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传奇的成名之路,中国作协主席著名作家铁凝专文作序、著名作家莫言签名推荐。
本书向我们亲切地展示了他驰聘世界文坛的基本路线,让我们分享了他成功的喜悦和徘徊时的迷惘。这不仅仅是一个作家的创作历程,也是一个人的心路历程。他的文学生涯和他的鲜明人生,以穿越时空的刚健而又轻灵的笔触,以彻底的自由检讨的姿态,以对日本、对亚洲、对世界、对人类永不疲倦的严厉的审视与希冀,把他人生中明亮的忧伤,苍凉的善意、克制的温暖和文学中积极的美德呈现给读者。
图书 | 大江健三郎口述自传 |
内容 | 编辑推荐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传奇的成名之路,中国作协主席著名作家铁凝专文作序、著名作家莫言签名推荐。 本书向我们亲切地展示了他驰聘世界文坛的基本路线,让我们分享了他成功的喜悦和徘徊时的迷惘。这不仅仅是一个作家的创作历程,也是一个人的心路历程。他的文学生涯和他的鲜明人生,以穿越时空的刚健而又轻灵的笔触,以彻底的自由检讨的姿态,以对日本、对亚洲、对世界、对人类永不疲倦的严厉的审视与希冀,把他人生中明亮的忧伤,苍凉的善意、克制的温暖和文学中积极的美德呈现给读者。 内容推荐 诺贝尔文学奖大师大江健三郎先生是一位非常富有魅力的叙述者。本书以对话形式回顾了他自己生活过来的这七十年,回顾从二十二岁开始写小说以来将近五十年的文学生涯。他也是想借助这个机会让专事小说写作的自己尝试着畅所欲言。书中最后提出106个疑问,先生的回答更让我们透彻的了解这位大师级的作家。 目录 第一章/1 诗歌 最初的小说作品 毕业论文 作家生活五十周年来临之际/2 孩童时代发现的语言世界/3 与伊丹十三的邂逅门5 立志要当小说家/23 与渡边一夫先生的交流/26 第二章/35 《奇妙的工作》 初期短篇 《叫喊声》 《广岛札记》 《个人的体验》 获得芥川奖的时候/36 就这样开始了小说创作/45 对“战后派”的畏惧和不协调感/48 “安保批判之会”和“年轻的日本之会”/52 三岛由纪夫阅读《十七岁》后的来函/62 一九六三年长子·光诞生/70 《个人的体验》发行之时的评论/77 第三章/83 《万延元年的Football》 《请亲自擦干自己眼泪之日》 《洪水淹没我的灵魂》 《同时代的游戏》 《M/T与森林中的奇异故事》 在故乡的中学里/84 一九六○年的安保斗争/90 现在重读《同时代的游戏》/102 旅居墨西哥时的刺激/111 文坛是如何看待《洪水淹没我的灵魂》的?/115 《M/T与森林中的奇异故事》之现实性/126 第四章/131 《倾听“雨树”的女人们》 《人生的亲戚》 《寂静的生活》 《治疗塔》 《觉醒吧,新人啊》 女性成为主角的八十年代/132 《觉醒吧,新人啊》与威廉·布莱克/149 《寂静的生活》的家庭像/157 父亲这种存在/165 第五章/169 《致令人怀念的岁月的信》 《燃烧的绿树》三部曲 《空翻》 一九八七年成为分水岭的年份/170 围绕诗歌的引用和翻译所做的考察/178 祈祷与文学门92 主题预知变故/201 第六章/211 《奇怪的二人组合》三部曲 《两百年的孩子》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夜/212 叫做长江古义人的叙述者/218 《两百年的孩子》之幻想/226 虚构始自于哪里?/231 圣性与沉静/239 关于自杀式爆炸/243 致年轻的小说家们/252 大江健三郎面对106个疑问/259 跋/277 试读章节 与伊丹十三的邂逅 ——在您转去的松山东高中里,邂逅了终生的朋友伊丹十三——他妹妹由佳里后来与您结了婚,因此他也就成了您的妻兄,那位有着明显的都市风格的美少年伊丹十三。 是的。那是我人生中最为幸福的邂逅。伊丹十三的户籍名叫池内义弘,他在家里则被称之为岳彦。尤其是他母亲,出身于名门望族,因此,这大概是他母亲为他起的所谓别号吧。 在那之前,我使用的理科教科书大多是从曾在旧制高中学习过的人那里得到的,我是个很爱读书的孩子。那些旧书里有一些文学类读物,我被那些读物所吸引。