

 开门见山第一课

 为什么而读书

 第二节 文体教学——万紫千红总是春

 经过与穿越:小说教学中的情与理

 把“捣蛋”进行到底

 ——《 祥林嫂 》课堂实录

 战争让人性走开

 ——《 蛮子大妈 》课堂实录

 娶个宝钗做老婆

 ——《 红楼梦 》解读与教学

 散淡与跳跃:散文教学中的意与境

 让生命铸铁一样站立

 ——《 合欢树 》课堂实录

 浪漫与精确:诗歌教学中的景与情

 万里写入胸怀间

 ——《 沁园春长沙 》课堂实录

 恐惧与战栗:戏剧教学中的灵与肉

 当爱已成往事

 ——《 雷雨 》课堂实录

 历史与现实:文言文教学中的聚与散

 至情言语寂无声

 ——《 项脊轩志 》课堂实录

 沉稳与灵动:作文教学中的思与诗

 多角度叙事

 言在此而意在彼

 作文,其实不难

 第三节 课堂变奏—— 一枝一叶总关情

 同题异构

 ——《 窗 》的两次教学

 旁逸斜出的一次导入

 ——《 人是一棵有思想的苇草 》课堂实录

 自主评点交流课

 ——《 想北平 》课堂实录

第二辑 文本解读

 孔子的变与不变

 ——《 孔子世家 》解读

 不是每一块砖都有机会去筑长城

 ——《 谈厄运 》和《 直面苦难 》解读

 《 陈情表 》后的刀光剑影

 ——《 陈情表 》解读

 原来你也在这里

 ——张爱玲的《 爱 》解读

 魏征和唐太宗:谁成全了另一半

 ——《 谏太宗十思疏 》中的魏征解读

 有才不许补苍天

 ——《 和氏璧 》解读

 与一个契约相依为命

 ——评《 威尼斯商人 》中的夏洛克

 委而不讽的道德自省

 ——评杨绛先生的《 老王 》

第三辑 课堂亮剑

 深度语文:重拾母语教育的尊严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优秀教师的八种武器

 好学生的六项修炼

 生死攸关的教育前奏

 走向未来课堂的关键词

 “三有六让”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非常班主任的非常教育

 一个人的阅读史(点评:干国祥)

第四辑 课堂视野

 豪华落尽见真淳

 ——评李镇西老师的《 一碗阳春面 》课堂教学

 玫瑰,华丽地绽放

 ——窦桂梅课堂教学述评

 为君谈笑净胡沙

 ——试评李元洪老师的《 古典诗歌的双重价值透视 》

 课堂像个爱情故事

 ——评熊芳芳的《 远行希腊 》

试读章节

师:早上给一个朋友发短信,说:我今天要上公开课了。同学们猜猜他怎么说?

生:(七嘴八舌的)不知道,他怎么说的啊?

师:他说,公开课=变态课。

生:啊……

师:不过没关系,我们不上变态课,我们只上常态课,尤其是要上生态课。在《游戏平等墓地》中,史铁生表达了和我们差不多的看法,他说:一个人死了,埋葬后,不要用冰冷的墓碑这种变态的方式来宣布一个人的死亡,而要种一棵生态的树,一直在那里长着。“但我想,为了记住这一棵树下埋的是谁,也可以做一面小小的铜牌挂在树上,写下死者的名字。比如说我,那铜牌上不要写史铁生之墓,写:史铁生之树。或者把树的名字也写上:史铁生之合欢树。”那么,史铁生为什么对合欢树有那么深的情感?为什么要把自己的生命和合欢树连在一起?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史铁生的《合欢树》,探究合欢树背后所隐藏的情感和故事吧。

师:同学们看,这就是合欢树。

生:(大声惊呼)太好看了。

师:是很好看,还有淡淡的香味,好像我们学校旁边本来有,后来修路时弄没了。

生:啊,太可惜了。

师:同学们课前质疑提出了很好的问题,老师帮你们做了一个统计。

母亲说自己作文写得也很好,以及给自己做一条蓝底白花裙子的细节,是不是说明母亲很虚荣?作者为什么要从作文比赛得了第一说起?(13人)

文章的标题是合欢树,为什么前面花大量的笔墨写“我”的母亲?(29人)

“我”为什么先不想去看合欢树,后来又想看?为什么对合欢树有这种复杂的感情?(12人)

孩子反复出现有什么意图?(15人)

为什么悲伤也成了享受?(11人)

合欢树究竟有什么象征意义?(9人)

同学们这种质疑问难的阅读方式很好,提出问题永远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其实阅读就是一场发现之旅,如何发现呢?就是要看写什么(形象)—怎么写(手法)—为什么写(意图)。别看这种方法简单,恩格斯说,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最有效的方法。今天我们就一道来发现,来揭示文本背后的奥秘。

老师把你们的问题做了一个归纳,你们的问题就是我们的问题嘛!

