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不笑烟花只笑禅--李叔同的人生感悟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本人生感悟书籍,由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高僧、艺术家、音乐家、书画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弘一法师所作。书本内容从人生智慧、处世态度、做人修养、平和心态、艺术创新、佛法领悟和名人回忆这七个方面展开阐述。

内容推荐

本书将和我们一起,带着轻松、愉悦和崇敬的心情,走近弘一大师李叔同“悲欣交集”的一生。他阅尽繁华盛宴聚散如梦,饱览悲欢往事转眼成空。短暂的欢乐,常常让人来不及享受就匆匆消失,恍惚犹如过眼烟云。于是,他将目光转向宗教。转向佛祖拈花时伽叶的微笑。他明白了,原来这一笑,便是整个世界!

目录

一、人生智慧:把修行和生活密切结合起来

 专注于享受生命本身才是人生最大的意义

 一代高僧与众不同的生活习惯

 朱华易消歇,青春不再来

 重视音乐审美对人的心性的怡养

 把修行和生活密切结合起来

 回归本色,审视自我

 适可而止,少欲知足

 放宽眼界,以多生多劫的努力与发心去广积福德 

 在有生之年不能虚度光阴 

 珍惜大好的学习机会,精进图强

二、处世态度:以“众生皆仙”的态度去包容别人

 广泛交往,促使人生追求不断升华

 无情未必真豪杰

 对学生实行人格感化的教育

 待人“诚于中,形于外” 

 如慈父般地对待学生

 得饶人处且饶人

 以慈悲心为出发点开导别人

 以“不言之教”的方式去与人交往

 以“众生皆仙”的态度去包容别人

 面对人生的过程,最正确的态度就是学会“忍辱”

 闻谤不辩,宠辱不惊

 处难处之人要有知而无言 

 人生在世,多行救济事

 吃得小亏,则不至于吃大亏

 勿争强斗胜,忌步步占先 

 以学佛者的态度来思考,按禅的方式解决问题

 救苦救难,远胜过个人声名

三、做人修养:以人世之态度做事,以出世之态度做人

 以虚养心,以德养身

 注重学生道德质量修养的培养

 言传身教,启迪学生的心灵

 谦虚为人,低调处世

 浪子回头,善于自我反省

 闭门思过,依教观心

 每做一种人,都做得十分像样

 奉行情真意诚的贤德孝心

 对微细之物也认真持守“盗戒” 

 注重心口如一、言行一致

 将俭朴的品行落实于平凡的生活当中

 以入世之态度做事,以出世之态度做人

 念佛不忘救国救民

四、平和心态: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

 相由心生,做人要心态平和

 咸有咸的滋味,淡有淡的滋味

 常怀一颗宁静致远之心

 妄想能消灭,安身处处同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有嗔恚即不能断烦恼

 心想事成未必是幸事

 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

 花繁柳密处拨得开,风狂雨骤时立得定

 除一句“阿弥陀佛”外,把身心世界全体放下

五、艺术创新:追求真善美,太胆创新

 生命不在长短,只要活得有意义

 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要把自己的知识和义理传授给世人

 力主创新,反对一味模仿

 在艺术教育方面大胆改革和创新

 清静似水、恬淡自如的书法造诣

 我国现代美术启蒙教育的先驱者

 率先倡导、积极推广学堂乐歌

 主张量力持戒,编绘《护生画集》 

六、佛法领悟:“出世间”是要我们进一步能做到人上之人

 需求越少,得到的自由就会越多

 对佛法的深刻理解和领悟

 初进佛门先求授三皈

 如何理解“人生是苦”

 “出世间”是要我们进一步能做到人上之人

 佛门未必清静,学佛未必“出家” 

 学佛的人不一定要“吃素” 

