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你不必向这个世界证明什么
内容
编辑推荐

每个人的归宿,都是他的内心。

你不必向这个世界证明什么,

不必相信“今天你对我爱答不理,明天我让你高攀不起”的暗黑鸡汤。

人生不是证明题。

你想为之做出证明的女孩,等你成功时早已嫁作人妇,

你想为之做出证明的对手,等你成功时早已相忘江湖,

唯一可以把握的,便是信此良知,毫不动摇地去做。

本书为吕峥的作品——《你不必向这个世界证明什么》。

内容推荐

你不必向这个世界证明什么,吕峥坚信人生不是一道证明题。

人,终其一生都生活在求不得的痛苦之中。欲望激发了向上攀爬的动力,却也限制和折磨着我们,让我们被房子拴住脚步,被网红抓住眼球。置身于这个纷乱的时代,每一个努力追寻意义价值的个体,究竟当如何与这个世界相处,找寻自己的位置,妥放自己的人生。

你不必向这个世界证明什么告诉我们,任何人都没有资格充当别人的上帝,也没有资格控制别人。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人有权支配你,那就是你自己;只有一个人能主导你的人生,那就是你自己。

因此,你不必向这个世界证明什么,不必相信“今天你对我爱答不理,明天我让你高攀不起”的暗黑鸡汤。人生不是证明题,你想为之做出证明的女孩,等你成功时早已嫁作人妇;你想为之做出证明的对手,等你成功时早已相忘江湖或相逢一笑。唯一可以把握的,便是信此良知,毫不动摇地去做。

本书为吕峥的作品——《你不必向这个世界证明什么》。

目录

第一章 见自己

 每个人的归宿,都是他的内心

 成功,就是按自己的意思过一生

 人生就是装装样子吗?

 人为什么会恐惧自由

 一切心法

 凛冬将至,磨砖作镜

 人是不是多余的?

 当我谈王阳明时,其实我在谈去私欲

 被误读的“知行合一”

 欲望是把双刃剑

第二章 见天地

 信息简史:我与十方世界

 人类文明的所有价值,在于人相信他有自由意志

 人就是人,人不是流量

 知行合一是检验互联网思维的唯一标准

 网红时代与消费主义

 当自由市场上的面包不好吃了

 黑手党风云

 海森堡与波尔的历史公案

 为什么国营企业在晚清办不下去了

第三章 见众生

 力与命相持:第一公民梁启超

 卡夫卡的眼泪

 列夫·托尔斯泰之死

 不死的中国人

 汪生苦短,及时行乐

 互联网创业大潮里的一朵浪花

 极权诱惑:袁世凯的独裁之路

 新文化运动的“闯将”刘半农

试读章节

我用两年时间完成了一部关于王阳明的电视剧剧本,40集,共计60万字。当敲下最后一个句号时,望着落日余晖轻柔地打在中央公园的树冠上,思绪不禁飞回到九年前的一个冬夜。

那天晚上,我和初恋在传媒大学东门内的咖啡厅看《英国病人》。寒假将至,校园里空空荡荡,喝咖啡的人都走光了。我有些困,躺在她腿上休息,听着电脑里传来的低吟浅唱,恍如隔世。

这时,心里蓦然出现一个声音:我不想和她结婚!

或问:不想结婚你谈什么恋爱?

因为乍见之欢。

所以时间长了就腻了?渣男!

渣不渣,我也不清楚。只知造化弄人,当初确立关系不到一周,就遇见一个播音系的小师妹,相互喜欢,想在一起。但觉得刚向初恋表白没几天就对她说我爱的其实另有其人,这种行为很渣,这种话难以启齿,于是忍痛疏远了那个师妹。

那天夜里在咖啡厅,我难过极了。当你知道一段感情走到了尽头,却不得不装作若无其事,等待时机摊牌——那种看着对方蒙在鼓里,一脸昔在今在永在的感觉,令人心塞。

前段时间去杭州的一个企业演讲,念及此事,问在场的人:如果你遇见从未来穿越回来的自己,被告知正在进行的恋爱将会无疾而终,于某年某月某日。你将作何选择?是否继续这段美丽的错误?

