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陆费逵自述/二十世纪名人自述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著名教育家、中华书局创办人,主张国民教育、人才教育、职业教育并重,倡导化繁为简,使用简体中文。创办中国第一份教育刊物《教育杂志》,手编民国第一套教科书《中华教科书》——他就是一代出版人陆费逵!

《陆费逵自述》是陆费逵先生的自述文集。是书正文凡三编:生平自述;游记心语;教育主张。附录一编,收怀念文章两篇。书前有陆费执、舒新城二先生所撰写之先生小传作为代序。

内容推荐

《陆费逵自述》是陆费逵先生的自述文集。是书正文凡三编:生平自述;游记心语;教育主张。附录一编,收怀念文章两篇。书前有陆费执、舒新城二先生所撰写之先生小传作为代序。

陆费逵,浙江桐乡人。生于陕西汉中。复姓陆费,名逵,字伯鸿,号少沧。母亲出身世家,是李鸿章的侄女。

陆费逵是近代著名教育家、出版家,也是中华书局的创办人。中华书局哺育和影响了百年国人,大家一提到中国文化,自然而然就联想到中华书局。但知道陆费逵先生的却不是很多。

今年是先生诞辰一百二十五周年,也是先生辞世七十周年,推出先生自述文集《陆费逵自述》,以略表出版界晚辈同仁对先生之追慕与敬仰。

本书以《教育文存》本(上海中华书局,出版时间不详)为底本,校以《陆费逵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二○○○年第一版)、《陆费逵与中华书局》(中华书局,二○○二年第一版)等。

目录

陆费伯鸿先生生平略述(代序)

第一编 生平自述

 我之童子时代

 内庭趋侍记

 我的青年时代

一 我的求学

二 我的职业

三 我的生活

四 婚姻问题

五 我的政治思想

 我青年时代的自修

 我为什么献身书业

 我国书业之大概

 书业商之修养

 中华书局二十年之回顾

 六十年来中国之出版业与印刷业

一 绪言

二 萌芽时期

三 苞胎时期

四 杂谈

五 结论

 《大中华》宣言书

 《教育文存》自序

 《书业商会二十周年纪念册》序

 《中华大字典》叙

 《辞海》编印缘起

 校印《四部备要》缘起

 增辑《四部备要》缘起

 辑校《四部备要》各书大意(一至五集)

 《四部备要》说明书

一 何谓四部

二 本书刊行的缘起

附:重印《四部备要》缘起

 《四部备要》改印洋装缘起

 《古今图书集成》影印缘起

第二编 游记心语

 京津两月记

 港粤一瞥

第三编 教育主张

 论设字母学堂

 《世界教育状况》序

 我国书业之大概

 教育上一个大问题

 《中华书局月报》发刊辞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

 学然后知不足,做然后知不能

 《人生哲学》序

 国民教育之两大问题

一 小学校之性质及科目

二 平民教育与成童补习教育

 《青年修养杂谈》自序

 新学制之批评

 女子教育问题

 论人才教育、职业教育当与国民教育并重

 敬告中等学生

一 中等学生之幸福及责任

二 人格之修养

三 常识之涵养

 实业家之修养

 教育主义

一 吾辈教育家之罪过

二 教育主义

三 教育主义如何实行乎

 普通教育当采用俗体字

 整理汉字的意见

 我对于国音国语的意见

国音和京音

理想的国语——国音京调和普通合论理的语法

国语教育的目的

研究国音国语的方法

 缩短在学年限

 减少授课时间

 男女共学问题

 敬告民国教育总长

 民国教育方针当采实利主义

附:对于新教育之意见

 论人才教育职业教育当与国民教育并重

 著作家之宗旨

 论国定教科书

 暑假中教育家之修养

 论中央教育会

第四编 附编

 我国近代教育和出版业的开拓者

编后记

试读章节

《时代精神》主编周宪文先生,来函嘱写自述寄刊,不论长短,以为青年努力上进的示范。我何人斯,焉敢自诩努力?不过在青年时代之刻苦自修,有可供青年借镜。兹略述梗概,聊以塞责。