 青年佛徒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了解“礼佛”的真正意义,不可抽签、问卜

 学佛人当执著,要不停地修行

 弘一大师念佛的思想和方法

 研究华严,修持净土,弘扬律宗

 虔诚信仰,深心追随地藏菩萨

 慈悲仁心,普爱众生

七、名人回忆:以出世的精神,做人世的事业的弘一大师

 《法味》·丰子恺

 《亲近弘一大师学律和办学的因缘》·瑞今

 《弘一大师遗墨的保存及其生活回忆》·刘质平

 《弘一大师之出家》·夏丐尊

 《我对于弘一大师的怀念》·巨赞

 《以出世的精神,做人世的事业》·朱光潜

 《弘一大师书画金石音乐展弁言》·赵朴初

附录:弘一大师大事年表

试读章节

专注于享受生命本身才是人生最大的意义

公元1880年,清光绪六年庚辰,李叔同诞生于天津河东地藏庵前一进士府宅中,幼名蹊,人天津县学而名文涛。父李世珍,字筱楼(一字小楼),道光举人,同治进士,官吏部主事。叔同生时,其父已68岁,生母王太夫人才19岁。无论在俗时和出家后,弘一对生母一直是眷眷不忘的。

李叔同的父亲以进士身入仕途,又在天津成功地经营盐业,还是沽上有名的钱庄银行家,终于成为家资巨富的名门望族。生于豪门巨室的李叔同,其实有难言的隐痛,他一生都很少提及早年的生活详情。不可避免而言及,出家后的弘一以佛徒之身,只说些与佛因缘有关的诸事。但他曾对最亲近的学生之一的丰子恺说过自己有许多母亲。丰子恺还知道他的生母是乃父的第五位姨太太。可见他生于一个妻妾成群的封建大家庭。然而尽管妻妾众多,李府却男丁稀少。叔同出生前,李家曾有二男。其长兄文锦,比叔同年长近五十岁,早已夭折;仲兄文熙,长叔同长十二岁,先天赢弱,有谓恐亦不寿,乃父因纳叔同生母王太夫人。所以,李叔同虽是庶出,却是李筱楼晚年得子,李氏香烟见旺,自是宠爱有加。李叔同母子一方面因此备受家主宠爱;另一方面也难免受到其他各房妻妾和家族成员的妒忌与冷眼,这是这类封建大家庭中的常情。大概因此,李叔同曾说:“我的母亲——生母很苦!”这种难堪的尴尬处境是母子同受的。

李叔同五岁时,他的父亲去世,庇护一失,处境更难,这是无疑的。但作为仅有的二男之一,或循惯例,或遵遗嘱,家产的分配,在他们母子名下的当不在少数,据说有三十万以上银圆。这样,这对小儿寡母便在优裕的经济条件和难堪的人情氛围中度日。

父亲去世后,处境难堪的寡母更迫切盼望弱子快长大,早日成才,以其所知教导年幼的李叔同诵读名诗格言,后又由仲兄教他读《百孝图》等启蒙读物。不满十岁,李叔同朗读《文选》,已能朗朗成诵,听人念《大悲咒》、《往生咒》,也能默记朗诵,显得非常聪颖。于是,母亲让他正式拜师受业,跟随常云庄先生读书。

12岁起,他略习训诂,读《尔雅》,尤其喜欢《说文解字》;仿写篆字,临习《石鼓文》特别有兴味。他也摹写过文征明的小楷,但更倾心的乃是篆书,多年不废。由篆书的学习,李叔同又旁及于篆刻。17岁时,跟随天津名士赵幼梅(元礼)作词的同时,又跟随唐敬严(静岩)学习篆书和篆刻。这十多年内,李叔同接受了儒学色彩很浓的传统教育。为继承光大“进士第”门楣,他也很热衷于科举功名,手抄山西浑源恒麓书院教谕思齐对诸生的《临别赠言》,奉为读书圭臬和言行准则,并在光绪二十三年、二十四年之际以童生应天津县试,后又在光绪二十八年赴河南、浙江乡试,皆未中试。

他早年所学的东西,似乎文艺一类更吸引了他。《史汉精华录》、《左传》之外,他喜欢读唐五代诗词,爱安适自得的王摩诘诗。所以早年之学,并未把李叔同培养成埋首八股时文的举子,也不是钻研经史、考究训诂义理的学者,独特的境遇和禀性,倒成就了一位感情型的才子和艺术家的胚胎。