文章的标题是合欢树,为什么前面花大量的笔墨写“我”的母亲?(29人)这是你们提得最多的问题,也是文章的核心问题,老师把它拆分为几个方面。

文章前半部分是怎样写母亲的?(母亲各个阶段的特点、变化、变化的原因。)

母亲与合欢树有什么样的关系?在母亲的眼里,合欢树代表着什么?  母亲去世后,“我”和合欢树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在“我”的眼里,合欢树代表着什么?

孩子和合欢树又有怎样的关系?在孩子身上,合欢树代表着什么?

我们的合欢树?

请一个女生给我们读“我十岁那年”,一个男生给我们读“二十岁那年”。其他同学就“母亲各个阶段的特点、变化、变化的原因”标记。

师:读得不错,但许天豪读错了一个字,把残废人读成了残疾人,这个问题严重不?

生1:绝对不能换成残疾,因为残废能够表达作者这个时候已经彻底绝望了,而残疾就不能表达出这层意思。

师:回答得很好,再给同学们时间认真圈读,读出母亲两个阶段的特点,并琢磨母亲的变化,注意分析变化的原因。

师:(5分钟后)现在请同学们交流,然后回答。

生2:母亲很会享受生活,她给自己做一条蓝底白花的裙子。

师:给自己做蓝底白花的裙子,就是享受生活?中间好像还缺乏必然的逻辑。蓝底白花的裙子你觉得怎么样?

生2:很好看,很美。

师:那就说明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2:(紧张,回答不上来)

师:好的,请坐下,哪个同学挑战这个问题?

生3:从外貌上来看,母亲年轻;从心理上来看,母亲是一个臭美的人。

师:回答得很棒,因为你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归纳。臭美,我觉得不是一个贬义词,这个词特别开阔,特别生动,我很喜欢。我顺便问一声,你也臭美吗?

生:(哄堂大笑)

师:母亲还有哪些特点?p58-60

序言

几年前,干国祥发起了深度语文民间团队,在语文教育界闹出了不小的声响。铁皮鼓和王开东就是其中最活跃的两个。

何谓深度语文?

干国祥的解释是,“经由思抵达诗”。就王老师而言,“深度”表现在课程理解之深,文本剖析之透,课堂把握之精到。

王老师的深度语文追求,淋漓尽致地体现在各种文体之中。阅读本书,你会在小说的教学情境中“经过与穿越”,品味祥林嫂命运的悲苦,蛮子大妈战争的辛酸,还有宝黛爱情的铭心刻骨;在散文教学的散淡与跳跃中,你会思索“眼泪为谁而飞”,美丽竟然是愁人的,而生命也必然如“铸铁一样站立”;在诗歌文本的课堂中,你又能涵咏“浪漫与精确”,体验“万里写入胸怀间”的自由和畅达;而在戏剧教学中,当你感受“当爱已成往事”的冲击,未尝没有一种从恶如崩的恐惧与战栗;在文言文教学中,你又能穿越历史的烟云和沧桑,领悟归有光的“至情语言”,当然,在王老师的作文教学中,你也必然会体悟到“山的沉稳,水的灵动”。

细细品读王老师的课,你还会发现,王老师的深度,是具有“文化深度”和“认识高度”问题驱动下的学生的情感、思维的有效激活,是师生合作碰撞的拔节提高。由于读者反映的介入,原先的文本在师生的对话中生成为一个新的立体的文本,一个经过师生创造性感知后赋予了新意义的文本。学生、教师、作者成了文本意义的生成者和创造者,课堂因此走向了多元主题、多元视界的解读和生成,成了知识的重新经历和复活,成了师生精神生命又一次苏醒。正如我校胡兰老师的读后感言:“慧敏睿觉,勇开风气之先;敦柔宽厚,不失先贤情致!其课如长风浩荡,裹挟千里,猎猎商商;其人若酣泉佳茗,甘冽馥郁,与之神交,每有进益,不觉使人忘俗!”

读王老师的课,我会万分认同这样的观点——语文学习不是“懂不懂”的问题,而是“好不好” “美不美” “深不深”的问题!

