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好文章(古文卷上下)
内容
编辑推荐

衡文、选文,贵有创见,应该自具手眼,但又必须认真研索并力求满足读者的审美需求。好在无论其为古人、今人、编者、读者,对于好文章,大体上有一个基本共识,如“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言有物,言有序”,“有作用,有意思”,“美无思则浮,思无美则枯”,等等,说的都是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的统一,思想震撼、心灵启迪、美的享受兼备。具体落实到文本选择上,应该是着眼于意义深、影响大、审美价值高的名篇。

《中国好文章(古文卷上下)》编者毕宝魁从浩瀚无涯的古代文海中,划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金元明、清及民国七个轸域,遴选出一百八十一篇在文学史上有一定地位、在本文体中具有代表性的佳作。

内容推荐

所谓“好文章”,或“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或“言有物,言有序”,或“有作用,有意思”,或“美无思则浮,思无美则枯”,等等,说的都是思想性与艺术性、可读性的统一,思想震撼、心灵启迪、美的享受兼备。具体落实到文本选择上,应该是着眼于意义深、影响大、审美价值高的名篇。

正是循着这一准则,《中国好文章(古文卷上下)》编者毕宝魁从浩瀚无涯的古代文海中,划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金元明、清及民国七个轸域,遴选出一百八十一篇在文学史上有一定地位、在本文体中具有代表性的佳作。既然称作“文章”,按照中国文学传统分类的做法,除了诗歌、词曲、戏剧之外,其它都可以涵盖进来,所以,除了各体散文,也选入了小量的寓言、传奇、短篇小说。

《中国好文章(古文卷上下)》的体例,每篇正文之前,附简要的作者介绍,并对本文“好”之所在作扼要解读;正文后面,加以“只求注明在具体语境中该词语之意义,能简则简,不炫博,不避难,不繁琐”的注释。

目录

先秦文(27篇)

郑伯克段于鄢(《左传》)

曹刿论战(《左传》)

季札观周乐(《左传》)

邵公谏厉王弭谤(《国语》)

苏秦以连横说秦(《战国策》)

颜斶说齐王(《战国策》)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触詟说赵太后(《战国策》)

冯谖客孟尝君(《战国策》)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鱼我所欲也(《孟子》)

九方皋相马(《列子》)

逍遥游(《庄子》)

马蹄(《庄子》)

齧缺问乎王倪日(《庄子》)

庖丁解牛(《庄子》)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

卜居(屈原)

劝学(荀子)

风赋(宋玉)

对楚王问(宋玉)

说难(韩非)

尧之王天下也(韩非)

扁鹊见蔡桓公(韩非)

谏逐客书(李斯)

两汉文(16篇)

过秦论·上(贾谊)

论贵粟疏(晁错)

狱中上梁王书(邹阳)

项羽本纪(司马迁)

魏公子列传(司马迁)

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

滑稽列传(司马迁)

魏其武安侯列传(司马迁)

报任安书(司马迁)

答客难(东方朔)

杨王孙传(班固)

报孙会宗书(杨恽)

诫兄子严、敦书(马援)

论盛孝章书(孔融)

登楼赋(王粲)

出师表(诸葛亮)

魏晋南北朝文(18篇)

与吴质书(曹丕)

洛神赋(曹植)

与山巨源绝交书(嵇康)

陈情表(李密)

兰亭集序(王羲之)

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渊明)

桃花源记(陶渊明)

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雪赋(谢惠连)

登大雷岸与妹书(鲍照)

恨赋(江淹)

别赋(江淹)

北山移文(孔稚珪)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与陈伯之书(丘迟)

与宋元思书(吴均)

江水(郦道元)

哀江南赋序(庾信)

唐文(28篇)

谏太宗十思疏(魏徵)

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王勃)

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骆宾王)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王维)

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李白)

与韩荆州书(李白)

吊古战场文(李华)

枕中记(沈既济)

师说(韩愈)

送董邵南序(韩愈)

进学解(韩愈)

答李翊书(韩愈)

张中丞传后叙(韩愈)

送李愿归盘谷序(韩愈)

祭十二郎文(韩愈)

送穷文(韩愈)

马说(韩愈)

捕蛇者说(柳宗元)

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柳宗元)

愚溪诗序(柳宗元)

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

小石潭记(柳宗元)

蝜蝂传(柳宗元)

陋室铭(刘禹锡)

阿房宫赋(杜牧)

书褒城驿壁(孙樵)

野庙碑(陆龟蒙)

宋文(35篇)

黄州新建小竹楼记(王禹俑)

唐河店妪传(王禹俑)

岳阳楼记(范仲淹)

醉翁亭记(欧阳修)

秋声赋(欧阳修)

与高司谏书(欧阳修)

祭石曼卿文(欧阳修)

六国论(苏洵)

爱莲说(周敦颐)

寄欧阳舍人书(曾巩)

墨池记(曾巩)

谏院题名记(司马光)

