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黎明前的故事/中国儿童文学经典100部
内容
编辑推荐

茹志娟:是中国当代著名女作家。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明侠,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

《黎明前的故事》为茹志娟的短篇小说集,主要收录了《百合花》、《叮叮的小铃声》、《给我一支枪》、《她从那条路上来》等。

内容推荐

《黎明前的故事》为茹志娟的短篇小说集,主要包括:《百合花》、《叮叮的小铃声》、《给我一支枪》、《她从那条路上来》等,较为全面地反映了茹志鹃的创作风貌。这些小说笔调清新俊逸,情书单纯明快,细节丰富传神,且凸显出作者特有的散文美、诗情美及女性特质。

目录

黎明前的故事

百合花

叮叮的小铃声

给我一支枪

她从那条路上来

附录 从何而来,向何而去

试读章节

这个故事发生在解放以前,虽说是故事,但事情都是真实的。

当时,在上海某一条里弄里,住了一个很特别的人。他叫秦易名,有三十多岁,人生得高大、结实,有一下巴浓浓的络腮胡子。他的妻子叫韩慧,是小学教员。一个女儿叫米米,十一岁;一个儿子叫小小,八岁,都上学了。这些,当然都不是他什么特别的地方。他特别的地方,别人也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有的说他傻气,是个呆子;有的却说他是个大好人;有的又说他是“娘娘腔”。说法不一。事实是这样的:他在里弄里是个公用的人,他没有工作,但每天比谁都忙,哪家吵嘴了,要他来调停;哪家女人生孩子,买不到红糖,他就骑上脚踏车,给到处去觅;住在弄堂口的寡妇胡阿秀死了公公,没钱没人,也来找到他;他就像是自己家里死了人一样,到处去借钱,把自己的棉袍大衣都拿去当了,买来棺材,捧头捧脚地把老人人了殓,直等到人了土,他才安下心来。更可笑的是,有一次大热天,弄堂口来了一个卖西瓜的乡下人,手里捧了一个剖开的生西瓜,跟买主在吵:一个说,我要你包开的,一个说,我光开不包的,双方吵了半天都不肯认账。结果秦易名在一旁见了,就照价把那个西瓜给买下来了。这些事情,大家只觉得他呆气、好笑。有些老年人更觉得他这么个壮壮实实的男子汉大丈夫,不出去做事赚钱,反在家里给老婆孩子烧饭、洗衣裳,多古怪。不过这些古怪事情,大家见惯了,也就不以为怪了。只是他的两个孩子好像还不大习惯:“爸爸不拿人家的钱,为什么要给人家做事呢?”“爸爸喜欢吃生西瓜吗?”“为什么人家不这样做呢?”……孩子们拿这些问题去问到他时,他总把两个孩子揽在怀里,认认真真地说道:“人家有为难事,帮他们解决了,他们高兴吗?”“高兴。”“这不是很好吗?人活在世界上是为了什么?……这些事情你们现在还不懂,将来就会知道。来!我们还是来唱个歌吧!山那边呀好地方,一、二、唱……”

上面说过的这些事情还不算特别,他最特别的事情,大概也只有他的两个孩子,就是米米和小小才知道。这就是爸爸的那个阁楼。每次夜里米米或小小起来小便,总听见爸爸住的阁楼上,有一种很轻很轻的声音,一到白天,这种声音又没有了。而且平时这阁楼总用锁锁着。除了爸爸自己,谁也不能上去,甚至连妈妈也很少上去。米米和小小想上去看看,这小小的阁楼上到底有些什么东西。.有一次,就是胡阿秀阿姨的公公死了的那一次,她半夜来敲门,一下大家都醒了。妈妈不知怎么弄的,慌忙从床上跳起,不去开门,却站在床上,只顾伸手去敲爸爸的阁楼楼板,到后来知道是胡阿姨死了公公,妈妈的脸色这才转过来,就叫胡阿姨先回去,自己爬到爸爸的阁楼上去了。米米和小小一见有这机会,也就一骨碌地爬起来,轻手轻脚地上了楼梯。一上了楼,就见妈妈帮着爸爸往一个煤球箱子里收东西,似乎是一些灯泡和无线电的零件。爸爸、妈妈一见他们上来,好像都吃了一惊,不过也没说什么。米米和小小不知为什么,忽然也心里怦怦地乱跳起来。

小阁楼陈设很简单,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可是这里面就是有一种异样的气氛:阁楼四周,门窗板壁,一概都用厚厚的夹层黑布,挡得密不通风,就是里面点上十盏一百支光的电灯,外面都看不到一点亮光。人在里面,像在蒸笼里一样,又闷又热,一上来,气就像要透不过来了。爸爸浑身上下都是湿的,就连他的椅子和靠过的桌子上,也都湿了一大片,好像爸爸是刚从河里捞上来的。

“爸爸,你怎么啦?……”米米有些怕起来了。小小却只站着眨眼睛,好像他是第一次看见爸爸。

“没什么,热得出汗了。来!”秦易名照例又是一边一个把米米和小小揽在怀里,说:“好孩子,你们在这里看到什么东西,都不要给别人说,好不好?”