应该指出的是,晚清时京津一带的富家豪门子弟大多能吟几句诗词,作几笔书画,刻几方印章,票几句京戏,这是一种熏染很广的风尚。不过李叔同凡事都抱过人的认真态度,所以,他并不停留于游戏而已。

少年李叔同由于境遇遭际的特殊,心灵是颇受压抑乃至创伤的。那位对他督教甚严的仲兄,口授格言,却“待人接物,其礼貌辄随人之贵贱而异”。这正是世之常情。身受难堪的幼小的叔同对这种势利世风“心殊不平,遂反其兄之道而行之,遇贫贱者敬之,富贵者轻之。性更喜畜猫,而不平之心时亦更趋偏激,往往敬猫如敬人,见人或反不敬,人有目师为疯癫者”。甚至后来留学日本时发家电专问猫之安否,未尝不是故以极端行为反抗世风势利。

童年和少年时代是人一生人生观和人格基调的孕育期,李叔同早年的特殊生活际遇铸成了他特殊的人格脾性,那就是同情弱小者,以及对现实世界的不平、不满和反抗心态。所以,他常有拗违世情的举动,日后他突然出家为僧,似乎也有这种性格上的因素在起一定的作用。总之,早年的生活经历,以及所受的心灵创伤,是影响了李叔同一生的。“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这是他少年习作中的断句。诗句做法的稚嫩与所见心境的悲凉老苍形成多大的反差!诗为心声,这寥寥十四字是理解李叔同一生行迹的重要线索。

世事万物变化无常,荣华富贵并不能久长。由盛而衰,由繁华到凄冷,这种情况历代都有。

《桃花扇传奇》里的《哀江南》中说:“俺曾见金陵玉阙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见他,起朱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不信这舆图换桥……诌一套哀江南,放悲歌,唱到老。”这一段弹词和以上所说的一样。

当世局发生变化,无论怎样的豪门权贵,转眼之间都家破人亡。当人在有权有势的时候,只知道靠自己的权力,以利刃武力去制伏他人。对于时衰运败本身灭亡的命运,一点儿都不察觉,实在是可悲之至。

富贵不是永恒的。《红楼梦》中的荣国府,在元妃省亲时,是何等的排场。书中有句话:“贾不假,白玉为堂金做马”,形容得再贴切不过了。大观园的锦绣繁华,无所不达其极,其烈火烹油之势,赫然权势冲天。但是正应了元妃的预言,有权有势不可使尽,金山银山也有挥霍尽净的一天。荣国府后来被进行查抄,家道一落千丈。

富贵繁华都可能随着时世势变化而失去,有的人身在富贵之中不懂惜福,为了名利钩心斗角,挥霍财富,为所欲为。他们的行为更加速了财富没落的过程,让富贵成为昨日黄花。

李叔同之所以出家,就是因为他悟彻了:无论是绝代豪富还是千古英雄,都不过是逞一时的荣华,弄一朝的权势罢了,百年之后,一切都像美梦一场。我们如果能懂得这个道理,就不会被野心所困,因为一些小小的利益钩心斗角,而去专注于享受生命本身,这也是人生最大的意义。

P3-6

序言

弘一大师与李叔同这两个名字,在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都留下了声响,他在僧俗两界都散发着光和热。出家前的李叔同是当时蜚声海内,集绘画、书法、音乐、金石、篆刻以至诗、戏剧等多种才华于一身的全才艺术家和教育家,是近代中国文化艺术史和艺术教育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卓越人物。

出家后的弘一大师遍览诸经,精习律宗,使南宋以来湮没无传、中断700多年的南山律学得以重新恢复并发扬光大,被佛门尊为“重兴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

他年少轻狂的时代,一如当时文人风流的行径,过着琴棋书画、风花雪月、声色犬马的人生;中年时却突然“自以为顿悟”,披剃于杭州虎跑定慧寺,遁入空门,断绝尘缘,超然物外,几乎废弃了所有的艺术专长,耳闻晨钟暮鼓,心修律宗禅理,给世人一片惊愕。

