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命悬一线我不放手(ICU生死录)
内容
内容推荐
北医三院重症医学科专家、生命守护者薄世宁医生重磅新作,一部生命关怀之书。
20多年ICU一线亲历,19个生死徘徊的真实故事。被丈夫放弃的妻子、唤醒孩子的母亲、想要回家的老人……他们经历病痛,却未曾放弃好好活着。这些故事中有面对疾病的逃避与抗争,有亲人的不舍和愧疚,还有危难时人性的幽暗与光辉。
作者以医学科普和人文叙事双重视角,还原ICU真实紧急的救治过程,科普危重症医学常识,探讨当我们面临疾病冲击时,如何做好生死攸关的关键决策:省钱还是保命、放弃还是坚守、如何做最优决策、如何建立医患信任等。这本书不仅是一位医生的人文思考和人生体悟,更是让大家重新认识事关生死的困境与危机,并从中寻求更好的应对方式。
作者简介
薄世宁,北京大学医学博士,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危重医学科副主任医师,
国家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现场处置指导专家,
在危重医学科一线工作22年,成功救治大量危重病例。
北京大学本科生素质教育通选课:《医学通识:信息时代的健康素养》主讲教师;
得到App课程“薄世宁·医学通识50讲”主理人。
2003荣获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抗击SARA‘优秀战士’”称号;
2013年四川雅安地震伤员救治国家卫计委首批医疗专家组成员;
2015年广西柳州连环爆炸伤员救治国家卫计委专家组成员;
2016年江苏盐城龙卷风伤员救治国家卫计委专家组组长。
2023年荣获2022年度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著作《薄世宁医学通识讲义》获中国好书奖,科技部优秀作品奖,吴大猷科普奖等权威奖项。
目录
推荐序
自序
第一章 理性的往返
我连自己都度不了,何谈度人
什么才是更好的爱
如果垂危的是我的家人,我会怎么选
我太想救他了
当医生犯了错
癌症幸存者:我的抗癌“秘方”是什么
第二章 人心的明暗
你能活着来,我一定让你活着走
当医生成为患者
我为什么跳楼?我要让他后悔
危难时,你把生命托付给谁
第三章 希望的沉浮
ICU求生:我怕闭上眼就再也睁不开了
我为什么忘不了那一千颗星星
愿意为你冒险的医生什么样
垂死两小时,原来你的身体比你还爱你
我曾是个晕血的医学生
第四章 关怀的分合
24岁,我为什么不怕死了
我多做些什么,你才会不放弃
一个看上去挺好的家属,为什么这么“难缠”
我已气若游丝,孩子,带我回家
致谢
序言
ICU的夜晚,灯火通明。
她又一次从后楼道爬了上来
,她的儿子半年前溺水,在
心跳恢复后陷入了深昏迷。
她一遍遍地在儿子耳边呼唤
:“儿啊,儿啊,你睁开眼
。”远远地,我听到了她轻
轻的呼唤,心里有种说不出
的痛。半年了,她一天也没
落下。她不忍放手,可她的
孩子能醒来的希望微乎其微
……
“我怎么舍得?我以后怎
么对孩子说,我说你们的爸
爸被妈妈送上了手术台,却
不是为了救他,而是为了切
下他的器官?”这位脑死亡
患者的妻子站了起来,对着
满屋子正等着她家人签署器
官自愿捐献文件的人说:“
我后悔了,我不同意。”…

“她怎么还没死?她太痛
苦了,赶紧把她的气管插管
拔了,让她有尊严地走。”
这个男人冲我咆哮着。“人
渣!”我暗骂了一句。这个
衣冠楚楚的男人口口声声地
以“尊严”为借口,要拔了他
妻子的气管插管,停止所有
治疗,可他妻子自己还想治
,她不想这么痛苦地离去…

“听我的,带她回家。”
我坚定地对患者的儿女说。
此时,停止无谓的激进治疗
,满足母亲的心愿,带她回
家,才是对她最好的爱。救
护车车顶的蓝色警报灯亮起
,带着他们朝家的方向疾驰
……
这些生生死死、悲欢离
合的场景如电影画面一般,
不时在我脑中闪现。
我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我想从“讲故事”开始,
呈现给读者当遭遇生死攸关
的疾病时,患者、患者的亲
人,还有医生会面临哪些困
境、产生何种困惑,以及他
们做出的思考和选择;我想
不仅要记录,更要剖析,剖
析案例背后的原理、情感、
人性、决策思路,从而引发
每位读者思考:当我遇到类
似问题时,该如何决策?