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读孟尝君传(王安石)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伤仲永(王安石)

前赤壁赋(苏轼)

后赤壁赋(苏轼)

石钟山记(苏轼)

超然台记(苏轼)

宝绘堂记(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答谢民师书(苏轼)

贾谊论(苏轼)

晁错论(苏轼)

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

黄州快哉亭记(苏辙)

梦华录序(孟元老)

金石录后序(李清照)

稼轩记(洪迈)

书巢记(陆游)

送郭拱辰序(朱熹)

观潮(周密)

指南录后序(文天祥)

登西台恸哭记(谢翱)

金元明文(31篇)

送秦中诸人引(元好问)

送张叔夏西游序(戴表元)

送何太虚北游序(吴澄)

修竹赋(赵孟频)

录鬼簿序(钟嗣成)

大龙湫记(李孝光)

龙门记(萨都剌)

秦士录(宋濂)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司马季主论卜(刘基)

卖柑者言(刘基)

说虎(刘基)

瘗旅文(王守仁)

项脊轩志(归有光)

寒花葬志(归有光)

答茅鹿门知县书(唐顺之)

报刘一丈书(宗臣)

杂说(李贽)

与焦弱侯(李贽)

虎丘记(袁宏道)

满井游记(袁宏道)

叙小修诗(袁宏道)

徐文长传(袁宏道)

核舟记(魏学洢)

避风岩记(张明弼)

陶庵梦忆序(张岱)

西湖七月半(张岱)

湖心亭看雪(张岱)

柳敬亭说书(张岱)

五人墓碑记(张溥)

狱中上母书(夏完淳)

清及民国文(26篇)

原君(黄宗羲)

李姬传(侯方域)

口技(林嗣环)

大铁椎传(魏禧)

奇零草序(姜宸英)

室语(唐甄)

婴宁(蒲松龄)

促织(蒲松龄)

山市(蒲松龄)

醉乡记(戴名世)

狱中杂记(方苞)

左忠毅公逸事(方苞)

游万柳堂记(刘大櫆)

为学一首示子侄(彭端淑)

梅花岭记(全祖望)

登泰山记(姚鼐)

祭妹文(袁枚)

黄生借书说(袁枚)

治平篇(洪亮吉)

闺房记乐(沈复)

登扫叶楼记(管同)

病梅馆记(龚自珍)

观巴黎油画记(薛福成)

少年中国说(梁启超)

与妻书(林觉民)

商鞅徙木立信论(毛泽东)

试读章节

魏公子即信陵君,战国四公子之一。他的才德、声誉远超其他几位公子,也远在各国诸侯之上。作者首先叙写了他“仁而下士”的特点,然后通过“窃符救赵”等一系列历史事件的情节发展,成功地塑造出信陵君行仁仗义、礼贤下士的光辉形象,同时颂赞了侯生等一些重义气、多智谋、洁身自好的下层人物。

通篇洋溢着作者对信陵君的推崇、敬慕,所谓“无限唱叹,无限低徊”。明代散文家茅坤说:“信陵君是太史公胸中得意人,故本传亦太史公得意文。”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雎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华阳下军,走芒卯。魏王及公子患之。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公子与魏王博,而北境传举烽,言“赵寇至,且入界”。魏王释博,欲召大臣谋。公子止王曰:“赵王田猎耳,非为寇也。”复博如故。王恐,心不在博。居顷,复从北方来传言曰:“赵王猎耳,非为寇也。”魏王大惊,曰:“公子何以知之?”公子曰:“臣之客有能深得赵王阴事者,赵王所为,客辄以报臣,臣以此知之。”是后魏王畏公子之贤能,不敢任公子以国政。

魏有隐士日侯赢,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曰:“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公子执辔愈恭。侯生又谓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公子引车入市,侯生下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当是时,魏将相宗室宾客满堂,待公子举酒。市人皆观公子执辔。从骑皆窃骂侯生。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至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宾客皆惊。酒酣,公子起,为寿侯生前。

侯生因谓公子曰:“今日赢之为公子亦足矣。赢乃夷门抱关者也,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赢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然赢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过客以观公子,公予愈恭。市人皆以赢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于是罢酒,侯生遂为上客。

侯生谓公子曰:“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公子怪之。

魏釐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围邯郸。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秦王使使者告魏王曰:“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

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公子患之,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魏王畏秦,终不听公子。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行过夷门,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辞决而行,侯生曰:“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公子行数里,心不快,曰:“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复引车还,问侯生。侯生笑曰:“臣固知公子之还也。”曰:“公子喜士,名闻天下。P112-113

