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新四军往事
内容
编辑推荐

一部新四军的艰辛抗战史;

一幕幕壮怀激烈的历史场景;

一曲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壮歌。

施昌旺主编的《新四军往事》以历史当事人回忆的形式,记述了新四军在敌强我弱、力量悬殊的条件下,以己之长,击敌之短,终于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取得胜利的过程,记载了国共合作团结抗日的史实,也概述了反对国民党顽固派在抗日营垒中制造摩擦的斗争。历史的经验昭示我们: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多党的合作,是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内容推荐

施昌旺主编的《新四军往事》通过历史当事人的回忆,生动再现新四军的抗战历程,以新四军老战士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史实为依据,再现了当年战火纷飞的场景。

目录

序言

1.新四军军部成立

2.部队整编

3.战略展开

4.军部在皖南

5.发展华中

6.皖南事变

7.军部重建

8.军部在黄花塘

9.一师抗战

10.二师抗战

11.三师抗战

12.四师抗战

13.五师抗战

14.六师抗战

15.七师抗战

16.浙东抗战

17.后勤战线

18.战略进攻和反攻

19.辉煌的历程

后记

试读章节

此时的叶挺通过与周恩来、张云逸、潘汉年等中共领导人的多次交谈,对国共合作抗日已经有了坚定的信心。特别是回国后,亲眼看到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的土地上横行霸道,国家和人民遭受侵略者的践踏和蹂躏,心中甚为愤慨。而蒋介石为了争权夺利,与中共打了10年内战,把国家弄得支离破碎,贫困不堪。叶挺心中十分地痛苦和内疚,激起了他救国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决心和信心。他立志要重上抗日战场,报效国家和人民。按照周恩来的指点,叶挺及时找到了正在上海指挥作战的第三战区前敌总指挥陈诚,表明了自己愿意出山,改编8省13区的红军游击队的态度。并通过陈诚的联系,到南京找到了蒋介石。苏联记者汉斯·希纳在1941年第一期《美亚评论》上发表的采访叶挺的文章中,记录了这一事情。

叶挺提议:为了抵抗日本侵略,为了在华中日本占领区内开展游击战争,让我来集合仍留在南方的红军和改编这些军队。叶挺对于北伐时期的“第四军”还有深厚的感情,通过陈诚向蒋介石提议,这支部队改编后,其番号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

叶挺所以将这支部队的番号定为“新四军”,是有其历史源渊和深刻含意的。黄埔军校成立以前。粤军第一师一直是孙中山所惟一倚重的武装。师长邓仲元,对孙中山始终忠诚服从。1922年孙先生第一次北伐,出师桂林,第一师即为主力。后陈炯明叛变,第一9币又保护了孙中山回师广州。1922年3月,邓仲元被陈炯明暗杀后,李济深继任师长。1926年北伐前夕,粤军第一师扩编为第四军。在当时的7个军中,以第四军实力最为雄厚,其中共产党员也最多。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第四军出湘鄂,在前线所向无敌,有“铁军”之称。叶挺率领的独立团在汀泗桥、贺胜桥等战役中,击溃军阀吴佩孚主力,厥功最伟,所以叶挺对这段历史是十分地珍惜和留恋的。当然他所以这样提议的另一个原因,是要这支部队继续发扬“铁军”的光荣传统和战斗作风。

蒋介石对叶挺提议的番号没有提出反对意见。但要加上“陆军”两个字,即“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但对究竟让谁来担任新四军军长,特别是最后确定叶挺担任新四军军长也是颇费了一番脑筋。

蒋介石最初打算安插自己信得过的人担任新四军的军长,从而达到吞并这支游击队的目的。他首先想让陈诚出任新四军军长。但陈诚心想,要指挥这支与国民党血战10年的部队决非易事。再说,请他当这个军的军长,从职务上说好像低了一级,不太合适,于是他就婉言加以谢绝。蒋介石又想让张发奎出任该职。这个与红军交往多年、社会阅历极其丰富的人深悉这个军长职位可是个举着石臼演戏、吃力不讨好的角色,于是也表示难以从命。再则,当这一提议转告中共时,又受到中共的坚决抵制。