然而,完成这项工作绝
非易事。
截至今天,我已经在ICU
工作二十二年了,我参与救
治的危重病例有上万例,而
每个病例都有其独特意义。
那么,哪些才是最能引人思
考的病例?如何让普通读者
快速理解深奥复杂的专业知
识?如何再现病例发生时,
当事者真实的感受?
这些都是很难取舍、把
握的,但是最终,我做到了
。我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在
临床工作之余为完成这本书
做了大量工作,使其创作初
衷的实现成为可能。
首先是病例筛选。
本书主要记录了十九个
病例,尽管每个病例中患者
的疾病不同、救治技术迥异
、疾病的转归不同,患者及
其家属对诊治的态度也不尽
相同,但这十九个病例都毫
无例外地满足了一个重要的
筛选标准:每个病例都能诠
释一个主题。
比如,我分享了一位全
身瘫痪、呼吸衰竭、睁不开
也闭不上眼的格林巴利综合
征患者成功救治的过程,通
过这个病例,探讨在命悬一
线时,如何激发和保护患者
的“求生欲”;我通过一位带
着患有精神疾病的儿子就医
、却猝死街头的中年父亲的
案例,探求什么才是“理性
的爱”;通过一个在临终时
选择回家的病例的决策过程
,思考怎么做才可以让我们
的亲人更安详、无痛苦、有
尊严地和这个世界告别,什
么才是“善终”……
除此之外,我讲述的这
些故事还涉及患者在疾病面
前的彷徨和逃避、对希望的
渴求和奋争,患者亲人的不
舍、愧疚、爱及在危难时暴
露出的人性,还有医学的传
承,医生的不理性、悲悯、
精进、冒险和日趋坚定。
在我看来,这十九个主
题涵盖了绝大多数人在面临
疾病冲击时,最常出现的困
惑,也是最值得我们了解和
思考的问题。
为了洞悉利益攸关者的
感悟,我做的第二项工作是
访谈。本书部分素材来自访
谈:我和曾经一起浴血奋战
、一起“不放手”的患者、患
者家属还有我的同事们进行
了面对面的访谈。为了获得
更真实的反馈,我还专程赴
外地去拜访接受访谈的患者
。在我看来,从访谈中得来
的信息,是比任何前沿技术
、精彩救治、高调赞颂更摄
人心魄的东西。
很多人的话颠覆了我的
认知。
我曾对话一位24岁的癌
症晚期女孩。我原以为清醒
的患者在死亡到来前一定会
无比恐惧,紧紧抓着生的“
稻草”,会痛哭、会颤抖。
没想到,她竟平静地对我说
:“我想明白了,摆在我面
前的只有两个选择:要么现
在死,要么痛苦之后死。你
说我会选哪个?”“我不想让
我的家人因为我穷一辈子。

听她这么说,我心如刀
绞。而从她的话中我也终于
悟到:有时候,痛苦可以让
人缓解对死亡的恐惧。这不
是说,为了希望我们要理所
应当地承受痛苦,而是说痛
苦也有一定价值。我们所有
人的不放手、为她抢来的时
间,还有人间的爱,可以让
她的痛苦没那么痛苦。
除了访谈患者、患者的
亲人,我也访谈了我的同事
。他们执着、毫无怠惰地救
治生命,他们为了希望勇敢
地冒险,他们不停歇地追逐
技术精进,让我重新审视医
生这个职业,也让我越来越
庆幸选择了这一职业,并为
此无憾无悔、奋斗终生。
这些收获都是弥足珍贵
的。
我不想把这本书写成“案
例集”,更不想写成“回忆录
”,因此我做了第三件事:
剖析。我在讲述案例后,从
不同角度深度剖析背后的逻
辑。我认为,这
导语
北医三院重症科专家薄世宁医生全新疗愈人心之作,一部生命关怀之书
二十二年工作在ICU临床一线,参与抢救上万例危重病例,历经2年打磨凝结,以医学科普和人文叙事双重视角真实记录,关于生死、医疗与人性的深刻体悟,一部给所有人的生命关怀之书。
医生的职责不仅是救命,还要让人活得有尊严、有价值。
医生救命,更要救心。
放弃不是抛弃,放弃抢救不是放弃关怀。
医生要帮助人们更理性地对待死亡。
精彩页
我连自己都度不了,何谈度人
“首先为你们的不幸感到惋惜,”他说,“我是医院人体器官获取组织(OPO)办公室的协调员,也是薄医生的同事,接下来由我协助你们完成器官捐献事宜。在场的还有咱们红会见证协调员。
“咱们国家每年有30万人因为终末期器官功能衰竭需要移植器官,但只有1万多人有机会等到捐献的器官,供需比是1:30。器官捐献是人类伟大的善举,在打破陈腐观念、拯救性命、弘扬无私精神方面都有重大意义。
“你们有捐献的意愿,我替在生死线上挣扎的患者,替整个医疗行业,替咱们这个社会谢谢你们!”