李叔同作为在那个时代最有影响的一代艺术大师,一代艺术教育名家,他的遁世,曾经引起了一片哗然。即使在今天,很多的研究者还将他的出家与王国维的自沉昆明湖、周作人的附逆并称为中国现代文学艺术史上的三大谜。

而对李叔同的遁世,历来的研究者们也在多方考察的基础上,得出了多种的猜测:有人说他是自幼受家庭的影响;有人以为李叔同是因家业破产而出家;有人认为他是因对现实社会的苦恼而遁世出家;有人认为他是因投身革命的理想幻灭,顿感前程暗淡,所以,他索性看破红尘;甚至还有人说他是因婚姻感情方面的打击;他的学生丰子恺先生则以人生境界的更高追求来解释他的出家……

但无论真实情况如何,从大师的自述来看,出家对他本人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自己高兴,朋友开心,这就叫人感动了。

当年,“李叔同”消失时,有人感叹尘世中少了一个真名士,“弘一大师”诞生后,有人又在庆幸,佛门多了一位高僧。

李叔同遁入空门后,恪遵戒律,清苦自守,说法传经,普度芸芸众生。他抱着一片爱心引导同好者由此岸走向彼岸,用心至善至美!他终其后半生精研佛学,将失传700余年、佛教中戒律最严的南山律宗拾起,被崇奉为律宗第十一世祖,与虚云、太虚、印光大师并誉为“民国四大高僧”。即使是为僧,也把它做到“家”的分上,做到极致,李叔同真的就是李叔同,一个独特的李叔同。

赵朴初居士为弘一大师李叔同百年诞辰所写献词尤能概括法师的一生,诗云:“深悲早现茶花女,胜愿终成苦行僧;无数奇珍供世眼,一轮明月耀天心。”

李叔同是演完了一场人生大戏,落幕了。但谁能真正品出其中的韵味呢?他自己就曾这样感慨:人如花,不久时;人如浮萍,无定处;人如烟花,现一时;人总归于一己,踏五大;人至山巅无他路;自古圣贤皆寂寞,悲欣交集谁了然?

《不笑烟花只笑禅——李叔同的人生感悟》一书,将和我们一起,带着轻松、愉悦和崇敬的心情,走近弘一大师李叔同“悲欣交集”的一生。他阅尽繁华盛宴聚散如梦,饱览悲欢往事转眼成空。短暂的欢乐,常常让人来不及享受就匆匆消失,恍惚犹如过眼烟云。于是,他将目光转向宗教,转向佛祖拈花时伽叶的微笑。他明白了,原来这一笑,便是整个世界!

书评(媒体评论)

弘一大师毕生追求艺术,追求佛法,更是不断追求和升华生命的意义。他说:“生命不在长短,只要活得有意义。”他从一个多才多艺、风流倜傥的文艺名人,成为一个充满爱心、关怀学生的教育者;又从而放弃一切所有所爱,进入佛门作一个普通的僧人。法师的每一次人生转折,都是精神境界的升华。生命质量的飞跃。李叔同的人生之路,正是一条不断探索。不断思索;不断寻觅,不断扬弃;不断认识,不断升华……最后终归大彻大悟的哲人道路。文化铸造了他的人格,而成熟的人格又推进了他对深层文化底蕴的探求。

李叔同是我们时代里最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个人,最遗世而独立的一个人。他曾经属于我们的时代。却终于抛弃了这个时代,跳到红尘之外去了。他的浪漫才情使他即便出世,也选择在了杭州这个风花雪月、侠骨柔情的地方,使那些看惯“湖山此地,风月斯人”的杭州人平添了一分新的骄傲。

——林语堂

弘一法师虽是看破尘,却绝不是悲观厌世;佛终生说法。都是为救济众生,他正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事业的。

——朱光潜

近代人中,我只拜服李叔同一个人。

——刘海粟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不笑烟花只笑禅--李叔同的人生感悟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泓逸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286429
开本 16开
页数 30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50
出版时间 2008-04-01
首版时间 2008-04-01
印刷时间 2008-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7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49.92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3
170
2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23:2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