当时,上海中日会战正在激烈进行,南部后方的稳定极为重要。蒋介石考虑再三,感到改编工作还是要加快进行,一则可以稳定“后院”局势,对全国日益高涨的抗日情绪有个交待;二则改编好这支南方游击队立即命令其出征前线,通过日本人还可削弱共产党的力量。这样一举两得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所以立即同意改编红军游击队。对于军长人选,蒋介石选定的陈诚、张发奎既然不想当,那也不能让共产党自己人当。想来想去,还是叶挺比较合适,中共也能接受。

蒋介石也知道,陈诚推荐的叶挺,虽然过去是共产党员,但他过去还是国民党员呢。再说他已经脱离共产党有10多年之久,其共产主义信仰应该早已淡薄。请他来负责改编和指挥红军的游击队,总比现在红军将领去指挥这支部队强。说白了.也不会左到让我指挥不动,最低限度可以成为一支“中立部队”。他想通过他今后的努力改造,逐步让其变成自己的御用工具,这不是用力不多收获颇多的两全其美的办法吗?于是蒋介石心中已经同意了陈诚推荐叶挺担任新四军军长的方案。但蒋介石可不是个“等闲之辈”,他自己决定的东西,本来是说一不二的,没有一个敢和他较真的,但他没有马上表态,还装模作样地发扬了一番“民主”,要广泛听听一些资深人士的意见。

李济深、冯玉祥都赞成叶挺出任新四军军长。

在国民党内部方方面面都赞同叶挺当新四军军长的情况下,蒋介石也就放了心,决定马上任命叶挺为军长。蒋介石为了体现总裁的权力,他也不和中共商量.出其不意地于1937年9月28日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名义,单方面公布了对叶挺的任命:“兹奉委员长核定,任命叶挺为陆军新编第四军军长。”

P4-P5

序言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为了纪念这一伟大的节日,我们编缉出版了《新四军往事——记忆中的新四军抗战历程》一书。

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是在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势下,由南方8省14个地区红军游击队改编组成的一支人民军队,是坚持华中敌后抗战的一支伟大的人民军队。在8年抗战中,新四军勇赴国难,坚决挺进华中敌后,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开展游击战争,与正面战场相配合,狠狠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以战养战”的战略企图。特别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敌后战场已成为抗战的主要战场,新四军更是华中敌后抗战的中流砥柱。新四军本身,也在抗战的烽火中,在抗日的熔炉中,发展壮大。从初创时的万余兵力,6000余枝枪,发展到拥有主力21万余人,地方武装9,7万余人,民兵自卫队96万余人。最多时抗击和牵制了16万日军,23万伪军。收复国土25,3万余平方公里,在苏、浙、皖、豫、鄂5省建立了8个抗日民主根据地。新四军为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新四军指战员为了人民幸福,为了民族生存,顽强拼搏,不怕牺牲,艰苦奋斗,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凯歌,并由此形成了“铁军精神”。尽管铁军精神的表述不尽相同,但其核心应为: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而浴血战斗、前仆后继、顽强拼搏。因此,研究新四军英雄的战斗历史,弘扬新四军的铁军精神。非常必要。

1978年6月l5日,粟裕大将在视察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时就指出,要宣传新四军。他说:“新四军和八路军一样,是我党领导的武装力量的两大主力之一,所以对新四军的发展壮大,我们应该很好地宣传。”他有感而发,深思熟虑地指出:“为什么要宣传一下?因为有不少人包括一部分不了解新四军实际情况的人,对新四军认识有错误。他们认为新四军是一贯机会主义,这种认识是完全错误的,绝对错误的。如果新四军是一贯右倾机会主义,怎么能发展壮大成这么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怎么能在敌后、在敌人最重要的后方——长江两岸广大地区坚持斗争?这支武装力量对敌人是很大威胁,牵制敌人相当数量的兵力。新四军是在敌、伪、顽三方面夹击中发展起来的,是在艰苦复杂斗争中发展壮大起来的,有些人是不了解情况,甚至有些了解情况的同志也不宣传。我们要去宣传!”