早在小学时,我曾从母亲那里得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就想看看那原著,转学到松山之后,便马上去了松山的美国文化中心,在那里发现了漂亮的大开本原著,就决定在文化中心的大桌旁阅读这本书,还告诉学校里的小伙伴,说是“在那里可以学习”,然后几乎每天都去那里。小伙伴们都计划报考大学,唯有我在专心致志地阅读马克·吐温的作品。由于此前甚至已经背下了译文,因此多少也就读懂了原著上的英文。 然而,一个从类型上看并不属于前往那里学习的学生群的人出现了。我们都身穿学生制服,只有那位少年穿着藏青色短外套,是一位确实非常自由、英俊的美少年。大家对他都另眼相看,那其中也有一些疏远吧。我刚刚转入到这所高中来的时候,随即就被强迫独自打扫教室,就在我打扫教室时,这位少年走了进来:“你就是大江君?”“是的。”“我读了你写的文章。”他读了我在以前那所高中的学生自治会杂志上写的小文章。这位少年本人是现在这所学校文艺部的成员,自己并不写文章,却能画很漂亮的插图。而且,据说每当发现可能具有写作才能的人,这个不可思议的人物都会予以鼓励,让其多写文章。这位少年当时表示“你的文章很有意思”,我们很快就成了朋友。他,就是后来的伊丹十三。 ——您与伊丹邂逅相遇不久,说是还邂逅了“终生之师”渡边一夫先生的名著,也就是岩波新书版《法国文艺复兴断章》那本书,现在再版时已将题名改为《法国文艺复兴的大师们》。 是的。现在我收藏着的,也是你所说的岩波新书的第一版。由于我自己原先那本已被翻阅得破破烂烂,老师的夫人便将这本书作为遗物送给了我,是一九五。年九月发行的,为“岩波新书”推出之后发行的第43卷。应该是在这本书发行后的第二年,我转学到了松山,当时我十六岁。松山有一条叫做大街道的繁华街,那时我没什么钱,便每天前往那条街上的书店,在那里阅读新出版的书籍,往往会在精挑细选之后买上一本。比如说,在那里发现了大冈升平编辑的《中原中也诗集》,并阅读了富永太郎的诗集。此外,我还读了同为“创元丛书”那个版本的《爱伦坡诗集》。与伊丹开始交往之后,我一下子就被文学所吸引。在旧书店里,我以比较便宜的价格买下三好达治的《测量船》第一版,那是一本很漂亮的书。也是在那一时期,遇上了《法国文艺复兴断章》这本书。就连渡边一夫这个名字,当时我也是一无所知。我对法国文学和法国思想并没有特别兴趣,可为什么竟会邂逅一生中最为珍贵的这本书呢?直至现在,我甚至还是不敢相信这一份幸运…… 比如说,渡边先生在书中写道:欧洲人一直思考着的“宽容与不竞容”这个问题,在十六世纪的法国是这样的。——阅读到这一切,是在我本人经历了那些痛苦之后,在无论如何也无法忍受的高中一年级,经历了那种非常不宽容的、心术不良且残酷的、暴力的痛苦之后,难以触摸到善良和温和的内心之后…… 难道还有思考如此重要问题的人?难道还有把这一切如此这般地传达给我们日本人的人?我热切地着迷于这些想法。如果更为理性地进行表述,那就是“自由检讨的精神”这句在该书中被反复提及的话语,为我指示出了通往未来的道路。当时我认为,这句话就是为我而说的,因为在新制中学里,我为自己确定了一个方向,以自由地进行调查、自由地思考问题为中心的方向。如果原样援引当时抄录到笔记本上的、这本新书中使用日语文言文标注的原文,则是这样的:“文艺复兴,据说是从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绝对制度中将人们解放出来并确立了人性的运动。这样说也未尝不可,不过若用其他话语表述的话,则是对人们自古以来即被赋予的自由检讨/libre examen之精神进行重新认知、复位、复权和前进,因于这种精神所具有的生动活力,文艺复兴亦可说是近代的开幕。”就是这种对高中生来说艰涩难懂,更是我第一次读到的文体。在那以后,我从这本书中产生了这样一种感觉:弱势者在设法进行抵抗,试图传播自己的想法,有的人甚至在这场战斗中因失败而被杀死,不过,他们的可贵也被记叙下来了,如果我学习了法国文艺复兴,就会遇见若干自己所喜欢的那种类型的人。 于是我买下这本书,回去后便彻夜阅读,第二天因此而没能去学校上课。其实,在那之前,我并不怎么想去大学,因为我不知道该在那里学习什么,加之母亲也一直对我说,要尽快回到森林中来。然而,此时我却下了决心,要去学习法国文艺复兴。