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导读1:家庭教育重要,家长更重要
如果我问家长一个问题,家庭教育的主体是谁?是孩子还是家长?换个说法,也许大家更明白。在教育中,是一个幸福的家长能够成就一个幸福的孩子,还是有了一个幸福的孩子家长才能幸福?我这样问你就不言自明了吧。所以家庭教育的主体是家长而非孩子。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这样说:“孩子们的性格和才能,归根结底是受到家庭、父母,特别是母亲的影响最深,孩子长大成人以后,社会成了锻炼他们的环境。学校对年轻人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一个人的身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的却是家庭。”放眼全球,我们一起去看看。犹太民族一直以人才辈出闻名于世,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大约有一半是犹太人,而全球犹太人口的数量也只有1500万左右。为什么犹太人会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呢?世界教育专家一致认为,主要原因是犹太人对家庭教育的高度重视。犹太人非常重视儿童教育,他们认同的是:与其说国家的命运掌握在政治家手里,不如说国家的命运掌握在父母手里,推动摇篮的手也是推动世界的手。从这句话中不难看出犹太人是多么重视家庭教育。家长的教育理念、教养态度、育儿方式,更重要的是家长的外在行为表现,对儿童的影响是显著的。这不仅对儿童的学习、行为、情绪等有重要的影响,更对他们的内在态度、价值观和人格形成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
2012年北京市一所中学进行了一项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与学生在校表现之间关系的调查,调查对象是在校的680名学生的家庭。结果发现:家庭教育水平高的家庭,其孩子在校的综合表现为优等的,占总数的95%,基本没有后进生;家庭教育水平低的家庭,85%的孩子在校表现为后进生;而家庭教育水平一般的家庭其孩子在校的表现66%的为中等状态,优等占15%。当然,学校所指的后进生主要表现在:遵守纪律、按时上课、参与学校活动、自我管理、作业按时完成情况、学习.成绩、同伴关系、集体意识等综合考察。家庭教育水平指的是:家长的自我约束、生活态度,对孩子的尊重和鼓励、生活习惯培养、学习养成,与孩子沟通、高级社会情感建立、支持孩子自主等方面。对每一维度进行打分,取最后的平均值,与没有涉及的内容无关。比如有的孩子在体育、音乐、表演等方面很有天赋,但没有作为调查的内容。调查所得数据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家长的重要作用,也反映了家庭教育与孩子的行为表现有直接的相关性。
家庭教育的三个维度是指根本态度、知识、技能方法。在这三个维度中最核心的不是知识,也不是技能方法,而是家长对孩子的根本态度。什么是根本态度呢?有这样一个故事,湖北的一个农民,没上过几天学,却把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都培养成为高才生,而且两个孩子身心健康。这件事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电视台采访他,问他用什么方法来培养孩子时,他腼腆地说:“我的办法跟别人不一样,不是我教育他们,而是他们教我。我小时候家里穷,供不起我读书,要指望我教孩子,那只能是笑话,但如果不管他们,由着他们瞎混,我又不甘心。想来想去,就想了一个办法——他们上学读书时我就跟他们一起学。
P1-3
作为一名心理学工作者,经常接待家长的咨询,在幼儿阶段众多的问题中我总结了一下,相似率最高的是以下几种现象:孩子在幼儿园打了和他一样大的小朋友,当家长批评他时,他并没觉得自己错,觉得自己非常委屈,还说是别人的错;孩子把幼儿园里的玩具带回家,却理直气壮地说玩具是自己的,不是幼儿园的,孩子的态度坚决得甚至让家长都觉得是自己错了;孩子对着墙上画的冰激凌用力啃,还说真甜,等等。咨询中家长觉得非常不解,但从我的角度看却是非常正常不过的事了,为什么呢?当你读完了这本书,真正地了解了孩子,你一样觉得那些都不再是困惑你的问题了。
有的家长问我,自己读了不少的书,参加过不少家庭教育的培训班,也掌握了不少方法,可不知道为什么,当把学到的方法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运用时却没有效果?这个问题很有代表性,是我最想给大家分享的,也是非常有探讨价值的问题。如果教育孩子有万全之策,有标准化的方式,家长何来的焦虑呢?每个家长像考交通规则一样拿到题目背就是了,如果是交通规则考试,你可以通过,但对于教育孩子,即使你背得再熟,等到用时还是一样的效果不佳。这是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都是特别的、独特的,谁敢说世界上有第二个与自己一样的人,有与自己的孩子一样的人吗?不敢吧,不是不敢,是根本没有。也就是说世界上只有一个你、一个我、一个不同于任何人的孩子。既然不同,当然要用不同的方法,如果非要有共性方法的话,那就是尊重每个孩子的不同。
如果你问我,是如何培养自己的儿子的,说实话我还真没有更好的方法,只是对他个性的尊重,对他来到我生命中的一份感恩。为什么这样讲,因为在生我儿子之前我做过一次引产手术,当时怀孕已经近8个月,发现胎儿右枕前脑积水,在医生的劝说下进行了引产。也就是这样的一次经历,我才倍感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不容易。从那一天起,我发誓,无论我生下的孩子如何,我都要去爱他、呵护他,因为我想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孩子。所以对待儿子,我感恩,因为他成全了我做母亲的愿望,也实现了我人生的完整。所以,无论他学什么,不学什么,性格怎样,是否聪明,长得如何,等等,这些都不是问题,我尊重儿子的一切。我知道,即使他有很多不完美,也不是他的过错,而是我的责任。非常幸运的是,儿子快乐、阳光,喜欢音乐,有自己的目标和追求,目前就读于中央音乐学院。
