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据理力争(美国最强悍刑事辩护律师罗伊·布莱克法庭舌战实录)/世界著名大律师辩护实录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罗伊·布莱克所参与的案件就像一部精彩、细致的法庭电视剧,所有的角色都在那里,人人厌憎的被告、冷酷无情的法官、竭力将被告定罪的检察官、莫衷一是的陪审团、情绪激动的旁听者,但屡屡创造奇迹、赢得胜诉的奇才——罗伊·布莱克才是美国刑事法庭上真正的主宰。

罗伊·布莱克在《据理力争》的四个刑事案件中,清楚地描述了他以什么样的辩护策略,精心做好开庭前的准备。在法庭上,他如何以精湛的辩护技巧,灵活运用所掌握的证据及诉讼材料,为当事人建立并最终确保稳固的无罪辩护基础。

内容推荐

每一个刑事辩护律师都应该阅读《据理力争》,因为本书毫无保留地披露了罗伊·布莱克胜诉的秘密;每一个检察官都应该阅读此书,因为这是了解最强悍对手的捷径;每一个普通人都应该阅读此书,因为这里面充满了他们感兴趣的法庭故事。

在《据理力争》所讲述的案件中,人们可以看到无懈可击的辩护是如何改变被告命运的。美国的法律结构严谨,控辨双方在法庭上攻防激烈。当其中一方有丝毫松懈时,就会导致一败涂地。布莱克把每一场官司都视为18天或20天的战斗。在这些战斗中,布莱克运用所有的精力与知识来帮助他的当事人。

现在,就请跟布莱克一起进入法庭,想象着法官正步入法庭,陪审团已经入席,书记员宣告审判开始!猜一猜:谁会是检察官最先传唤的证人?

