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一个人的战斗(精)/百家小集
内容
试读章节

方志敏对革命的贡献,一是创建和领导了赣东北根据地和红十军,他由此而成为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先驱。这在当时和后来都一直受到高度评价。二是他在狱中写成的《我从事革命斗争的述略》《可爱的中国》《狱中纪实》《死》等自传性文稿,对中国革命做了抒情的论证和理性的探索,赋予革命以一种诗性的、神圣的光芒。一九八四年,方志敏的全部文稿由人民出版社收集为《方志敏文集》出版,一九九九年江西人民出版社修订再版。

一、纪实与抒情

典型的革命者面对的是刀光剑影、牢狱刑场,其生命寄托是理想与信念,其作品是狱中书简。中国革命的狱中书简,就现在可见的而言,以瞿秋白的《多余的话》与方志敏的《我从事革命斗争的述略》《可爱的中国》等最有价值。前者沉思的是革命者的人性,后者发掘的是人性中的革命性,都是体验和理解革命的必读书。

不是每个下狱的革命者都能写书作文,即使是具备写作才能的革命者。方志敏之所以能在一九三五年三月至七月写下十三万字的书简,很重要的条件是他住在狱中的“优待号”:“房子很宽敞,每室住一个或两人,都有玻璃,都用纸裱糊过,与其说是囚室,不如说是书房。住在优待号里的人,除了不能走出大门外,其余都如在旅馆里住着一样,十分自由方便。”(《方志敏文集》,第一六四页,江西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九年版)入狱之前,方志敏从未住过这么好的地方。另外,他还得益于四个被他争取过来的看守的帮助。

参加革命的无非是三种人,一是基于对现实的观察和研究后树立革命理想的,二是在革命洪流中随大流的(包括投机者),三是个人无路可走逼上梁山的。毛泽东一九六一年二月就在浙江说过:“转入社会主义革命,很多人没有精神准备,很多人不是为社会主义而参加我们队伍的。有些人为了个人目的,为了发财,分土地,为了逃命,逃命的人不一定都是共产主义者。”(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第一一二五页,中央文献出版社二〇〇三年版)方志敏属于第一类,他是一个自觉的革命者,对其行为有清醒的意识与反省。一旦成为革命者,他就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一个革命者全部命运,包括随时可能降临的死亡。一九三五年一月二十九日,他被俘的当天晚上,他就坦然公开自己的政治主张:“我对于政治上总的意见,也就是共产党所主张的意见。我已认定苏维埃可以救中国,革命必能得到最后的胜利,我愿意牺牲一切,贡献于苏维埃和革命。”(《方志敏文集》,第三页)方志敏狱中文稿的主要内容,一是政治汇报。他对革命极度忠诚,又是割据一方的领导人之一,其成败得失需要有一个政治交代,如总结赣东北斗争的经验教训、检讨皖南行动失败的原因等等。他不讳言,“我们因政治领导上的错误与军事指挥上的迟疑”(《方志敏文集》,第九九页)而招致失败。二是个体抒怀。对可爱的中国、对掌握着绝对真理的党、对一定会胜利的革命,方志敏都浓墨重彩地写下了他的爱;其中对自己错误的严厉自责、对牺牲者的深切怀念等都真诚动人。政治汇报曾经是令人反感的材料,个性抒情一般是艺术家的专利,方志敏把党性和个性、政治和诗情融合在一起,以其滚烫的文字令人血脉贲张。

不过,这些周转无数、奇迹般地保留下来的文稿并非政治抒情诗,而是革命纪实。作为赣东北根据地和红十军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方志敏从一九二七年回到故乡后就组织革命,不但艰苦卓绝,且多次“重起炉灶”,在关键时刻作出正确决策,其革命生涯与赣东北革命已血肉相融。他具有从事党政军工作的全面才能,在赣东北的顺利时期,只要有方志敏的参与,任何一项工作都可以打开新局面。“血染东南半壁红,忍将奇迹作奇功。”(叶剑英)狱中文稿既是一个革命者的成长史,也是一个根据地的兴衰史,这里没有政治修辞,没有刻意剪裁,具有高度的主观真实性。

P75-P78

目录

大变动时代的苦闷

哲人爱国的故事

朱光潜的日神精神

诗人的戏剧性

不怕不成功的方志敏

丁玲的信念和遭遇

夏济安日记中的“黑暗面”