因此,第三天,到了学校后我便去寻找伊丹,终于在眼看就要迟到时在校门口等到了他,然后一面走向教室一面告诉他“我读了渡边一夫的《法国文艺复兴断章》”。他听后应了一句“啊,是吗?”,于是我又说道:“在迄今读过的所有书中,我觉得这位作者最了不起。”他就说:“那人在东京大学的法国文学专业教书。”此时,我觉察到自己未来的道路已经开通,在伊丹的教室前与其分手后走向自己教室的那段时间里,我一直沉溺于这个想法之中,及至放学后又找到伊丹并对他说:“我要去东大的法国文学专业,因此从现在起需要开始学习。如果每天都和你说话,就考不上大学了,所以今后不再与你交往!”他听了后也表示“那很好呀”。从此,我就开始了报考大学前的种种准备。 总之,我在高二临近结束之际开始了考前准备,经历了高中三年级,后来又因为没考上大学而在家复习了一年,最终于十九岁时考进了东京大学当时的文科二类。 P15-19 序言 以蓄满泪水的双眼为耳 铁凝 喜爱一个作家的作品,是不能不读他的自传的。每当我读过那些大家的自传后,就如同跟随着他们的人生重新跋涉了一遍,接着很可能再去重读他们的小说或诗。于是一种崭新的享受开始了,在这崭新阅读的途中,总会有新的美景突现,遥远而又亲近,陌生而又熟稔——是因为你了解并理解着他们作品之外的奇异人生所致吧。读许金龙先生最新译作《大江健三郎口述自传》,即是这样的心情。 这是一部以对话形式展开的作家自传,大江健三郎面对采访者,坦然尽述50年作家生涯。他的讲述缜密而细腻,深邃而质朴。你甚至能够听得见他平缓却并不滞重的语调,这使我不断想起和大江健三郎先生两次印象深刻的见面。 第一次是在2000年初秋,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为应邀来访的大江先生举办作品研讨会,我和数位作家同行被邀请参会。那时我刚从俄罗斯旅行回来,旅途中阅读的惟一一本小说即是大江先生的《燃烧的绿树》。还记得那天研讨会的气氛庄重、朴素,热烈。大江先生身着典雅、内敛的黑色正装,安静地坐在那里,倾听中国同行对他作品的评价,神情专注而谦逊,还有些许拘谨。当时,正是这些许的拘谨打动了我,我仿佛从中看到了一位真正的文学大师不事表演的心灵本色。给我印象深刻的还有,大江先生婉拒研讨会设午宴,他建议与会者以盒饭为午餐,说这样既简朴又节约时间。于是我们每人都拿到了一个盒饭。写作几十年,我也算参加过一些研讨会,似乎极少经历过盒饭午餐。 第二次和大江先生见面是2006年10月,我应邀同中国社科院代表团一道,赴东京参加日中文化交流协会成立50周年纪念活动。在东京会馆的纪念酒会结束后,大江先生特别邀请代表团一行有半小时恳谈。那天的大江先生仍然是典雅的黑色正装,他比六年前更多了些温和,而且健谈。我们围坐在酒店一隅的一张长方桌边,细心的大江先生还专为大家叫了茶和点心。那天的恳谈,大江先生说起了少年时受母亲的影响阅读鲁迅的小说,说起对鲁迅先生的敬仰。“孔乙己”“咸亨酒店”这些名字从小他便熟知。当说到有一次母亲很自豪地告诉他,你父亲会写三种茴香豆的“茴”字时,大江先生笑起来。那一瞬间他的笑既开心又天真。他还讲起对钱钟书先生的尊敬,对莫言作品的尤其喜爱。然后大江先生把目光转向我说,“我们的两次见面,你给我的印象是年轻,勇敢。中国的女作家是不是都很勇敢呢——敢于向年长者发问。”和大江先生的年龄相比,我是年轻的。说到勇敢,我想起在六年前的那次研讨会上,会前我和一位文坛前辈的悄声对话一定让大江先生感到有趣,我惊异于他敏锐的观察力。但让我更加感动的,是大江先生对当代中国作家的美好情感和热切期望。我曾不只一次听说,大江先生会在合适的时候亲自率日本的优秀青年作家访问中国,他期待日本的青年作家和中国的青年作家在中国或日本一道旅行,能有更多时间更深入地在旅行中交流文学,畅谈人生。这样的话题使大江先生很兴奋,当谈及这些时,他一扫我在六年前见到的拘谨,他的神情呈现出年轻人的清新和热烈,原本半个小时的恳谈延长至一个小时。就在这时,我仿佛看到了眼前有一棵“燃烧的绿树”。后来,当我阅读大江先生这部自传时,那种既沉静又燃烧的感觉始终伴随着我。 这是一场阅读的盛宴。魅力来自给人的心灵以垂直打击的思想的力量,来自作家对语言和想象力不败的激情与敏感,来自作家既谦逊又自信的对文学永不满足的追问,来自作家精神深处极度绝望中的壮丽希望。