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史密斯散文选/外国名家散文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堪称不朽的散文集。作者史密斯由于这部自题为《琐事集》的小书而蜚声世界文坛。它是作者对生活与文学所作的精辟、机智、峭拔而诙谐的评论的一部文集,是一些文字简洁的小品,内容多为具有广泛含意的真理,清新、生动可喜而又诙谐有趣,是英美散文的不朽贡献之作!

内容推荐

这里表现的确实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然而在诙谐幽默的语趣中,却充满了供你深思的意义。

本书令人信服地告诉读者:我们有可能获得幸福,事实上可以在我们居住的那片小空间,在我们周围熟悉的琐事中获得。

目录

琐事集

 第一卷

 第二卷

琐事集续篇

再思录

最后的话

附录:书简十六篇

译后记

试读章节

飞鸟

鸟儿就在敞开的窗外这样喧闹忙碌,你怎么能辛勤劳动,从事这项重大工作呢?我听见鸫鸟和乌鸫鸟,那个浪漫的撒谎者的呜叫;随后就是莺鸟柔和的声音,那种尖细的逐步下降的鸣声,或是黑顶莺柔和动听的诗句。这些全都是很熟悉的——但是那个不熟悉的声音,那个颤动的音调又是什么鸟儿呢?我匆匆走出去,那个声音逃走了,我追随着它。等我回来又坐下从事我的工作时,金翼啄木鸟又在炎热的晌午颤声唱着令人昏昏欲睡的歌,金翅雀单调沉闷的鸣声催我进入梦一般的深思。接下去从树身和林间深处猛然一下传来绿色啄木鸟的声音,用一种充满自由与欢笑的无礼音调在嘲弄我。

空中的飞鸟为什么全联合起来反对我呢?我所关心的是我们自己可悲的人类,这个有失检点、犯下错误的人类,而不是那个流浪、粗心、愚蠢的鸟类。

上层社会的生活

虽然那所巨大的乡间别墅已经空无一人,正在出售,我却弄了一份许可证去看看它。我还是需要充分的勇气才能穿过那道堂皇的大门,走上那条林阴大路,然后按响了响亮的门铃。当我给领进去,百叶窗给打开,让天光照亮那些大房间时,我悄悄地穿过那些房间,一面咒骂使我进入一个与我无关的地方的这种不诚实的好奇心。但是我受到了异常敬重的接待,明摆着给当成一个可能的买主,因此我不久就开始相信他们认为我非常阔绰的这一事实。根据我所读过的所有叙述大人物神秘与辉煌生活的小说(我读过成千上万部),我幻想出自己在那所大宅子里的生活。我使那些大厅里充满了珠光宝气,人声哄然。我看到一个幻象,好几位佩戴着珠宝的公爵夫人戴着冕状头饰,款步走下那道华丽的楼梯。

可是我的灵魂在骄傲的膨胀下,不久就增长得超出了那些可鄙的界限。不啊!我绝不能困住自己,住到那么奢华的宅子里,我是会大肆铺张的。

第一,马厩里只好容纳四十匹马。这一点我告诉他们当然绝对不成。

空贝壳

它们像空的海贝壳那样平躺在光阴的海岸上,是人类的精神以前建造起来供自己居住、随后又放弃了的那些旧世界。希腊人和希伯来人的那些以地球为中心、用天空围绕着的小宇宙,在我们看来似乎十分离奇。我们内心里一再思考,构成了我们生活在里面的这种巨大的现代秩序——这个重大的烈火的创造物,是按着那么无法计算的比例设计的,而且由那么无情的结构操纵着,因此它往往甚至使自己的创造人感到吃惊。那个了不起的转动的太阳的急速行进,使我们大为惊骇;想到那些固定的星球的距离,使我们伤透了脑筋。