“好。爸爸你不怕热吗?你在这里做什么呀?”小小仍疑惑地看着那些黑布幔。

“没做什么,爸爸在这里祷告,让你们长大了,都过好日子,大家都过好日子。懂吗?”米米和小小点点头,摸摸粘在爸爸身上的汗衫,好像是懂了,好像还没有懂;不过,觉得爸爸的这个阁楼愈加神秘了。

本来,爸爸要等米米、小小睡下来以后,才到阁楼上去。可是近几个月来,米米、小小还在做功课,爸爸就上去了。有一天,爸爸索性吃完晚饭就上去了。过了一会,妈妈正改着卷子,爸爸突然从阁楼上急急地跑下来,兴奋得抱住妈妈的肩膀说道:“北平解放了,喂!北平解放了。”妈妈一听,也高兴得跳起来,拉住米米、小小,压着嗓子叫道:“哎呀,宝宝,北平解放了,可不远了……”P1-3

序言

热爱母语,亲近经典

整整一百年前,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上的第一本儿童读物,孙毓修先生的童话集《无猫国》在上海出版。从此,中国儿童文学的大幕徐徐拉开……

啊,百年中国!百年中国儿童文学!

多少悲欢离合,多少内忧外患;多少风起云涌,多少崎岖艰辛;多少欢欣,又多少痛苦;多少阴晴,又多少冷暖……

《中国儿童文学经典100部》,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一百年来儿童文学历程的史诗长卷。它也向我们呈现着一个无限光明和美丽的母语世界,一片无限丰富和绚丽的文学原野。

文学家果戈理曾经说过:“你将永远诧异于俄国语言的珍贵,它的每一个声音都是一件馈赠,都似大颗闪光的珍珠。”是的,只有对那些无限热爱自己的祖国和母语,而且了解她们到“入骨”的程度,能够强烈地感觉到她们的美丽的人,我们的文学,才会真正地展示出它们全部的美质与知性,以及它们全部的丰富与神奇。《中国儿童文学经典100部》,就是这样一套品种繁富、风格斑斓的书系。

徜徉在这套百年长卷里,我相信,每一位读者,无论是少年儿童,还是成年人,都不能不对我们古老而伟大的母语顿生无限的景仰感和膜拜感。美丽的汉语,不仅仅是我们赖依生存和交往的工具,也不仅仅是我们全部文化与文明的载体,它还是我们最初的和最后的语言与回忆之乡,是我们这个古老、智慧而苦难的民族的文化和精神谱系,甚至是我们全部的记忆与命运!

对于这样一套百年长卷,仅仅用“阅读”二字来对待是不够的。不,我们也许应该溯流而上,重新居住和生活在它的字里行间。无论是小说、童话、诗歌、散文、寓言……它们都曾经是20世纪以来,一代代中国孩子童年时代最美好的阅读记忆。这些作品向读者展示了一个色彩缤纷的文学世界,中国四代儿童文学作家和一代又一代小读者,在其中生活、探索、呼吸和成长。

通往一座座儿童文学高峰的路径有千万条,但每一段路途上都付出过艰辛,每一段路途上都留下了果实。正如梅子涵先生在一篇文章里所描述的那样,“每个人的记忆都是海洋。很远的日子在下面,昨天的故事在水上。离开童年,童年反而加倍情深,每条小鱼的游动都是感情的尾巴在摇,情深处没有不美好的风光”。

当然,时间和文学的选择法则,也都是严格和无情的。历史的目光,读者的心灵,最终所淘汰和扬弃的,也只是那些迎风媚俗的诗歌、童话、小说和散文,而另有一些作品,却经受住了一次次严格的检验和磨洗而流传了下来,并且被打上了优秀或杰作的标识,还将继续流传下去。

不同的作家因为年代、地域、文化背景以及性格气质、个人知识谱系的不同,所写出的每一部作品也会在题材、形式、想象力、感情状态、文字风格等等方面而各有千秋。然而,当我们仔细阅读这些作品时,就不难感到,任何时代背景下的作家,在努力传达着各自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时代精神”,在广泛地赢得了当时的那一代小读者的同时,也都在力图扩大自己的感受范围,拓展自己的创作视野,甚至为自己的作品设置了超越时代、超越国界、超越民族的“世界性标准”。他们都在努力地为“一切的孩子”写作,为未来的孩子写作,为整个人类,为全世界的孩子而写作。

因此,从这些作品里,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那些伟大和温暖的,既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人类所共有的童话精神和文学精神,那些天真的和具有童年趣味的儿童精神,那种舔犊般的母爱情感,那种对于每一个弱小生命个体的充分的尊重、理解与呵护,那种纯真、仁慈、宽容、细腻与柔和的情感,以及对儿童本位的坚持,对儿童游戏精神和幽默品质的寻找,等等。  是的,中国儿童文学的一代代作家,都在认真地维护着和守望着、努力地传承着和延续着在叶圣陶、冰心、张天翼、陈伯吹等早期儿童文学家那里就已经拥有的,那种对于童心的尊重、关怀和维护的“童话传统”。

回眸中国儿童文学的百年沧桑,我们还会看到,一代代儿童文学作家所走过的世纪之路,曲曲折折、起起伏伏,春花秋月、山重水复。漫漫长路上,留下了众多的拓荒者、垦植者、播种者、泅渡者、乃至殉道者的艰辛、歌哭、梦想和收获……历史曾让那些人经历了那么多的崎岖和弯道,付出了那么多的心血和艰难,但是翻开这套长卷,我们会看到,他们私下的亲密的传承关系,却是多么美好!

