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林徽因和她客厅里的先生们
内容
编辑推荐

朱千一编著的《林徽因和她客厅里的先生们》力图展示林徽因作为“沙龙女主角”精彩的一生,全面呈现其文学、建筑、时尚、艺术、政治方面的才华,同时也将林徽因这位才女饱受争议的个性、与女伴微妙的羡慕与嫉妒的关系梳理清楚,还原一个情感上真实而非神话般的林徽因,让读者找到更多细节和向上的人生力量。

《林徽因和她客厅里的先生们》还通过她与当时名流的往来交流(梁启超、梁思成、金岳霖、沈从文、徐志摩、泰戈尔、周恩来、冰心等等),展现她一段风流、纯粹、进取并带有传统文人的雅意与矜持。

内容推荐

《林徽因和她客厅里的先生们》由朱千一编著。

《林徽因和她客厅里的先生们》简介:

林徽因和她的客厅,永远保存在后人的记忆里。

那些客厅里的先生们,身着洋装的、白衣长褂的、手拿折扇的,从这素雅的客厅,迈入纷飞的战火,却不改从容的步伐,坚定的内心。他们的一生注定要有所建树,要闪闪发光,令后人叹为观止。

也许只有那个时代才能出现一个林微因,而林徽因也更能代表那个远去的时代。

目录

序 不如沉默

壹 庭院深深失意人

贰 两个人的风和日丽

叁 谁是过客

肆 与有情人做快乐事

伍 我们太太的客厅

陆 暗夜的微光

柒 见天地 见众生

后记

试读章节

壹庭院深深失意人

林徽因的名字周围,总围绕着许多名士大家: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沈从文、胡适……这些在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不同领域摘得过头筹的男士们,让林徽因这三个字有了一种历史上绝无仅有的耀眼的光芒,成为她才情,美貌与智慧的有力证明,更有好事者将她列为“民国美人”之首,她的那些与家人朋友一起拍的照片逐渐被曝光。通过网络,我们可以轻易就得以一睹这位佳人的芳姿,也不得不感叹一百年以后,她的容貌还是如此眉目含情、温婉动人。

但这种便利、快捷的了解方式,对这位学识渊博、专注于建筑的女学者而言是一场越积越深的误会。她生活中那些旁枝细节被放大成了生活的全部,似乎她的一生就是谈了几场恋爱;而她埋头学术的身影却少有人真正去欣赏。纵然是那些被热议的文学作品,也只是在饱含少女情愫与优越生活的情况下所做的部分被反复提及;她人生后半段的苦难、挣扎、病痛,才是她生命中最可歌可泣的部分,竟被有意无意地略过了,美貌,成了她的负担。

世人需知,真正的林徽因,是一个除了“才女”和“美人”之外,更复杂,也更值得怜惜、敬意的女子,她的一生都在争取一件事情——做自己,不取悦任何人。然而从出生开始,她的命运就注定是要与自己较量。

让我们从她广为人知的一个印象开始吧,那就是林徽因身边围绕着众多的男性,却一生没有一个文化圈里的女性朋友,除了完全生长与美国在美国文化中成长的费慰梅,她几乎再也找不出第二个同龄女友。

很多人认为这是“同性相斥”使然,何况当时无论从才学、家世还是美貌上,都少有人能够和林徽因相提并论,何苦要拿自己来衬托她的清新脱俗呢?其实,林徽因没有女友并非世人所想的那样复杂,一方面是她身边确实没有出现几个在性格上偏男儿气能够欣赏她的女性,另外是因为,林徽因不善于女人间的感情热络,她和母亲的关系,使她无法成为一个在无害的绯闻和家长里短的聊天中建立与女玩伴们深厚友情的人,她从未得到过那样的训练,这才是主要原因。

广州黄花岗起义时,林徽因7岁,她那时对革命全无了解,只是隐约感觉到家里有所异样。在就义的革命青年中,有一位很有名的烈士叫林觉民,是林徽因同族的堂叔。林觉民临终前写给过门没多久的爱妻的诀别信《与妻书》,自问世之后,就成为革命者的宣言,有侠骨柔情,有江山大义,更有对爱妻说不尽的爱与眷恋——“意映卿卿如晤……”,从落笔开始,就像是在耳边轻轻的呢喃,让读者忍不住跟着一起眼泪与笔墨齐下。那样的时代,成就了很多壮烈、激进的爱情,也让无数丈夫远离家门,从此再也回不到小富即安的日子了。

林觉民的爱妻陈意映,是大家闺秀,也是当时敢为风气先的女子,她支持丈夫的革命事业,希望追随他一起出生入死。曾经,陈意映还打扮成贵妇掩护丈夫的革命行动,他们的爱情时间虽然短暂,却足以让当世以及后世的任何一个女子羡慕,尤其是,林徽因的生母何雪媛。