但是如果设想出这些永恒天体与太空的那个短暂的生命必须几乎像个外人那样居住在它们冰天雪地的茫茫空间,那么在那些大厅里,什么样的光彩为他照亮起来,使他眼花缭乱啊!现在,任何稍有界限的地方都会是一座监狱。他甚至胆敢想到它们疆界以外,推测他有一天会长得比那座陵墓还大,并把这个物质创造物当作一层过分狭隘,容纳不了他的傲慢精神的皮囊而掷去。

窗边

后来,我拉起窗帘,朝窗外望去。不错,那个古老的外界依然在那儿,似乎依然完全不知道自己根本就不存在。我在它面前感到束手无策,像个小男孩:我也无法“呸”它两声,把它赶走。

它是如何发生的

佛教徒们相信,这种幻象或模糊的景象是从涅架①的永恒平静下某种无法解释的混乱中冒出来的,但是恒河赤身露体的思想家把它看作婆罗贺摩的视力错觉。当时婆罗贺摩悄悄走上前去,有一刹那头晕目眩,把一只脚可以说是踏进了这片误解之中。

但是我们在西方相信,上帝在他的无限权力突发的奇想中,创造了世界,等创造完了后,他拍拍手,说这很好,正是他想要的。

眩晕

我还是不喜欢它,无法对它表示赞同。我一向认为,像我们这样认真的伦理思想家竟然以这种有损尊严的方式在太空中匆促奔跑,这是大可惋惜的。我在这岁数竟然连同我的参考书和被褥及热水袋按每秒钟十九英里这种难以想象的速度给扔过天空,这样是否合适呢?如同我说的,我根本不喜欢它。这个天文学轮回的宇宙使我有点眩晕。

认为上帝竟然把他的永恒——本可以用作更好的目的——消磨在编造出无数太阳系,并且像个大孩子那样玩陀螺和手转陀螺——这难道不是一件严重的丑闻吗?我真不知道我们所有旋转的一神论者对这件事会有怎样的想法?

  恶毒的眼睛

我躺在小船上,扬起小帆,听任微风吹着徐缓地驶过那道浅浅的港湾。我在生存的梦中感到迷惘。清凉的水从我拖曳着的手指之间流过。我倚身过去,看着在我下面滑过的沙滩,水草随着小船的移动慢吞吞地摇晃。我就是滑过的沙滩和摇晃的水草,我就是海洋、天空和太阳,我就是整个浩瀚的宇宙。

这时,在我两眼和沙石河底之间,反映出来一张脸孔,向上望着我,在我驶过的光洁水面上漂浮。那个十分熟悉而又多么凶恶和妖陉般的脸孔的一瞥,顿时使我无法估量的灵魂像一只失事的气球那样瘪了下去。我伤心地退缩回来,恢复成为我本人,坐在那儿寒酸、炽热,对自己躺在小船上大为厌烦。

P18-21

后记

洛根·皮尔索尔·史密斯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现代英国散文作家,数十年来还是现代英国文坛上一位极有影响的人物。他爱好语言文字,写文章像我国清代古文家姚鼐在《古文辞类纂序》中所说的,特别讲究“格律声色”,把自己的小品文说成是“把我们性格中的种种丑恶行为钉在精练的短语形成的钉子上”。他给自己这部不朽的散文集取了个看似很谦虚的书题:《琐事集》。1894年12月30日,在写给他妹夫伯特兰·罗素的一封信里,他写道:

不久,我就将送来给你和阿利丝(他的妹妹)我正打算写的一部小书的计划,请你们帮我提点意见。我想要说明经历的过程——一个人逐步认识到生活的重大事实与规律的那种方式,那些小事微不足道,诙谐幽默,然而却充满了供你深思的意义。这就是他写《琐事集》的主旨。它是作者对生活与文学所作的精辟、机智、峭拔而诙谐的评论的一部文集,是一些文字简洁的小品,内容多为具有广泛含意的真理。这些散文篇幅不长,不过它们大多蕴含着敏锐的观察力和尖刻的嘲讽,并且显示出作者对英语语言出色的驾驭能力和精深的写作技巧。