目录

第一章 点爆种族纠纷的阿尔瓦雷兹案/001

 白人警察射杀黑人/002

 会见阿尔瓦雷兹/003

 如果他不被定罪,这座城市就要化为灰烬/005

 迈阿密暴动综合症/006

 组建辩护团队/007

 深入案发现场/008

 审判地点的较量/010

 当事人的穿着很重要/011

 对辩方有利的最佳陪审团组合/012

 陪审员临阵起变故/017

 开庭陈述:一场遣词造句的战争/019

 第一份证词/022

 抽丝剥茧/028

 愤怒的拉塞尔/035

 玻璃门外的证人/037

 儿时伙伴的伪证/039

 两位警官的证词/041

 阿尔瓦雷兹的手枪/043

 陪审团家属遭到骚扰/044

 惊险的血迹辩护/045

 警察训练教官的枪击证词/047

 控方突然宣布举证结束/049

 辩护艰难开始/052

 无法满足的要求/054

 警察为何不等等再开枪/055

 神枪手和被抢劫者的证词/056

 是否该让被告出庭作证/058

 绝对不要和有敌意的证人一起示范任何动作/064

 以证人的怯懦性格为切入点击破其谎言/066

 反攻警界叛徒/070

 终局辩论/074

 迟来的胜利/080

第二章 即将被处以死刑的精神病人/083

 离执刑只有7天的案子/084

 申请保护令/085

 奈特的死刑就这样被延缓/089

 Q翼死亡牢房/091

 倒霉的奈特/092

 艰难的备战/094

 听证开始/095

 悲惨的童年/102

 可怜孩子的可悲出生地/104

 缓刑观察员的调查/107

 那些不负责任的前任律师们/108

 麦南坦规则对他是否适用/110

 比比皆是的失职/112

 发现驳斥最后一刻审判策略的重要证人/116

 录音带暗藏的秘密/117

 蹩脚的辩方律师/119

 荒唐的终局辩论/121

 为自己的不作为狡辩/123

 意外的结局/127

 最后的机会:第11巡回上诉法院/129

 苦战/132

 结案反思:正义是不可能被定义的/138

第三章 床笫之间争夺枪支的情侣门41

 保释失败/142

 辩方搜集的证据竟然有利于控方/144

 制定辩护策略/147

 混合阵容的陪审团/149

 开庭险胜一招/151

 再接再厉,攻击警方的重大疏漏/159

 拙劣的证据/166

 急诊室的照片和给力的陪审员/169

 杀人动机/172

 辩方开始举证/176

 辩方的明星证人漂亮地解决了枪的问题/178

 辩方突然宣布举证完毕/185

 控方的终局辩论:铁定是谋杀/187

 辩方的终局辩论:绝对不是谋杀/189

第四章 为毒枭洗钱的银行总裁门99

 银行家涉嫌贩毒/200

 银行家被迫辞职/204

 刑事诉讼程序正式启动/206

 严重侵害宪法权利的联邦审判体系/207

 大都会感化中心的“证人”/209

 开庭/211

 与控方存在秘密交易的证人粉墨登场/212

 以己之矛攻己之盾/219

 戳穿“神秘证人”的“牛皮”/225

 危险的女人/233

 布莱迪资料/236

 总有不畏强权的人存在/238

 控方的终局辩论:老调重弹/241

 辩方的终局辩论:据理力争/242

试读章节

白人警察射杀黑人

1982年12月28日,迈阿密游乐场,一名白人巡警开枪射杀了黑人。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报道的媒体说有民众用石头和玻璃瓶攻击过往的车辆,有一辆警车已经着火。还有报道称,有人暗中向经过的车辆开枪。警方已将第12大道的出口严密地封锁住了。

这场暴动持续了3天,共造成2人死亡、包括2名警员在内的25人受伤。财产损失高达数百万美元。那几天,电视上不断播出警察与黑人搏斗的凶险场面。

市政府的官员为此非常恼火。因为枪击事件的发生地,正是美国大学的橄榄球比赛基地,现在距开赛只有3天了——这可是迈阿密的一大观光盛事。如今,被观光客称为“魔术城”的迈阿密因为此事一下子成了新闻的焦点。政府方面认为,只有将枪杀黑人青年的年轻警官路易斯·阿尔瓦雷兹立即法办,才能使眼前的局势得以平息。迈阿密警察局、联邦调查局、地方检察官办公室、迈阿密市行政官办公室与某个被称做社区关系委员会的组织联合召开记者会,宣称将向种族主义者宣战!曾任州议员、现任国会议员的凯利·米克也认为惟有将阿尔瓦雷兹定罪才足以“伸张正义”。

在所有媒体的评论中,受害者约翰逊都被描绘成模范市民:没有犯罪记录,受同僚敬重,不曾给任何人带来过麻烦。相反,阿尔瓦雷兹却被《迈阿密先锋报》描绘成一个生性残暴的警官。在后来的报道中,他还被形容成一个游手好闲的西部牛仔。警方的官员宣称,在枪击发生的当晚,阿尔瓦雷兹未经允许就离开了他的巡逻区域,并进入游乐场进行搜查。有人亲眼目睹他冲进了游乐场,并扳动了警枪的击锤。当地的居民则在电视上宣称,他们亲眼看见阿尔瓦雷兹行凶后将一把手枪丢在约翰逊的尸体旁,以把现场伪装成两人互相斗殴的场面。

会见阿尔瓦雷兹

阿尔瓦雷兹的处境十分不妙。如果他承认自己是故意开枪,那他就死定了。

几天后,布莱克的学生、现任警察协会顾问的罗恩·科恩打电话给他说,虽然阿尔瓦雷兹被定罪只是时间上的问题,可是他希望有人能站出来为他做些什么!科恩相信,事情可能没有那么简单!因为他认识阿尔瓦雷兹,觉得那不像是他所为。

布莱克当时没来得及多想,就决定出手相助。但挂断电话后,布莱克却陷入了沉思。案子要是搞砸了,电视节目和《迈阿密先锋报》一定会大作文章,布莱克的律师生涯也将从此蒙上一层阴影——好像还没有哪个傻瓜律师想找个本年度最轰动的案件来搞砸自己吧。

最后布莱克还是说服自己第二天一早就与阿尔瓦雷兹见上一面。第二天早上阿尔瓦雷兹来到布莱克的办公室,他很瘦、肤色显得有些苍白,站得笔直,环顾着四周。从他游移的眼神中,布莱克感觉到他已深受震撼。不过,他挺直的身躯仍然表现出性情的刚毅。布莱克甚至从他的举止中感受到一股坚强的韧性,那是一个人在危难时刻所表现出的不甘屈服的斗志!同时,布莱克也察觉到他对自己的戒备心,“他为什么要帮助我?”

