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图说老节俗/中国传统记忆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岁月到底为我们留下了什么,又带走了什么呢?

在这个日益喧哗和浮躁的红尘中,我们往往轻易地就选择了遗忘:将那些萦绕着童年欢悦的炊烟,以及淳朴的笑容和充满睿智的叮咛,都湮没在慵散的时光里。

假如真是这样,或许有一天,我们会蓦然发现,自己的灵魂之根竟不知该扎往何处。因为,我们已经遗忘了太多本真的记忆。

一个人丢失了本真,就会失去自我;一个民族丢失了传统,就会失去世界。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的精神基石。留住那些传统的记忆,不仅仅是留住我们心灵的栖息地,更重要的是留住了一眼涌动着美德之水的甘泉。

由矫友田著的《图说老节俗/中国传统记忆丛书》介绍了传统文化中有关节俗的一切。

内容推荐

矫友田所著的《图说老节俗/中国传统记忆丛书》图文并茂,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和文字,向读者介绍了中国各种传统老节俗的由来、历史与发展等情况,史料丰富,文学色彩深厚,以散文化的笔法将中国各种传统节俗和文化娓娓道来,对普及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积极的推动意义。

目录

第一章:普天同庆,欢度春节

 春节的起源

 置办年货过大年

 二十三,祭灶王

 除旧布新“扫尘日”

 年馍,一道温馨的印记

 红彤彤的春联,红火火的年

 扮靓记忆的年画与窗花

 炸开欢颜的爆竹

 恭请家堂,祭先人

 接灶,一个神秘而庄重的仪式

 合家欢聚的“年夜饭”

 除夕守岁,迎福纳祥

 拜年与“压岁钱”

 春节的袅袅余音

第二章:火树银花。庆赏元宵

 元宵节的由来

 灯火璀璨赏花灯

 妙趣横生猜灯谜

 合家欢聚吃元宵

 绚丽烟花映皎月

 欢天喜地“闹社火”

 捏面灯与“走百病”

 占卜众事“迎紫姑”

 “送孩儿灯”与“偷菜”

第三章:春龙抬头,五谷丰登

 “龙抬头”的起源

 迎龙、敬龙祈丰年

 “打囤子”与驱虫避灾

第四章:清明风至。祭祖踏青

 上巳、寒食与清明的渊源

 慎终追远,扫墓祭祖

 探春踏青好时节

 插柳、戴柳辟凶邪

 强身练胆打秋千

 风筝,一个吉祥的精灵

 喜庆好玩的“清明蛋”

 植桑养蚕祭蚕神

第五章:粽艾飘香,端午升平

 端午节的传说

 激流奋进的龙舟竞渡

 浸润在岁月里的粽香

 蒲剑斩千妖,艾旗招百福

 辟邪驱瘟的吉祥佩饰

 悬挂“钟馗”与“驱五毒”

 饮了雄黄、菖蒲酒,百病都远走

第六章:纤云弄巧,浪漫七夕

 七夕节的浪漫传说

 祭拜织女,一场美丽的盛会

 乞一双巧手绣芳华

 文人学子祭魁星

 “观天河”与“听私语”

 馨香的巧果与巧饼 ‘

第七章:中元之日,祭祖拯孤

 七月十五,一个灵性的节H

 追荐祖先,祭孤魂 ‘

 河灯璀璨,照冥拯孤

第八章:月满中秋,吉祥团圆

 源于祭月的中秋节

 丹桂飘香,玩赏明月

 甜美团圆吃月饼

 祭月玩偶“兔儿爷”

 绚丽多姿的中秋节习俗

第九章:人寿年丰。九九重阳

 重阳节的由来

 登高远眺避灾祸

 驱除瘟疫佩茱萸

 把酒赏菊益心神

 重阳花糕飘香时

第十章:冬至阳生,数九消寒

 祭天敬祖,冬至大如年

 冬至节的饮食习俗

 “九九歌”与“消寒图”

第十一章:粥香腊八,飞雪迎春

 腊八节的来历

 粥香飘溢,腊八美食

 腊鼓声声催春到

附录:中国传统节日备览(农历)

试读章节

◎春节的起源

春节,是中国民间的一个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

它宛如一条漫长而永不休止的河流,承载着无数的喜悦与深情,在岁月的深处激荡起一簇簇闪光的浪花。它坚实的脉搏,跳跃在中华大地的每一个角落里,涌动着浓浓的期盼与祝福……

春节,指农历除夕和正月初一。但我国传统意义上的春节,往往是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开始算起,一直到过完正月十五元宵节才算结束。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的第一大节,具体起源于何时呢?

据考证,它是起源于上古的“腊祭”,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发展历史。早在尧舜时期,我国社会上就出现了“腊祭”的活动。所谓“腊祭”,就是在年终腊月祭祀百神,感谢神灵的庇佑,使人们获得丰收。

这种祭祀仪式是非常庄重的,人们要准备最好的祭品来祭祀百神。于是,人们就要去打猎,用鲜美的野味来作为祭品。在古代“猎”字是跟“腊”字同义的。由此可见,“腊祭”也就是打猎祭祀之意。

尽管春节有着数千年悠久的历史,但“春节”这个名字却融合了现代的元素。“春节”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冬无宿雪,春节未雨,百僚憔心。”但这里的“春节”指的是整个春季,跟我们今天所说的春节并不是一个意思。

南宋著名诗人文天祥在(仗山集·二十四日》一诗中写道:“春节前三日,江南正小年。”根据考证,诗中所说的“春节”,应是“立春”,而不是正月初一。

既然以前还没有“春节”这种称谓,那么古人是如何称呼这个节日的呢?

