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规则在职场中的主导力量与影响作用是决定性的,对其只有采取顺应和疏导的态度,使其与显规则一起,共同发挥出最好的效果。本书通过对十八条职场潜规则的解析,辅以51个案例分析,对无论是职场新人还是职场老手,都有一定的指导性和实用性,是每个职场人的实用宝典。
图书 | 十八法则(职场新人必知的18条潜规则) |
内容 | 编辑推荐 潜规则在职场中的主导力量与影响作用是决定性的,对其只有采取顺应和疏导的态度,使其与显规则一起,共同发挥出最好的效果。本书通过对十八条职场潜规则的解析,辅以51个案例分析,对无论是职场新人还是职场老手,都有一定的指导性和实用性,是每个职场人的实用宝典。 内容推荐 新人初到职场,稍有不慎,便可能遗恨终生。这是因为职场有职场的法制、职场的潜规则。使新人难以生存发展的,往往不是工作的艰难和环境的恶劣,而是对潜规则的不甚了然。 本书提炼职场新人必知的十八条潜规则,让你知道该怎么说、该怎么做,让你先活下来,再争取早一天上位。 目录 序 东方式潜规则 新人潜规则之一:别人可以不守规矩,但你不可以 新人潜规则之二:最好的老师是你的敌人 新人潜规则之三:适应环境不是勉强改变自己,而是要完全忘记自己是谁 新人潜规则之四:可以打杂,但要看是为谁 新人潜规则之五:不管对错,一定要站到主流阵营的一边 新人潜规则之六:单位的树枝上,条条都带刺 新人潜规则之七:技痒难忍是职场的死敌 新人潜规则之八:企业文化全都是忽悠文化 新人潜规则之九:说与做绝对是两回事 新人潜规则之十:世上没有公道,付出不一定有回报 新人潜规则之十一:除了你自己,没人会真正为你着想 新人潜规则之十二:跟最坏的人都要能成为朋友 新人潜规则之十三:做人可以笨,做事要聪明 新人潜规则之十四:要会讲正常人的话 新人潜规则之十五:时尚是办公室外面的事情 新人潜规则之十六:礼仪比工作内容更重要 新人潜规则之十七:太顺的开始未必是好事 新人潜规则之十八:跳槽是第一生产力 试读章节 新人潜规则之三 适应环境要完全忘记自己是谁 你不能要求一个终年为生存而拼搏的企业,还能有高等培训机构的资质。所以,企业对新人们精神需求的忽视,几乎可说是必然的。 几乎每个新人在求职信上,都会强调自己“适应能力很强”。甚至有个小典故说,曾有过这样一位,自我介绍了一句“我叫某某,我的特点就是沟通能力强”,完了。结果让HR很无语,怎么也看不出他的沟通能力强在哪里。 在这里,我们先不管单位在当初愿意接纳你时,是否真相信了这一点。如今当你进入职场后,你敢不敢说,你已经完全理解了何为适应能力? 对此一位招聘者说得很形象:“刚毕业的大学生就好像是草莓,漂亮耐看好吃,但就是碰不得。谁先能在现实的工作中磨炼成椰子——果壳、果皮、果肉、果汁都有用,谁就会被企业所认同,也容易成功。” 抽象的道理就不多说了,先让我们来看一段职场往事,看一名叫孙悟空的新人是如何最终适应了职场江湖。 在读《西游记》的时候,不知你有没有注意到,里面似乎有个天大的矛盾现象,那就是,孙悟空在大闹天宫时曾何等战无不胜,要不是如来佛出手相援,整个天庭简直都面临“亡国”的危险;但在后来的取经途中,大圣却难再一帆风顺了,当年的那帮手下败将,以及败将的跟班坐骑却转眼都成了高手,不是让他无计可施,就是要由他请出各路神仙帮忙。 这是吴承恩在写作时发生的超级漏洞吗?其实这是作者不便明言的一番苦心,反映了他对世情的深刻理解。 大闹天宫前后,孙悟空、天兵天将以及妖怪们的能力其实并没有变化,但是交战双方的身份与心态却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大闹天宫是孙悟空和天庭众神的战斗,是造反派与正规军的战斗。那时的孙悟空无所畏惧,身无牵绊,打赢了是无上的荣光,甚至有自己重新界定天庭秩序的可能性,失败的后果他却从未考虑过,也不知该如何考虑。所以,他进行的是超高收益、无所谓风险的事业,自然全力以赴,出手毫不留情。 而众神的心态却不同——这猴头反的只是玉皇大帝,目的无非想出口恶气,跟众神并无深仇大恨。同时,猴头的杀伤力很强,众神对他的围剿行动实际上是风险很高的项目,是迫于玉皇的压力而进行的工作。可以想象,在此情形下的所谓十万天兵天将,必然各怀鬼胎,瞻前顾后。 有人可能会说,众神为什么不靠打败孙悟空来加官进爵呢?这就牵涉到天庭的职场构成和激励机制问题。尽管天庭里都是高素质的精英分子,但实行的仍是封建君主制度,众神的生活质量只能寄希望于玉皇的个人素质。