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新史学家翦伯赞/中国学术大师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翦伯赞是杰出的历史学家,新史学的奠基人,他出身维吾尔族家庭,留学美国,参加革命,主政北京大学,游刃于历史与现实之间,一生极富传奇色彩。“文革”中,他却被逼自杀身亡,留下了一个难解之迷……本书图文并茂,以第一手材料、客观的叙述、令人震撼的语言展示了一位史学大师的学术传奇人生。

内容推荐

翦伯赞先生是马克思主义史学“五老”之一,学术生涯与革命活动相互交织在一起,一生颇富传奇经历。作者张传玺教授是著名的秦汉史专家,1956年开始师从翦先生读副博士研究生,对传主的学术与生平知之甚稔。本书是中国学术大师系列之一,是在作者1998年版《翦伯赞传》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并且更新部分内容写成的,由于删除了原传中具体介绍翦伯赞著作的内容,使得这本传记更具可读性。书中收入插图八十余幅,均有相当的学术价值,有的还是第一次公之于世。

目录

序 言 学术大师的传奇人生

第一章 举族内迁,学生时代

第二章 反帝反封,崇信马列

第三章 宣传群众,发动抗战

第四章 支持学运,争取民主

第五章 建新国家,百废俱兴

第六章 紧握航向,逆风前进

第七章 访问内蒙,放歌远疆

第八章 坚持原则,反对极左

第九章 风雷激荡,从容应对

第十章 维护真理,舍生取义

试读章节

4.丧贤妻,拥儿常悲泣

翦伯赞回到常德中学不久,即得知母亲病重。他赶忙奔到家中,母亲刚刚咽气,四肢犹温,双目未瞑,似在等待她的爱子回来。翦伯赞一头扑在母亲的怀中,失声痛哭。二十多年的往事,像电影一样,一幕一幕地进入他的脑海。母亲林氏,一位中农的聪明勤快的女儿,一位爱如春晖的妈妈。她长期支撑艰难的生活,以勤俭持家,自己每天要计工纺出一定数量的棉纱,要织出一定数量的棉布,还要为全家老小忙着做鞋、洗衣、劈柴、做饭等等,在上下十余口人中,以她的劳作为最重。她是“劬劳瘁死”呀!想到这里,翦伯赞不由得更大声痛哭起来,全家也一起大哭。在安葬母亲后,翦伯赞的脑海中一直在思念母亲,而且在眼前经常有母亲的容貌出现。他每逢假日回到桃源,总要跑到母亲的墓前跪拜志哀。在20世纪30年代,他曾用笔名林宇、林零、戴宇林等发表文章十几篇,就是为了纪念母亲。如《两个体系之下的宪法》一文,署名林宇[6];《读胡适<新年的几个期望>之后》一文,署名林零[7];《莫索里尼和洛森培的“和平新论”》一文,亦署名林零[。]等。

李守箴是一位忠厚勤劳的女性,自进翦家就成为婆母的好助手,在婆母的指导下操持家务。婆母的去世,对她是一个很大打击,全部家务重担几乎压在她一人的身上。当时她只有21岁。次年(1921年)7月,次子天聪出世,给多事的家庭带来了新的温馨;可是李守箴的担子却越挑越重,人也日益消瘦。她曾有几次晕倒在厨房中,幸亏有小姑发现,才得到及时救治。翦伯赞对她十分挂念,父亲也很同情她,就将她和三个孩子接到常德小住。在常德,房子虽小,可是她面对的只是几个小孩子,翦伯赞天天见面,心中倒是畅快得多。可是桃源老家却失去了顶梁柱,小姑们顶不起来,于是乱作一团,几乎天天写信或派人向常德方面告急。特别是小姑病倒的那几天,情况更加紧急。李守箴实在住不下去了,在公爹的同意下,由翦伯赞护送,她又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桃源。屈指算来,她在常德待了不足半个月。