此时的何雪媛嫁给林家已经好几年了,林徽因是她的长女,也是林家小字辈的长孙女。林长民的原配叶氏是门当户对的小姐,但没留下儿女就去世了。林家续弦,自然是盼望早添人丁。何雪媛生了一个漂亮的女儿,本来应该是欢喜事,谁知,这只是她孤独人生的起始。

何雪媛出生于浙江一个小作坊家庭,排行老幺。这种家庭的女儿,生活上不愁,但缺少贤良淑德的旧式女德教育。这个从小被纵容着的幺姑娘所学不多,脾气却不少。年纪轻轻的何姑娘嫁进了书香门第,也真是冷暖自知了。婆婆知书达理,妯娌姑嫂皆谈吐不俗,他们不仅通晓国学,连西方思想和社会时政也略知一二。这种旁人羡慕不来的生活格调,对于这个从小在家受宠的女孩来说,并不是什么福分,她不了解她们的快乐和满足来自于哪一句话,也无法跟上这种雅致的生活节拍。林家人对她的不悦,彼此也都心知肚明。

我们常说社会在进步,除了那些让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复杂的科技产品外,我们的观念从古至今却鲜有改变。比如婚姻,绝大部分人都视之为人生中必不可少的一环,生儿育女,才算完满地走完了自己的一生。有几个人真正思考过自己对幸福的理解与自己追求幸福的举动之间是如何南辕北辙呢?何雪媛和古今很多女性一样,趁着年轻嫁给一个有名望和财富的家庭,并以为人生从此走上坦途。但嫁人与幸福之间,从来没有约等号。P2-5

序言

真正喜欢林徽因的人,也许不会发声,不会写文章为她辩解众人口中的“刻薄”“自我”“矫情”,也不会笑“你若安好,便是晴天”一句酸腐或柔情,甚至是对那些自以为自己懂得欣赏她的人对她的美貌和韵事如数家珍的时候感到厌烦。因为真正喜欢一个人,从内心抵触一切满足私心的赞歌和诽谤,你知道她是怎样的人,拔高只会带来更多误解和猜想。何况连她自己都不会对别人的讽刺当真,你如果极力去证明什么,反而是不懂她。

所以,一个喜欢林徽因的人,多半会选择沉默,默默在心中,留给她特别的位置。

林徽因对我而言,是一种理想女性的存在。美丽,聪慧,诗意,永远保持好奇心,是一切美的缩影;同时又有豪杰之气,不爱窃窃私语,没有千回百转,率性为人,虽然有时候会显得刻薄,但也好过伪善。最重要的是,她是真正为自己而活的女性,从不尝试去取悦任何人。

但我很少在人前说起这些,因为许多人对她的喜爱,只是源于那些“民国美人”、“绣口锦心”、“文艺才女”、“志摩挚爱”、“国徽设计参与者”等等虚幻空洞的形容和头衔。看过她一两首诗,听过一两个她的故事,偶遇到一两张她年轻时候的照片……这些惊鸿一瞥般的喜欢,如同萍水相逢的一笑,转过身,还是各走各的路,你的生命不会与她有任何交汇,她对你而言,不过是众多美人纸牌里的一张。

不了解中国近代历史,对民国往事一无所知的人,即便是读过她的故事,也不能真正说是喜欢她的。只有看到那个动荡不安、前途不明、人人自危同时又不断有文人墨客以婚姻自由为理由制造出各种风流韵事的时代背景,你才能知道她的一生,在爱情上倾注的不过是一腔纯粹的少女的春意情怀,而后的三个季节里,她和所有普通的女子一样,相夫教子,相濡以沫,不离不弃;与众不同的是,无论是在高朋满座的时候,还是在家徒四壁的时候,她从未尝试去假装,也从不违背自己的心意。即使为人母,重病中,她始终没放弃对美好的向往,对知识的教徒般的信仰,还有对家庭和丈夫的歉意,忠诚。

把她当成偶像来崇拜的人,也不能真正喜欢她。因为你还不能真正把自己当成她的朋友,来了解她出到伦敦时候的茫然,与志摩的浪漫,为思成付出的真心,以及和金岳霖相处时候的愉悦——她那最为人说道的“风流爱情”,不过是一个敏感而又漂亮的的女孩子再正常不过的表现,只是她比较真,不做作,不掩饰。

林徽因走后,金岳霖一直保持着沉默。哪怕在自己的晚年,经历了历史上最大的政治变革和社会变化,人事风景都看透,他依然对徽因的爱守口如瓶,许多于自己而言宝贵的东西,一经出口,或违背本意,或失去珍重的份量,还是珍藏在心中,带进坟墓里,成为骨子里的一部分,才永远不会被他人掂量,因为掂量如同试探,是种对忠诚的亵渎。