而从一些小案例——譬如卷帘大将军只因打破一个琉璃盏,就被贬为小河妖——可以看出,这位领导还是十分暴戾的。按传说规定,成为神是非常艰难的事情,一不留神就可能前功尽弃,但若想再上升一级,却无异于在天上再度登天——谁听说过某个神仙因为立了大功而被玉帝提拔的?那么问题就清楚了,立功等于奉献,出错就要严惩,在这种工作环境中,还会有哪个傻瓜愿意卖力气吗? 所以,众神在心底必然只希望做一个长生不老的普通天神,过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总之无功远比有功的生存压力小,根本犯不着为一场围剿猴头的无聊战争而冒伤残的危险。 于是,众神与孙悟空的对抗收益是负数,风险却是无穷大。众神哪个也不傻,这个算盘哪里会打不清楚?在战斗中为避免领导怪罪,肯定披挂整齐、杀声震天,但是贴身大战时绝对是一触即溃,还要极力渲染猴头的强大,即所谓出工不出力。 但在孙悟空取经的过程中,情况却发生了变化。当初他碰到的只是办官差的天庭工作者,碰上他这种胡打乱闹的社会青年当然只能自认倒霉。这也给孙悟空造成了一种错觉,还真以为自己无坚不摧呢。而取经路上的这些妖怪们,则属于公务人员“下海”干私活,是给自己干的,自然便没必要再培养你这猴头的虚荣。另从具体利益分析的角度看,妖精对抗孙悟空的目的是为了吃唐僧肉,其相关收益是长生不老——神仙的基本特征。这项工作的风险看起来也是巨大的——被孙悟空消灭掉,但其实好些小妖都有后台,至多回到主人那里继续捧奴才的铁饭碗,于是,这也就成了妖怪们的一项高收益、低风险的事业,可以想象妖怪们为了达成目的会有多么狂热和勇敢。 与此相对应的是孙悟空。他对抗妖怪的目的并不是杀尽天下妖怪,只是为了保护师傅去西天取经。他与妖怪以前也无血海深仇,只有在妖怪袭击唐僧时才出手相救,所以工作属于被动反击性质。军事上称进攻是最好的防御,单纯防御是十分危险的行为,因此他在战斗中已经先输了一着。同时,由于被保护人唐僧缺少自我保护意识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一再被妖怪扣为人质,使得孙悟空在援救工作中常常处于投鼠忌器的状态,不能放开手脚,于是又输了一着。加上唐僧十分迂腐,还时不常怀疑孙悟空滥杀无辜,并以酷刑“紧箍咒”频繁地进行打击,严重挫伤了孙悟空的工作积极性,战斗力再输一着。 结果,在这场孙悟空和妖怪的竞争中,妖怪知己知彼、充分准备,而孙大圣却畏首畏尾、束手束脚,尚未交战锐气已弱了一半,战斗胜利的可能性当然急剧减小。 对孙悟空更大的教育还在后面。当他跟小妖们打来打去老是不分胜败之后,他发现自己剩下能做的,便唯有四处“找人”,求助于各路神灵。等某个身处关键职务的神灵出面了,信手一招,那日前还张牙舞爪的妖怪顿时便乖乖变回原形,跟随主人一同回归本职工作岗位去了。似这般举重若轻的处理结果,真能把老孙活活羞死。 有过这些遭遇之后,首先也许会让悟空产生一种自己功力是否暴跌了的疑问,但他该很快便明白其中原由,并深为自己年轻时的幼稚轻狂而惭愧。这挺像一个学生在校时只靠考试成绩便可一路升人大学,甚至硕士、博士,一帆风顺,任是社会各色贤达也要对其表示赞美。然而一旦步入社会,则一个看车的老头、一个修下水道的民工,都可能会给他带来天大的为难。到此时,你就是英语十级、奖章满身也再无丝毫作用了。 以上就是一个草根猛人到了正规职场后,所可能发生的心理蜕变。简单说,导致孙悟空脱胎换骨的,是这样两大类职场经历: 一是必须接受一种无条件的、蛮不讲理的约束(紧箍咒),这让他懂得了什么是规矩,哪怕在很多时候自己绝对正确,在上司面前也根本没道理可讲; 二是办事不能再靠自身原有的能力了,而要靠错综杂乱的社会关系。 啰嗦了这半天,只为说明一件事,要适应职场环境,绝不仅是口头表表决心、做做姿态那么简单,而是需要经历几番磨难之后,才会心甘情愿地将自己彻底融入职场沼泽当中。P18-21 序言 潜规则是什么 这两年,一说到“潜规则”这个词儿,好多人往往会暧昧一笑。 他们想到的东西,估计会与娱乐圈的一些八卦消息有关。如今在某种程度上,潜规则几乎就成了女演员陪导演上床的代名词,这倒是一种很有趣的推广普及。 其实,娱乐圈里的那点事儿,若与遍布职场的潜规则风景相比,只能算是微不足道。 话虽这么说,但你若问起某个熟识的朋友:“你们公司有多少潜规则?”恐怕他又多半讲不出多少所以然来。 这又是为什么呢?难道如此一种无处不在、据说又极为强大的东西,现实中的人们竟会置若罔闻吗? 道理很简单,毕竟所谓潜规则,只是一种若有若无的东西,并非像店铺招牌那样,成天挂在最醒目的地方。 