他站了起来,略停顿了一下。他神情凝重,眼里充满了关爱。
“目前患者脑死亡诊断明确,器官功能符合捐献要求。一旦移植成功,这些器官将会伴着移植受者的生命存活下去,而你们亲人的愿望也将得以实现。”
毫无疑问,他的这段话有理有据、坚定有力,既科学又温情,既有宏观高度又有对个体的关怀,我听了都有种豪迈的悲壮感。
“但是,”他继续说,“人的大脑功能没了,其他器官也会很快出问题,所以咱们在流程上要抓紧。”讲到这里,他把早已准备好的文件和笔拿了出来。
患者的父亲显然有些紧张,他佝偻着,颤巍巍地和大家一一握手。他从兜里掏出眼镜盒,哆嗦着打开,把老花镜戴上。他拿起笔,握笔的手也开始止不住地抖…… 所有人都站了起来,空气凝固了。大家都屏住了呼吸,只有OPO协调员帮老人打开文件,扶着签字的那页。
患者的父亲马上要签字了。在相关文件签署完成后的几天内,这个患者将会按照程序完成捐献,那些等着救命的人将会获救。
笔尖已经落在纸上了。
这时,患者的妻子站了起来。她语气平静地说:“我后悔了,我不同意。”
……
深昏迷的患者
这个病例发生在2019年,但时至今日,每次想起来我依旧心痛不已。
患者男性,35岁,骑摩托车在山路上发生车祸,好几十公里的时速,头部剧烈地撞击在公路边的电线杆上,心跳、呼吸当时就没了。尽管急救人员的现场救治让患者恢复了心跳,在被送到医院后脑外科医生又给他紧急做了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手术,但他的脑组织损伤太重了,他的大脑就像豆腐一样啪的一下狠狠地摔在水泥地上.再加上心跳、呼吸停止带来的脑细胞严重缺氧,他逆转的希望微乎其微。
他深昏迷;瞳孔散大到边,没有光反射;没有自主呼吸;需要应用大剂量的去甲肾上腺素才可以把血压维持住。
我每天评估他的瞳孔、自主呼吸、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这个患者的GCS评分是1+T+1,意思是眼睛无反应、气管插管(无法评估言语)、无运动反应。这是人类最深程度的昏迷。
我穿刺他锁骨下面的深静脉,在锁骨下静脉里留置了一根静脉导管,这根导管尖端可以一直进入到他的上腔静脉,我通过这根导管可以监测上腔静脉的压力、判断血容量,还可以给他注射各种药物;我给他用了呼吸机维持呼吸;我给他静脉注射甘露醇——甘露醇进到血液中可以快速增加血浆渗透压,让他肿胀的脑组织脱水,减轻脑水肿;我通过胃管给他注射营养液,维持他机体代谢的营养需求;为了预防消化道出血,我还给他注射抑制胃酸分泌的PPI2药物。
但治疗三周了,他没一点好转,所有的征象都指向我们最不愿看到的结果:脑死亡。
“特别不好,”我说,“抢救这么久还是没出现自主呼吸,瞳孔散大没有光反射。”站在ICU门口,我和他的父母、爱人交代病情。
P3-5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命悬一线我不放手(ICU生死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薄世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59672377
开本 32开
页数 37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5
出版时间 2023-11-01
首版时间 2023-11-01
印刷时间 2023-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医学-临床医学
图书小类
重量 518
CIP核字 2023189326
中图分类号 R4-49
丛书名
印张 12.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9
22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2: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