我儿童时代读书七年,其中母教五年,父教一年,师教一年(九岁时因上年先母大病,从邻居刘先生读),十三岁读完《四书》、《五经》。先母教育颇有暗合教育原理者,如阅《纲鉴》、习珠算、讲故事(每晨五时起身,冬季则拥被坐床上,母亲为讲历史上、小说上之有益故事)。先父长于文学、书法及治印,因曾随侍先祖于河南汤阴,对于岳武穆尤有深刻印象,岳武穆词两首曾教我诵读,至今能背诵;课余命记典故、检类书、习尺牍,故我十三岁时文理粗通,能勉强阅书报,其年是光绪戊戌,受变法影响,略阅《时务报》及新书。我要求先母不再照旧式读书,先母知我能自修,遂商于先父,从来年正月起(表面十四岁,实在十二岁半)任我自修。我自订课程每日读古文、看新书各二小时,史地各一小时,并作笔记、阅日报(先阅《字林》、《沪报》或《申报》,后阅《中外日报》)。我阅报无论论说、新闻、广告都一字不放过,有不解者即查字典及类书,查不着则记人小册子,请问父母及亲友。记得为上海商情中之“衣牌”二字,询问许多人皆不懂,后到上海又数年,方得钱业老辈满意之答覆。盖上海钱业只有规元兑制钱或铜元之市价,其洋钱(银元)兑制钱或铜元之市价照衣庄挂牌,故称衣牌。此虽小事,但可矫正读书不求甚解之病(陶靖节当时所谓读书不求甚解,是为中年以后人读书消遣而言,非令少壮人不求甚解也),我之常识养成亦由于此。

十五岁春至十七岁夏,单日在家自修,双日往阅书报社,晨九时去,略携干粮,至五时方出。初时阅者每日有十余人至二十余人,数月之后,常到者只我一人,管理员亦由二人减为一人,与我甚相得。于是管理员将书橱锁匙交我,五间房屋之书好像是我自己的了。此两年半中,不独遍读新报新书,而古书亦阅读甚多,于常识之养成裨益甚大。

十六岁秋问,见报上广告有《笔算便览》,向先母索银一元去买,适《便览》售罄。书肆取出《算学笔谈》、《笔算数学》、《数学启蒙》三书给我阅看,《笔算数学》用阿拉伯数字,当时以为是洋文,不敢买,《数学启蒙》又太简,惟《算学笔谈》异常明白。我本有珠算根基,对《笔谈》之前数页(加法、减法)一看就懂,而售价适为一元,于是便买回家中。且恐学不成为先父责笑。于是每晨六七时先父未起床之前自习二小时。凡四十日,将整数四则小数分数开方习完,进读《代数术》。但此书编制程序不善,我对于算术之命题中分数、开方又不熟(因《笔谈》习题极少),困难异常。其时已知《笔算数学》仅用阿拉伯数字十个,并非洋文,即买来将全部二三千习题逐个演算。及学日文后,再读日文之算术代数等。

我习日文是在十七岁秋季,同学已习两月,教师吕星如先生开首对我说:“听说你很聪明,肯用功,我想多教一点,希望两星期赶上他们,以便同班上课。”第一日教字母拼音全部及会话四句。我这夜差不多没有睡,字母多读多写尚不觉难,拼音有若干读不顺,会话更觉难以上口,读了一两百遍方能成诵。但此四句会话至今能脱口而出,一字不讹。次日诵读给吕先生听,先生喜道:“我的硬教育成功了。”我读日文前后不到一年,吕先生特别多教我,所以不但能看书,且能勉强说话。

此后我一面办事,一面自修。夜间或习日文,或习英文,或编书或作论文(详后)。早问五时许起床,用洋油炉烧开水,即在此时稍稍体操、冷水擦身、喝开水(冬季吃罐头、牛奶)。约六时开始读书,每日必读二小时,八九年未间断。所读科目最多者为教育,次经济,次地理,次政治,次哲学,得力于日文书籍不少。但东涂西抹不能专精,仅粗知皮毛扩充常识而已。P21-23

序言

先生姓陆费,名逵,原籍浙江桐乡。因其尊人芷沧公宦游陕西,故先生于民国前二十六年生于陕西汉中。七岁时,芷沧公听政江西,移家南昌,先生随往。先生幼时,只受母教五年、父教一年、师教一年,十二岁即独立自修。十七岁创办正蒙学堂于南昌。十九岁随其师吕星如先生赴武昌,创办新学界书店。二十岁任汉口《楚报》主笔。因粤汉铁路借款问题著论忤当局,《楚报》发刊仅三月即被迫停刊,先生则被迫去上海,任昌明书店经理约一年,二十一岁入文明书局任编辑两年,二十三岁入商务印书馆任出版部长,兼编《教育杂志》及《师范讲义》。于二十七岁即民国元年与友人陈协恭、戴克敦等创办中华书局,任总经理凡三十年。抗战军兴,国民政府设国民参政会议,两度聘为参政会参政员。著有《教育文存》《青年修养杂谈》、《妇女问题杂谈》。综其一生,服务社会四十年,而服务于出版界者达三十八年,其毕生精力可称尽瘁于文化事业。其治事治学、处己待人之方固多足资矜式,其对于社会各方面之贡献,尤非一般人所能及。兹分别简述于后。