从人们对潜规则的认知角度而言,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第一种人,从来就不明白、不知道或不相信世上有什么潜规则。 这种人要么纯真烂漫,要么循规蹈矩,要么无所畏惧,要么迷迷糊糊,总之全凭自己天性来生活。 而这种人生态度难道有什么不好吗?应该说,也不错。在很多时候,单纯的人甚至还会挺有福,会赢得一些能真正相互信赖的朋友。 只是他们在生活中的遭遇,很可能会像一个股市中的典型小散户,赚钱不知是因何而赚,亏损也不知是因何而亏。 第二种人,多少知道一些关于潜规则的事,但平日主要还是以显规则来作为行事准则。 他们一来不愿在这上面太费心思,二来由于悟性或精力等方面原因,对这路学问也无法钻研得太深,所以显规则是他们的生存法则。他们是人群中的大多数,也往往会是牢骚及怨言最多的人。暂时摸不到规律就不再相信规律,则迟早会受到规律的报复。当他们面对自己无法掌控的结果时,只能为自己的力不从心而徒然兴叹。 第三种人,深刻信奉潜规则,并竭力遵循,乃至顶礼膜拜。 他们从此就成了传说中的“聪明人”,凡事皆能通过最隐秘低调的方式,做出最符合自身利益的选择。 但他们要注意的是过犹不及,若过分罔顾显规则,甚至在大众眼里成了富有心计的人,那也就把自己的形象定了格,成了人人要防范的对象。 第四种人,知道有潜规则,同时也充分重视显规则。 他们对世情既能看得透,也能看得开;既能始终遵循自己的做事原则,也能理解别人最隐秘的利益动机,并在规则许可的范围予以必要的兼顾。 如果说他们有些圆滑,那也是没办法的事,因为在很多情况下,恐怕没人能做出比他们更高明的选择。 第五种人,知道有潜规则,但对其深恶痛绝,誓与其斗争到底。 他们认为潜规则是清平世界朗朗乾坤中的毒瘤,走到哪里都一副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姿态,为保持自身清白往往要付出不近人情的代价,给人一种堂吉诃德战风车般的悲壮印象。 很可能,他们是先被潜规则伤害了,于是不惜代价一定要出口恶气,哪怕拼个鱼死网破。 但除了少数个例之外,他们拼到最后往往会发现,自己根本都找不到哪一个具体的“恶人”可以作为攻击目标。于是只好一声长叹,转化成了第二种人。 现在,你认为这些人中的哪一位会清楚明白地告诉你,生活中的确有潜规则这回事,并对你一五一十倾囊相授呢? 所以,我们在这里即将展开的话题,从某种意义上讲,有点类似于泄露天机。 潜规则的天机 所谓潜规则,指的是世上那些明文规定的背后,往往都隐藏着一套并不明说的“规矩”,一种并不成文但又获得了广泛认可、可以称之为内部章程的东西。支配我们生活运行的,时常会是这套“规矩”,而并非那些冠冕堂皇的正式制度。 有人一定会问,这些“暗规矩”既然如此重要,又干嘛不把它们特别提示出来,让大家全都明明白白遵守呢? 看官别笑,尽管这种疑问说出来都显得格外幼稚,但请相信,现实中以这种模式来看问题的人,一定不在少数。 他们被传统的正规教育给培养成了“一根筋”,认为天下事非黑即白,人类除了好人就是坏人,行为方式除了应该提倡的,就是必须禁止的,连看到电视上正播一部影视剧,也要先关心一下,“哪个是好的,哪个是坏的?” 结果,在面对潜规则时,他们自然也会这样想:潜规则要真像你们说的这么威力无边,那怎么从没一个老师这么告诉过我呢? 唉,说起根由虽近荒唐,细究则深有趣味。 为啥大家都不说呢?那是因为,这种在现实中得到了众多人遵从的规矩,其本质却背离了人们心目中的正义观念,或违反了正式制度的规定,因此便不得不以隐蔽的形式存在。而所有的当事人,也都会心照不宣,对其隐蔽形式本身,有着明确的认可。 因此可以认为,潜规则就是大家嘴上都不说,却都必须遵照执行的规则;显规则却是你必须说,却不必去做的规则。 两种规则如同向上爬的两条腿,只知道埋头做事的家伙就像只有一条腿在走路,纵然这条腿再长,恐怕也不及两条腿都健全的矮子爬得快。 过去一直有一种主流的态度,从根本上不承认潜规则的存在价值。一个组织中的员工若果真相信了这种否定论的学说,则无异于每天行走于漆黑的夜路之上,其危险是可想而知的。 说到这种说与做的反差现象,我手机里刚好收到了这样一条短信:“说金钱是罪恶,都在捞;说美女是祸水,都想要;说高处不胜寒,都在爬;说烟酒伤身体,都不戒;说天堂最美好,都不去!”潜规则与显规则之间的关系,基本上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有这样一个例子:有门路的人把成绩差的孩子送到好的学校里读书,这是什么性质的行为?