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闲情乐事/漫说文化丛书
内容
内容推荐
《闲情乐事》由陈平原选编,搜集了周作人、林语堂、丰子恺、梁实秋、朱自清等24位作家信笔闲谈的散文小品,共47篇,涵盖了衣、食、住、行等中国人的“生活的艺术”,他们用通俗亲切的语言表达出中国人的生活情趣,生活中的种种日常事件都包含在内,不仅展现了作家细致入微的学识和洞察力,更体现出他们的闲适与雅趣。文章短小精悍,便于理解,是一份对民国时代普通百姓的生活日常的真实记录,更多的是一份普通中国人的生活美学。
目录
序|陈平原
附记|陈平原
再记|陈平原
导读|陈平原
北京的茶食|周作人
喝茶|周作人
谈吃|夏丏尊
我的戒烟|林语堂
吃茶文学论|阿英
吃瓜子|丰子恺
吃酒|丰子恺
辣椒——瓮牖剩墨之七|王了一
奇特的食物——瓮牖剩墨之十|王了一
烟|吴组缃
茶馆|黄裳
止酒篇|宋云彬
吃粥有感|孙犁
十载茶龄|邵燕祥
陕西小吃小识录|贾平凹
壶边天下|高晓声
途中|梁遇春
论西装|林语堂
住所的话|郁达夫
蹓跶——龙虫并雕斋琐语之二|王了一
更衣记|张爱玲
衣裳|梁实秋
雅舍|梁实秋
旅行|梁实秋
骨董小记|周作人
假山|叶圣陶
天冬草|吴伯箫
小动物们|老舍
小动物们(鸽)续|老舍
囚绿记|陆蠡
鹤——昆虫鸟兽之一|陆蠡
手杖——棕榈轩詹言之十|王了一
下棋|梁实秋
鸟|梁实秋
南京的骨董迷|方令孺
生活之艺术|周作人
谈“流浪汉”|梁遇春
“春朝”一刻值千金(懒惰汉的懒惰随想头之一)|梁遇春
言志篇|林语堂
秋天的况味|林语堂
人生快事|柯灵
撩天儿|朱自清
闲——棕榈轩詹言之一|王了一
暂时脱离尘世|丰子恺
序言
导读
陈平原
收集在这里的基本上都是闲文,除了所写系人生琐
事、无关家国大业外,更在于文中几乎无处不在的闲情
逸致。把善于消闲概括为“士大夫趣味”未必恰当,只
不过文人确实于消闲外,更喜欢舞文弄墨谈消闲。谈消
闲者未必真能消闲,可连消闲都不准谈的年代,感情的
干枯粗疏与生活的单调乏味则可想而知。有那么三十年
,此类闲文几乎绝迹,勉强找到的几篇,也都不尽如人
意。说起来闲文也还真不好写,首先心境要宽松,意态
要潇洒,文章才能有灵气。大文章有时还能造点假,散
文小品则全是作家性情的自然流露,高低雅俗一目了然
。当然,比起别的正经题目来,衣食住行、草木鸟兽乃
至琴棋书画,无疑还是更对中国文人的口味。即使是在
风云激荡的20世纪,也不难找到一批相当可读的谈论此
类“生活的艺术”的散文小品。
· 一
“在中国,衣不妨污浊,居室不妨简陋,道路不妨
泥泞,而独在吃上分毫不能马虎。衣食住行的四事之中
,食的程度远高于其余一切,很不调和。中国民族的文
化,可以说是口的文化。”这话是夏丏尊在1930年说的
,半个世纪后读来仍觉颇为新鲜。唯一需要补充的是,
不单普通中国人爱吃、善吃,而且中国文人似乎也格外
喜欢谈论吃——在20世纪中国散文小品中,谈论衣、住
、行的佳作寥寥无几,而谈论吃的好文章却比比皆是。
对于烹调专家来说,这里讲究的“吃”简直不能算
吃。显然,作家关心的不是吃的“内容”,而是吃的“
形式”。更准确地说,是渗透在“吃”这一行为中的人
情物理。说“他民族的鬼只要香花就满足了,而中国的
鬼仍依旧非吃不可”,故祭祀时要献猪头乃至全羊全牛
(夏丏尊《谈吃》);说中国人天上地下什么都敢吃,
不过是为了心理需要,“人们对于那些奇特的食品往往
喜欢‘锡以嘉名’”(王了一《奇特的食物——瓮牖剩
墨之十》);说理想的饮食方法是“故意在清茶淡饭中
寻其固有之味”,而这大概“在西洋不会被领解”(周
作人《喝茶》)……这实际上探究的是体现在“食”上
的民族文化心理。
正因为这样,谈论中国人“吃的艺术”的文章,基
于其对民族文化的态度,大体上可分为两类:重在褒扬
中国文化者,着力于表现中国人吃的情趣;重在批判国
民性者,主要讽刺中国人吃的恶相。两者所使用的价值
尺度不同,不过在承认中国人能吃而且借吃消闲这一点
上是一致的。林语堂为洋派的抽烟卷辩护,不过说些“
心旷神怡”或者“暗香浮动奇思涌发”之类着眼于实际
效果的话(林语堂《我的戒烟》),哪及得上吴组缃所
描述的那作为“我们民族文化的结晶”的抽水烟:有胡
子的老伯伯吸烟时“表现了一种神韵,淳厚、圆润、老
拙,有点像刘石庵的书法”;年轻美貌的婶子吸烟时“
这风姿韵味自有一种秾纤柔媚之致,使你仿佛读到一章
南唐词”;至于风流儒雅的先生吸烟时的神态,“这飘