序言

出版社老总就编选融汇古今的《中国好文章》这一创意,征询我的意见。我说,这是一桩利在当今、泽被后世、功德无量的善举。鲁迅先生说过:“凡选本,往往能比所选各家的全集或选家自己的文集更流行,更有作用”;“评选的本子,影响于后来的文章的力量是不小的,恐怕还远在名家的专集之上”。这是就其社会效应而言;而从写作者的角度,鲁迅先生指出:“凡是对于文术,自有主张的作家,他所赖以发表和流布自己的主张的手段,倒并不在作文心,文则,诗品,诗话,而在出选本。”同时,我还进言:选本的编辑、出版,应该有所依托,按鲁迅先生提示的,“远则凭古人之威灵”,“近则由选者的名位”——要请一位名望重、学问深的权威人物来掌舵,哪怕是挂名也好。岂料,老总竟然施行“请君入瓮”的故伎,说:“已经选定了,就是您。”理由比较简单:“且不说古文功底、品藻水平、社会声望,单就您从小曾经读过多种古文选本,您该是最明了选什么、怎么选的。”

他指的是上世纪40年代,我曾就读私塾。当时按照塾师安排,先读“四书五经”,主要是发挥童年记忆力强的优势,反复背诵,基本上是“食而不知其味”;接下来是读史,《左传》、“前四史”、《资治通鉴》;然后是“诸子”,《老子》、《庄子》、《韩非子》;最后选读《古文观止》、《古文释义》、《古文辞类纂》、《经史百家杂钞》中的名篇,压轴戏是《昭明文选》,这时,确有一种“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的快感。塾师说:“《文选》烂,秀才半。只是现在不考秀才了。”

尽管反复推脱,但最后担子还是落在了肩膀上。

具体操作起来,委实不易,起码是碰到了这样三个难题——

古代传世名文浩如烟海,有如“弱水三千”,而这个选本至多容纳二百篇,这是“只取一瓢饮”。“以蠡测海”,劳作之艰辛,可想而知。好在披沙拣金,“删汰繁芜,使莠稗咸除,菁华毕出”(纪昀语)的工作,前人做得足够了,历代留下了数量可观的文学选本,可供直接借鉴;然而,那些都是前人所做的,今天,面对的是现代读者,总不能跟着前人“步亦步,趋亦趋”呀,必须具备现代眼光,体现时代精神。

衡文、选文,是一件主观性很强的事。正由于要面向广大读者,而不是自我欣赏,就不能只凭个人趣味与偏好加以抉择,而应以读者为依归,这就要切实调整视角,认真研索读者的审美需求。

选择、品藻,贵有创见,应该自具手眼,提出一己的独到见解;而面对古人与时贤海量的学术研究成果,立足于恒河沙数的读者的审美选择,以执掌文衡、唯我独尊的文昌帝君自命,固属愚妄、狂诞,可是,如果缺乏定见,依违两可,更是断然难以成事。那么,选编中应该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三个问题汇聚到一个焦点上,是个“衡文标准”问题,也就是究竟什么样的文章才能称得上“中国好文章”。对此,前人之述备矣,诸如,“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言有物,言有序”,“有作用,有意思”,“美无思则浮,思无美则枯”,等等,说的都是思想性与艺术性、可读性的统一,思想震撼、心灵启迪、美的享受兼备。具体落实到文本选择上,应该是着眼于意义深、影响大、审美价值高的名篇。

正是循着这一准则,从浩瀚无涯的古代文海中,划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金元明、清及民国七个畛域,遴选出一百八十一篇在文学史上有一定地位、在本文体中具有代表性的佳作。窃以为,既然称作“文章”,按照中国文学传统分类的做法,那就是除了诗歌、词曲、戏剧之外,其它都可以涵盖进来,所以,除了各体散文,也选入了小量的寓言、传奇、短篇小说。全书的体例,每篇正文之前,附简要的作者介绍,并对本文“好”之所在作扼要解读;正文后面,由毕宝魁教授加以“只求注明在具体语境中该词语之意义,能简则简,不炫博,不避难,不繁琐”的注释。

至于读者定位,大体上是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学生、职员,以及广大文学爱好者。期望他们通过这一普及文本的泛览,得窥我国历代古文名篇的概貌,深入研读之后,能够增进欣赏古典文学兴趣和品鉴能力,进而提高写作水平;如获更高层次的学人的青睐,手执一编,庶几可免检索之劳。

限于编注者的精力和水平,本书难免存在某些纰漏,敬请方家与广大读者不吝赐教。

2013年12月

书评(媒体评论)

衡文、选文,贵有创见,应该自具手眼,但又必须认真研索并力求满足读者的审美需求。好在无论其为古人、今人、编者、读者,对于好文章,大体上有一个基本共识,如“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言有物,言有序”,“有作用,有意思”,“美无思则浮,思无美则枯”,等等,说的都是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的统一,思想震撼、心灵启迪、美的享受兼备。具体落实到文本选择上,应该是着眼于意义深、影响大、审美价值高的名篇。

——王充闾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好文章(古文卷上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现代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4322750
开本 16开
页数 52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4-05-01
首版时间 2014-05-01
印刷时间 2014-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928
CIP核字 2014051853
中图分类号 I211
丛书名
印张 34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5
169
3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5:0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