新四军老同志张钰秀于1999年在北京新四军研究会的一次讲话中说:“在威武雄壮的历史舞台上,我们都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的知情者。多少个日日夜夜,我们是在炮火硝烟和血雨腥风中度过,多少亲密的战友和无畏的勇士倒在我们身旁,青山湖泊都染着我们的热血。我们都是新四军和华中军民英勇战斗的历史见证人。历史赋予我们一个崇高的使命,就是要将当年的斗争史实加以深刻回忆。原原本本,实事求是地记载下来,交给后人流传下去。如果我们忽视了这件事,那么历史必将惩罚我们,把上百万勇士为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解放所演出英勇悲壮的光辉历史淹没在污浊的横流中,这样,我们能对得起光荣的铁军吗?能对得起遍卧祖国大地半个多世纪的战友和先烈吗?历史是不能忘记的。列宁说过:‘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作为研究中共党史、抗日战争历史特别是新四军历史的史学工作者,对粟裕大将和张钰秀同志的大声疾呼深受感召和教育。我们感到,要宣传新四军,就要宣传新四军的光辉历史,这就是我们编著这本书的缘由。我们选择新四军老战士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即“三亲”)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一段段史实,让这些事件和史实成为一串珍珠,串起整个新四军历史,让回忆材料本身说话,编者一般不加以评述。

编辑本书,必须搜集和掌握大量确凿的历史回忆资料。为此,我们翻阅了上千万字的回忆材料。对这些材料的选编,主要有以下几个考虑:一、尽量用权威资料,回忆录有内部的和公开的,尽量用公开出版物;二、同一事件可能有多篇回忆,但一般只上一篇,而且是亲身经历的领导同志的回忆;三、对有些可能引起争论的事件,没有列上。四、时限从1937年抗战爆发,国共两党谈判改编新四军起,到1945年新四军完成抗日战争的神圣任务止。

本书以历史当事人回忆的形式,记述了新四军在敌强我弱、力量悬殊的条件下,以己之长,击敌之短,终于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取得胜利的过程,记载了国共合作团结抗日的史实,也概述了反对国民党顽固派在抗日营垒中制造摩擦的斗争。历史的经验昭示我们: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多党的合作,是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本书缺点差错在所难免,欢迎读者指出书中的差错漏误,欢迎讨论书中涉及的各种问题。

编者

2005年5月

后记

本书的资料收集工作做得比较早。有关新四军的书籍和文章,近些年出的比较多,人们眼光不同,各有侧重之点。所谓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本书仅从当年新四军老战士回忆的角度,来回顾新四军的光辉战斗历史,以期对新四军的历史脉络有一个了解。有关回忆材料,根据内容的需要,在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情况下,做了适当的删节,敬请谅解。

在本书编辑过程中,曾得到徐则浩、朱强娣、沈葵、王传厚等党史学界、历史学界的专家学者的热情支持和鼎力帮助。并得到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室一些同志的支持。还得到济南出版社领导和编辑的热心指点。书稿付梓之际,特向他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编辑工作伊始,我们就十分尊重和维护著作权人的权益,千方百计征求有关著作权人对录用其稿件的意见。其中有少数著作权人由于工作单位和通讯地址不详,难以取得联系。希望这些著作权人与本书主编(合肥市长江中路57号安徽省委党史研究室施昌旺,邮政编码230001)取得联系,领取稿酬和样书。再次感谢著作权人的合作。

由于我们的思想、学术水平有限,加上材料取舍方面的难度和限制,在编辑过程中,定有粗疏不当之处,恳盼新四军老战士、学界同仁和各界读者不吝赐教。

谨以此书献给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

编者

2005年5月于合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新四军往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施昌旺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济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101451
开本 16开
页数 36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00
出版时间 2005-08-01
首版时间 2005-08-01
印刷时间 2015-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军事
图书小类
重量 0.554
CIP核字 2005043444
中图分类号 E297.3
丛书名
印张 23.5
印次 2
出版地 山东
239
171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7: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