一个人的战斗

明代经贸的悲剧

序言

这是我前些年写作的有关文化人物的文章选集。我原来学中文,后来转向更大的文化范围,偏重在历史与理论,对个性鲜明、贡献各异的中外文化人物始终兴味盎然。这要追溯到一九七九年秋,那时我在扬州师范学院读中文,一次在扬州汽车站等公共汽车回家时,遇到两位在师范专科学校读书的同乡,他们正对着一本当代文学史教材谈论一些作家的生平事迹,我至今记得是李准、王汶石、杜鹏程、茹志鹃这些人。两位同乡入学前就是中学语文老师,虽成绩甚好,却因年龄较大而只能读大专,但他们对文学、作家、当代中国的了解却非常丰富,他们所说的这些作家的人生经历、成名及后来的状况等,我觉得非常新鲜。从此,不管研究什么问题,我总是对这个领域的人抱有最大的兴趣。现在想来,我个人的成长,多得益于那些年长的同学。我是七八级学生中年龄较小的,同学大多为一九五O年代出生,他们一些不经意的闲谈,对我很有启发。记得一九七八年秋入学不久,我就从同宿舍的同学中知道了一些“右派”的名字,然后我便到图书馆借来他们的作品。刚刚读完,这些人就平反了,很快成为一九八O年前后中国作家中的主力。我此前的阅读恰逢其时,而当年的阅读经验至今仍是我的思想资源之一。

前年秋天,我和我的同事、人文学院院长王杰教授一起到香港,回来时在机场停留,在书店看到一些有关“文革”人物的书。王杰说他当时在武汉大学读书时,一位北京来的同学就说过“××是冤案”之类的话,这是当时大多数中国人所不敢想象的,我也是多年以后才有所认识。王杰只是随口一说,却使我想到,如果我当年就知道或听说过这些,可能会节约许多阅读理解的工夫,可以在文化、历史研究方面有更好的成果。可惜其时我所在的是地方性学校,同学多来自苏北乡村,见闻总体有限。此时我再回想此事,也就更加明白了为什么年轻学生都喜欢到重点大学、中心城市学习。一九七O年代末的几年,是思想解放、拨乱反正的时刻,某些信息、观点、政策等可能会对一本教材、一个学科产生颠覆性的影响。因此对一个学生来说,在哪个学校学习、和什么人在一起学习就很重要,小地方和大地方、乡间少年和权贵子弟,在学习资源和知识起点上毕竟是有明显差别的。幸运的是,我觉得这种情况现在有了很大的改观。至少对文科来说,资料、信息等都很容易获得,学生对环境的依赖要小得多。至于有些人希望利用各种学习的名目上下其手、拓展人脉资源等,那是另一个问题了。

说到人物问题上来,我们现在处于一个发展文化产业的时代,一个落实公民文化权利的时代,文化生产、传播和消费都不再只是传统所谓“知识人”、“文化人”的专利,政策、机制、企业可能更为重要。从文化研究的角度来说,个别的人物似乎也不如整体性的民族传统、叙事方式、符号结构、风尚潮流等受到更多的关注。但我始终认为,即使在今天的文化形势下,文化创造依旧需要杰出的个体,他们的品位、能力、经验仍然是我们研究文化所不能回避的。在文化上。不能搞一人一票,总是有少数人更有发言权。这也是本书文章写作的动机。

初冬的江南天朗气清,我怀念温暖的南国,也特别感谢广东人民出版社还记着我这个曾在广东工作的人。

单世联

2014年11月20日,在上海交通大学

内容推荐

单世联所著的《一个人的战斗(精)/百家小集》精选录入了单世联对方志敏、丁玲、朱光潜、梁宗岱、夏济安、贺麟、何炳棣等历史文化人物及其相关历史事件的精彩评述,从对人物及其著作抽丝剥茧的解读中,钩沉出一个人、一群人和一个时代的森罗万象。命运无常,雁过留声,唯阅世方能明智。

编辑推荐

当代文化思想名著《革命人》部分文章首次在中国内地公开出版,单世联所著的《一个人的战斗(精)/百家小集》以随笔方式探寻方志敏、丁玲、朱光潜、梁宗岱、夏济安、贺麟、何炳棣等名人的时代命运。

百家小集,名家云集。百家小集第二辑收入钱理群、萧默、单世联、王学典、十年砍柴、傅国涌、来新夏、陈行之、程映虹、周志兴等名家思想随笔。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一个人的战斗(精)/百家小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单世联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8098265
开本 32开
页数 226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30
出版时间 2015-05-01
首版时间 2015-05-01
印刷时间 2015-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文学理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372
CIP核字 2014297295
中图分类号 I06-53
丛书名
印张 7.62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11
144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0:1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