洛根·皮尔索尔·史密斯是美国人,1865年10月18日出生在美国费城一个颇有才华的贵格会教徒的家庭里。他们家在纽约开设有一爿玻璃厂,几代以来一直设法把工业方面的成就和读书的癖好结合在一起。洛根的祖父曾经是费城图书馆馆长,父亲罗伯特1851年和汉纳·惠塔尔结婚。惠塔尔的父亲也是工厂主,所以他们夫妻两人生活全很优裕,不必为生计操劳,于是除了照料自己家里的工厂外,两人全热衷于宗教信仰。他们发起了所谓至善论运动,汉纳成为他们教义的传道士,并且著有好多部书,其中最出名的一部是《基督教徒幸福生活的秘密》。

洛根就是出生在这样一个富裕而又宗教气氛极浓的知识分子家庭里。1872年,他跟随母亲初访英国,回美以后于1881年进了哈佛福特学院,后来又作为特别生转入哈佛大学,但是他一心向往的却是英国的牛津大学。1886年,他遵照自己对父母所作的承诺,到纽约自己家公司的办事处去工作,不久就发觉自己没有经商的才能,于是说动父母给予他一笔费用,让他到英国去深造。1888年,他从纽约前往英国,嗣后就定居在那儿,1913年成为英国公民。他的父母和姐妹后来也全移居到英国。

洛根的父母从事的宗教工作,使他们家结识了不少知识界的朋友,如肖伯纳、费边主义倡始人韦布夫妇,画家威廉·罗森斯坦和罗杰·弗赖,哲学家威廉·詹姆斯和乔治·桑塔雅那等,而他的姐姐和妹妹的婚姻更扩大了他们家和文化人士的交往。姐姐玛丽嫁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权威伯纳德·贝伦森,妹妹阿利丝则是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的夫人,而玛丽的一个女儿又嫁给了英国著名传记作家利顿-斯特雷奇的弟弟,另一个女儿嫁给了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弟弟。所以史密斯家实际上是一个跟当时的英国文化界关系密切的知识分子家庭。

洛根于1891年从牛津大学毕业后,到巴黎去,想成为一名作家。在巴黎,他写了六篇短篇小说,主要是关于牛津的生活,1895年以《帕纳塞斯的青年》为书名出版,但是并不成功。他曾经送了一本去给亨利·詹姆斯,请他指教。詹姆斯读后,邀他去谈了一次,不过那位小说家并不十分热情。洛根后来说,“他的赞扬是善意的,不很热烈。我猜他是看出来,讲故事不是我的才能。”

在法国居住了一段时期,又到其他国家作了广泛的旅行后,他于1895年年底回到英国,在萨里郡乡间租了一所农舍,称作“高厦”,居住下来,从事读书和写作。在巴黎的那段时期,洛根的最重要的收获就是读到了法国作家福楼拜的小说与书信集和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此外,他还第一次读到了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诗歌及散文小说。这对于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重要的、直接的影响。洛根也试着写过诗歌,并在1909年出版了他唯一的一部诗集《歌谣与十四行诗》。这是一部抒情诗集。洛根自己第一个承认,他的诗篇及不上他的朋友,当时的桂冠诗人罗伯特-布里奇斯的作品。他看出来自己的才华是在散文与文艺评论方面。他写有一些有关莎士比亚和弥尔顿的评论。还写了关于英国圣公会教士杰里米·泰勒和英国哲理诗人富尔克·格雷维尔的作品的评论文集。他还写有两卷关于英国十七世纪诗人和外交家亨利·沃顿的传记和一部叙述自己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自传《难忘的岁月》(1938)。此外,他还写有一些论英语语言的文章和书籍。1914年,他迁往伦敦,居住在切尔西,在那儿一直住到1946年3月2日他逝世为止。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写了一本小书《弥尔顿和他的现代批评家》,主要嘲弄托·斯-埃利奥特和埃兹拉·庞德。这是他写的最后一本书,于1941年出版。

