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宜街的治理(街居传统中的社区)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书聚焦居委会行政化议题,从居委会的历时变迁、结构运作与现时互动所编织的“真实网”出发,追踪和辨析基层社区场域中的力量,以及在此影响下居委会的角色扮演、行为选择和互动策略。本书发现,居委会行政化是历史积淀、现实情势和制度建构的非预期后果,存在“三重面相”:缺乏政治、文化、历史等诸多社会因素的捭阖互动与历史性流变,居委会的产生将是不可想象的;居委会在发展中存在行政权力在基层社区的生产与再生产,即居委会被动行政化的过程;社区治理与互动过程中居委会在工作中遵循“科层为体、自治为用”的主动行政化逻辑。 作者简介 侯利文,河南洛阳人。2017年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社会工作方向);2015年至2016年为美国休斯敦大学社会工作研究生院访问学者;2017年6月至今先后任华东理工大学师资博士后、特聘副研究员、副教授。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暨国际社会工作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市浦江人才。从事基层社会治理、社会工作理论与社会组织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近年来围绕该学术方向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30余篇,多篇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社会工作》《社会学文摘》等全文转载;课题经验丰富,先后主持国家、省部级以及横向科研项目20多项,参编著作多部。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文献综述与研究现状 第三节 理论上的思辨与研究视角的选择 第四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五节 研究设计 第二章 “结构-主体-关系”视域下的国家与社会:一个观察的视角 第一节 国家与社会范式的历史嬗变 第二节 当代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新动向:治理理念的兴起与互动说的延续 第三节 结构-主体-关系: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分析维度 第四节 迈向国家与社会的整合性分析范式 第三章 转型时期国家与社会:以社区居民委员会为主体的历史洞视 第一节 国家的逻辑:从保甲制到居民委员会 第二节 革命的逻辑:从居民委员会到革命委员会 第三节 改革的逻辑:从街居制到社区制 第四节 国家政权建设与居委会行政化的制度过程 第四章 吸纳与统合:居委会与街道关系实践中的被动行政化 第一节 结构位势:居委会在科层结构中的序贯层级 第二节 体制吸纳、国家统合与居委会的被动行政化 第三节 行政传导、压力型体制与居委会的被动行政化 第四节 吸纳与统合:压力型体制下居委会行政化的生成 第五章 拟制与延续:居委会在社区治理实践中的主动行政化 第一节 居委会行政化论争:作为研究议题的再提出 第二节 组织拟制:社区场域中居委会的运作架构 第三节 服务吸纳、内生的互动实践与居委会的主动行政化 第四节 资源汲取、跨越边界的互动与居委会的主动行政化 第五节 科层为体,自治为用:居委会主动行政化的一个初步解释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居委会行政化的三重面相 第二节 相关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宜街的治理(街居传统中的社区)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侯利文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22816654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66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02 |
出版时间 | 2024-05-01 |
首版时间 | 2024-05-01 |
印刷时间 | 2024-05-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508 |
CIP核字 | 2023060667 |
中图分类号 | D638 |
丛书名 | |
印张 | 18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0 |
宽 | 170 |
高 | 16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