我的课在小语界也被称为深度的课堂。我曾提出主题教学的课堂应当有三个维度:温度,恒定性;广度,开放性;深度,发展性。任何时候,追求高度与深度都是一种学习的姿态。从王老师的课,我们看到,高度与深度并不是问题,关键就看你能否深入浅出。

我早年的课例,非常重视语文教学中的童真、情趣,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忽视深度,只是年级和课型的限制而已。在《圆明园的毁灭》《晏子使楚》课例中,我所追求的深度,也绝不是强行让学生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而是努力通过有节制的释放,使学生循序渐进地螺旋式上升。即便这样,对于那些值得思考,或许会存在疑义或争议的问题,我还是把选择权交给儿童。  同样,在王老师的教学中,我们也必将感受到,老师不是在增加知识数量与难度的高深玄妙,更不是脱离文本的任意拓展和拔高——而是在“最近发展区”(学生自主学习和师生合作学习所能达到的收益之间的落差)内着力,寻找最佳的一个“度”,进行智力挑战和思维训练。

也可以这样说,这种深度是基于年段特点、体裁特点、课时特点上的适度把握。深度不是难度, “深度”甚至只是揭示文本的内在逻辑的一种智慧。很多时候,文本的内在结构是恒定的,很少变化,变化的是外在。那种内在的心理和文化密码是不变的,而深度就是要把这种密码和集体无意识揭示出来。

我对王老师是很敬重的。

这种敬重不仅仅因为共同的深度追求,还因为他深深地热爱语文,热爱生活,舒展生命。开东的人生被一种执着包围着,他是审美的、灵性的、热情的、智慧的。他常常说自己累得像一条狗,但这只是一种解脱式的自嘲——里面没有牢骚,更没有埋怨。我甚至从这种话里听出了他的一种厚重的充实。每个人将工作做到极致,就会获得丰盈的快乐,自己也随之光彩起来。开东善于积累生活中的点滴,并巧妙地化作教学的重要资源,他让学生留心广告词、商店名、春联等,所有这些鲜活的语言和创意,使得他的课堂充满了源头活水。学生喜欢他的课,不仅是深度上的智力挑战,还有永远散发阳光的审美体验。

要知道,王老师这本书的实录,是每周20多节课,每天几乎精疲力竭的那些夜晚整理出来的。我能想象出他边听录音边整理的样子。——这,常常让我敬佩不已。我知道,我不能阻止他——正如我不能阻止我自己。面对教育教学的现状,任何人都没得选择,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用我们手中所有的,用最大的努力去求得最好的结果。我们唯有充满希冀地耕耘,不断探求,走向语文的深度,生命的深度,走向海拔五千。

教育工作是一个让人灵魂容易结茧的工作。相当多的人把教学当成了一种苦役,在机械的周而复始中,一天天、一年年熬着,寸寸挪动,挨向可怜的退休工资。开东却坚持从生活中来,向生命里去,他的课堂构成了对生活高度的认识,并不断获得一种高峰体验。

我在2007年和王老师相识,在相互交流中,我们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

因为外国语学校和清华附小的联谊活动,王老师多次听过我和我校年轻老师的课。我们曾就很多课一起探讨过,争论过。每一次听课之后,他都“虚怀若谷”地给我们进行点评——江南才子的儒雅,又不失高度的指点,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美好的印象。让你心悦诚服地接受,又不至于让你觉得突兀而不可逾越。

想起王老师在《人民教育》读到我的《牛郎织女》实录,激动地给我发来的短信,那份鼓励,让我更加坚定自己主题教学的深度走向。 《三打白骨精》中,王老师提供了他写的《猪八戒评优材料》,让学生们对猪八戒的人物形象有了丰满客观的认识。安徒生原文《丑小鸭》中的两个“藏”,多个“啄”的细节发现,都让我们的课锦上添花。 《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隐忍”也是在和王老师探讨中获得的共识……

友谊必须建立在彼此的认同与共同成长中。同在课堂行走的我,也常常试着对王老师的课堂提出一些看法。在看了他的《合欢树》后,我就写出以下读后感——

我觉得合欢树的意向应该是一种象征,也不仅仅就是指母亲这个人,应该是生命的象征,体现人之为人的一种对生命的意义与追寻,就好比合欢树一样,虽然第一年没有发芽,但是,第二年却长出枝叶,而且后来竟然开花,长高,年年开花——那棵生命的大树已经是精神意义的树。整堂课是否只围绕“合欢树”进行?例如读题目:这棵合欢树与谁有关?学生读书后就会说出母亲,“我”,邻居,小孩。于是,问题就来了:

1.谈谈母亲与合欢树有什么关系。

于是学生就找到文中关于母亲的描写。母亲在路旁,栽啊,挪啊……这些地方都可以让学生读读。然后追问,为什么母亲这样对待合欢树?于是又引出儿子的病,以及母亲的心情。这里,顺便把母亲原来的样子和现在的样子以及心情都理了出来——你看,文章的前半部分,就是一个问题引出一连串的问题。透过内容之后,接下来要追问:合欢树究竟代表了母亲的什么?(希望)生命的希望,自己的老去并不是悲剧,自己的不爱打扮也不是完全彻底遗忘生活,而是在路旁竟能栽活合欢树!这个时候,我们研究母亲的形象,母亲——就是一棵合欢树!母亲的离去,合欢树的开花与生长,就是母亲生命的延续1

2.接下来再讨论“我”与合欢树的关系。

这就是我们要抓的文章的第二部分,在这个部分中,你分析得很好:遗忘——对于悲伤的遗忘,也就是不忍心记住母亲的死去。难忘——想去看,可又不忍心看,因为到那里,一切的往事浮上心头,活生生的母亲却看不见了,只有看到树,越是看到合欢树,越是思念自己的母亲。铭记——我想,这个时候,合欢树就是“我”的精神支柱,合欢树,不就是“我”延续了母亲的写作,“我”延续了母亲的生活,“我”延续了母亲对生活的向往——所有的一切,都是因为合欢树!“我”怎么能忘记这棵合欢树?再延续下去,可以说,如今的“我”也成了这棵合欢树!于是,生命必须升华, “悲伤也是享受”!

总之,这个环节我解读得不够深。不过,你还要找到段落和句子,要读起来!你就会引发学生的感慨:她(合欢树)对“我”施恩时,也许只是于无声处,当奇异的恩典幻化成“我”成长的动力,“我”借这恩典得以收获福祉,心中想到感恩与回报的时候,早已物是人非,所以,爱需要珍惜,需要记住,因此“我”不看那树,“我”便记住了那树。

3.邻居孩子心中的树。

孩子望着影子,想着什么?这是生命的一种好奇与渴望,也是生命本身。邻居说着合欢树,自然而然,没有一点奇怪——这就是生命本身1

4.最后,回到“我们与合欢树”。

读了文章,你心中的合欢树究竟是什么?他们(指书上的人物),你们(指同学们),连起来,就是——我们。那么我们心中应该种上怎样一棵合欢树?

我想,母亲于我,天下父母于孩子,将来也会成为父亲母亲的孩子们,心中种下的一定是今天你理解的合欢树!因此,史铁生的这篇文章,已经不仅仅写给自己,自己的母亲,而是写给天下所有的人。因此,合欢树才真正在心中长成一棵参天的生命的、精神的树!愿天下的人心中永远拥有这棵树!最后齐读课题。这样,从开头的题目入手,最后再回到题目!朋友啊,愿我们都是这棵合欢树!

王老师很感动我评点的细致,很是鼓励了我一番。当这堂课的实录呈现之后,我也一一进行了认真的学习和点评。

之所以罗列这么多“曾经的讨论”,就是要说明,我的学习态度是认真的,我以上的表达是真诚的。

我知道,王老师一直朝着心中明亮的地方一步一步艰难而诗意地攀登。我坚信,他必将在语文课堂上收获春天,也必将迎来自己事业的巅峰时刻。

书评(媒体评论)

开东的课堂,从课文出发,走向生活,更走进心灵,因而能够“嬉笑怒骂皆文章”,“浓妆淡抹总相宜”。

――李镇西(特级教师,著名教育专家)

开东骨子里那种对生命的敏感,对美好事物的怜惜,与后天修炼而来的高度自觉的形式分析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既巧妙地解决了考试问题,又让学生拥有了真正的语文素养。

――铁皮鼓

王老师的课堂,是梦开始的地方。天纵宽,海纵深,心如疾风,飞跃长空。

——李鑫(苏州文科状元,考取北京大学)

王老师的课堂,不仅带我们进入了一个过去时代的经典,还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一个痛苦时代的痛苦,一个挣扎时代的挣扎,一个希望时代的希望!

——吕曜晖(苏州文科状元,考取北京大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深度语文(2015年修订)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开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0775254
开本 16开
页数 30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20
出版时间 2015-05-01
首版时间 2015-05-01
印刷时间 2015-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5
CIP核字 2015092923
中图分类号 G633.302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29
169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23: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