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大学讲义:论语研读
内容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

本书为2018年出版之《论语研读》一书的修订本。是作者在2007年给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的博士生开设《论语研究》课的基础上写成的。

《论语》是中国历史上影响尤其大的一部书,也是历来研究得最多的一部书。对《论语》的研究,可以从各个角度进行,但对《论语》的研究,最根本的,离不开对《论语》文本的解读。历代对《论语》的注释,也可以说是汗牛充栋,从语言文字方面来讨论对《论语》文句的理解,是本书的重点。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七个单元。第一单元的重点是讨论为什么叫《论语》,《论语》的“论”字为什么读lún,以及《论语》的编撰和流传的过程。第二单元讨论与《论语》的阅读和理解有关的五个方面的问题。第三单元从《论语》中有关的章节来讨论孔子当时的一些大事以及孔子的态度。第四单元到第七单元,是孔子“仁”的思想、政治思想、修身和教育思想、哲学和文艺思想。

这样的安排,可以使对《论语》文句的讨论不显得分散和繁琐,而且通过对文句的讨论,读者可以对孔子的思想有一个总体印象。

目录

前  言 ……………………………………………………………………… 1

引用书目表 ………………………………………………………………… 1

第一章  《论语》的书名、版本和注释 ………………………………… 1

第二章  《论语》的阅读与理解 ………………………………………… 15

第三章  孔子及其时代…………………………………………………… 61

第四章  孔子“仁”的思想 …………………………………………… 79

第五章  孔子的政治思想………………………………………………… 107

第六章  孔子的修身和教育思想 ……………………………………… 133

第七章  孔子的哲学和文艺思想 ……………………………………… 157

参考文献 ………………………………………………………………… 194

全书《论语》条目索引 ………………………………………………… 197

精彩书摘

第一单元说过,《论语》在成书过程中,有古论、齐论、鲁论。后来在流传的过程中,又有很多不同的版本。不同版本的文字不同,有的句子解释就不同。例如:

2?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论语集解】马曰:“馔,饮食之也。”

【论语译注】子夏问孝道。孔子道:“儿子在父母面前经常有愉悦的容色,是件难事。有事情,年轻人效劳;有酒有肴,年长的人吃喝,难道这竟可认为是孝么?”

【经典释文】先生馔 上(卢文弨《考证》改作士)眷反。马云:饮食也。郑作“馂”,音俊,食余曰馂。

《说文解字》:“籑,具食也。馔,籑或从巽。”段玉裁注:“《论语》:‘先生馔。’马云:‘饮食也。’郑作‘馂’,食余曰馂。按:马注者,古论。郑注者,校周之本以齐古,读正凡五十事。其读正者,皆云‘鲁读为某,今从古。’此不云‘今从古’,则是从鲁论作‘馂’者。何晏作‘馔’,从孔安国、马融之古论也。

作“馂”和作“馔”意思不一样。《论语译注》:“鲁论作‘馂’。馂,食余也。那么这句便当如此读:‘有酒,食先生馂’,而如此翻译:‘有酒,幼辈吃其剩余。’”

14?27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皇本、高丽本、正平本、敦斯3011号写本“而”作“之”。

【论语义疏】君子之人顾言慎行,若空出言而不能行遍,是言过其行也。君子耻之,小人则否。

【邢昺注疏】此章勉人使言行相副也。君子言行相顾,若言过其行,谓有言而行不副,君子所耻也。

【论语集注】耻者不敢尽之意,过者欲有余之辞。

【论语校勘记】《潜夫论?交际篇》:“孔子疾夫言之过其行者。”亦作“之”字。《答问》(愚按:指钱大昕《潜研堂集》中的《答问》)云:“邢叔明疏曰:‘君子言行相顾,若言过其行,谓有言而行不副,君子所耻也。’则邢本亦当与皇同。今注疏本乃后人依朱文公本校改,非邢氏之旧矣。”

