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大家小书:鸭池十讲(增订本)(平)
内容
内容简介
《鸭池十讲》,是一代文化大师罗庸生前发表的独一一本小册子,包括他抗战期间在昆明的演讲稿和其他文章十篇。这本小书谈儒,谈诗,谈士,娓娓道来,体现了一种诗化的讲述风格。这次收入大家小书是根据初版和原刊仔细校勘的,同时增订了十篇新文章,多是指点后学修养次第,对读书和诗歌的论述尤其详尽有味。
作者简介

罗庸(1900—1950),西南联大的标志性人物,西南联大校歌歌词的作者、西南联大纪念碑的书写者,西南联大中文系的系主任。字膺中、号习坎,蒙古族,原籍江苏江都、出生于北京,扬州八怪之一“两峰山人”罗聘的后人。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1924年毕业后,在教育部任职(与鲁迅同事),同时在北大、北师大等学校兼课。1927年秋应鲁迅之邀,到立中山大学任教;1931年任浙江大学任教;1932年回北京大学任教,抗日期间随校南迁,曾任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主任。联大宣布解散后留在昆明师范学院;1949年赴重庆,到梁漱溟创办的勉仁文学院任教。1950年病逝于北碚。

他生前仅仅留下《陈子昂年谱》《鸭池十讲》,以及未整理出版的《习坎庸言》。近年,郑临川记录、徐希平整理了《罗庸西南联大授课录》;杜志勇辑录了《中国文学史导论》。

目录

前记

一 我与《论语》

二 儒家的根本精神

三 论为己之学

四 感与思

五 国文教学与人格陶冶

六 诗人

七 思无邪

八 诗的境界

九 少陵诗论

十 欣遇

附 录

论读专书

美育与宗教

感觉与意境

论诗书简(五则)

读《文心雕龙》

我的中学国文老师

精彩书摘

我的中学国文老师[ 本文原刊《国文月刊》第34期,1945年4月出版。]

  民国二年的寒假里,我考进了京师公立第二中学校。

  当时北京一共有四个公立中学,直属于京师学务局,学务局本来是清代八旗学务公所的化身,四个公立中学也大半是八旗官学的改组。第二中学在东城史家胡同,其前身便是左翼八旗官学。

  民国初年的学制定为中学四年,一律冬季始业。辛亥革命后,这新改组的京师公立第二中学校还保留着左翼八旗官学的旧生三班,所以民国元年入学的新生便称为第四班,我们这一班数下来就是第六班了。这时学校一律是单级制,所以我初入学的这一年,校中共有学生四班,即第三班至第六班。

  甲午战败以后,清廷派了大批学生到日本去留学,我们的校长文冠英先生便是那时候的早稻田大学师范科毕业生,所以校中的教师大半是日本留学生;只有国文教师不是留学生,但都是在前清有功名的。

  这时校中有三位国文老师,教第三班和第四班的是伊鉴湖先生,教第五班的是景月岩先生,教我们这一班的是王璞如先生。伊老师名人镜,京兆武清县人,前清拔贡,是一位老名士。王老师名毓华,京兆宝坻县人,前清举人。这两位是全校国文中心,喜好国文的学生,都以能受教于这两位老师为荣幸,而我们这一班恰好遇到了王老师。

  小学生在初升学的时候,对于学校和教师大率有一种新奇和仰望的心情,尤其对于素所喜爱的功课,其注意尤为深切。我一向是喜欢国文的,所以刚一入校,便以渴望的心情期待这位新的国文老师。

  第一周的国文钟点到了,铃声才住,讲堂外慢慢的走进来王老师。值日生喊“一”,大家立起来。王老师踱上讲台,向大家微微一鞠躬,随手把夹在胁下的讲义放在桌上。值日生喊“二”,大家坐下,值日生赶着向每人的座位上发讲义,王老师背着手在讲台上左右的踱着,目光轮转注视着每一个学生。

  王老师这时年约四十五六,身量不高,肩背微驼,瘦长的脸上突出两个高颧骨和一个大鼻子,浓眉大眼,奕奕有神。后面的头顶业已全秃,推光的两鬓也已斑白。穿一件半旧灰布皮袍,整洁而朴素。就在这没有开口的一两分钟之内,同学们不约而同的被他的气象慑服了。不由得从心里赞叹一句:“这才真是我们的老师!”