逸淡远的境界,岂不是有些近乎倪云林的山水?”你可
以不欣赏乃至厌恶这种充满装饰意味的“生活的艺术”
,可你不能不承认它自有其特点:它的真正效用并不在
于过烟瘾,而是“一种闲逸生活的消遣与享受”(吴组
缃《烟》)。实际上中国有特点的食物,多有这种“非
功利”的纯为体味“闲中之趣”的意味,欣赏者、批判
者都明白这一点。
夏丏尊怀疑“中国民族是否都从饿鬼道投胎而来”
,因此才如此善吃(夏丏尊《谈吃》);丰子恺讥笑中
国人甚具吃瓜子的天才,“恐怕是全中国也可消灭在‘
格,呸’‘的,的’的声音中呢”(丰子恺《吃瓜子》
),自然都颇为恶谑。可跟同时代关于国民性讨论的文
章比较,不难理解作者的苦衷。至于吴组缃厌恶跟“古
老农业民族生活文化”联系在一起的“闲散的艺术化生
活”(吴组缃《烟》),阿英慨叹“不断的国内外炮火
,竟没有把周作人的茶庵、茶壶和茶碗打碎”(阿英《
吃茶文学论》),更是跟特定时代的政治氛围密切相关
。在他们看来,“消闲”那是山人隐士的雅事,与为救
亡图存而奋斗的新时代知识分子无缘,唯一的作用只能
是销蚀斗志。这种反消闲的倾向在阶级斗争的弦绷得格
外紧的年代里得到畸形的发展,烟茶之嗜好甚至成了治
罪的根据。这就难怪邵燕祥要为一切饮茶者祝福:“但
愿今后人们无论老少,都不必在像喝茶之类的问题上瞻
前顾后,做‘最坏’条件的思想准备。”(邵燕祥《十
载茶龄》)
其实,夏丏尊、丰子恺等人本性上又何尝真的不喜
欢“消闲”,只不过为感时忧国故作决绝语。听丰子恺
谈论吃酒的本旨乃为兴味、为享乐而不求功利、不求速
醉,你才明白作家的真性情。而这种说法其实跟周作人
关于茶食的诸多妙论没多少差别。在周氏看来,“我们
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
乐,才觉得生活有意思”,因而,喝不求解渴的酒与吃
不求充饥的点心便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装点”(周作
人《北京的茶食》)。没这些当然也能活下去,可生活
之干燥粗鄙与精美雅致的区别,正在这“无用的装点”
上。所谓“‘忙里偷闲,苦中作乐
导语
三十年前“漫说文化丛书”开分专题选编之先河,一度风靡中国,新版归来!
由北大著名学者陈平原主编并导读,汇集林语堂、梁实秋、丰子恺、老舍、朱自清等24位著名作家的47篇文章,涵盖了中国人在衣、食、住、行各方面的消闲之事,如吃茶、抽烟、嗑瓜子、喝酒、西装、旗袍、古董、假山、养宠物、下棋、溜达、聊天等等,表现出中国人的生活情趣和闲适之道。
是以文学为经、文化为纬、兼及思考与休闲的专题散文集。选文内容广泛,重描述不重概括;文章挥洒自如,妙趣横生;篇幅适中,随读随止。用更少的时间阅读更经典的文字,过更从容的生活。
书中作者大都浸淫汉语写作数十年乃至一生,他们通晓汉语音韵节律,精通遣词造句。阅读这些文字,对提升美学鉴赏、提高写作都大有益处。不仅适合成人、本专科院校学生提高文学、文化素养阅读,更可作为初高中学生课外阅读之用,更可作为馈赠礼品。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闲情乐事/漫说文化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陈平原
绘者
出版社 湖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6131921
开本 32开
页数 24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5
出版时间 2023-08-01
首版时间 2023-08-01
印刷时间 2023-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高中生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282
CIP核字 2023039997
中图分类号 I26
丛书名
印张 8.62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南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7:5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