生于日本四国森林的大江健三郎,通过他的文学生涯和他的鲜明人生,以穿越时空的刚健而又轻灵的笔触,以彻底的自由检讨的姿态,以对日本、对亚洲、对世界、对人类永不疲倦的严厉的审视与希冀,把他人生中明亮的忧伤,苍凉的善意、克制的温暖和文学中积极的美德呈现给读者。我从中望见了语言的森林,精神的森林,人生的森林。这森林静谧幽深,辽远阔大,丰沛、隐秘的地下水浸润其间,使森林朝气不衰;使绿树能够燃烧,而火焰却让绿树枝叶繁盛。 这是一位深度介入社会现实,奋不顾身地以生命致力于呼唤世界和平的作家,一位在小说艺术上对自己极为苛刻的、在技艺上决不退让的作家,一位用小说的方式,却把诗的沉静的又是荆棘般的锐利植入读者心中的作家。小说何以成为小说?想象力何以诞生,又究竟源自哪里?“神话素”如何在心里养育?要付出多少努力才能追逐到语言的圣性、魅惑、语言的神秘之光?何为大江小说中重要资产的构造?以及作家本人被村子和东京撕裂的人生悲欢的新奇,他的以全部作品和整个人生作赌注,追究战后五十年以来日本的虚与实的不退让之意志……给我印象深刻的还有大江先生在自述中对那些影响了他文学和人生的哲人、学者、作家的由衷敬意。他不仅坦言“作家的实际生活从古典文学里得到了鼓励和救济”,更是谦虚地把自己的长篇小说写作称为训练长篇小说的写作。当我读到大江先生40多年来,每天夜里都要为残疾儿子光裹好毛毯才人睡时,不禁生出和采访者同样的感慨:大江先生的小说是不可思议的,大江先生的人生同样不可思议。大江先生实在是拥有特殊意志的人,而赋予这特殊意志之力量的人,正是他的残疾长子——光。在日本交响乐团纪念莫扎特诞生250周年的“安魂曲”演奏会上,大江先生应邀赠诗一首: “我无法从头再活一遍, 可是我们却能够从头再活一遍。” 也许这就是一个作家独有的对“活”和“生”的“奢侈”见解吧,这是文学和儿子光给予大江先生的悲怆而又强韧的奢侈。这时我还听见了大江先生在他的小说中,借对一位即将分娩的女性的敬慕表达出的对人类未来的新期待:“我以蓄满泪水的双眼为耳,倾听那里正无言讲述着的内容,倾听着用既非英语亦非日语,大概是为‘新地球’而准备的那种宇宙语言朗诵的叶芝的那些诗行……我感觉你将产下比最新之人更新的人,比任何人都更新的人。”在此,我不能不把这些句子看作是对未来无限明丽而又昂扬的祝福,是文学新景象和伦理想象力的新憧憬。 此刻我也正以蓄满泪水的双眼为耳,倾听大江先生的自述。当我在大江先生的书中看见森林和绿树之后,更知晓了倾听的要紧。仅有“看见”是不够的,你必须有能力倾听才有可能抵达一座森林隐秘的深部。 大江先生在自述中言及少年时,在父亲去世的那一天,他被赋予一种特别的身份:那时村里正流行踩高跷,他被优先请去踩高跷。那是一副非常高的高跷,踩在上面能看到家里二楼的窗子。人在高跷上那突然变形的行走,突然视野的开阔,村子里的景观突然的变样,使敏感的少年大江突然获得了一种奇异的高度。 此时我仿佛看见少年的大江有些别扭地踩在高跷上,孤独,倔强,紧张,勇敢。他起步并受惠于森林,而最终,他站在了森林之上。 那其实是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度。大江先生以他创造的文学的和精神的高度,以他无可比拟的厚度和重量荣耀了日本现代文学,使之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同时他的形象已经超越了他的民族,成为整个人类文化财富的一部分。而时光的流逝,将使大江健三郎文学的内在价值和他对社会发言的历史意义得到愈加丰满的凸显。 2008.1.28 后记 东京,世田谷区成城,繁茂的庭院树木连成葱茏清雅的景致。在这景致的一角,我在两扇对开的木质院门前摁下门铃,由佳里夫人随即愉快地迎了出来。前院里精心种植的那些蔷薇花在摇摆,可我们专注于当天此行的目的,并没有观赏这些花儿的余裕。 经由玄关前往左侧的起居室,右侧高出一截的餐厅里的立体声音响装置前,是光倾听那音乐的身影,他正将全部身心浸于低低流淌着的音乐之中。一张颇有年头的茶色扶手椅背靠南侧窗下,这就是大江先生平日里工作的场所,或许,刚才他还在画板上写着他的稿子吧,搅乱了这“静静的生活”的闯入者从空气中感觉到了那个余韵,不由得绷紧了自己的身体。 