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快”只会让我们手忙脚乱、头昏脑胀,“欲速则不达”。只有冷静下来,从容地思考,才会事半功倍。因此,“慢”有时比“快”更能让我们接近成功。
本书总结了让人们的工作生活由快转慢的35个小锦囊,希望每个人都能在眼下这个快节奏、强压力的时代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以优雅的姿态,健康快乐地享受人生。
图书 | 快节奏中的慢生活 |
内容 | 编辑推荐 很多时候,“快”只会让我们手忙脚乱、头昏脑胀,“欲速则不达”。只有冷静下来,从容地思考,才会事半功倍。因此,“慢”有时比“快”更能让我们接近成功。 本书总结了让人们的工作生活由快转慢的35个小锦囊,希望每个人都能在眼下这个快节奏、强压力的时代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以优雅的姿态,健康快乐地享受人生。 内容推荐 为何我们总是步履匆匆?“快速之美”的确令生活变得丰富吗?是什么让我们欲慢不能? 我们总是感到时间紧迫,因而要求加快做每一件事情的速度。速度的确能够增加效率并创造财富,没有谁能否认这一点。然而“快”并不等同于“高效”,在很多时候, “快”只会让我们手忙脚乱、头昏脑胀。我们越是急于完成就越理不清头绪,不停返工,一塌糊涂,所以说“欲速则不达”。只有冷静下来,从容地思考,才会事半功倍。因此, “慢”有时比“快”更能让我们接近成功。 本书总结了让人们的工作生活由快转慢的35个小锦囊,权当是抛砖引玉,希望每个人都能在眼下这个快节奏、强压力的时代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以优雅的姿态,健康快乐地享受人生。 目录 上篇 这个匆忙的世界 早晨醒来的第一件事 快些!再快些! A型人 [测试]你是职场中的A型人吗? 斯比德咒语 时间病 [测试]检查自己是否是时间病患者 E时代的匆忙症候群 白骨精晒药箱 你真的很忙吗 流行,流俗,还是流感 永远和时间赛跑的人是傻瓜 [测试]自己是否已经处于失衡状态 中篇 喝一声:且慢! 慢职场:工作并惬意着 慢心情:心态决定生活的状态 慢运动:剑宗和气宗 慢慢爱:回归中国式爱恋 慢慢吃:一餐饭的理想速度 慢慢睡:丢弃“垃圾睡眠” 慢休闲:让“屋前空地”开满鲜花 下篇 谁都可以慢下来 慢锦囊之1:摘你伸手就能够到的那个苹果 慢锦囊之2:少做即是多做 慢锦囊之3:找到恰当的节拍 慢锦囊之4:提升钝感力 慢锦囊之5:与“忧惧感”和睦相处 慢锦囊之6:按照优先顺序做事 慢锦囊之7:佩戴“不抱怨”手环 慢锦囊之8:与网络保持适度距离 [测试]考查自己是否“网络成瘾” 慢锦囊之9:非工作时间恪守“三关政策” 慢锦囊之10:给生活列计划而不是只给工作列计划 慢锦囊之11:掌握“平衡术” 慢锦囊之12:n-1法则 慢锦囊之13:确立“安定、欢愉、舒缓”的生活原则 慢锦囊之14:开通“能觉的心”和“能见的眼” 慢锦囊之15:建立自己的“慢友圈” 慢锦囊之16:不再说“等我……再……”的句式 慢锦囊之17:允许自己有无所事事的时候 慢锦囊之18:保持适度的孤独 慢锦囊之19:不盲目追赶潮流 慢锦囊之20:选择慢运动 慢锦囊之21:龟息大法 慢锦囊之22:坐禅 慢锦囊之23:修习“旁门左道” 慢锦囊之24:为她手写一封情书,为他手工编织—件毛衣 慢锦囊之25:陪伴老人和孩子 慢锦囊之26:认识你的邻居并与他们攀谈 慢锦囊之27:放慢阅读的速度 慢锦囊之28:不做“虚假的旅行” 慢锦囊之29:每天都预留出行走的时间 慢锦囊之30:令细嚼慢咽成为习惯 慢锦囊之31:吃营养的东西而不是吃时髦的东西 慢锦囊之32:体验煲煮之乐 慢锦囊之33:一周一茹素 慢锦囊之34:种菜东窗下,悠然见楼群 慢锦囊之35:且吃茶去 后记 试读章节 E时代的匆忙症候群 忽略中间的过程而直奔结果,我们称之为简便。唯独生活承受不了这样的简便,因为它本身恰恰就是一个过程。 全世界人民的生活都因电脑和网络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的确是一场革命,当各行各业都宣称实现了“办公自动化”以及所谓的“无纸办公”,人们的工作的确便利了很多。人们曾经以为从此只要监控着屏幕,或者优雅地用指尖敲击几下键盘就万事OK了。有人预言,电脑带来的快速和高效将彻底把人类从辛苦劳作中解放出来。 因为网络,个体与世界仿佛有了更紧密的维系,任他千里之外,还是原本多么不相干的人和事,轻轻一个点击,就能看到和听到。