  那是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简易、率真、崇高、严肃、凝重、亲切、安和、慈祥,这许多印象在面前构成了一座苍山,一窗春日,一池清水,一味醍醐。就是平常最调皮的学生,这时也不由得欠心定气,静默无哗,讲堂里立刻换了一番景象。

  这一课讲的是范祎《与人论学文之法书》,王老师操着本色的宝坻土音,声如洪钟,语言缓慢而沉着有力。读本文时抑扬顿挫,一字不苟,尤其是语势的转折,虚字的照应,经他一念,整篇文章就像一个人在面前说话一般,不待解释,已经大部分明白了。他只略略注释几个难字,黑板上写字极少,题外的话也极少。他写的一笔好苏字,在黑板上也一笔不苟,似乎是“就石书丹”一样;也是真的,下课后谁也舍不得拭去黑板上那寥寥的几个字。

  一堂上过,同学们都好像打了强心针,个个精神焕发,谁都预备把国文念好。尤其是我们几个喜欢国文的同学,竟有“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逢”之感。

  第一次的作文题出的是“国奢示之以俭论”,这在那时代并不算太深,因为学生中读过《礼记》《左传》的大有人在。批改后发卷的时候,又给了我们一个新的印象,文卷上照例是不批分数的,但王老师却按分数的高下把试卷排出先后,最先发还的三本课卷说明叫全班传观。写中佳句用密圈,命意好的地方用密点,圈点都是像刻书那样整齐。末尾照例有几句尾批,如“笔有庐锤,词无枝叶”,或“语虽妥适,迹近敷衍”之类。浓浓的墨,衬着那一笔苏字,使得你不好意思再来拿潦草的书法塞责交卷,于是大家又都努力练习起写字来。

  就是这样一口气上完三个学年,王老师用的是林纾选《中学国文读本》,商务版,线装。第一册是清文,以下明元宋唐倒溯上去,最后是《战国策》和晚周诸子。选文的主体自然是归、方、姚、曾和唐宋八家,但王老师再选时却又有他的一番斟酌。所以三年中虽然念了许多家的文章,竟如只念一家一样,风格意境,造句谋篇,都属于一派,一点也不凌杂。这样,无形中引起了大家读专集的兴味,我们几个喜好国文的人便相约各人读一部专集。我选的是韩昌黎,三年中把一部韩文大半背熟,作文因此长进了不少。但这些王老师是不管的,他只是按部就班的讲他的文章,出他的作文题,讲了又作,作了又讲。也不叫学生背书或默写,也不测验,也不考书。

  旧式的国文教师如果是科举出身或书启师爷改行的,大半带一点八股味或八行味,这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很坏的。但王老师却没有这些气味。他只是古文家而兼有理学修养,却也不标榜桐城、阳湖。

  王老师对于文字训诂考据的一套学问无疑是很差的,但绝不因此影响到学生的信仰,当时的中学课程到第三年要加授文字源流,这一年便在国文课中每周加一小时,仍由王老师担任,课本用的是商务共和国教科书《文字源流》。仅仅上了一两堂,大家便觉得这门学问实在非王老师之所长,徒自让他费力,便要求停讲,结果是改请伊老师每周讲一小时他自己编的《国文字母类编》。

  这事在我们班上不能不算是一个奇迹,因为我们这一班是相当难对付的,常常会质问教师。假如换一位别的教师那恐怕只有辞职走路之一法,但在王老师则大家只觉得“此课不必有,而此师不可无”,人格的感化力显然是超过一切的,王老师便是最好的实证。

  文学的功用本在陶冶性情,最低的限度也应该知能并重。现在有些位中学国文教师似乎只在灌输文学知识,甚至不惜以村言俚语取媚于学生,作文技术的训练尚且不注意,“身教”更淡不上了。行与学离,学与文离,师弟相渎,教学交弊,天下所痛之事无有过于此者!在这里,我想,我们的王老师实在是最好的模范。

  教学的目的在成就学生,不在表现教师。有些位国文教师似乎只为发挥自己,“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学生既不能实际受益,教师的表现也落了空虚,这实在是很不聪明的办法。在这里,我们的伊老师是可以为戒的。

  近三十年来中学国文教材一贯的毛病是“杂”,姑无论学生不能讲清背熟,就是能讲能背也没有多大效用。但看每年大学招生的国文卷,几乎没有一篇略具风格的,就因为中学六年中没有一贯的涵泳。我以为:固然不必像我们王老师那样专讲古文,但能选讲一家之文连读二三十篇不换家数,也就是以培植下一种风格,学字尚不可每天换帖,学国文反到可以一日三迁,此所谓知二五不知一十者也。其根源都在吃了灌输知识的亏,如能以训练技能为标准,自然会深深地感觉到杂的弊害的。

