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未希和陈林编著的《中国历史报》真是一份好看的报纸、好看在哪里?它把历史写成了新闻。这样一来可不得了,大臣成了爆料人,皇帝成了八卦对象,战争上了快讯,大事有了深度报道,拗口的专有名词则化身为“时政辞典”里推广普及的热词……一句话,严肃到近乎沉闷的历史一下子紧张活泼起来,充满了新闻激动人心的特质。想想看吧,大名鼎鼎的赵武灵王做访谈嘉宾,曩和你一起聊聊穿胡服的好处,都江堰的验收报告上了科技资讯,阴谋家吕不韦现身说法,来和你谈风险、投资,贤良的长孙皇后,和亲的文成公主、孝顺的晋阳公主都荣登大唐耀眼女性榜,翰林院的大臣们还为此搞了一个特别策划,在“三八节”集中报道……你见过,这么有趣的历史吗?
谁说历史是枯燥的数字,呆板的叙述,老学究式的照本宣科?《中国历史报》可不同于一般的历史读物,它会带你穿越到历史的现场,亲身感受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喜怒哀乐。
姚未希和陈林编著的《中国历史报》每个朝代都有一份,编辑、记者既有王侯将相、文化名流,又有平民百姓、贩夫走卒,所有材料均来自第一现场,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百姓生活等方方面面,而且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新闻、评书、快板、戏剧、广告、诗歌,不一而足。这里的文章篇篇风趣幽默,保准让你耳目一新,带你在开怀大笑中神游历史,轻轻忪松把握历史脉络。
1616年正月初一,也就是明朝万历四十四年,在女真贵族的拥护下,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城宣布称汗登基,定国号为金,年号天命,自称天命大汗。辽宋时期的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也曾经建立过金国,为了区分两者,我们称努尔哈赤建立的金国为后金。
女真族是生活在东北地区的一支古老民族。在元朝、明朝三百年间,各个大小部落你争我夺,弱肉强食,最后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个部落势力最为强大。努尔哈赤花了十多年时间统一了建州女真,其后又花了二十多年时间,基本统一了整个女真族,可以说,努尔哈赤是赤手打下了一个后金国。
非常高兴大家来参加我的登基仪式。此刻我的心情很激动,相信大家的心情也跟我一样。今天对于我们女真族来说,是意义重大的一天。在这片土地上,我们终于可以做自己的主人了。现在我们女真族实现了基本统一,建立了自己的政权,我们把所有的力量紧紧团结在了一起,以后谁也不敢再小瞧我们了!
希望大家以后一如既往地支持我,努尔哈赤一定不负众望,使女真族成为最强大的民族。
今天大家就尽情地跳,尽情地唱,尽情地喝,尽情地吃,尽情地庆祝属于我们的胜利吧。
不屈不挠酌“野猪皮”
哈哈,不知道是因为努尔哈赤出生时皮肤又黑又粗,还是他父亲希望他像野猪一般,充满生命力和战斗力,所以给他取名“努尔哈赤”。在满语里“努尔哈赤”是“野猪皮”的意思。
我是看着这块“野猪皮”长大的。从小他就喜欢摸爬滚打,练就了一身好武艺。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明朝的官员,母亲是建州女真一个部落首领的女儿,本来他生活得无忧无虑,可是在他十岁那年,母亲去世了,生活发生了改变,苦难的日子来了。父亲娶了继母,那是个很刻薄的女人,经常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渐渐地父亲也就不大喜欢他了。
小小年纪的努尔哈赤真的像只野猪,在大自然里觅食养活自己,上山挖药材,帮人贩马到抚顺去卖。这样的日子虽然艰难辛苦,但也磨炼了他的意志,锻炼了他的处事能力,乐观坚强的他还结交了不少朋友。
他利用休息时间学习汉人经典。《三国志》《水浒传》他看了一遍又一遍,经常眉飞色舞地把书里的故事讲给我听,说汉人身上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他还经常捧着辽东的地理和历史书籍阅读。我问他为什么看这些书,他说以后要是当了部落首领,行兵打仗时这些知识肯定用得上。
从小就不一般的“野猪皮”,现在是越来越了不起了。他是我们女真族的骄傲。
(投稿人库克里)
老虎带路采“棒槌”
在东北的长白山上,不仅有东北虎、梅花鹿、紫貂等珍禽异兽,还有大量的人参、鹿茸等珍贵药材。我们当地人亲切地称人参为“棒槌”。努尔哈赤经常和我们一起去山里挖“棒槌”、割鹿茸、采蘑菇等山珍。
有一次,我和努尔哈赤约了六个小伙伴结伴去山里挖“棒槌”。那次我们的运气实在是太差了,天气又湿又冷,在山里转了十多天,一个大“棒槌”也没挖到。大家都垂头丧气地哀怨叹息,只有努尔哈赤在一边安慰大家:“也许明天我们就会挖到很多‘棒槌’了。”
就在这时,一阵疾风呼啸而过,随后传来一声野兽的怒吼。大家还来不及反应过来,一头猛虎已经冲到了我们的面前。
