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人歌人哭大旗前(毛泽东时代的旧体诗)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书以杨宪益、黄苗子、荒芜、启功、郑超麟、李锐、杨帆、潘汉年、毛泽东、胡风、聂绀弩、舒芜、沈祖芬,等10余位文人、政治家的旧体诗为研究对象。这些人大都在上世纪50年代以后的各种政治斗争中经历了人生坎坷。考虑到古典诗词抒情言志的悠久传统,现当代旧体诗与革命历史结下不解之缘,也是可理解的。木山英雄正是从这个视角出发,取以传记资料、历史回忆录证其诗的解诗法,展开其论述的。其中体察诗人们精神苦闷、心理变动、对革命的不懈追求与理想的幻灭,并通过这种体察来理解几十年来革命中国的历史经验教训,构成该书的一个基本特色。 作者简介 木山英雄,日本著名的中国文学研究专家。1934年生于东京。1959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后任教于国立一桥大学、神奈川大学等。1996年曾出任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主任。主要著作有《北京苦住庵记——日中战争时代的周作人》(筑摩书房,1978;中译本,赵京华译,三联书店,2007年)、《文学复古与文学革命——本山英雄中国文学思想论集》(赵京华编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和《人歌人哭大旗前——毛泽东时代的旧体诗》(岩波书店,2005)。 目录 致中国读者 代序 附记 一 狂放的丈夫气——杨宪益 二 “打油”三味——黄苗子 三 讽刺的使命——荒芜 四 生老病死的戏谑——启功 五 老托洛茨基派的狱中吟——郑超麟 六 庐山真面目——李锐 七 冤案连环记——扬帆,附潘汉年 八 《沁园春·雪》的故事——诗之毛泽东现象,附柳亚子 九 孤绝中的唱和——胡风、聂绀弩 十 斜阳红一点——沈祖棻 附录一 旧诗之缘——聂绀弩与胡风、舒芜 附录二 当代中国旧体诗词问题——以日本为角度 后记 译后记 序言 本书以那些在中国革命 建国过程中经历了各种日本 人难以想象之磨难的人们的 诗及生涯为主题。关注诗乃 至诗人生涯虽然显得有些陈 腐,但这里所列举的诗原本 就依据了古老I向格式,即 所谓“旧体诗词”或简称“旧 诗”,而对生涯的咏叹也与 其诗一起属于传统延长线上 的行为。同样是作为这个延 长线上的事实,在本书中现 身的人们也非近现代文学中 一般意义上的专业诗人。这 十人的职业,从革命者、政 治家到教授、编辑、作家、 翻译家、评论家等各不相同 。他们中间,虽有身处文学 运动的前沿而于现代诗方面 留下名字的人物,但即便如 此,本书所讨论的诗则是诗 人完全丧失了公开表达之阵 地后所创作的作品。我之所 以关注这样的诗,原因已经 在书中有所透露。总之,对 从中国近现代文学公认的标 准来看只能说是处于文学圈 外的这一系列诗作,通过自 己的阐释和评价,我试图重 新思考直到后来才见到其终 结的同时代史的意义。而作 为文学固有的问题,如与诗 相关的领域本身亦有值得思 考的地方,这也在书中有所 涉及。不过,这些特殊问题 ,仍属于“亚洲在上世纪经 历了怎样的经验”这种一般 性的探寻范围之内。 本书的主要部分以“汉诗 之国的汉诗炼狱篇”的总题 连载于《文学》杂志(东京 岩波书店出版。——译者) 。具体而言,最早的一篇是 《杨宪益及其(银翘集)》 ,曾投稿给与“教养”有关的 特辑(《文学》季刊1996 年秋季号)。那时,我到由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援建而附 设在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日 本学研究中心”任职一年, 中途回日本联络事情的时候 被编辑抓到,要我一定给他 们投稿。现今,“教养”又成 了新的话题,理由也不难理 解,但我可不是理所当然地 要扛这杆大旗的人,我只是 碰巧在北京刚刚结识了杨老 ,而他的旧体诗又正好和“ 教养”有关,于是便写了那 篇介绍性的文章。以此为发 端,编辑劝我继续写,我也 便有了写作的意愿。还因为 ,恰好那时一连串的人物和 诗集接二连三地浮出地表来 。 