  近年讲文的方法也是吃了灌输知识的亏,什么作者介绍,文体说明,就占了大部分时间,到了讲本文时,教师与学生的精神已经是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了。此无异于叶公好龙,博士买驴,实在是本末倒置。我最爱谢上蔡称赞程明道的话,他说:“明道先生善言诗,他又浑不曾章解句释,但优游玩味,吟哦上下,便使人有得处。”又说:“伯淳尝谈诗,并不下一字训诂,有时只转却一两字,点掇地念过,便教人省悟。”我每读此言,便想到我们的王老师,以为颇有明道之风,尤其足以医近人买椟还珠之病。但这不是容易事,必须教师自已真能熟读深味,粹然有得,才作得来。否则即使预备得再充分,也不过多给了学生一些笔记的材料,到了“白战不许持寸铁”的时候,依然是一筹莫展的。

  跟了这买椟还珠的毛病来的是大量的写黑板,有些教师似乎以能使学生抄黑板为得意,不知假令移黑板上的字为讲义则他在讲堂上还能作点什么。我们的王老师是不大写黑板的,但同学们未尝感到空虚,反到以为那些是材料应该自己翻书的,不应耗费上课的时间。倒是王老师的念文章,是非实地领略不可的,这里又令我想到上蔡称赞明道的话:“古人所以贵亲炙之也。”

  命题作文也是一套专门学问,不然会弄得笑话百出,一方面也戕贼了学生。我们的伊老师曾经出过“戴凭元旦说经坐重席论”,他以为学生都是读过两汉书的,那一次作文的结果如何我不知道。但有一次某种国家考试出过一个国文题,是“上天下泽履君子以辩上下定民志论”。原题并无标点,有一位考生是念过法律的,他把题目读作“上天下泽履君子,以‘辩上下定民志’论”。于是按照“于公共场所无故鸣枪,以妨害治安论”作了一大篇。五四以来,连我们王老师的那种“国奢示之以俭论”都少见了,这却是一个好现象,但近来似乎有点复古的倾向,据说某地的中学会考出过一个荀子的题,几乎全场交白卷。我以为荀子题不是不可以出,但必须学生念过荀子,正如一个士兵不是不可以上火线,但必须吃饱了饭一样。否则便是“不教而诛”,那是一桩无比的惨剧。

  批改作文也是一套专门的学问,善改文者必须有点铁成金的手段,决不损伤原文,所以有时改一篇比作一篇尤难。有些教师改文并不顾及原作,只是添加一两段自己的话;有些人又却懒得改,只是胡乱圈圈点点,加一个“清顺”或“明通”的批。这种批改对学生毫无益处,久而久之,学生对于发下来的文卷,视如无物,只不过换取分数了事。作文的功用,到此已等于零了。我们的王老师真是善于改文,有时只增减一两个字便风神顿异;但这也不是容易事,必须教师自己的文章作得好,才能得心应手,勉强是作不来的。改卷的书法对学生的影响也很大,假如教师的字写得工整匀齐,学生先不敢存一个轻视的心,对于改笔,必需注意,否则潦草模糊,学生知道教师无诚意,自然轻师废学,不求进益,结果必致两败俱伤。程子说:“某写字时甚敬,非是要字好,即此便是学。”我们的王老师是做到“敬”之一字的了。

  成绩的观摩对于学生的向上心是有很大的帮助的,青年率皆好胜,观摩成绩是最好的鼓励方法。我以为,我们王老师按次第发卷和传观佳卷的办法是可以采取的,这样可以使优者励而劣者勤,我们那时同班的同学便是受益的一群。

  总括一句话,凡事必无幸致,要学生好必须教师自己好,尤其是国文课,真是“诚之不可掩如此夫”的。教师如能反躬自责,充实光大,则无形中“身教”的收获,必较“言教”为多,不必空谈教学法,而教学法自有水到渠成之妙。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岁华如箭,当年一个刚刚十四岁的小学生,转眼已是昔年王老师的年纪了。蹉跎老大,所学无成,寒雨秋宵,家出万里,追述往事,对此存殁殊途的两位老师,不禁无限的慕恋之怀。

  ……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大家小书:鸭池十讲(增订本)(平)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中)罗庸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0122251
开本
页数
版次
装订
字数
出版时间 2016-10-01
首版时间
印刷时间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丛书名
印张
印次
出版地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6:2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