尽管如此,在扶手椅侧旁的沙发上刚一落座,便被会话所吸引,另外一种时间开始流淌。这是现实的世界吗?抑或是与这家主人的小说世界相接相连的空间?“虽说是自己写出来的东西,却已经难以区分哪里是事实、哪里并非如此了。”在如此半开玩笑的作家引领下坐在这里,随即便意外感受到了虚实之境界在摇晃着的瞬间,确实如此…… 长年以来一直与之接触的人全都知道,作家大江健三郎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富有魅力的叙述者。作为《读卖新闻》文化部专事文艺报道的记者,这十五年来数十次重复着这样的会面。这其中比较多的,是以新小说发表为契机而进行的采访,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前后/的采访,还有为取得连载小说《两百年的孩子》以及随笔等文稿而上门的造访。 从某一时期起,同时代诸多针对大江这位作家及其作品所写的评论长久且持续,另一方面,尽管优秀作家同时当然也可以是优秀批评家,但是如此准确、激烈和执拗的、针对“大江健三郎”的批评家,却只能由作家本人来担任,我们如此坚信。 我们想设法完整记录下大江先生的讲述。但是,先生的头脑里总是充满了有关“下一部小说”的想法,这个情况却清清楚楚地传了过来。我们一直没有勇气长时间打扰先生。就在这样一种状态下,二○○五年夏天,以《奇怪的二人组合》三部曲全部完成为契机,《新潮》杂志主编矢野优提供了长期采访的机会。那时,我还造访了让入联想起《别了,我的书!》之舞台的北轻井泽的别墅,聆听了大江先生甚至回溯到最初开始写小说时的讲述。与我同期进入《读卖新闻》的影像部次长桥本弘道读了这次采访的内容,便提出一定要制作通过有线电视播映的有关大江先生的连续节目,并询问我是否可以担任采访人,从而推动了该计划的实施。我们提出希望围绕作家生活这五十周年,如同作家自己小说的连续讲义一般对大江先生进行采访并实况摄制和录音。提出这个计划后不久,就得到大江先生的概然允诺,理由则一如本书开首部分所介绍的那样。 自二○○六年三月底起,每月进行一次摄制和录音,这个计划开始具体化了,大致以十年为期,共为五次采访,根据这个安排,我重新阅读了其中的主要作品,并调查了大江先生在各个时期的发言以及变故。在此基础上,我提出了每次采访的大约二十个提问的顺序,再将大江先生为此写好的回复文章作为脚本交付摄影。 正式采访时,摄像机刚开始转动,大量即兴话题便加入进来,摄制和录音竟然毫不休息地连续工作了两个多小时。我们还去爱媛县内子町的大濑中学以及可以环视山谷的半山腰拍摄了外景,不过大部分时间还是将摄像机架设在大江先生宅邸的书房里进行摄制。我以匍匐前进的姿势战战兢兢地提出的问题,也因为被热情的工作人员所注视,随着采访次数的增加而一点点地增加了勇气,不由的时而出于兴趣而脱离采访话题。结果,不知不觉间竟忘了摄影机的存在,在场的所有工作人员全都一动不动地屏息倾听。我觉得,不很愉快的提问亦不在少数,可是大江先生却从不曾表示“就到这里吧”并予以制止。 这情景在大江光所作音乐总计八十七个曲子的伴奏下,由作家小泽征良和演员小泽征悦这兄弟俩交替朗读,于二○○七年元旦开始,连续五个晚上(共计五个小时)公开播映,DVD光盘则同于今年五月由读卖新闻社进行销售。 但是,考虑到时间关系,电视节目中割爱了很多比较复杂的内容,于是就有必要另行组织,将采访到的内容(从一开始就说到的诸多插叙,直至那些细部的趣处)毫无遗漏地重新传达给大家。在计划把采访内容编辑为单行本时,采用了新潮社出版部铃木力的建议,将《新潮》杂志的采访内容也加入进来,把整体重新构建为六章,大幅追加了提问的篇幅,从而再度开始整理校样。如此一来,大江先生的回答也进一步往各个方向近似过激地展开,并删去了比较暧昧的部分。这时,之所以把从小说本文中引用的内容放入提问之中,是想大家回忆起这五十年间曾有过若干改变的文章在各个时期的那种切实的美妙,同时也想为年轻读者提供发现这些美妙的线索。 引用部分主要出自于一九九六年由新潮社出版的《大江健三郎小说》(全十卷本),此外,从汇总其月报而构成的《我这个小说家的历程》中,亦得到提问的诸多启示。在这个回顾各作品和各时代的文学式格斗的随笔集里,这次连续采访,不啻于对随笔集中印象深刻的大江先生的记叙予以“那是真的吗?”之确认。