1922年春,桃源大旱,霍乱病传染迅速,翦家数人病倒。李守箴外则求医抓药,内则舂米‘劈柴,还要照顾大人孩子。不久,她已力不能支,突然病倒,而且很快去世。

翦伯赞护送李守箴和孩子们回家,由于工作关系,次日即返回学校,但却一直放心不下,日夜悬念。尤其是在听说桃源有霍乱肆虐之后,更加挂心。一天夜里,他刚刚睡下不久,忽见李守箴匆匆前来告别。他大吃一惊,披衣冲出门外,四周寂然无声,只见天上有一轮冷月散发着凄凉的寒光。他惶惑地退回室内,心中忐忑不安,直坐到天亮。绿衣人敲门,送来了电报:守箴于午夜去世。翦伯赞悲痛欲绝,赶回家后,抱妻痛哭。5岁的长子斯平、3岁的女儿心倩伏在爸爸的膝上大哭,只出生7个月、尚在吃奶的次子天聪也在姑姑的怀抱中大哭。翦伯赞怀着极端悲痛的心情为爱妻办完丧事,又对家事稍作安排,即赶回常德中学。回校后,赋《悼亡妻李守箴》七律一首,记述了夜梦与安葬李守箴之事,字字泪血三升,以寄哀思。

此后,他每逢假日,总要带着孩子到李守箴的墓上化纸凭吊。每次凭吊总要敬礼、痛哭。还常带着斯平、心倩兄妹,有时还会抱着不足周岁的天聪去看望岳母,安慰老人。为了纪念与李守箴的结发恩义,他不想再娶,决定由他亲自抚育三个儿女,以报答李守箴知遇之恩。他的面容日见憔悴,谈笑减少。5.娶戴氏,深情托抚育

翦奎午对儿子的情况很关心,生怕他一病不起,一蹶不振。夏天,翦仲襄回家。他这时在长沙工业专门学校读书,也很关心大哥。他在与大哥谈心后,向父亲提出让大哥出国留学的建议。他发现大哥仍有强烈的求知愿望,家庭应当帮助他解脱困境,成全他的这个愿望。翦奎午对翦仲襄的建议十分赞同,父子两人立即与翦伯赞商谈,很快就决定翦伯赞去美国留学的事,时间定在1924年7月。在出国之前,父子们就三件大事达成一致协议:第一,要把伯赞的身体调理好,恢复健康;第二,父子二人筹集一笔学费;第三,说服翦伯赞续娶妻子,以照顾三个幼小的儿女。翦伯赞虽接受了父亲和弟弟的劝告及安排,但在此后一段很长的时间中,思想仍有反复。后经父亲和朋友的多次相劝,才下了决心,并制订了一个计划,即利用业余时间跑步、做操、念英语等,还要节约开支积攒学费。

使父亲最伤脑筋的,莫过于婚事。因为入选的姑娘必须年龄合适,容貌端正,还要具有照顾三个孩子的能力。翦奎午曾长叹一口气说:“天底下难找哇!”可是事也有凑巧。1923年秋,著名法学家戴修瓒回常德,举行家宴时翦奎午等地方名流应邀在座。律师戴璋璋以族叔作陪,戴■璋的长女戴淑婉特聘掌勺。席间宾主谈了不少国内外奇闻,也谈了一些家乡情事。翦伯赞的不幸遭遇和目前的打算被提到桌面上来。戴修瓒心直口快,自荐为月下老人,建议以戴淑婉配翦伯赞。戴淑婉端庄秀丽,聪明能干,自小从父读书,能写会算。由于有三弟三妹,年纪幼小,主要由她协助母亲照顾,所以年龄虽已23岁,婚事却一拖再拖。翦奎午很赞成戴修瓒的美意,还曾借口到厨房表示谢意,见了一下戴淑婉。回到席上,对戴修瓒一再致谢。戴■璋见过翦伯赞,也很满意。两位家长都表示分别向自己的儿女传达修瓒的美意,玉成此事。

翦伯赞与戴淑婉第一次会面,是在戴淑婉的表姐黄家,表姐夫与翦伯赞是中学时代的同窗好友。会面之后,彼此的初步印象均好,言谈并无拘束。翦伯赞很想了解一下她的文化程度,可是她面对这位将出洋留学的大学毕业生保有高度的警惕。他们在这次会面时,有这样一些对话,也使翦伯赞终生难忘。

“你是在哪里上学的?”