大家都知道,老虎是从来都不会白跑一趟的。在我们当地有一个规矩,如果在山上遇到“山大王(老虎)”,大家就围成一个圈,轮流将自己的帽子丢给老虎。老虎叼到谁的帽子,谁就要乖乖地跟着老虎走。我们七人都把帽子丢了出去,可老虎都不正眼瞧我们的帽子。最后轮到努尔哈赤丢帽子了。谁知,他的帽子刚丢出去,就被老虎一口咬住,掉头就往山里跑去了。
努尔哈赤当时才十来岁,年龄最小,但他表现得很勇敢。他跟着老虎后面就追了去。
后来他告诉我们,老虎穿过好几片树林,翻过一个山头又一个山头,终于在一个悬崖边停了下来。努尔哈赤朝四面看了看,发现这里竟然长满了“棒槌”,这可把他乐坏了。等他挖了八八六十四个大“棒槌”后,才想起老虎来,而老虎早不见踪影了。
努尔哈赤下山后将“棒槌”分给了我们七个小伙伴。他的义气和胆量深深地折服了我们,这就是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追随在他身边的缘故。
(投稿人努尔哈赤的蒙古族朋友乌托雷)
给仇人当将士
明万历二年(1574年),努尔哈赤刚投奔外祖父,还没过上几天安定日子,外祖父王杲(g60)就因为得罪了明朝官员,以叛逆罪被处斩了。这时他没有回到父亲身边,而是擦干眼泪做了一个令人不解的决定:投靠李成梁,他可是派兵围剿王杲的寨子,把外祖父带走的仇人哪!努尔哈赤带着弟弟毕恭毕敬地请求李总兵收留,说外祖父的前车之鉴让他明白,和明朝作对是不会有好下场的,所以他决定像祖父和父亲一样效忠于明朝,以后一定竭尽全力为总兵效力。
就这样,努尔哈赤在李成梁的军营里待了下来,经常偷师学习明朝将领的带兵之道,还拼命吸收汉族文化。几年后,努尔哈赤成了一个身材高大健壮、有勇有谋的青年将领。在战场上他冲锋陷阵,屡次立下战功,受到李成梁的嘉奖。
(特约记者努尔哈赤的弟弟舒尔哈齐)
舍身相救的大黄狗
努尔哈赤立下的战功越多,李成梁越觉得自己是养虎为患,担心这头猛虎终究有一天会将利爪伸过来,把自己撕个粉碎,于是决定趁着努尔哈赤羽翼未丰之时干掉他。幸亏李成梁的老婆偷偷地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努尔哈赤,努尔哈赤骑着一匹叫“大青”的马连夜逃走了。
李成梁得知消息后立刻派骑兵紧追,下令一定要将努尔哈赤置于死地。密集的乱箭纷纷射向努尔哈赤,他下马躲到了草丛里。
官兵搜不到他的身影,就放火烧草,逼他现身。连夜奔波,加上烟熏火燎,努尔哈赤终于支持不住晕了过去。眼看火势就要烧到他身上了,这时一只大黄狗奇迹般地出现了。它一趟一趟地跑到河边,用河水沾湿体毛,然后往努尔哈赤身上蹭,因为来来回回跑了无数趟,大黄狗终于因体力不支而累死了。P2-5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作为传递信息的报纸品种也越来越多,林林总总、琳琅满目,但现代人看到和听到的信息很多,反倒不觉得新鲜了。不过,古代发生的好玩儿的,有意思的事儿,现代人没有亲历过,如果从当事人的嘴里说出来,会不会觉得很有趣呢?
其实,古时候和现在一样,也有很多“新闻”。那时的调皮小孩也会逃学、打架、捉迷藏、玩游戏。只是那些事情离我们渐渐远去,很少有人对现在的你讲起。历史课上,老师要我们背诵的只是一些枯燥乏味的年代、数字、人名和名词解释,诸如唐朝于618年建立,在907年灭亡,老师只关心我们能否把唐太宗的丰功伟绩背得滚瓜烂熟,在答卷上得个高分。可有谁知道那些好玩儿的事儿呢?例如,在唐朝,唐太宗最爱“照镜子”、第一大美女竟胖得像水桶、皇帝有个野蛮女友;在明朝,大臣可以在皇帝面前打群架、皇帝有私人警察——锦衣卫、太监竞把皇上卖给了敌国……
现在,这些趣事都作为新闻登在了《中国历史报》上。
《中国历史报》每个朝代都有一份,每份都报道名人的趣事,历史上发生的新鲜事儿、皇帝鲜为人知的家长里短、宫廷里的钩,心斗角,以及一些令人难解的历史谜团……
《中国历史报》上还有一些有趣的小栏目:“新闻快报”“记者述评”“娱乐八卦”“广而告之”“百姓生活”……
可不要小瞧《中国历史报》的编辑和记者们,他们都是每个朝代的名人呢!他们会给我们带来最真实、最详尽的新闻和报道。当然,《中国历史报》也会刊登小读者和普通老百姓的来稿。所有的新闻都来自“第一现场”,根据“第一手资料”得来。这些新闻每一则都风趣幽默,能引得读者开怀大笑,因为《中国历史报》编辑部的办刊宗旨就是:把历史事件写成好玩儿的故事,容易理解、便于记忆,以唤起小读者对学习历史的兴趣。
有趣的历史故事都汇集在《中国历史报》中,走进这个熟悉又陌生、令人惊奇又发人深思的历史世界,你将感到无穷的快乐。
《中国历史报》真是一份好看的报纸、好看在哪里?它把历史写成了新闻。这样一来可不得了,大臣成了爆料人,皇帝成了八卦对象,战争上了快讯,大事有了深度报道,拗口的专有名词则化身为“时政辞典”里推广普及的热词……一句话,严肃到近乎沉闷的历史一下子紧张活泼起来,充满了新闻激动人心的特质。想想看吧,大名鼎鼎的赵武灵王做访谈嘉宾,曩和你一起聊聊穿胡服的好处,都江堰的验收报告上了科技资讯,阴谋家吕不韦现身说法,来和你谈风险、投资,贤良的长孙皇后,和亲的文成公主、孝顺的晋阳公主都荣登大唐耀眼女性榜,翰林院的大臣们还为此搞了一个特别策划,在“三八节”集中报道……你见过,这么有趣的历史吗?