就这样,我回国后不久 便开始着手撰写连载文章, 接下来的一篇是有关黄苗子 的(载《文学》季刊1998 年冬季号),直到写胡风、 聂绀弩之间的唱和(载《文 学》双月刊2002年1、2月 号),五年间总共断续地写 了八篇,其中还加上了一篇 有关毛泽东的。毛泽东有时 候甚至直接影响过这些人的 命运,同时他本身又强有力 地参与了这一时代的旧体诗 词写作。我没想到连载会持 续这么长的时间,原因在于 这期间《文学》杂志由大型 季刊改为小型双月刊,而登 载像我这种不常见的文章的 版面就显得吃紧了,我自己 也渐渐慵懒起来。然而,这 样不紧不慢的也不行,于是 在写完最初刺激起我这种关 切的聂绀弩及其诗的文章之 后,便结束了这个连载。我 曾想,谈诗也缺不了女作家 ,但从较早阶段就计划好了 的关于沈祖棻的那篇却没能 及时写出来,直到要把连载 文章汇集成书时,我才于去 年(2004年)终于在别的 杂志上发表了相关的文章( 贝《九叶读诗会》创刊号, 2004年4月)。 到此,计划的内容基本 上齐了,而很早以前漫谈过 聂绀弩诗集的《旧诗之缘— —聂绀弩与胡风、舒芜》( 载《中国——社会与文化》 第9号,1994年6月,东京 )实际上乃是这一系列连载 文章的第一篇,且其中具体 讲到我对此领域发生兴趣的 前后经过,所以将此文附录 于书后。此外,人们恐怕还 会希望有一些关于旧体诗词 在近现代文学中的位置及其 相关问题的内容,于是,我 将去年秋天应邀赴北京大学 给中文系研究生讲的《当代 中国旧体诗问题——以日本 为视角》,作为“附录二”收 录书中。一般的关心和专门 的研究本来就是两回事,虽 说这难以胜任的题目竟让我 这个外国人做了,但说到最 初的起因,该题目也是源于 这个谈旧体诗的连载计划的 。 另外,最早关于杨宪益 的那篇,我不仅改了题目, 而且扩充了篇幅,使之更像 系列连载文章中的一篇。虽 说是按照连载的格式写就的 ,可是一来二去经过了近十 年的光景,其时间差也不可 忽视,为了保持·本书时间 上的连贯性而不至于造成混 乱,我在该篇的“补注”中做 了必要的订正和注释。接下 来的各篇中,一样将超出了 单纯的订正和推敲范围的补 充说明,都放到了“补注”里 。实际上,我是在相关的历 史脉络中探索着自己陌生的 领域,有时还要考虑到书中 登场人物的立场,就这样断 断续续地写下来,这不足十 年的时间也一样是一段历史 了。要想在这种充满政治性 的诗论中找到一些不变的东 西,那也只能到超越了此变 动不居的历史的某些地方去 寻找了c这是不怎么巧妙的 道理,但也不光光是道理。 下面,再就本书的标题 等做些说明。连载时的总题 和本书的副题里都有“汉诗” 二字,这是一个有些麻烦的 称Ⅱ乎。在中国,这立刻成 了汉代的诗的意思,而最近 的当代诗歌圈子中也有特意 标榜此二字的,仿佛要在“ 汉语”这一母语中寻求诗之 同一『生似的。在日本,针 对“和歌”而有“唐歌”一词, 指日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人歌人哭大旗前(毛泽东时代的旧体诗)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日)木山英雄 |
译者 | 译者:赵京华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08056047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80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89 |
出版时间 | 2016-01-01 |
首版时间 | 2016-01-01 |
印刷时间 | 2024-04-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340 |
CIP核字 | 2015300572 |
中图分类号 | I207.22 |
丛书名 | |
印张 | 9.25 |
印次 | 4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10 |
宽 | 147 |
高 | 13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14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