然而,采访中未能涉及的那一部部小说背后的真实人生的种种事实,不是相当清晰地显现出来了吗? 大江先生曾如此叙说:“作品之总体,作为生活于这个世界之上的我的另一个体验而逐渐堆积起来”(《我这个小说家的历程》)。极而言之,先生一直行走在实际人生和自己作品的小说世界这两个人生的旅途上。而且,在《致令人怀念的岁月的信》之后,这两者一直难以区分地交错、共鸣在了一起。大江先生果然是应被称之为“解体了日本近、现代私小说的那个人”的作家? 我深切地感觉到,大江先生借助这两个人生试图到达的终极梦想,是作家本人和光的灵魂尽力将文学和音乐这两个想象力之根牢牢地连接起来。置身于自己和光的喜悦并面对威胁着共生的这个世界的苦难之间,以实现这个梦想为目标,大江先生的“静静的生活”就这么一天天的尽力维持到了现在。就在这个过程中,昨天,一部新小说的第一稿又完成了,与此同时,还向文部科学省写出抗议信函,抗议文部科学省要求在教科书上作出修改,将相关记述改为在冲绳之战中,日本军队并无强令当地居民自杀的命令…… 作家本人在结束采访时说,作家生活的第“六十年嘛……我想,那是不可能了”。但是,我对于这一点却存有异议。眼前的大江先生仍然散发出非同寻常的气魄。正因为这样一位先生的健在,我才会被赋予力量而没完没了地提出疑问。由于自身的力量不足,留下了诸多未能涉及的领域,对于短篇小说和评论也没能充分言及。尽管如此,倘若果然成为读者和研究者“我也曾想要提出这个问题”之内容,我将感到高兴。 最后,我想再次对大江先生表示发自内心的感激之情,感谢您长时间地接受采访,感谢您! 二○○七年四月 尾崎真理子 书评(媒体评论)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川端康成:异样的才华! 瑞典文学院:大江以诗的力量创造了一个想像的世界,并在这个想像的世界中将生命和神话凝聚在一起,刻画了当代人的困惑和不安。 铁凝:他的文学生涯和他的鲜明人生,以穿越时空的刚健而又轻灵的笔触,以彻底的自由检讨的姿态,以对日本、对亚洲、对世界、对人类永不疲倦的严厉的审视与希冀,把他人生中明亮的忧伤,苍凉的善意、克制的温暖和文学中积极的美德呈现给读者。 莫言:这部书向我们亲切地展示了他驰聘世界文坛的基本路线,让我们分享了他成功的喜悦和徘徊时的迷惘。这不仅仅是一个作家的创作历程,也是一个人的心路历程。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大江健三郎口述自传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日)大江健三郎 |
译者 | 许金龙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新世界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2285316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81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00 |
出版时间 | 2008-04-01 |
首版时间 | 2008-04-01 |
印刷时间 | 2008-04-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9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833.135.6 |
丛书名 | |
印张 | 18.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29 |
宽 | 159 |
高 | 19 |
整理 | 尾崎真理子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京权图字01-2008-1094 |
版权提供者 | SHINGCHAOSHA Publishing Co.,Ltd.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