好在书写和阅读都是一种沉默的交流方式,就像远远看一个人,欣赏一幕电影,可以允许情节安静而有力地铺展,我们依旧可以保持沉默。

林徽因是不会为自己辩解了,她也不认为有必要对任何人解释说明,尤其是说明自己为何选择了梁思成、怎样做一个母亲和妻子,在战火中怎样顽强地活下来。她只是做到了,用一生去保持着一个真实的自己,让我们这些看客感到惭愧,也深受触动。

在整理林徽因生平的过程中,我常常会被深深带入他们的故事不能自拔,既感叹于他们那代人在艺术、文学各个领域的创造力,与朋友之间真挚淳朴的感情,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又痛心于他们经受的种种苦难,过早的辞世,还有被误解被夸张之后,人们再说出他们的名字。

于是终于下笔写成了这样一篇文章,作为长久沉默的我对曾有过林徽因这样的女子的时代,以及那个时代的许多人们,深深的怀念和敬意。

后记

听过林徽因名字的人,多半以为她是民国社交名媛,一代才女;看过林徽因故事的人,则因为所读的版本而认识到林徽因人生的几段感情,追求的事业等等;而写过林徽因故事的人,一字一句地看她的诗文,读她的信件,了解她的朋友们……只要所掌握的材料不算单薄或虚假,就能真正从内心产生一种敬畏感,原来一个女人的一生可以这样精彩、跌宕,一个时代的可以如此混乱又可爱,残酷又理想。

林徽因本人并不是那种柔媚的女性,她也从来不觉得必须要成为那样的女人才有味道,她甚至连“味道”这种想法都没有,只是在做自己,真正从不附和他人,也不假装优雅。这在今天来说都是很困难的事情,没有多少应酬和交际的普通人都时常言不由衷,又安慰自己是“身不由己”,更何况家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林徽因,她接触的名流和学者,每个都有专长的一个领域,个性和棱角也更加分明,林徽因能够和他们成为真正的朋友,彼此包容和欣赏,又从不附和与伪装,他们都只忠实于自己的内心。

而她的内心是坚韧和博爱的。我们设身处地的想一下她所处的时代,婚后,日本人占领东北,他们人生中第一个建筑系被迫在一学期满后中断;接着是国内全面抗日,她和一家老小开始告别太太的生活,走上颠沛流离的逃亡之路。她曾几次在偏僻的村庄里病倒,生命垂危;也曾长期面对生活的贫苦,连吃饱都成困难;这些苦难足够让她变成一个充满抱怨的人,但她在那些日子里很少流露出对往昔生活的留恋,也从不顾影自怜,因为她知道还有许多人在经历这场战争,他们为胜利付出了生命,而作为一个幸存者,她已经得到的足够多了。

挚友徐志摩去世后,她谈及故人时异常克制与谨慎,除非为朋友正名,她从不故意去暗示或炫耀自己与志摩的交情,也不曾发表过自己与志摩的二三事,她不想去消费一个已经逝去的人;她为年轻夭折的生命流泪,不论是刚认识的文坛小友,萍水相逢成为至交的空军士兵,还是心爱的弟弟。在她心里他们一样可爱,一样珍贵。看着美好的生命逝去,她痛心疾首,更担心会不会有人懂得他们的牺牲,连胜利的喜悦中,都怀有对这些牺牲者的追思,她要的不是抚恤安慰,是时人对逝者的尊敬。这是一颗仁慈博大的心才能有的爱。

人与人的缘分,取决于心灵的吸引。只有两颗志趣相投的心,才能产生强烈的共鸣,而徽因与那个时代许多同样优秀、博爱的人结下深厚的友谊,命运犬牙交错,不分彼此。战争让他们更加能摆脱自我的局限,从理性角度去看待危险、失去、痛苦,所以他们可以在战火中组建一个历史上最美好的大学,可以在近代学术界树立起一座座丰碑,互相陪伴,交相辉映。

林徽因和她的客厅,永远保存在后人的记忆里,在我的心里。那些客厅的先生们,身着洋装的,白衣长褂的,手拿折扇的,从这素雅的客厅,迈入纷飞的战火,却不改从容的步伐,坚定的内心,他们的一生注定要有所建树,要闪闪发光,令后人叹为观止。也许只有那个时代才能出现一个林徽因,而林徽因也更能代表那个远去的时代。

希望这本薄薄的书,能够让茫茫人海中的你,感受到一阵来自一百年前的风,那阵风,也曾吹过徽因脸颊。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林徽因和她客厅里的先生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朱千一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安徽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2065201
开本 32开
页数 20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0
出版时间 2013-07-01
首版时间 2013-07-01
印刷时间 2013-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0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6.16
丛书名
印张 7
印次 1
出版地 安徽
210
150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5:5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