“家馆!跟父亲学的。”

“读过些什么书?”

“《三字经》、《百家姓》,都是小孩子读的。”

翦伯赞笑了笑摇摇头说:“《三字经》可不简单,虽是启蒙读物,可是书中的知识、道理却都很高深。此书只用了100句话,300个字,却把中国5000年的历史,自远古到现代,讲了一遍。这真是一部最最简明扼要的‘中国通史’。而且是用韵文写成,可以朗诵,便于记忆,真是一部好书!”

“《百家姓》也很重要!”

“《百家姓》是一本杂字书,除了记姓氏之外,没有其他意义。优点是四言韵文,便于小学生背诵。”

戴淑婉稍一沉默,摇了摇头,不以为然地说:“《百家姓》不全是杂字,也讲历史,也有姓氏以外的知识。”

翦伯赞连连摇头说:“说《百家姓》讲历史,并不可信。如宋朝王明清《玉照新志》说,《百家姓》‘似是两浙钱氏有国时小民所著。何则?其首云“赵钱孙李”,盖钱氏奉正朔,赵乃本朝国姓,所以钱次之;孙乃忠懿(钱俶)之正妃;又其次,则江南李氏。次句云“周吴郑王”,皆武肃(钱俶)而下后妃’。这都是推论之词,不能成为信史。”

戴淑婉稍有着急,面颊泛红,一字一顿地辩驳说:“我说的《百家姓》讲历史,不是你所说的‘四言杂字’,也不是《三字经》的王朝兴亡史;而是讲史事,讲人物,具体生动,引人人胜。”

“那好呀!请说说听听!”

戴淑婉略做沉思,就一板一眼地说:“我所说的《百家姓》,每一句既是姓氏,又是历史。请仔细听着——

孔师阙党,孟席齐梁。(孔子、孟子事)

高山詹仰,邹鲁荣昌。(孔孟桑梓之邦受其荫惠)  温公纪古,左史公羊。(司马光、左丘明、公羊高事)

刘巫井宿,项毕乌江。(刘邦、项羽事)

郭汲童马,武牧狄羊。(郭■、苏武事)

卓许司马,施贲范郎。(卓文君、司马相如、西施、范蠡事)

燕向王谢,鱼勾严姜。(王谢二家、严子陵、姜太公事)”

翦伯赞边听边点头,连声称赞:“好极啦!好极啦!”但他仍有相当的惶惑不解之意,就很客气地问:“这是哪一种《百家姓》?我太孤陋寡闻了,从来没有听说过!”

戴淑婉笑了笑说:“听说你当年考过李守箴,今天也考考你!”

后来有人问翦伯赞对于戴淑婉的印象,他高兴地回答:“戴淑婉与李守箴相比,秀丽不及,聪慧过之。”他俩于次年春结婚。婚后四十余年,相敬如宾,风雨与共,直至双双同时离世。P19-23

序言

学术大师的传奇人生 

翦伯赞先生,维吾尔族,1898年4月14日(清光绪二十四年三月二十四日)生于湖南桃源枫树岗翦旗营。《新史学家翦伯赞》的出版,既是对翦伯赞先生的缅怀,也是想向学术界和广大读者,介绍翦伯赞这位学术大师具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主要是有关他救国救民的伟大抱负、追求真理的坚强意志、探索学术的执著精神和宁死不屈的高尚品德。