当然是非正当行为,绝不应当提倡。但你家孩子若成绩不好,你会不会在这方面想想办法?你多半会,而且你还能为自己找出很多合理借口来支持这种做法。同时,在你“操作”这一活动的过程中,所有与你发生关联的人,都会充分理解你的行为,即便帮不上你什么忙,也会寄予你充分的同情、鼓励和祝愿,希望你心想事成,而绝不会阻止你干这违反规定的事。倘若谁能帮上你的忙却不帮,则简直无异于伤天害理。当然,谁若是真帮了你的忙,那么无论再亲近的关系,你也要以与内在价值相当的隆重程度来表示自己的感谢。然后你才会感到心安理得,认为自己只是做了一件公平合理的人情关系交换,只要不被多事的人说出去,一切就再正常不过了。 这非常奇妙,这是只有东方社会里才会出现的景观。 东方潜规则的文化理念 1.有些事情,别人做是不对的,但我的情况可以特殊一些,不去做反倒是很傻的。 2.在我们的同盟阵线中,完全应该以阵线内部的利益为重,而暂时不考虑所谓社会利益。 3.一个人的社会关系中,如果没有这样的同盟阵线,那么他势必将生存得十分不爽,至少他体会不到享有特权的优越感。 4.有了同盟阵线之后,如果你不能为别人提供有价值的服务,那么你也就失去了作为社会人的价值,进而失去别人的帮助。 请注意,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种文化环境——人人想特殊,帮会利益重于社会利益-一也就有了潜规则生长繁育的土壤。这时的潜规则便成了“臭豆腐”,闻着不怎么雅,吃着却另有一份异香。即便有人对它咬牙切齿,也无法改变它的客观存在。至于社会腐败出在哪个环节,已经没有论证的必要了。 所以,你可以说很多潜规则是社会陋习,是鲁迅先生所说的“藏在皮袍下面的东西”,但它更是一种虽摆不上桌面,但绝对行之有效的行为方式。你可以看重它,也可以鄙视它,但绝不可以忽视或轻视它,否则,就一定有你的好看。 何况,在任何一个组织中,显规则都不可能完全正确和完善。当显规则不能发挥有效作用的时候,潜规则就会凸现,起到实际的调节作用。而组织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可能用一种规则去应付;纵使是显规则,也是总在变化之中。因此可以说,显规则总是落后于组织的发展,在新的显规则还没有建立的时候,潜规则就必然闪亮登场。 人性中无法克服的弱点,以及人性的复杂,也决定了潜规则存在的必然性。 人性是不能用所有的规则全部设定出来的,对不同的人性要实行不同的管理方法,无形的领导力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对此不可能有一种规则完全符合它。故此,无论最高决策者还是普通员工,都忠实于自己行为规则中不言自明的信念,他们的行为都离不开人性与利益两把标尺。 很多领导者在观念中总认为,若过分迁就于员工的个人意向,会有悖于组织的价值观——也就是认为,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必然冲突,因此只有以组织目标来限制个人目标。但作为客观存在的东西,个人目标不是靠限制便会消失的,你不让我以冠冕堂皇的形式出现,我就以遮遮掩掩、心照不宣的形式出现。潜规则因此更加茁壮生长。 对此领导们其实也都心知肚明,但苦于没有更好的替代方式,再者这种双重规则并行的状况,起码不还没摆到桌面上吗?而且,老板还随时可以根据需要,来控制对潜规则的制裁力度呢,所以,也就这么着吧。 这一点与社会上许多行政执法部门的工作模式颇为相似:想治你就有理由,放你一马也不是不可以,但却要有些说法。大量的灰色执法地带便由此产生。 中国文化的特点决定了中国管理哲学的特点,中国文化的神秘性和不可知性,是潜规则存在的文化心理背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便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特色之一,就是说:很多事情你可以去做,但至于为什么要这样,不可以告诉别人。这种文化习惯,使很多组织活动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特别是在不同的层级之中,更是这样。领导交代下级做什么事情,有时候是不说明原因的,关键看你的领悟。这其中,就产生了很多秘而不宣的潜规则。 潜规则决定职场路 新人初到职场,可谓步步凶险,稍有不慎,便可能抱憾无穷。 