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问道乡村文化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书收录了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大学、安徽大学等院校兼职教授刘奇教授公开发表的有关乡村文化的相关文章,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乡村文化展开论述:准确把握乡村文化建设的理念、构建乡村新型文化生态、重塑农业文明的现代尊严、传统农耕文化遭遇断崖式沉没“为往圣继绝学”成当务之急乡村振兴与乡村文化建设、用好文化的兴观群怨、保护与活化古村古镇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要务。这些论述和观点对指导农业农村工作者开展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书稿内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大道至简,对我们全面了解和学习乡村文化有关政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刘奇,中国贫困问题研究专家,经济学专栏作家,原安徽省省委、省政府副秘书长,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首席专家,北京大学国家扶贫开发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中国农业大学、国家行政学院等多所院校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中国农村观察》、《三农问策——走出制度困局》、《中国三农“危”与“机”》等。长期从事三农研究,多次参加中央领导同志召开的三农工作座谈会,曾应邀赴中南海参加习近平同志主持召开的六人座谈会。近年来在《人民日报》、《中国经济时报》、《中国农村经济》、《改革》、《财经》、《中国发展观察》等报刊杂志发表研究文章百余篇,在人民网理论频道、中道网、爱思想网等多家网站开设专栏,有四十多篇文章被十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 目录 “人化”“化人”守正创新(代序) 准确把握乡村文化建设的理念 构建乡村新型文化生态 走出“乡仇”走进“乡愁” 九园之乡:中国乡村的未来 “诗意栖居”与“四生”契合 长寿的中国小农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与乡 乡村社会的“变”与“不变” 农业的思维流向 “母体文明”的尴尬应该终结 乡村教育的忧思 中国农民的迷茫与困顿 谨防小康之后的“堰塞湖” “家”的挑战:以家为核心的民情流变 城市化背景下的乡村价值该如何定位 重塑农业文明的现代尊严 传统农耕文化遭遇断崖式沉没“为往圣继绝学”成当务之急 新农村建设需要活化传统精华 重建生态道德 乡村振兴与乡村文化建设 用好文化的“兴观群怨”功能助力乡村振兴 保护与活化古村古镇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要务 “乡愁”十脉 “公器”倾斜难以为“重” 把脉“三农”须整合六种声音 扑面而来的“AI时代” 互联网给农业带来什么 技术化时代谨防技术作恶 农具的智能演进与农民的社会地位 “四无劳动”的制度性终结与社会进步 时代很快“三农”很慢 “快文化”之殇 中华文化漫议 淮河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的轴心 城市文化中荒唐的“高大上” 从“挥金如土”到“挥土如金” 让社会多一点“粮心” 信用,一把高悬的利剑 人文红利:乡村振兴的精神力量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问道乡村文化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刘奇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农业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09310728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78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60 |
出版时间 | 2023-09-01 |
首版时间 | 2023-09-01 |
印刷时间 | 2023-09-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444 |
CIP核字 | 2023170330 |
中图分类号 | G127 |
丛书名 | |
印张 | 18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0 |
宽 | 170 |
高 | 13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