原来,在夏代的时候,人们称为“岁”;商代的时候叫做“祀”;春秋战国时名“上日”“元日”;到了两汉时期,称为“三朝”“岁旦”“正旦”;而从唐代至明代时,则称为“元旦”“元”“岁日”“新正”“新元”等。

大约到了清代的时候,才有一些地方将农历新年称为“春节”。但是,在清代影响最大的还是“元旦”这个名字,“春节”这个称谓在当时还没有成气候。“春节”的普遍使用,是在1912年辛亥革命以后。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通电全国,宣告“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即辛亥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于是,农历元旦也就改为“春节”。虽然民国期间禁止农历节令的娱乐活动,但由于民国时局四分五裂,人们还是习惯于过传统的“元旦”——“春节”。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12月23日通过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中,规定了“新年”(公历元旦)、“春节”(农历元旦)、劳动节、国庆节等为法定节日。

从此,“春节”这个称谓才替代了“元旦”,并沿用至今。而“元旦”这个称谓,则成了公历新年的节日名。

过春节,在我国民间通常被称为“过年”或“过大年”。现代,“过年”这一称谓,甚至比“过春节”还要更加普遍。

那么“过年”又是由何而来的呢?

这就要从“年”这个名词说起。在历史上,“年”这个称谓比“春节”要久远多了。据说它在周代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

年,最初的含义源于农业生产。古时,人们把谷子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解字-禾部》里说:“年,谷熟也。”《谷粱传》里也写道:“五谷皆熟为有年。”

“有年”,是指收成好;“大有年”,是指大丰收。时至今日,我们还经常用到“丰年”“荒年”“年成”等这样的词语。

年,是时间的概念,也是计算时间的单位之一。年由月组成,月由日组成。人类在漫长的愚昧时期过着“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的生活。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需要,才逐渐从实践中总结出了关于测定时间的知识。

年,是四季的通称。但我们所说的“过年”,则专指一年的开头——岁首,也就是平常所谓的“正月”。我国民间有这样一句俚语:“正月里来是新年。”

那么,为什么把一月称为“正月”呢?据古代史料记载,我国古代每改换一次朝代,天子为了表示“受命于天”的庄重独尊,就要“改正朔,易服色”。不仅把月份的次序改一次,连衣服的颜色都要改变。

这些王朝把月份的次序改正后,改正的第一个月,就叫“正月”。也就是说,他做了皇帝,居了正位,一年十二个月的次序,也得跟着他正过来。夏朝历法规定的正月,和我们现在的正月是一样的。商朝却把现在的十二月作为正月。周朝又改十一月为正月。古书上所说的“三正”,就是“夏正”“商正”和“周正”。P3-6

序言

转瞬之间,《中国传统记忆丛书》第一批书目推出已经一年有余。这套经过我们悉心筹划的丛书自推出以来,不仅赢得了读者的喜爱,也获得了社会的认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全国老龄委把它作为“向全国老年人推荐优秀出版物”,教育部把它列入“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室)推荐书目”。在欣慰之余,我们也坚定了在“中国传统记忆”这个主题上继续走下去的信心与勇气。

传统文化,是一个永恒而博大的主题。它需要我们细心地去探究,在点点滴滴间还原历史的足音。

我们应该知道,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宝贵的财富之一。一个民族,之所以能够屹立在世界文明之林,与它独特而充满魅力的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进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辉煌灿烂、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那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见证和发展脚步的印痕。时至今日,它们仍在默默地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灵魂。

然而,在这个日益喧哗和浮躁的红尘中,我们却不经意地逐渐远离了那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甚至有很多人因为误解,将传统文化归入守旧、迷信、贫穷之列。“去传统化”观念的泛滥,使得传统文化的传承,陷入一个尴尬的窘境。有些传统文化已经支离破碎,有些还在苟延残喘。这样说,绝非危言耸听,而是一种真实的写照。

譬如,以传统节俗来说,有许多能够起到密切宗族亲情,弘扬民族气节与情感的节俗,在繁华的城市里早已消失殆尽。即使在广大农村地区,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发展,一些有着丰富内涵的节俗,也已经变得形同虚设。这样的结果,最终只能导致年轻一代人对传统文化的无知,以及在民族认同感上的失落。

一个人丢失了记忆,就会失去自我;一个民族丢失了传统,就会失去世界。

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诸多道德理念,无论何时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正是因为有了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华文化才源远流长,才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民族精英。

因此,传统文化里所保留下来的精华,是一个民族永远不该忘记的记忆。留住那些传统记忆,不仅仅留住了一方心灵的栖息地,更重要的是留住了一条绣满中华基因密码的“金丝带”。在它的上面,凝结着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前赴后继的可贵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大义。

正是基于这种使命,我们自感责任重大,也有必要通过不懈的努力,将“中国传统记忆”这个主题不断深化下去。我们在创作与出版第一批图书的经验和基础上,广泛汲取读者的合理建议,在文字与图片的质量上进一步悉心打磨,倾心推出“中国传统记忆”第二批——《图说老节俗》《图说老行当》《图说老婚俗》《图说老游戏》。  我们真诚地希望这套系列丛书,能够进一步激发起读者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帮助每一位读者重温那些淳朴而又美好的记忆,使其从那些与历史、民俗相关的记述中,体味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本源。

留住传统文化的根脉,我们的灵魂将不再孤独,我们的生命也会逐渐吐露出浓郁的芳香……

矫友田

2016年6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图说老节俗/中国传统记忆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矫友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济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8822059
开本 16开
页数 24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9
出版时间 2016-07-01
首版时间 2016-07-01
印刷时间 2016-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9
CIP核字 2016151619
中图分类号 K892.1
丛书名
印张 15.75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30
15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2: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