很多年后我才明白,良知会告诉你答案,它无关道德戒律,只关乎你内心深处最真实的价值判断。王阳明相信人的本能和直觉,相信基于人性做出的选择是普世和向善的。好比宪法信任陪审团,上帝保佑基督徒。

良知不学而能,就像所有人都知道从五楼跳下去会摔死。然而二十多年前,一个男孩在成空干休所的五楼沿着窗外不足一掌宽的房檐从次卧凌空横移到主卧,只为翻窗而入,拿到被父母锁在屋子里的关键道具小霸王学(you)习(xi)机一台;十多年前,青城山脚的军训基地,几名苦了两周的高中生相约在夜里熄灯后偷偷到附近的山丘上举行篝火晚会。一个男生听说他喜欢的女孩想要狗尾巴草编花环,便和同伴去远处采摘。往回走时,山径狭窄,他一脚踩空,滑了下去。幸好同伴机智,死死地拉住他的胳膊,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男孩的家长和男生的意中人均不知情,两件事成了永恒的秘密。只是漏夜思之,隐隐有些后怕——如果死神的脚步再近一点,可能早就消失了。

少年与成人的世界彼此遥望,冷眼观照,中间隔着一道鸿沟天堑,就像摩西分开红海,无可逾越。

童年和青春之所以美丽,大约因为我们身边都曾有过一个奋不顾身的闰土。他机智勇敢,潇洒自如,天底下没有他干不了的事。可惜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脸上布满了柴米油盐刻下的烙印,他的灵性也被商品经济的洪流冲刷得一干二净,远离了知行合一,只剩下圆滑的乡愿与精巧的算计。

似乎最好的结局也只是拖着疲惫的残躯,对光怪陆离的世界不发一言,宛若死去的阿郎(《少年阿郎》)与废掉的何勇。

可你是何勇啊!你是在红磡体育馆如仙附体,物我两忘,用“魔音”炸裂全场的摇滚之神,你怎么可以用空洞的眼神和麻木的表情向整整一代的理想主义者宣布解散?

生活的残忍之处在于,当七月想像安生一样绽放生命的烟火时,安生已经安顿下来,准备相夫教子了(《七月与安生》)。于是,重返故乡的鲁迅看到了那个灵魂被抽空的闰土。

其实,关于人生的奥秘,杨德昌已在《一一》中道尽了。

P43-45

序言

人生永远追着幻光

三十岁的我,一度陷入对人性的怀疑之中。

好多人一过而立之年,灵魂就一点一点被蛀空,变得恐惧和驯服起来。历史上有很多活得纵横捭阖、汪洋恣睢的先贤,他们有的年纪轻轻便创造了灿烂的成果,写下了辉煌的篇章。而被消费主义异化的我们却在随波逐流中,浪费掉了宝贵的生命。

很多人通过一本关于王阳明的书认识我,向我求解。虽然这些年我受邀在北京、广州、台北、洛阳、开封、抚州、余姚等地的高校与企业讲授心学,但论人生经验,我并不比我的听众和读者更丰富。

阳明心学很简单,就是凭着良知去视、听、言、动,不必再安插什么玄妙的理论。它的基础是“诚意”,就是真诚地对待自己的良知,不要自我欺骗。

看上去无甚高论,王阳明却说是“百死千回中得来”的。大家都知道“龙场悟道”的故事,用“信仰崩溃,只欠一死”来形容当时的王阳明,并不夸张。

我们在书和电影里看别人的故事觉得很励志,但生活中,痛苦并不会成就一个人。痛苦就是痛苦,大部分时候毫无意义,甚至会摧毁一个人。你阳光明媚充满热情,为世界和平、民主自由、男女平等在网上大声疾呼,只因为你没有被生活怼过。有的人被命运教育过一次,就要靠嗑药来寻找生活的意义了。

现实世界不是文艺作品,很少有人能从打击中完好无损地站起来。他们要么用恶和狡猾来对抗世界,要么选择“乡愿”,要么干脆沉默。真正能从痛苦中涅槃成圣的,屈指可数。破碎的灵魂就算全部拼回来,也不完整了,得不到救赎,宛如余华笔下的《活着》,就是活着。

曹雪芹看透了痛楚才是人生的真相,所以写下“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的《红楼梦》,字里行间都是幻灭,绝不教你热爱生活,只是告诉世人,那些权力、财富和爱情全是空的,恍恍惚惚,如梦似幻,一触即破。

世间万物,好便是了。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然而放下和看穿谈何容易?机关算尽才是人生常态。明知是空,依旧妄执,一定要撞得粉身碎骨才肯散场。所以有情皆孽,每个人的一生都被欲望牵着走,在苦海里翻滚挣扎。