而这些凶险中,几乎都藏有潜规则的成分。 使新人难以成长进步的,往往不是工作的艰难和环境的恶劣,而是对潜规则的不甚了然。 说白了,职场是什么地方?是个人求生存谋发展的场所,连空气中都弥漫着利害攸关的元素。来到这里,不是让你修身养性和培育友情的。 一个新人对潜规则的认知大致有以下阶段:无视潜规则—发现潜规则—解析潜规则—改造潜规则。 第一个阶段:无视潜规则。对这个迷迷糊糊的阶段,就不过多描述了。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只要该新人在企业打拼过一段时间,并具备正常人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便一定会感受到这种隐形力量的存在与制约。此后,他看待周围的眼光就会有所不同。 第二个阶段:发现潜规则。当一个人认识事物的背景思想发生了变化,所谓的“潜规则”便会得以凸显,成为他思考时主要的指导依据与行为准则。他会明白,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有利益的地方就有政治。同时,他也开始学习认同潜规则,接受潜规则,思考问题的深度更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变化。 第三个阶段:解析潜规则。终于,这个昔日的新人已基本领会了现存的潜规则,其思想便进入了一个成长期。在这个阶段里,娴熟地运用潜规则以达成他在职场中的发展目标,就成了他最自然的行为。正常来看,他应该起码可以成为一名管理工作者。尽管,这一技能的运用从未在经典管理学中得以确认,但这一论断却是无可置疑的。 第四个阶段:改造潜规则。当一个人对潜规则已达到太熟悉的程度,并已在它的辅助下,取得了自己的许多成就之后,他对潜规则反倒会生出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感受。这感受跟感激之类的情绪毫不沾边,相反,他却会有一种类似厌恶,或起码是厌倦的心情。而且,他尤其不希望别人也靠这种东西在自己这里获取额外的资源。他会希望种种堪称陋习的东西,在自己这里宣告结束。那么,他就开始针对以往的许多潜规则,制定出一系列显规则,以求使工作风气变得阳光起来。于是,一种新政开始推行,旧的潜规则在一定程度上得以遏制,制度性进步也就由此而取得。但毫无例外的是,一段时间之后,新的潜规则又会诞生出来。员工们又会孜孜不倦地研究它、应用它,使之成为尽人皆知的职场文化…… 潜规则在职场中的作用与影响是决定性的,它“生生不息”,“野火烧不尽”,对其只有采取顺应和疏导的态度,使其与显规则一起,共同发挥出最好的效果。而对潜规则的认识与领悟,则更多地依赖于我们自己的悟性。或者可以说,在企业内部,对潜规则的认识与掌握能力,更多体现为一个人的情商(EQ)。谁具有敏锐把握企业中潜规则的能力,谁就最具成功者的潜质,这种潜质的发挥,比业务或技术领域中的能力高低更为重要。 认识潜规则,职场第一课!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十八法则(职场新人必知的18条潜规则)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张振刚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开明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2059764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83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80 |
出版时间 | 2010-08-01 |
首版时间 | 2010-08-01 |
印刷时间 | 2010-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B848.4-49 |
丛书名 | |
印张 | 1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5 |
宽 | 165 |
高 | 13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