所有的文学,包括儿童文学在内,如果不是从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土壤里直接生长出来,它的生命力就不会长久。我们从这套书系里看到的和感受到的,也有我们的儿童文学与整个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苦难之歌、艰辛之歌、欢乐之歌和伟大的民族精神之歌。它们将在我们美丽的母语里,在一代代读者的记忆里,飞翔、传播,直至永恒。

徐鲁

2009年12月24日

后记

现在,我还不想写我.的妈妈,所以,在这里,我只谈这部小说。

我妈妈有一个计划,就是写作一部自传体的长篇小说。这计划对于我妈妈,可称得上是宏伟。因为她是一个精雕细刻的写作者,这并不是说她雕琢,而是,她总是希望做得好一些,再好一些。她写作真是很折磨,因为很难叫自己满意。每一个字都像吐蚕丝一样,艰难地,熬尽心血地吐出。她从来也做不到,,一泻千里那样痛快淋漓地写作。所以,她的作品不多,甚至没有写作过中篇小说。可是,八十年代初时,她决定要写作长篇小说。那是在她写作了《剪辑错了的故事》、《草原上的小路》之后。那是一个特别好的时期,经过了多年不写作的积压,又遇开放的形势,无论写作的材料、经验还是情感,都处在一个厚积薄发的状态。正是在这样的,良好状态下,妈妈她立下了写作长篇的雄心大志。我说她“雄心大志”,不仅因为这个计划的篇幅,还指它的题材,这是一部自传体的长篇。而在我妈妈,如何在小说中处理私人历史,始终是一个艰巨的课题。

这课题在她,还不止是那个时代的普遍问题:个人感情与时代精神的关系。而是,私人性质的情节如何进入审美的领域。她是那么严格地挑剔着审美的材料,这已不再是我们所误认为的,那一代人的意识形态化的思想方式,而是带着一种孤傲的高洁。即便是人性解放的背景给她带来写作的好时光,她依然不会放宽对进入审美的人性的苛求。在她,人性带着先天的庸俗的嫌疑,而她一点不能容忍庸俗。并不是因为她是我妈妈,我就说她好,虽然我总是因为她是我妈妈而反抗她。我的有关存在合理性的道理真是滔滔不绝,每一次都能强过她。她没有理论,要说理论也是经不起时代进步的、那些社会主义式的文艺观点,但她有强大的本能使她不为潮流所动。后来我读到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的名言:“个人主义是人性,而共产主义是人类的精神。”现在,我就将它来作了妈妈的理论经。妈妈已经走了,我也早过了反抗的年龄,应该是汲取养料的时候了。

……

还有一个线索,那就是圣荃。圣荃他出场在上部里,是哥哥颐宝的师兄,论起来,两家的先祖还是世父。他就像也宝和颐宝的大哥,总是帮助他们,照料他们。这一部里,他从火车站接来了也宝,告诉也宝他如今在一个美术学校打杂,挣口饭吃。这个安排使我想起了我的大舅舅,就是那个自问自答“画什么最难”的人,他就是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习画,接触了进步思想,然后参加革命。是他,将我妈妈还有另两个舅舅召到了根据地,参加了新四军,救他们于穷困无望的生活之中。所以,圣荃,他会不会担任了我大舅舅于我妈妈的责任?还有,在我妈妈废弃的一个开头中,他从火车站接了也宝,两人在小面馆吃面时,他说到了平等、自由、流血,还有上海的沦陷和孤岛,这使他很像一个激进的革命者。虽然,这一稿被否决了,但很可能并不是否决,而是时刻未到,将此暂推幕后。我妈妈就是这样安排、调停她的每一个人物,每一则情节,每一节枝蔓,一招数用,又步步为营,是要使布局平衡,匀称,单纯,整洁。这样的缜思密行,用于一个较短的篇幅,尚还可以,而在一个像三部由长篇这样的规模里,就真是难办了。她终于没能走到底,可她走一步就做到一步,宁可玉碎,也不瓦全。

在《她从那条路上来》的上部中,末尾的一段是:“我,敲钟的人说,这是一部乏味的、没有故事性的小说,决不是某个人的历史回声。当我再次敲响它的时候,希望它能动听一些。”现在,钟声再一次敲响了。妈妈,我听见了。

1999年3月11日上海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黎明前的故事/中国儿童文学经典100部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茹志鹃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湖北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5163486
开本 16开
页数 23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1-02-01
首版时间 2011-02-01
印刷时间 2011-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图书小类
重量 0.37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7
丛书名
印张 15.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30
17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0:1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