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饮食智道/中国古代智道
内容
编辑推荐

林永匡编著的《饮食智道》是从我泱泱中华文明之树上采撷的一批智慧之果,经由最耐得住寂寞的专家、学者的阐释、总结、提炼与升华,形成了一套关于饮食文化研究的中国古代智道书。这套源自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书,是迄今仍具活力的灿烂奇葩。它香溢神州,芳播四海。它是古代炎黄子孙的伟大创造,更是世界文化宝库的璀璨明珠。它为全人类所仰慕,理应为全人类所利用。

内容推荐

中国古代特定的饮德、食艺、宴道和礼教体现的古代饮食文化,呈现出的是中国古代的民族精神、历史发展进步的时代风华和中华民族几千年辉煌创造史及其特定的文化心理结构。林永匡编著的《饮食智道》是中国古代智道之一,《饮食智道》中详述了中国古代饮食烹饪技艺之精,食品加工工艺的创造发明之旱,食品资源之丰富,还探究了中国古代五谷为养、医食同源、美食美味美器、食疗养生等内容,从宫廷到民间,从中原到边疆,从君主、王公贵族、官僚仕绅,到平民百姓、贩夫走卒等社会各色、各式、各类、各层、各地、各域食风、食技、食艺、食德、食生、食养、食疗的盛、雅、艺、精、奇、智诸方面,做了淋漓尽致的生动描述,对中国古代饮食智道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目录

第一讲 吃的文化与礼教的顿悟

 烹饪王国与吃的文化

 饮德食和与万邦同乐

 食道宴道与礼教和谐共振

第二讲 千姿百态的古代食风与食仪

 佳肴时鲜与民间年节食风

 羊羔美酒与民族饮馔食仪

第三讲美食美昧美器与宫廷筵宴

 美食不如美器与美味

 皇宫行 苑觥筹交错与仪礼

第四讲玉露香醇与茶酒文化

 品茗食啜谈玄与茶道

 酒品酒仪醉仙与酒道

第五讲 医食同源与养生长寿之道

 五谷为养与食疗养生

 饮食有节与长寿秘诀

第六讲饮食智道与天人美韵

 食色食香与自然情趣

 食味食声与人生美韵

 食享食用与宴乐怡情

 食形食器与时空艺境

后记

试读章节

中华民族在自身发展的漫长历史岁月中,在创造高度繁荣的物质与精神文明的同时,还形成了一整套独具东方文化色彩的风俗礼仪。饮食文化的风习,便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由此还体现出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诸多特色。

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孟子曾经说过:“食色,性也。”(《孟子·告子》)即所谓“人之甘食悦色者,人之性也”。《礼记·礼运》篇亦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意即“饮食男女,是人心所欲之大端绪也”。由此可知,中国古代的先贤圣哲们,早就把饮食看做是人类重要的“本性”之一。既然是本性,那么饮食、饮食文化本身的存在与发展,则必然与人类的生存发展相始终。同时,这种“吃”的文化活动在被纳入礼教时,通过礼教的思想文化氛围,给人以熏陶、感染和启迪,因而使人达到对礼教的顿悟。

烹饪王国与吃的文化

历史表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饮食文化发展水平如何,与这个国家和民族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程度密切相关。包括技艺超群的中国烹饪在内的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历史文明的产物,而且是我国各族人民对人类文明的一个杰出贡献。早在170万年以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已在神州大地上劳动、生息和繁衍。而学会用火加工食物,用恩格斯的话来说,可以看做是人类文明历史的开端。据甲骨文和金文记载,特别是近期考古发掘证明,早在元谋人时代(距今170万年)、蓝田人时代(距今60万一80万年),我们的祖先就已学会用火加工食物;50万年前用火加工食物已较普遍;距今七八千年前,就有了大量农业生产和加工工具;距今五六千年前时,已能种植多种谷物和驯养多种家畜、家禽。在中华民族崛起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食品、饮食文化,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格在不断发展完善;更以其精湛的技艺水准,丰富而又多姿多彩的内容和形式,著称于世,成为世界食品和饮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还表明,饮食与烹饪不但是提高人类自身体质和促进创造智慧的重要物质手段,而且是人类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精粹部分。特别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食物构成与饮食风尚,以及饮食文化的发展水平,直接反映和体现该民族的生产状况、文化素养、智慧水准和创造才能,反映着利用自然、开发自然的特种成就和民族特质。正因如此,饮食文化与烹调技术,不仅是人类文化中最有特色的部分,而且还以其自身独有的文化共享性,成为各国人民共同享用的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大大丰富和充实了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同时,这一文化还以其自身所独具的魅力和智慧之道,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彼此间进行科技、文化交流时,特殊而又重要的手段之一。