综观洛根的一生,诚如爱德华·伯曼在1989年他编纂的《洛根·皮尔索尔·史密斯选集》的序言中所说,使洛根不朽的就是他的两部散文《琐事集》与《琐事集续篇》。这些散文独创一格,主要是模仿福楼拜和波德莱尔的作品。洛根曾经说过他梦想写一种风格近似波德莱尔,但文体却更口语化,更具有英语语言特色的隽拔、洗练的散文。他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他创作出一种新的散文,用来反映现代精神及心理状态。这种散文没有固定的节奏和韵律,却具有音乐性,是一种散文诗,精练、紧凑、蕴藉。洛根在自传《难忘的岁月》中对自己散文的写作意图作了最好的说明。他说:

在我构思的这部小书里,我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呢?它们并不是在意识的表面上、随时可以用文字表达出来的事物。世界上充满了有意识的思想,它们全得到充分的表达,但是我脑子里不时给一些启示萦绕着,它们似乎具有一种我无法理解的意义。想要说出来的东西全含有一种还没有人用语言表达出的潜在意义,不得不自行找出言词来表达自己。在我从别人的谈话中无意听到的一句话里,在我常常十分惊诧地听到自己讲的一些话里,或者在回忆起一场欣喜、一次耻辱或是一回怪诞的遭际中,总似乎含有一层意义,一层嘲弄的、怪诞的,也许深邃的含意。我变得越来越被一种对存在感到古怪的意识缠绕着,一种像柏拉图所

暗示的那一事实的意识:即宇宙不是一个应当过分认

真看待的事物,再不然像他说的那样,我们个人的私

事并不值得存在的那份耻辱迫使我加到它们上面去的

关心与忧虑。

这种对存在感到古怪的意识,由一种精心养成的嘲讽作为后盾,正是他的散文中最为醒目的特质。《琐事集》中有好几篇结尾的转折不仅使读者惊讶,往往也使讲述人自己惊讶。洛根通过巧妙地运用间接嘲讽和一种类似蒙太奇手法的对话技巧往往取得了强烈的效果。一个绝妙的例子就是《琐事集续篇》中的《在俱乐部里》一文。在那篇中,一系列似乎杂乱的主张,让读者看到了史密斯眼里一个上流社会男子俱乐部成员们的典型偏见。最后作者自己加了一段评论,乍看起来简直荒谬可笑,但是仔细想来并不比其他的见解更为荒谬。

在1984年纽约出版的《洛根·皮尔索尔·史密斯书信集》里,约翰·拉塞尔在《前言》中这样提到《琐事集》:

他把脑子里一时想到的东西全都草草记下。形式是随意的;他所想到的是音调和谐的散文,没有格律或音韵,非常灵活而又突如其来,可以表达精神上一时的高昂欢乐,我们的种种白日冥思的波动起伏……构成了一部松散地连接起的不相连贯的片断诗集,每一篇都独自成章。如果说洛根写短篇小说是把莫泊桑奉为圭臬,那么他写散文则是受到波德莱尔散文诗的启发。我们从《琐事集》的许多篇中不难看到一些波德莱尔直接影响的实例。作者笔下的人物在伦敦四下里闲逛,乘公共汽车或是步行,倾听、观察,和牧师一同进餐,在宴会上和老妇人们聊天,经常留神注意生活中的种种古怪现象,然后用精湛美妙的散文报导出来,仿佛自己是一个谦逊而又注重实际的哲学家似的。另一点是许多日常事物都拟人化了。十分有趣的是,在《琐事集》第一篇《幸福》中,洛根也使幸福与航行的船只之间有了联系。不过更为重要的则是这个基本概念:我们有可能获得幸福,事实上可以在我们居住的那片小空间,在我们周围熟悉的事物中获得。总之,在琐事里。