为了打破沉寂,布莱克先问了问他的生活状况。他一屁股坐在椅子上,抱怨说:“他们怎么能够这样做呢?那个家伙明明想要杀掉我!当一个小混混拿着枪指着你的时候,谁会去管他的皮肤是什么颜色?”阿尔瓦雷兹认为媒体,特别是《迈阿密先锋报》煽动了公众对他的敌意。只有那些街头巡警仍在支持他,他们不断地到他家去探望他,要他顶住。他把刚刚过去的一切当做一场恶梦,他希望自己能尽快从恶梦中醒来,所有的困扰到那时也都会烟消云散。他深信一旦警方和州检察官完成对他的调查,就会还他一个清白。甚至,如果他主动向调查员说清情况的话,一切就会提前结束的。  “你大概没有看清局势!”布莱克不得不提醒他,“你已经很危险了!”

阿尔瓦雷兹先是一脸的惊讶,然后低下头,呆呆地盯着地板看了很久,然后站了起来,背着手在房间内踱来踱去,说:“我不相信!他们会控告我什么罪名?”

“我猜是过失杀人吧。”

“可是,明明是那家伙想杀我!”

他有些焦躁不安。为了安抚他的情绪,布莱克先是询问了一些他的生活背景,然后问他那天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他说,当天是带同事路易斯·克鲁兹警官去见识见识迈阿密治安最糟糕的地方。在游乐场,他们遇见了约翰逊。不知道为什么就发生了冲突,事情快得他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

布莱克和阿尔瓦雷兹用不同的速度把那场枪击的过程演示了几遍,一开始用慢动作,然后再慢慢加快速度。基于几年来在监狱与法庭中倾听他人描述事件过程的经验,布莱克知道在那天晚上,阿尔瓦雷兹的生命曾受到过严重的威胁,可是,这还不足以证明他的所作所为是出于自卫。P2-4

序言

1971年1月,布菜克第一次踏进迈阿密司法大楼.开始了自己的律师生涯。菲尔·胡巴特是布莱克的上司.也是布莱克在法学院时的教授,刚刚被选为迈阿密市的公共辩护律师。

上班第一天,胡巴特就交给布莱克一个案子。这是一件因谋杀男友被控以二级谋杀的女人的案子。布莱克与一个业务粗糙的同事笨手笨脚地收集证据,准备庭审。一个星期后,很幸运,他们胜诉了。

紧接着,布莱克被分派独立接手一个流浪汉的案子。流浪汉是被告,他被控侵入他人住宅,并拿枪指着小孩的头,威胁母亲交出钱来。

这是个根本没救的案子,教科书中也很少提到要如何为此类案件辩护,但布莱克仍然试着以“被告精神失常”作为辩护的理由。但是,陪审团最终宣告被告罪名成立。听到这一判决结果时,被告的女友疯了一样扑向被害者的母亲,并用锁链做成的腰带勒住她的脖子。她边勒边发出咆哮声,而那位可怜母亲的脸则因为缺氧而渐渐变紫。布莱克因为输掉案子而怅然若失,站在一旁不知所措,幸亏有魁梧的法警在。

这事让布莱克很难受:接受了7年的法学高等教育,难道就只能干这个吗?在迈阿密大学法学院,布莱克主攻的是契约、侵权行为、证券等领域,几乎不曾接触到刑事法,更别说是刑事辩护了。为什么去公共辩护律师办公室工作?这对一个律师而言又有什么意义呢?这种情绪对布莱克的影响很大,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里,他总是拖着沉重的脚步去工作,总是怀疑自己能否忍受这种待在刑事法庭的惶恐日子。直到布莱克遇到下面这个案子,这个案子彻底改变了他。

被告是个黑人青年,被州立精神病院送到法庭。关于他的精神鉴定报告显示,他神智清醒、精神正常,可以接受审判。当法官问他是否准备雇用律师时,他却盯着书记员的打字机说:“那位女士弹的钢琴,怎么没发出声音呢?”那一刻,布莱克有所触动,也明白他极需帮助,要是自己不帮他,就没有人愿帮他了。布莱克为他准备了一份详尽的辩护词,结果,胜诉了!尽管布莱克的当事人不明白布莱克在做什么,但布莱克却体会到了从未有过的快乐。