一少年苦学

先生家学渊源。太高祖宗伯公(墀)以翰林院编修任《四库全书》总校官,父亲长于文学、书法及铁笔。母亲吴太夫人善教育,在汉中时,其父亲忙于职务,先生于五岁时即由其母亲教读,九岁母病,延师教一年,以后仍由其母教导。父亲则只于其十二岁教一年。先生十三岁即读《四书》、《五经》,且能撰文。戊戌变政以后,即由其母亲令其阅读《时务报》及新书,听其自修。先生乃自定课程,每日读古文、看新书各两小时,史、地各一小时,并作笔记,阅日报。而阅报,对于论说、新闻、广告都一字不放过,有不解者,即查字典及类书,查不着则记于小册,请教父母或亲友。

十五岁后之两年半间,再定课程。单日在家自修旧籍,双日则往阅书报社阅读新书。规定每日九时去社,下午五时方出,午餐则自备干粮。新旧并览,学问大进。当十六岁秋间,见报上广告有《笔算便览》,私向母亲索一元,购得《算学笔谈》一部,但恐学不成而父亲责笑,乃于每晨五时起床,私自学习,于四十日中将四则、小数、分数、开方习完。并购《算学难题》一部,全部演习。十七岁从吕星如先生学日文,不数月即能看日文书籍。以后在南昌任教员,在汉口开书店、当主笔,在上海昌明书店、文明书局及商务印书馆都是一面办事,一面自修。夜间或习日文,或习英文,或编书,或作论文。早晨五时即起床,用洋油炉自烧开水,即于其时习体操、冷水擦身,六时起读书二小时,直至民元创办中华书局时均未间断。所读科目最多者为教育,次经济,次地理,次政治哲学,故未受正式学校教育而能作主笔,且任《教育杂志》首任编辑,于教育及文化多所贡献,完全得力于少年时代的刻苦自修。

二性行一般

先生赋性刚爽,形貌魁梧。头特大,声特洪。其帽须特制,故与友好通讯,每自称“大头”。中华书局同人亦均知“大头先生”即先生。记忆力特强,所遇之人,所处之事,每每数十年不忘。平常书信不录稿,但若干年后道及,犹能记其梗概。与人谈话常娓娓数小时,演说则听众千人不假传音机而能字字听清。少年习于写作,服务文明书局及主编《教育杂志》时,固以写作为业。任中华书局总经理以后,虽事务繁纷,仍时写论文。民国二十年后因病不能常写,但对于重要公文或书牍,均亲自执笔。任中华书局总经理三十年,从未专用秘书。友朋询其故,则谓:有事时须先向秘书说明事由,再嘱其如何措辞,稿成后仍须核阅,不当意者还得修改,有如许时间则自己早已写好,何必“劳民伤财”。

先生治学治事、处己待人之特征,可以勤俭爽直、和易进取八字包括之。治学之勤已如上述;治事则初创中华书局时,凡属编辑、印刷、发行、总务各方面之事务,几于事必躬亲。以后公司发展,不能兼顾一切,但重大事务仍亲自处理。个人生活固极俭朴,在昌明书店任经理时,犹亲自洗濯衣服,数十年来从未雇厨夫。对于同人常以勤朴相勉,同事婚丧喜庆,除平日有私交者外,不许送礼,更禁发帖。复规定同人之结婚者可假厂中饭厅为礼堂,只许备茶点款待宾客。先生赋性爽直,事无大小,每一言而决不作态,不迟疑。对于友朋往往一言订交,终身如故。此类事例,凡与先生共事或相交稍久者无不知之。但对人极和易,中华书局初创时,常与同事共起居,共操作,绝无阶级观念。三十年来,对公司同人,不论公私信件,致人均称某先生或某兄或某弟(对学生),自称弟或兄。同人致彼亦只称伯鸿先生,而不称总经理。故有人向中华书局询伯鸿先生无人不知,如询陆费总经理则反有人答不出。先生因好学博识,周知人情与世事,故时时存自强不息之心,对个人固时时进修,对公司,于民国二年一度赴日考察,归而建发行所及印刷所;十九年再度赴日,归而建上海澳门路新厂及香港分厂。于各分局,则均曾亲加考察,指导一切,且常开分局营业会议,共谋改进。