翦伯赞先生的爱国精神是从小养成的。他在上小学时,写过一篇描述家乡雨后新景的作文,文中有“远山明朗而润泽,河水涓涓而始流”的句子,爱国爱乡之情溢于言表。他自青年时代起,为“实业救国”而学工商,为反帝、反封建而投身五四运动。此后,他投笔从戎,参加北伐战争;以笔代枪宣传抗日;争取民主,反对内战……都是出生入死,义无反顾。他追求真理,也是勇往直前。为学习中国古代文化,曾博览群书;为向西方学习,曾留学美国。但在他接触到马克思主义之后,才认识到真正的科学历史观是唯物史观。他从此时起,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研究历史文化,积极参加到革命斗争的行列中。1938年,他在中华民族抗日战争方炽之时,出版了《历史哲学教程》一书,这是他成为“新史学主将”的标志。建国以后,唯物史观在学术界获得很大发展,但每个人的学习、领会也会出现差异,这是正常现象。总的说来,理论、观点的进步,是主要方面。但至20世纪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初,极左思潮肆虐,对学术,对文化教育,对政治经济,都造成严重危害。就在这时,翦伯赞先生为了维护马克思主义的纯洁性,为了维护“实事求是”这一重要原则,他毅然逆风而行,勇敢地对极左思潮展开激烈斗争。今年4月14日,《中国民族报》以整版篇幅发表了一篇纪念性的采访文章,题为《翦伯赞: 让马克思主义照耀历史的天空》,真是中肯而确切。至于翦伯赞先生的死,则是他为了维护“实事求是”的原则而做出的最后拼搏。就是在当时权力凌驾于一切之上的中央“文革”小组强迫翦伯赞先生按照他们的意图,写刘少奇有关1936年国共南京和平谈判的“黑材料”时,翦伯赞先生坚决拒绝,并最后以死相拼。先贤庄子在《秋水篇》中论勇曰: “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应当说翦伯赞先生足以当之。

0000在这里我还想说明一下本书与我在1998年出版的《翦伯赞传》的关系。《翦伯赞传》是为纪念翦伯赞先生诞辰100年而撰写的,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由于各方面反映良好,我尚未感到有修改的必要。今春,承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学术大师系列》的策划人王炜烨先生告知,翦伯赞先生已被选入“系列”,并约我撰稿。我当时即建议将原传收入,不必另写,因为我“一笔写不出两个‘翦’字”。可是“系列”为丛书,有其统一的特定要求。在两难兼顾的情况下,经过协商,达成了一种共识: 即在原传之外,另写一本新著;但可利用原传中的某些篇章。新著的撰写原则如下: 一、 删繁就简,二、 更新内容,三、 图文并茂。

这部《新史学家翦伯赞》的撰成,基本上遵循了上述三原则,情况如下: 一、删繁就简。全部删除了原传的附加成分,如传前的三篇代序、自序和传后的三篇大事年表、著述目录及后记等。还删除了原传中具体介绍翦伯赞著作的一些内容,在章节的安排上也有较大的变动。二、更新内容。主要是增补一些新的内容。如传的前半部,增补了翦氏祖先在元、明、清三代与皇族的婚姻关系及任职的升迁情况,在转为民户后的生活情况。传的后半部增加了“揪翦”与“保翦”两种势力在北京大学所进行的攻防斗争,后面又有为翦伯赞先生平反昭雪等情况。补写改写的,还有其他一些内容。三、图文并茂。共收入插图八十余张,其中有照片、手迹、文物、地图、故居、旧址、历史档案等,均有相当的学术价值,有的是第一次公之于世。

1956年9月,我离开青岛一所中学的教导主任职位,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秦汉史专业,师从翦伯赞先生,读副博士研究生,从此踏上史学研究这条不归之路。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瞬之间,已整整50周年。在这漫长的岁月中,曾有春风化雨,也曾有霹雳闪电。抚今追昔,感慨万千,既缅怀翦伯赞先生的高风亮节和学术业绩,亦寄托无限哀思。

张传玺2006年6月于北京大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新史学家翦伯赞/中国学术大师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传玺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1110928
开本 16开
页数 35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88
出版时间 2006-10-01
首版时间 2006-10-01
印刷时间 2007-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81
丛书名
印张 22.25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50
178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8:3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