《琐事集》于1902年初次出版时,仅包括第一卷和第二卷。1921年,哈考特一布雷斯图书公司才出版了《琐事集续篇》,1931年又出版了《再思录》,那是洛根的一篇警句性的格言集,往往只有一个句子,有时有一两段,难得是一短篇。所有这些全代表一位有识见的、表达能力极强的作家令人振奋的独到思想。1934年,包括《琐事集续篇》、《再思录》和《最后的话》在内的《琐事全集》出版了。

《琐事集》最初出版时,并没有受到十分重视。有的评论家甚至认为它是没多大价值的、琐细的。后来,它才逐步获得了广大读者的赞赏和喜爱。今天,这个集子已经被普遍认为是洛根·皮尔索尔·史密斯对英美散文的不朽贡献。当代哲学家兼文学家桑塔雅那写信给洛根说,他更加喜欢《琐事集续篇》,因为它除了具有《琐事集》第一、第二卷的清新外,还具有更多的风趣,更大的深度。“全集形成了现代人自我意识的一幅画卷,不仅生动可喜、诙谐有趣,而且是一部重大的文献,因为虽然它只讲述了你自己的一个方面,或者可以说是我们任何人的一个方面,但是那却恰恰是这个时代使其惹人注目的一个方面。人类一直是琐事的牺牲者,可是当他们不自在,感情强烈,经常感到危险时,他们几乎没有时间注意到在平静的间隙中,他们思想的实质是什么,而就我们来说,那些间隙就代表一切。这正是你所描绘的。”

美国小说家和评论家克里斯托弗·莫利这样评论他的散文:“你如何描摹一种佳酿酒,或是秋天的一株橙黄和浅紫的山茱萸树,或是乐曲中的一个主导主题,再不然就是夜间醒来、不能入睡的痛苦突然加上身来的约束呢?……不论是嘲讽还是戏谑,是怜悯、同情还是心境愉快,每一篇都完完整整地概述或传达了一种情感,一场社会喜剧,或是一篇太富有人情味的恐怖事件。”

洛根由于生活优裕,并不靠写作为生,平日除了写他喜欢的主题外,就以读书消遣。他是一位博览群书的学者,对所读的史学、哲学、宗教、文学等等所激起的感想和深思,以及他在英国乡间和伦敦市内所见所闻一时有感而发的作品都集中在他的《琐事集》里,其中第一卷里的《繁星》、《玫瑰》、第二卷里的《玛门》、《社交成功》、《在公共汽车上》、《夜幕下的大教堂》、《在雨伞下》等,以及续篇中的《有益的实践》、《尤斯塔斯-卡尔爵士》、《沙漏》、《威尔士竖琴》等都已经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据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常有美国军人来到伦敦洛根的寓所门前,满脑子尽是他的《再思录》中的至理名言和隽永的短语。

洛根·史密斯是一位博闻强志、通晓古今的学者,又是一位精通英语语言词汇的大师,所以他的散文内容丰富,涉及面极广,从天文、地理、文学、哲学到古希腊、古罗马、古波斯的神话、诗篇,从基督教《圣经》到伊斯兰教的托钵僧,到佛教的六字真言等都有所涉及,同时他又是一位语言学大师,行文着重“格律声色”,又喜欢用词的古训和古拼法,遣词造句强调凝练、紧凑、含蓄,这些都给译者带来了不少困难,常常想半途而废,只是在谢大光同志的一再敦促下,并且想到史密斯的《琐事集》迄今为止尚未完整地介绍给我国读者这一点,才使译者鼓起勇气,勉为其难,译完了这个小集子,虽然几经修订,错误不当之处在所难免,尚乞广大散文爱好者不吝指正。  主万

1992年12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史密斯散文选/外国名家散文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洛根·皮尔索尔·史密斯
译者 主万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百花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0654460
开本 32开
页数 219
版次 3
装订 平装
字数 145
出版时间 2009-06-01
首版时间 2009-06-01
印刷时间 2009-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1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61.64
丛书名
印张 7
印次 1
出版地 天津
202
140
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0:1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