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烹调之术本于文明而生,非深孕乎文明之种族,则辨味不精;辨味不精,则烹饪之术不妙。中国烹调之妙,亦足表明进化之深也。昔日中西未通市以前,西人只知烹调一道,法国为世界之冠,及一尝中国之味,莫不以中国为冠矣。”毛泽东同志在1953年曾指出:“中医和中国饭是中国对世界的两大贡献。”此外,他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听取轻工业部负责人汇报食品工业时,也盛赞中国的传统食品“是艺术”、“是观念形态”,揭示出其中所蕴含的艺术、文化、思想、观念、哲理与智慧之道等内容。这些均是对中国饮食文化的最好概括和阐释。同时,中国的烹饪技艺出神入化,菜的色、香、味、形无与伦比,以其特有的风味,征服着世界,丰富美化着世界人民的生活。今天,中国餐馆与中国菜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中国饮食文化为世界各国人民所仰慕,盖缘于此。所以中国被世界人民称为“烹饪王国”,或赞誉“吃在中国”。

P1-2

序言

中国有五千年的发展历史,是一个文献典籍资源极为丰富的国度,国人以此为荣耀和骄傲。我们的先人怀着对中国历史发展无比崇敬的热忱,特别注重对历史过程的探索,注重历史发展规律和经验教训的总结及借镜。他们以继承和发展、开拓与创新为重,以赴汤蹈火、前仆后继的大无畏民族精神,不顾身家安危,敢于向皇权和邪恶势力作斗争,直面千夫指,捍卫了历史的尊严与神圣,载述了历史发展的轨迹,极大地丰富了历史科学的内涵,进而使我们拥有了二十五史、地方志、实录、文集等林林总总、无与伦比的历史文化遗产,为我们继往开来、建设更加繁荣强盛的国家提供了科学依据。

历史是不能假设的,否则就是荒谬;现实是需要面对的,否则就是逃避,而沟通历史、现实与未来的桥梁,恰恰就是文化与智慧。历史为我们提供了动力的源泉,使我们懂得伟大源自平凡,崇高源自执着,魅力源自孤独,成功源自独创,生存源自选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等老一代革命家将历史研究与认识国情、建设新中国紧密联系,赋予历史科学新的生命活力,使中国的史学研究和发展有过一段前所未有的辉煌时期,涌现出许许多多像范文澜、郭沫若、翦伯赞、、白寿彝、蔡美彪等在海内外都享有盛名的历史学家,他们撰写的中国通史、断代史、专门史以及普及教育的历史著作,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专业史学工作者和历史爱好者,使中国的传统史学研究有了传人和继承者,这是祖宗的恩赐,更是老一代革命家的冀盼和厚望。正是在先辈的感召和谆谆教诲下,20世纪90年代的初期,一批专门从事中国历史研究颇有造诣的年轻史学工作者,因应广西教育出版社江淳女士、李人凡先生的要求,将各自在史学研究领域,钻研积累的个人心得认识贡献出来,由涓涓细流汇集为《中国古代智道丛书》系列出版,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赢得了读者的赞赏。这说明历史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它是推动历史、现实,更是推动未来向前发展的动力。

回首往事,斗换星移,当年的年轻学者如今有的是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有的是科研部门的骨干力量;往昔出版社的独具慧眼,使我们能够捷足先登,得以充分展露自己的才华睿智,获得社会和世人的认同,的确幸莫大焉。而今中国社会出版社重新出版我们的研究成果,致力于服务大众和弘扬祖国的历史文化,他们确实具有远见卓识,令人为之振奋。这是我们著者的机缘,也是读者的幸运,更有可能“走出去”,让世界人民了解我们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中国古代智道丛书》是从我泱泱中华文明之树上采撷的一批智慧之果,经由最耐得住寂寞的专家、学者的阐释、总结、提炼与升华,形成了一套关于天地、节令、宫省、君臣、治国、人际、军事、用人、饮食、服饰的中国古代智道丛书。它们自成一体,各有侧重;互相映衬、珠联璧合。这套源自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丛书,是迄今仍具活力的灿烂奇葩。它香溢神州,芳播四海。它是古代炎黄子孙的伟大创造,更是世界文化宝库的璀璨明珠。它为全人类所仰慕,理应为全人类所利用。

有感于此,是为序。

后记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是古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珍品。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化史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国饮食文化史的研讨也开始被许多学者瞩目。但与其他专题或断代文化史的研究相比较,中国饮食文化史的研究却显得十分不够,尚处于起步阶段,很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研讨。有感于此,笔者本着科学、认真、求实的精神,力图从文化史的角度着手,对饮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的智道,作鸟瞰式的描述、探讨,从而勾勒出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脉络。由于笔者水平有限,难免有不详尽和舛误之处,敬请同仁指正。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饮食智道/中国古代智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林永匡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739786
开本 16开
页数 23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0
出版时间 2012-07-01
首版时间 2012-07-01
印刷时间 2012-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轻工业
图书小类
重量 0.37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TS971
丛书名
印张 15.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5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