发一个邮件也不用跑到邮局贴邮票,只要按下鼠标,瞬间就到了对方那里,我们不再因等待而煎熬。 “黑夜给了你黑色的眼圈,因为你彻夜不眠看邮件。”对于某些人来说,这话并不夸张。据说每天信息高速公路上传送的电子邮件有50多亿封,如果你三天没有清理邮箱,里面就可能会被几十封或几百封邮件填满。当然其中很多是毫无必要的商品宣传广告、并不可笑的笑话以及各种垃圾信息。这大概是我们之前没有预料到的额外的工作——要腾出时间来处理堆积如山的邮件。 还有那样多的新闻要浏览,每天,只要你打开电脑,信息时代的信息就会排山倒海扑面而来,任谁都能锻炼成“百晓生”。因为联络便捷,我们还可以一边工作一边开着MSN和QQ的窗口聊天,虽然这样会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以致于不得不加班,也还是欲罢不能。 你还能用电脑听音乐、上网购物、下载热门电影、写日记、在线阅读、饲养虚拟宠物、打麻将斗地主、开网店、种菜种粮食……也或者,网上谈场恋爱也说不定。 难怪人们会离不开它。现代人对网络依恋缠绵的程度,堪比“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当我们意气风发地走进E时代的时候,我们的生活是否因此而更加丰富多彩?这个答案还是要你自己来确定。 曾经有关于网络生存的竞赛:几个人在各自封闭的房间里度过几天甚至更长的时间。没有食物,不配备生活用品,没有电话和电视机,不得有亲友造访。四壁空空,竞赛者仅仅通过一台上网的电脑和有限的电子货币与外界联系。这样的生存果然仅仅只是生存而已,除了吃喝拉撒要参与者身体力行之外,其余的一切貌似都可以被网络代劳了。但当应试者走出房间的时候全部一脸倦意,有的面部还隐隐现出狰狞。在他们的身后是狼藉的房间,地上堆叠一次性饭盒和饮料桶。身体被监禁,心灵也未必能在想象中的无限的网络中翱翔。 忽略中间的过程而直奔结果,我们称之为简便。唯独生活却承受不了这样的简便,因为它本身恰恰就是一个过程。 小时候看过一个叫做《懒孩子托尼》的故事,故事中的托尼生活在一个完全自动化操控的家庭里,早晨他一醒来,床头会自动升起,立刻有机器人过来给他穿好衣服、洗脸刷牙,刷牙的时候也不用他自己动手,只要张开嘴巴,机械手就会为他洗刷刷了。然后他被抱到一个传送带上送进餐厅,机器人阿姨等在那里喂他吃饭。洗澡的时候,托尼也是躺在传送带上被直接送入浴缸。记得我小时候看到这些情节时无比仰慕,热切盼望二十一世纪早日到来,过上被机器人伺候的日子。当然,这个故事的主旨是说后来停电了几天,托尼躺在床上干等着,饿得奄奄一息,终于自强自立的事迹。 但是网络以及电脑自动化技术真的可以令我们的工作轻松、生活悠闲吗?好像事实也不是当初我们设想的那样。据说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参议院小组委员会就曾被告知:到了2000年,美国人每周只需工作14个小时。然而事实是,直到现在,绝大多数的美国人不是每周而是每天就得工作14个小时。难道现代化的实现没有为我们节省出时间吗? 的确节省了时间,但节省出的时间没有被用来休闲,而是去做更多的、工作。因为电脑技术带来的高效和快速,令我们也对自己有了更高的要求,要去奋力追逐网络的速度,从而更加忙碌。还有,因为随时随地都可以上网、收发传真和接听电话,无法逃遁,所以我们随时随地都在工作。 说是中了网络的毒也不过分。我们的工作以及工作之余的时间,几乎都被它占尽。如果有一天电脑死机或是网络出现故障,也许你就会焦躁、愤怒,并且声称什么都干不了。 其实电脑无非是一台机器,辅助工作,而不是工作的唯一方式;辅助生活,也不是生活的唯一内容。心理上太过依赖,倒好像得了强迫症一样,不对着它就不知道还能干点别的什么。显示器连通到另一个世界,令人目眩神迷,相较之下现实大概更加无趣和苍白,于是加倍沉溺和流连在虚拟的幻景之中,凭空让自己生出多种身份,以为获得了掌控的力量,忘了那只是一座海市蜃楼。 我们妄图通过网络解压。QQ和MSN上人满为患,还是感到孤独;那样多的娱乐八卦隐私揭秘,说到底毫无意义。网络上的沉溺和游荡,除了给你黑眼圈之外。还有更加疲惫的身与心。 而我们想要的生活,正渐行渐远。 P24-28 序言 找到你心中的乌龟 动笔写这本书的前一段时间,我刚刚从一场疲惫不堪的工作中解脱出来,终于可以不必每天对着日程表焦虑,也不用再为赶某一个策划案加班到三更半夜。长久以来第一次感到时间的友好和仁慈,它乖乖地躺在我的手心里,由着我的性子支配。 