以上为其性情行为之大概。

三对于文化之贡献

先生以五十六岁之中寿,而服务于出版界达三十七八年,努力文化事业数十年如一日,近代事业家中实所少见。先生从事书业之动机有二:一为当十九岁时因购书不易,以为从事书业可一面自立,一面有书可读;二则以为书业关系国家文化前途至大,且预测将来必大发展,故立下决心,终身从事书业。民国前七年先生在上海任昌明书店经理时,书业商会正在发起筹备,先生被推为章程起稿员,正式成立后任评议兼书记,且兼职业补习夜校与《图书月报》主任。民国后,书业商会改为书业同业公会,继续任执行委员、监察委员及主席等职以至于今。先生自视书业为终身职业,故对于书业之希望最大。曾在《书业商会二十周纪念册·序》中说:“我们希望国家社会进步,不能不希望教育进步;我们希望教育进步,不能不希望书业进步。我们书业虽然是较小的行业,但是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却比任何行业为大。”

辛亥革命爆发,先生预料满清必覆,民国即将成立,君主时代之教科书必不适用于民主国家,乃集合同志筹备新教科书。于民国元年元旦创立中华书局,首先发行中华教科书。我国教科书因有竞争之故,乃大进步。同时,以中国字典多陈旧不适用,与欧阳仲涛、范静生先生等发奋编《中华大字典》,费四年数十人之力始完成,字数四万余,较《康熙字典》之字数尤多。数年前,《全国图书馆协会月报》犹评为“现在唯一之字书”。《大字典》完成之后,即继续编辑《辞海》。经百余人前后二十年之时间,而于民国二十六年完成之。先生于《序》中谓,将再以一二十之岁月,经营一百万条之大辞书,其志愿之宏,可以概见。先生太高祖宗伯公任《四库全书》总校官前后二十年,且于嘉兴城外角里街建枝荫阁藏《四库》副本。枝荫阁虽于洪杨之乱毁于火,但其家本载之甚详。民国九年起之十四年间,命中华书局陆续辑印《四部备要》一万一千三百。五卷,分订二千五百册,悉出自先生之主持。又以儿时知有《古今图书集成》,壮而编书撰文常利用之,时思寻求雍正铜活字本影印之,卒于民国二十三年得陈炳谦先生转让南海康有为氏藏本,而将原书五千册缩印为八百册,廉价发售。此外,三十年间中华书局出版新旧书籍近二万种,皆先生主持之力。其一生事业固全在书业,对于书业各部门之知识,如编辑、印刷、发行各方面,均能窥其堂奥,在书业界可称全能。而其对于文化之贡献,亦非一般入所能跛及。

四对于教育之贡献

先生素性好学深思,于学无所不窥,而于教育研究尤精深。当其主编《教育杂志》时,每期均有论文,而于学制方面之主张尤多。清末学制为初小五年、高小四年、中学五年、高等学校三年、大学三年或四年,就学年限共为二十至二十一年,授课时间则初小三十时,高小以上三十六时。先生根据国民体力及社会经济情形,力主缩短在学年限及减少授课时间,于前者主张初、高小各三年,中学五年,大学预科一年,本科三年或四年,共计十五年至十六年;于后者则主张初小二十四小时至二十七小时,高小以上不得过三十小时。

民国元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蔡元培先生任教育部长,以国体既经变更,旧法令不适用,新规制又迫于时间未能颁布,乃去沪商之先生及蒋维乔先生。先生本其夙见,与蒋拟订《中华民国教育部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十四条,一月十九日公布。其中最主要者为初小男女同学,小学废止读经,加课珠算,注重手工,中学、师范改为四年,中学文实不分科及废止奖励出身等。同时公布《普通教育课程标准》,亦以先生之意见为根据。先生复同时发表《民国普通学制议》、《新学制之要求》、《民国教育方针当采实利主义》、《敬告民国教育总长》诸文,以提醒社会。史家对于《暂行办法》及《课程标准》两令,称为民国教育史之绝续汤,均出自先生平日研究之所得也。