思考了很久提笔写这本书,最想从两个角度来分享孩子的成长。我们知道,家庭教育是个系统工程,一般分六个方面:第一,亲职教育。说白了,就是如何做家长的教育,目前我国似乎还没有统一的课程,孩子的教育是极具个性化的,所以亲职教育非常重要,关乎孩子一生的发展与幸福,当然家庭教育是个性化的,孩子的幸福也是个性化的。第二,子职教育。就是教育孩子如何做孩子,心理学认为:在孩子未成年时期,孩子越小越依赖于家庭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受社会、学校的影响越来越大,但无论如何,家庭是根性的影响。第三,两性教育。对于男孩与女孩如何教育,书中对男孩女孩也有分别的介绍与建议,孩子的性别不同,大脑发育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当然教育的方法也是不尽相同的。第四,夫妻关系。这是家庭和谐的基础和根本,心理学也曾做过家庭关系与孩子学习成绩的研究,结果表明:家庭和谐程度与孩子的学习成绩成正相关。这就说明孩子的行为表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关系的和谐程度。第五,家庭伦理教育。这是社会伦理的基础,我们不去评论小皇上、小公主、小霸王等有什么好坏,但就家庭文化对人的浸透性来讲,孩子的道德建设的根本还是来自家庭的影响。第六,家庭资源管理。我有一位朋友接待了一个从美国来的女孩,跟她自己的女儿一样大,都是14岁,美国小女孩吃完饭就要帮忙洗碗,我这位朋友说什么也不让,觉得人家是客人,但美国小女孩说:她在自己的家里,这是她要负责的。美国小女孩说:她有一个哥哥,哥哥的任务是管理院子里的草坪,浇水、修剪、施肥等都是哥哥做的。让孩子从小知道他们在家里是有责任的,是家里最重要的一员,这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
因为家庭教育内容庞杂,本书中只涉及其中的一部分,主要围绕了解孩子、做好家长这一重要问题进行讨论。因为每个个案不同,家长所用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所以,在这里没有绝对的正确,没有绝对的指导,更没有绝对的方法。只有对孩子成长的探究,有对孩子发展规律的尊重和对生命的敬畏。
本书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1.案例真实,呈现生动
书中分享的案例都是真实的。在动笔之前,我们经历了收集案例、到幼儿园现场教学、阶段性情况反馈、评估对比等环节。为了个案的保密,征得幼儿园和家长的同意后,我们略去了真实姓名。为使个案更生动地呈现出来,在每一个辅导过程中,我们全程录音,把最真实、最生动的瞬间展现给家长朋友。
2.读懂孩子,尊重规律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如果了解了你所面对的对象时,人的焦虑程度就会大大降低。当人在平静的状态下,问题就更容易解决。所以,我们呈现给家长朋友的不是一本教科书,更不是育儿经。我们主要从发展的角度来分享3~6岁孩子的心理发展的变化与规律,让家长真正了解孩子,读懂孩子,尊重孩子的发展。有了了解,才能有真正的教育。
3.理念前瞻,彰显人性
这本书的理念是: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每个孩子都是家长生命中最珍贵的礼物;孩子是家长的老师;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因此,在这里你能感受到对自己的内省、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心理学经常把大自然中品种繁多的植物比喻人的个性,有的孩子的个性像仙人掌,喜欢干燥;有的孩子的个性像竹子,喜欢潮湿;有的孩子像松柏,不择地势……你的孩子的个性像哪种植物不重要,因为这就是他自己,重要的是家长要学会敬畏你对面的生命。
4.专业分享,深入浅出
这本书是写给关注幼儿成长的人们,更是写给家中有幼儿的家长朋友,这里的案例分享是专业的,但你可以没有任何心理学背景和基础,只要你有一颗爱孩子的心就足以领略其中。为了使分享更能有共鸣,我们把所有专业化的内容进行了通俗化,呈现方式简洁、直接、口语化,避免了专业术语的出现,使家长朋友读起来更加通畅。
5.个案典型,代表性强
在我们收集到的案例中,有一部分是属于需要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的,在这本书里,我们不涉及。这里我们主要针对家长常见的,孩子在成长中的认知、行为问题进行分享。我们选择的个案都有足够的代表性和典型性。也许个案中问题与你的问题不完全一致,但有可能是同一类型的问题。你同样可以借鉴。
家长朋友,感恩你能看到这本书,如果这本书中的一句话能对你有所启发,我已经非常感恩,如果你能在其中学到更多,我就更要说感恩,我们最感恩的还是我们对面的生命——孩子,没有他们便没有这一切。
三至六岁是人生的第一个叛逆期,在这一阶段,很多家长反映无法很好地处理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孩子总是不听话,不知道如何去引导,所以就导致孩子的叛逆期不仅孩子在经历改变,家长也被这一改变“折腾”的烦恼不已,不知所措。谷金玉著的《幼儿园孩子的小青春期》针对三至六岁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结合相关的心理学知识以及大量的案例,用案例去感染家长,用案例去引导家长,将心理学的常识融入案例中,让家长真正了解孩子,与孩子一起成长。
谷金玉著的《幼儿园孩子的小青春期》呈现给读者的不是一本教科书,更不是育儿经,主要是从发展的角度来分享3至6岁孩子的心理发展的变化与规律,让家长真正了解孩子,读懂孩子,尊重孩子的发展。
这本书的理念是: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每个孩子都是家长生命中最珍贵的礼物,孩子是家长的老师,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因此,在本书中,读者能感受到对自己的自省、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
本书主要针对家长常见的,孩子在成长中的认知、行为问题进行分享,选择的个案都有足够的代表性和典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