日子突然变得简静,我可以安心做一些从前无暇顾及的家常和琐碎的事——照看花草,给它们浇水并剪枝;整理换季的衣服和鞋子;腕上挎着环保布袋到菜市场去挑选时鲜的蔬菜。读书,去电影院,去近旁的公园。也得以有更多的时间与家人在一起,围着圆桌吃饭,天气好的时候一同去散步。 如此平凡,却如此幸福。 于是开始想一个问题,我到底希望过一种怎样的生活? “匆忙”还是“闲适”,这是一个问题。不只是我,所有的人都在这个加速度时代里努力寻找一种“恰当的活法”。但我们固有的思维模式下的“恰当”,往往是将“匆忙”和“闲适”分成截然的两端,“匆忙”是现状,“闲适”是理想。仿佛只有在劳碌奔忙之后,荷包丰满,高堂华厦,锦衣玉食,才能支撑我们去过闲适的生活。于是我们别无选择地奋力奔跑,怀揣着对“闲适”永恒的向往,却让自己的一生都陷在“匆忙”里。 这是愚蠢的,但却好像是无奈的。有时候感到自己像故事书里那只永不停歇的兔子,奔跑是生命中唯一的内容。 兔子和乌龟,是两个并不新鲜的比喻,却依旧形象得很。兔子永远风驰电掣地奔跑,渴望超越与自我实现,累得喘不过气来也不肯慢下脚步。乌龟却没有那么强烈的得失心,它慢慢爬行,边前进边享受,路边花枝摇曳,清风徐徐,阳光正暖。虽然它不是最快到达终点的那一个,但它却看到了沿途缤纷的颜色,令本来枯燥的前行也变得有趣起来。 兔子与乌龟,谁更幸福一些? 我开始尝试着思考关于时间和速度的问题。我们总是感到时间紧迫。因而要求加快做每一件事情的速度。速度能够增加效率并创造财富,没有谁能否认这一点。然而凡事皆有度,过于快速,事物就滑向了反面,变得盲目、轻率、濒临失控。所以古人说“欲速则不达”。一味求快,求捷径,只会让自己沦入危险的境地。 由此看来,保持一个适当的速度是很重要的。该快的时候快,该慢的时候慢,就像音乐中的节奏,顺应节奏的曲调才是悦耳的。 这正是“慢生活”的主旨。 “慢下来”,并不是要放弃工作,降低效率,也不是支持懒惰,而是一个休息和蓄力的过程,为的是让我们再次奔跑起来的时候,脚步轻快、精力充沛。这种“慢”也不单纯表现在速度上,更重要的,在于放缓心态,心中时时舒缓旷达,才是真正地“慢下来”了。从造字法来看,“快”与“慢”都从“心”旁,这也是一个力证。看来古人早已知道,心态才是决定快慢的第一要素。如果我们内心惶急不安,充满焦虑,就会感到生活忙乱;相反,若是我们的内心宁静平和,就会感到生活安适。 还有,到底多“慢”才是“慢”呢?其实这并没有一个刻意的标准。关键是,我们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节拍。 慢慢生活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人生的境界。令人从浮躁转为优雅。不因为快速而忽视家庭、爱人和明友,也不因为匆促忙碌而失掉了生活的情趣。 在写作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自己就成了舒缓生活的实践者。以前,我曾经企图对我和我的家庭实行军事化管理,具体办法是大事小情都严格按照列出的时间表进行。上班时段的朝九晚五,我会细化到每一件工作的流程和时间截点,如果没有在计划的钟点内完成,就会心急火燎、点灯熬夜。女儿从幼儿园接回家后的时间,也被我精打细算、周密布署,内容包括——7:00—7:30:吃饭;7:30—8:30:练琴;8:30一9:00:练习减法或复习拼音;9点洗漱,9点一刻上床,听一会故事,9点半务必准时熄灯。 我希望她闭上眼睛就可迅速进入梦乡,然而事实是,我的希望总是落空。女儿往往了无睡意,烙饼一样翻来覆去,兴致勃勃地讲幼儿园晚上吃了什么菜,让我猜猜今天老师发的水果是什么,下午被桌子腿绊倒了一下但是没有哭,画画儿的时候被老师表扬……我不停地偷偷看表,心疼宝贵的时间被浪费,并粗鲁地打断她。我的心思里全是今天时间表上还有哪些事项没有如期完成,并祈祷这个小人儿快些睡着,好让我继续那些没有做完的工作。 然而我加班加点完成的工作却并不令人满意。因为赶时间而草率交出去的稿子被退回,未加思索就提交的策划案遭到驳斥。问题是,假划当时不那么着急,我原本能将它们做好。这让我感到十分沮丧,有一段时间,因为陷入焦虑,我几乎什么也做不下去。但恰恰是这段“空白”。的时间,给了我思考的余地。 从忙乱中抽身出来,冷静地审视,客观地分析,更容易发现问题的症结。我开始学习用平静的心态看待成败,不再逼迫自己,并将视线投放到更辽阔的远方。谁说不是呢?慢下来,原来并没有让我停滞,反而因此获得了提升。 现在的我会在时间允许的范围内尽量慢一些做事,标准不是快,而是好;我还会用整晚的时间耐心地陪伴孩子,不再因为一点小事就大发雷霆。过马路的时候,不会因为赶上红灯而抱怨,我学会从容地等待,用温暖的眼光欣赏城市的风景。 