先生对于教育之各方面,如教育宗旨、教科书、教育制度、国音国语、男女同学等,均有精确主张,发为论文,而于女子教育尤有特见。先生既不赞成旧日之闺秀教育,也不主张与男子受同等教育,而从女子体力以及人类互助、社会分工各方面主张“女子教育”,于民国二十年女子组织北伐队、教育界鼓吹女子为军人时,发表《女子教育问题》一文,力辟其非,而谓女子第一当养成贞淑之德、和易之风,并授以家政之智能,以期可为人妻;第二养成慈爱之性、高洁之情,并授以育儿教子之技能,期可以为人母;第三当设女子师范、女子裁缝、刺绣、蚕业、图画、音乐等学校,期可以习一业以生活。民国九年男女同等教育之说盛倡,先生复为《女子教育的急务》一文,谓女子教育的目的有四:第一,健全女子的人格;第二,养成贤母良妻;第三,在男子能养家的时代,从事无害生理、无妨家庭的职业;第四,预备充足的实力,于必要的时候代男子作国家社会一切的事。

以上是先生对于教育贡献之荦荦大者。

五对于国事之先见

先生常识丰富,对于国家大业尤为注意。武昌时尝秘密参与革命,任《楚报》主笔有敢言之名,且以言论忤当道,而报馆被封,个人出走。十九岁后虽专心书业,但对国事仍不放松。先生于地理、历史素所专精,“九·一八”后,世界风云日急,乃从地理历史之各方面预断世界必有大战,中日之战尤在目前。于民国二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一日草《备战》一文,发表于二十二年一月十日出版之《新中华》创刊号,大声疾呼,警觉国人。先生以为战事发生之后必为长期的,我国无海军,不能与敌人立决雌雄,惟有长期抵抗,以期国防形势之于我有利,因而主张积极准备。准备分军事、民食、交通三方面。军事方面,要运用机械化部队,首须准备汽油,谓赶快至少以五千万元购汽油,存储于稳固地方,以备战时应用;第二是军粮,除囤积米面之外,并应多备炒米炒面作干粮;第三是军衣,谓大规模最后决胜的大战必定在东三省,要免士兵冰天雪地之冻毙,不得不制御寒衣服,假定一百万人,每人一件皮袄、一条棉裤和内衫裤袜鞋至少须三十元,即须三千万元。在民食方面,则谓粮食固当注意,而长芦、两淮的产盐区,战事发生必为敌人占领,人民将有淡食之虞。故主张在二、三年中督促盐场加多制造溢额之盐,运存安全地点,以备万一。对交通方面,则谓公路虽日有建筑,但战事发生,一部分当被破坏,而汽油进口不易,且须供给军队之用,不能供给民运。故主张提倡马车、牛车、骡车、驴车,由省建设厅制造车辆,租与民间行驶。公路并许民间自行制造使用,予以种种便利。在平时可辅汽车之不足,也可减少汽油的漏卮,战时更可得许多用处。先生此文发表于八年之前,不独对于战事发生预为见及,所提议准备各事亦均简要切实,现在政府之提倡驿运及储备汽油等等,多与其意见相合。由此可见先生对于国事之远大眼光。

以上所述不过先生生平、事业、性行之荦荦大者,其他以限于时间不能详述。但先生立身勤俭、处事爽直、待人和易、执业进取之美德与其对于文化教育及国事之贡献,固彰彰在人耳目,足资矜式。同人与先生相交有年,兹就平日观摩所及,为略述其生平如上。

一九四一年八月于香港

后记

本书是陆费逵先生的自述文集。是书正文凡三编:生平自述;游记心语;教育主张。附录一编,收怀念文章两篇。书前有陆费执、舒新城二先生所撰写之先生小传作为代序。

陆费逵,浙江桐乡人。生于陕西汉中。复姓陆费,名逵,字伯鸿,号少沧。母亲出身世家,是李鸿章的侄女。

陆费逵是近代著名教育家、出版家,也是中华书局的创办人。中华书局哺育和影响了百年国人,大家一提到中国文化,自然而然就联想到中华书局。但知道陆费逵先生的却不是很多。

今年是先生诞辰一百二十五周年,也是先生辞世七十周年,再过几天,就是中华书局成立一百周年。至此之际,我社推出先生自述文集,以略表出版界晚辈同仁对先生之追慕与敬仰。

本书以《教育文存》本(上海中华书局,出版时间不详)为底本,校以《陆费逵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二○○○年第一版)、《陆费逵与中华书局》(中华书局,二○○二年第一版)等,谨此致谢。集中《我之童子时代》、《内庭趋侍记》等文章,皆为首次点校出版。

编者

二○一一年六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陆费逵自述/二十世纪名人自述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陆费逵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安徽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643656
开本 16开
页数 22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13-05-01
首版时间 2013-05-01
印刷时间 2013-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9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4
丛书名
印张 15.5
印次 1
出版地 安徽
241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7: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