有趣可不是《中国历史报》的唯一好处,它的第二个好处是可靠i,就像我们今天看新闻,谁都知道负责任的媒体和娱乐小报大不相同,看古代的新闻,更是容不得为博眼球而胡编乱造。在可信度上,《中国历史报》绝对属于负责任的主流媒体。它一共八本,按时代先后分成先秦、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随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八部分,每本书里讲什么,怎么讲,可都经过了编者的精心安排。怎么安排呢?第一原则是突出时代主题,比如秦朝这一本,它由七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变法图强,第二部分合纵连横,第三部分横扫六合;第四部分千古一帝,第五部分竿起义,第六和第七部分都是楚汉争雄。把目录读下来你就会发现,这不正是从战国开始一直到秦朝灭亡的历史进程吗?变法图强让秦国强大,合纵连横则是因为秦国强势而产生的激烈外交斗争,横扫六合是秦国的统一历程,千古一帝则对应着秦国变为秦朝这一千;古变局和秦始皇的巨大成就,揭竿起义是秦末危机,而楚汉争雄则对应着在诸侯灭秦的基础上如何建立新时代,翻开书目,历史大势就已经跃然纸上,时代特质也了然于胸,这样的历史读物,可比那些专讲奇闻,异事的书籍强多了。
除了突出时代主题之外,《中国历史报》还力求全面反映时代风貌。以往的历史书不都是政治主导吗?《中国历史报》的眼光可要开阔得多。就拿第一章变法图强举例子吧,除了三家分晋,各国变法之外,竟然把河伯娶媳妇、扁鹊见齐桓侯、邹忌讽齐王纳谏等故事也都写了进去。要知道,这可不是一般的小故事,它对应着地方治理,医学进步和谋臣纵横这样的大主题。举重若轻,让人在妙趣横生之中长了见识。
每种书当然都有它的预期读者。《中国历史报》的第三个好处就是定位清晰。一什么定位呢?中小学生。价值导向考虑中小学生,表达方式贴近中小学生。栏目设置向中小学生倾斜,还有知识测试来检查中小学生们的读报成果……不拔高,不降低,不长不短不肥不瘦,恰如量身定做。有了这种量身定做的态度,中小学生读者们就不至于有阅读成人读物的违和感啦。确实,如今严肃的历史书不大讨中小学生喜欢,通俗的历史读物又往往是写给成年人的,虽然好看;但是内容设定、写作风格乃至价值判断都未必适合末成年人,这样的读物拿给孩子看,家长们难免惴惴不安吧。如今,《中国历史报》回应社会需求,专门打造一套适合青少年阅世纪读的历史普及读物,算是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想想看,是不是有很贴心的感觉?
历史讲的是过去的事情,但它永远面向未来。孩子当然是不折不扣属于未来的。但他们和她们,也都继承着来自祖先的古老、基因,无论是血统,还是文化。历史是主壤,孩子是花朵。土壤是花朵生存的养料,花朵是土壤存在的意义。那《中国历史报》呢?希望它成为花朵和土壤联系的纽带吧!
蒙曼
2015年4月
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出版的这套《中国历史报》通过读“报纸”这一轻松、活泼的形式认识历史,了解历史真相,是一套很好看的历史趣昧读物。这套书有史料依据,文字清新,好看好读,青少年读了这套书可以激发对历史的兴趣和爱好。
——孙立群(《百家讲坛》主讲人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
《中国历史报》真是一份好看的报纸。好看在哪里?它把历史写成了新闻。这样一来可不得了,大臣成了爆料人,皇帝成了八卦对象,战争上了快讯,大事有了深度报道,拗口的专有名词则化身为“时政“辞典”里推广普及的热词……一句话,严肃到近乎沉闷的历史一下子生动活泼起来,充满了新闻激动人心的特质。
——蒙曼(《百家讲坛》主讲人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