说实话,我还是经常会感到非常的繁忙,但是这样的忙碌让我感到轻松和快乐。因为我已经知道,在什么时候我应该慢下来。 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这是多么正确的选择! 欧美国家的心理医生经常会对那些匆忙工作到疲惫不堪的人说一句话:find your inner tortoise——找到你心中的乌龟。那只乌龟的悠然和闲适大概是存在于每个人的心底里的,只是因为遗忘,渐渐让它走失掉了。 或许,已经是时候把它从某个角落里找出来,带着它一起,悠然地晒晒太阳。 在这本书中,还总结了一些如何让我们的生活由快转慢的小法门。其实我并不擅长指点别人的生活,权当是抛砖引玉,希望每个人都能在眼下这个快节奏、强压力的时代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以优雅的姿态,乐享人生。 感谢北京博士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高磊女士,以及我的朋友胡杨和夏天,正是由于她们的无私帮助,才使此书得以顺利出版。 李爽 2010.6.28 后记 现在,你是否已经开始尝试着放慢脚步,并决心找出隐藏在心灵的某个角落里的那只小龟? 在城市里生活,总是有被步步紧逼的窘迫感,好像只有大步奔跑、不停地奔跑才能驱逐某种恐惧。但结果是,无论我们怎样拼尽全力,怎样超越一个个对手,也还是无法获得心灵的舒展,那种被追逐被逼迫,即将被什么东西攫住的焦虑和不安感如影随形。 这个时候总会想起武侠书里的某个桥段:你越跑,他越追,隐隐地仿佛脚步窸窣行如鬼魅,瞬间又像白袍一闪,月光下树枝花影摇曳,惊起了一群鸟雀。你辗转腾挪、筋疲力尽、涉临崩溃,也还是不能摆脱。这时候,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停下,转身,正面对决。 其实,人生中很多时刻都是这样,一味地“快”并不能解决问题,相反,慢下来,冷静地审时度势,就会有更大的胜算。 当然,在这样一个以超快速度发展着的世界里,我们这些渺小的个体想不被裹挟着奔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要扭转的观念在于:“快”并不是“好”。只有找到自己适合的节奏,才能展现出真正的“好”来。 我自己也是这样,在说服自己,确立了“慢下来”的意识之后,还要遏制住以往长期加速度奔忙带来的惯性,获得一些“慢”的实践。如果你也正是一名“慢速生活”体验者的话,相信你也和我一样感受到了生活的某种质的改变。这是一种好的改变,工作变得轻松有序,更有效率;生活变得丰富而有兴味。这种改变是多么令人欣慰。 慢,归根结底是一种心态。前文中说了很多需要慢慢做的事,也是要通过这样的“慢工细活”来培养自己平和舒展的心境,在任何时候,都能不慌不忙,临危不乱。秉持着这样的心态生活的人,是这个时代中真正值得我们景仰的对象。 人生就是一趟列车,从起点驶向终点。过快的速度让我们看不到沿途的景物,只听到零件叮当作响,呼吸粗重,快要散架似的。这一趟列车,没有回程,何不就让我们慢慢地走? 李 爽 2010.7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快节奏中的慢生活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李爽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朝华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5424609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94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74 |
出版时间 | 2010-08-01 |
首版时间 | 2010-08-01 |
印刷时间 | 2010-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C913.3-49 |
丛书名 | |
印张 | 13.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0 |
宽 | 170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