如果作“而”,那么“耻其言”和“过其行”是两件事,中间用“而”连接,“耻”的宾语是“其言”,“过”的宾语是“其行”。照《论语集注》解释,“过其行”是使其行有余,这还勉强能讲通,但说“耻其言”是“不敢尽其言”则说不过去,因为“耻”无法解释为“不敢尽之意”。如果照有的版本作“之”那就很容易讲通:“耻”的宾语是“其言之过其行”。

20?1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汉石经无“信则民任焉”五字,定州简本亦无。

【论语译注】:“此五字衍文。”

今本《论语》在20.1下面还有一章:

20.2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而在“17阳货”篇中有如下三章:

17.5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17.6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17.7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显然,17.6章末尾几句和20.1章的“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大体一致。翟灏《四书考异》认为,17.5和17.7都是叛臣召孔子,而中间的17.6把这两章隔断了。17.6应和20.2在一起,这两章一章说“子张问仁于孔子”,一章说“子张问于孔子曰”,《论语》全书中,“惟此二章以子答弟子之言加用‘孔’字”,应是“子张问仁”章错入《阳货》篇中,本应在“20尧曰”篇中。而而今本20.1的“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则为“脱乱不尽之文”。我认为翟灏说有理。如此,则“宽则得众”后面应有“信则人任焉” 一句,而定州简和汉石经无此一句,则是脱文。后来的版本补“信则民任焉”一句,倒是恢复了原来面貌,只是把“人”字改为“民”字了。

可见,对《论语》文句的脱或衍尚需慎重考辨。

前言

【修订说明】《论语研读》2018年出版后,至今已两年多了。中西书局说希望作一修订,正好我在前一段时间里读了潘重规《论语今注》(台北里仁书局,2000),在修订时就把此书的有关内容加在里面,这样,对《论语》的各个重要注本的面貌可以反映得更全面。对2018版的有些内容也做了增补和修改,希望能说得更准确,更到位。修改处如有不当,请专家和读者指出。

【前言】

《论语研读》是我在2007年给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的博士生开设《论语研究》课的基础上写成的。

《论语》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一部书,也是历来研究得最多的一部书。对《论语》的研究,可以从各个角度进行,正如杨伯峻所说:“关于《论语》的书,真是汗牛充栋。”但对《论语》的研究,最根本的,离不开对《论语》文本的解读。历代对《论语》的注释,也可以说是汗牛充栋,《论语》中短短的一句话,可以有好多种不同的解读。要读懂《论语》,首先要弄清楚,这些解读中哪一种符合《论语》的原意?如果对文句的解读不符合《论语》的原意,那么,阐发得再好,也是空中楼阁。

什么是《论语》的原意?这是需要研究、探索的。这离不开对孔子思想以至中国古代思想史的研究和了解。在这方面,我是外行,我没有能力参与对孔子思想的讨论。我的本行是汉语史的研究,只能从语言文字方面对《论语》文句的解读谈一些自己的看法。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语法和词汇,《论语》中有很多句子,如果从语法词汇方面考察,就可以看到,它只能是某个意思,而不可能是其他意思。一个人不可能违反他所处时代的语法、词汇规律来说话。举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曾有人要把这个句子这样断句: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意思是孔子先问人,后问马。)

或者: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意思是孔子先问人,别人回答后,又问马。)

这样断句,是为了显示孔子不但对人仁爱,而且对马仁爱。但这样的断句是不符合当时的语法和表达方法的,孔子不可能这样说话(详见本书第二单元)。金代的学者王若虚说得好:

“或读‘不’为‘否’而属之上句。意……圣人至仁,必不贱畜而无所恤也。义理之是非,姑置勿论,且道世之为文者,有如此语法乎?故凡解经,其论虽高,其于文势语法不顺者,亦未可遽从,况未高乎!”