人被构造出来是为了给基因服务的,而不是相反。哪怕清楚地知道体重直线上升存在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脏病的风险,还是无法抗拒甜食的诱惑,这是基因主人布下的陷阱,让你拼命储存能量繁衍后代,确保它自己可以复制和延续下去。

大自然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完成了交配使命的动物自动死去,给后代腾挪空间与资源。只有人类创造了科学、艺术和爱情,填补了造人之余的漫漫人生。但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一切心理和行为的动力都是力比多,即性欲,而这也是爱情的本质和创造力的源泉。  所以,明星前赴后继地出轨——这个时代看上去礼崩乐坏,兵荒马乱,其实不是人性沦丧了。人。眭自古如此,人是基因的奴隶。全部形而上学的胡扯,都抵不过一句“身体很诚实”。

从这个角度看,人类追求永生不死是徒劳的。因为人的观念同人的身体一样,并没有永存的价值,扬弃是必要的,也是人类作为一个物种适应环境变化的必由之路。

但这种扬弃和个体的生存欲望之间又存在着矛盾,于是只好交给“死亡”来强制解决,抛弃无用的记忆,传承精华的知识。毕竟,陈旧的意识会阻碍人类发展进步。

这么说好像很残酷,但正如马克·吐温所言:“让我们陷入困境的,不是无知,而是真相不是我们以为的那样。”

人往往把自己看得很大,可想一想三百万年的人类历史,多少爱恨情仇,生离死别,对这个世界而言又有什么意义?一切都化作黄土,随风而散;再想一想脚下的大地,埋葬了多少嬉戏的恐龙,深思的古人,我们又何曾感受到他们的存在?

人类算什么?太阳系算什么?一切又都算什么?最后不过是一颗颗游离的粒子,什么也没有。这个世界多你不多,少我不少。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

命运之轮碾过她的身体,编织着不可预知也无法改变的命运。千代子不停地追寻,不停地落空,最后已经和爱情无关了。她心里清楚,画家或许早在几十年前就被捕遇害了,甚至根本没有实实在在地存在过,只是一个不可触碰的幻影。

其实,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如此。谁也不知道自己为何出生,但从你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就踏上了追逐幻光的道路。那个命运纺车旁的老婆婆,就是生命终点的千代子。她不断地出现,暗示了千代子矛盾的心情。

她爱着自己一直追寻的幻象,即使所爱已成泡影也在所不惜。然而,她又为此消耗了太多的年华,代价高昂到要爱恨交加地扪心自问:这一切到底值得吗?

所有的理想主义者或多或少都问过自己同样的问题。临终的干代子给出了她的答案:即使毫无意义,还是要追。因为她真正爱的,其实是那个奔跑着的自己。

真实绚丽,无所畏惧。

这个世界上有无数种价值观,其实归根结底只有两种:王道和霸道。或者说,人性和兽性。

《一代宗师》里,叶问说:“我见过了高山,才发现最难过的原来是生活。”绝世高手,也逃不过一日三餐;理想再远,还得老老实实吃饭。于是,在庸常的现实日复一日的打磨下,大部分人都成了基因的载具,欲望的奴婢。  事实上,我们都是兽性的产物。远古时期,智人将尼安德特人屠戮殆尽。为了生存,人类内部也自相残杀,活下来的都是人性最少的那一拨。故《三体》有言: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兽性,失去一切。

我也一直在两种价值观之间摇摆,直到去了中东,看见凯撒利亚的遗址被地中海上吹来的风腐蚀,佩特拉古城与红褐色的岩石峡谷融为一体,而耶路撒冷哭墙前的犹太人依然吟诵着千年未变的教义,虔诚到五体投地热泪盈眶。于是,在经历了九百九十九次黑暗之后,第一千次我选择相信光明。因为毛姆说过,在这个冷漠的世界上,无法躲避的邪恶始终包围着我们,从摇篮直到坟墓。对此,善虽然算不上是什么挑战或者回应,但却是我们自身独立的一种证明。它是幽默感对命运悲剧性和荒诞性所作出的反驳。

仅以这本随笔集,与诸君共勉,给自己三十年的人生做个小结。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你不必向这个世界证明什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吕峥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6814260
开本 32开
页数 24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0
出版时间 2017-07-01
首版时间 2017-07-01
印刷时间 2017-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0.352
CIP核字 2017090972
中图分类号 B848.4-49
丛书名
印张 8.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9
145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22:1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