身为一个律师,有太多的事情需要我们立即付出行动!在后来的工作中,布莱克越来越意识到身为辩护律师的伟大意义。布莱克习惯于分秒必争、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而且他也喜欢上了那些代表社会上的被豉视者与国家机器对抗的英勇形象。迈阿密的司法体系就像一个大工厂它的输送带正以最节省成本的方式,不断地将被告送往监狱。如果能用一个超越法律特权的东西在工厂里捣乱,使机械出现故障、工厂停工的话,这对布莱克而言实在是一大乐事。

而且在迈阿密的两年内,布莱克所辩护的案子超过了在别的地方10年内所代理的总和。有时,布莱克一个星期就处理了3桩陪审团审理的案件。仔细算一下,在这里布莱克几乎成功辩护了50件案子。作为年轻律师,布莱克还能要求什么呢?

美国的司法制度是原告与被告之间互相对立、互相抗辩的制度。这就意味着真相并不总是会自动浮出水面或是由“民意调查”来决定的,人们必须在法庭上聆听控辩双方的唇枪舌战,才能决定真相到底是什么。每个人都有“不可剥夺的权利”,就连政府也没有资格夺走它。然而,权利是不会主动实现的。要是没有律师的据理力争,这些权利就如同一纸空文。

只有当人们充分理解到“我们为何需要权利”时,真相才能呈现出来。然而在美国,律师们的工作却经常遭到阻挠,因为在大众的普遍意识中,都会认为刑事被告都是一些没有人性的恶棍。其实这些被告都是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一只待宰的肥羊。

在为一名引起暴动的警察辩护时,布莱克对记者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会尽力去维护正义,如果整个城市因此而化为灰烬,那就随它去吧。”这话听起来很刺耳,但它却是真诚的。布莱克的工作就是为那些半只脚已跨进牢门或地狱的人提供帮助。刑事法之所以总是司法领域中最棘手的一门学科,也正缘于此。

布莱克常说:“除非自己遭到过指控,否则大部分的人都不能理解为何要保护被告的权利。”正如本书所提到的4个案子,其中3个案子的被告为检察官滥用权力的情况所震惊。至于剩下的那一位被告之所以没有感到震惊,是因为他早已精神失常,根本不清楚法庭上发生了什么事。

在本书所讲述的案件中,人们可以看到无懈可击的辩护是如何改变被告命运的。美国的法律结构严谨,控辨双方在法庭上攻防激烈。当其中一方有丝毫松懈时,就会导致一败涂地。布莱克把每一场官司都视为18天或20天的战斗。在这些战斗中,布莱克运用所有的精力与知识来帮助他的当事人。

现在,就请跟布莱克一起进入法庭,想象着法官正步入法庭,陪审团已经入席,书记员宣告审判开始!猜一猜:谁会是检察官最先传唤的证人?

书评(媒体评论)

“我把每一场诉讼都视为18天或20天的战斗。在战斗中,我用全部的精力和知识来帮助我的当事人,扎实的辩护可以改变当事人的命运。”

——罗伊·布菜克

我不想惹麻烦,但如果麻烦找到我,罗伊·布莱克将是替我辩护的最佳人选。

——迈克尔·杰克逊(已故美国摇滚乐巨星)

罗伊·布莱克所参与的案件就像一部精彩、细致的法庭电视剧,所有的角色都在那里,人人厌憎的被告、冷酷无情的法官、竭力将被告定罪的检察官、莫衷一是的陪审团、情绪激动的旁听者,但屡屡创造奇迹、赢得胜诉的奇才——罗伊·布莱克才是美国刑事法庭上真正的主宰。

——《时代周刊》

罗伊·布莱克是一个依靠孜孜不倦的工作赢得胜诉的绝好典范。调查!调查!再调查!那些人们在法庭上听到的才气纵横的言辞辩驳,都是靠他夜以继日地搅拌、粘合才构思出来的,有时这种工作相当枯燥。

——《每日新闻》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据理力争(美国最强悍刑事辩护律师罗伊·布莱克法庭舌战实录)/世界著名大律师辩护实录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林正//孙丹玲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商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4471451
开本 16开
页数 24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6
出版时间 2011-04-01
首版时间 2011-04-01
印刷时间 2011-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法律-外国及港澳台法律
图书小类
重量 0.3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971.252
丛书名
印张 16.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7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5:0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