类似这样为了抬高孔子,而别出心裁来给《论语》的文句加以解释,在历史上并不少见,今天也还有。以这样的解读为基础来研究《论语》,得出的结论当然不会可靠。

王力先生说:“当我们读古书的时候,所应注意的不是古人应该说什么,而是实际上古人说了什么。如果先主观地肯定了古人应该说什么,就会想尽办法把语言了解为表达了那种思想,这有牵强附会的危险;如果先细心地看清了古人实际上说了什么,再来体会他的思想,这个程序就是比较科学的。所得的结论也是比较可靠的。”(《训诂学上的一些问题》,《中国语文》1962年第1期)这是我们阅读古书应当遵循的原则。当然,古书上的一些话,有时不能只从字面上来理解,有的话是说话人“有为言之”,是在某种场合针对某人某事而说的;有的话有言外之意,有的话要结合说话人的整个思想体系甚或当时整个时代背景才能深入理解,这些都需要作深入的研究。但研究的首要前提是要准确理解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如果连字面意思都弄错了,那么,“深入研究”也就无从谈起。

从语言文字方面来讨论对《论语》文句的理解,这是本书的重点。既然如此,在讨论中难免涉及一些语法和词汇的分析。考虑到读者不一定是专攻汉语史的,这方面的分析尽量做到通俗易懂。语法、词汇问题也很复杂,汉语史的专家会有不同的见解。本书只是我个人的一得之见,如果说得不对,欢迎读者和专家指出。

《论语》中解读有分歧的文句很多,本书不可能全部列举、逐条讨论,只能讨论一些常见的、有典型性的文句,希望读者能举一反三,自己去解读其他文句。《论语》中还有一些文句确实很难读懂,对这些文句,本书不拟强为之解,所以未加讨论。

本书分为七个单元。第一单元的重点是讨论为什么叫《论语》,《论语》的“论”字为什么读lún,以及《论语》的编撰和流传的过程。第二单元讨论与《论语》的阅读和理解有关的五个方面的问题。第三单元从《论语》中有关的章节来讨论孔子当时的一些大事以及孔子的态度。第四单元到第七单元,是孔子“仁”的思想、政治思想、修身和教育思想、哲学和文艺思想。这样的安排,可以使对《论语》文句的讨论不显得分散和繁琐,而且通过对文句的讨论,读者可以对孔子的思想有一个总体印象。但各单元讨论的重点还是有关方面一些理解有分歧的文句。

本书引用《论语》,都标明篇章。《论语》的分章不一,本书都依据杨伯峻《论语译注》的标注。历史上对《论语》有很多注释,仅程树德《论语集释》引用的资料,就有460多种。其中最重要的几种,在本书第一单元有一简介。本书常引的注释,列在本书《引用书目表》中。凡整段引用,书名用鱼尾号标出(如【论语集解】),以求醒目,后面不用冒号和引号。在叙述时,仍用书名号标出(如《论语集解》),后面用冒号和引号。其他的注释,大多转引自程树德《论语集释》和黄怀信《论语汇校集释》,但都经过核对。注释有的是完整的引用,有的只引用和讨论的问题有关的部分。有的注释脱离了原文就不好理解,则先把原文用方括号引上,再引注释。如7.10下引《论语义疏》:[子于是日哭也则不歌]谓孔子吊丧之日也。

本书的一些内容,我曾写成论文《读〈论语〉札记》,发表在《中国语言学》(2010年7月)第四辑上。后来收入我的《汉语词汇语法史论文续集》(2012年4月,商务印书馆)中,题目改为《〈论语〉的阅读和理解》。本书的第二单元题目也是“论语的阅读和理解”,内容比那篇论文有扩充,对有些问题的看法有改变,当以本书为准。

我在北大国学研究院的课堂讲授,曾由超星制成音像作品供读者网上阅览,读者的反映尚属良好。我很感谢超星所作的传播。当初,中西书局张荣总编早就向我约稿,希望我把讲稿整理成书出版,但我迟迟没有完成,到现在交稿,已是讲授十年之后了。很感谢中西书局愿意出版这本小书。责编郎晶晶对此书作了很细致的审读。在此书出版之际,我要向张荣总编和责编郎晶晶表示衷心的感谢!

蒋绍愚2017年12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大学讲义:论语研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蒋绍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西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547518588
开本 16开
页数 224
版次 1
装订
字数 209000
出版时间 2021-07-01
首版时间
印刷时间 2021-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2.25
丛书名
印张
印次 1
出版地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21:0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