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南传佛教研究/哲学宗教研究系列/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
内容
目录

绪论

一 学术研究综述

二 学术研究思路

三 主要研究内容

四 研究方法

五 学术价值及创新之处

第一编 历史记忆:中国南传佛教的传播

第一章 中国南传佛教的分布

 第一节 中国南传佛教的地理位置分布

 第二节 中国南传佛教的信仰民族分布

一 云南省境内傣族的分布

二 云南境外的傣泰族群

第二章 中国南传佛教的传播及发展

 第一节 云南宗教传播及其发展

一 佛教传播及其特点

二 伊斯兰教传播及其特点

三 道教传播及其特点

四 基督教传播及其特点

五 天主教传播及其特点

 第二节 东南亚佛教传播及发展

一 缅甸佛教的传播及发展

二 泰国佛教的传播及发展

 第三节 中国南传佛教的传播及发展

一 佛教传入云南的一些观点

二 对南传上座部佛教传入时间的分析

三 中国南传佛教传播的特点

第二编 中国南传佛教的教理与派别

第三章 中国南传佛教经典及基本教义

 第一节 中国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主要经典

一 中国南传上座部佛教三藏

二 云南上座部佛教仪式中常颂的佛经

 第二节 中国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主要教理、教义

一 缘起论

二 业报轮回的思想

三 四念处

第四章 中国南传上座部佛教的派别

 第一节 斯里兰卡佛教派别

一 大寺派、无畏山寺派、祗多林派

二 林居派和村居派

 第二节 泰国佛教派别

一 兰那泰王国佛教派别

二 素可泰王国等泰国佛教派别

 第三节 缅甸的佛教派别

一 蒲甘王朝时期佛教派别

二 南北朝时期佛教派别

三 东吁王朝时期佛教派别

 第四节 中国云南南传上座部佛教派别

一 润派佛教

二 左抵派佛教

三 摆庄派佛教

四 多列派佛教

第三编 中国南传佛教的宗教管理模式

第五章 中国南传佛教社会的世俗组织制度

 第一节 传统的政教关系模式

一 传统的中国南传佛教与政治的关系

二 社会组织制度对中国南传上座部佛教的能动作用

 第二节 中国南传佛教的发展与村社制度

一 傣族社会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主要途径

二 南传上座部佛教的重要生命线

三 南传上座部佛教有序化发展的重要保证

 第三节 中国南传佛教社会的当代世俗社会组织制度

第六章 中国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僧阶制度及僧团管理模式

 第一节 传统的僧阶管理模式

 第二节 当代中国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僧阶认定

一 南传佛教称谓与僧阶

二 探索当代中国南传佛教僧阶制度认定的独特性

三 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南传佛教教职人员资格认定办法》

四 当代中国南传佛教寺院住持的管理模式

附录一 《南传佛教教职人员资格认定办法》

附录二 《南传佛教寺院住持任职办法》

附录三 《汉传佛教寺院住持任职办法》

 第三节 中国南传佛教僧团管理模式

一 以布萨羯磨仪式来加强僧团管理的凝聚力

二 以六和敬精神来统摄僧团,促进僧团内部和合

第七章 中国南传上座部佛教居士管理模式

 第一节 中国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居士制度

一 “五戒”信徒和“八戒”信徒

二 居士的等级制度

三 信徒们的宗教实践:

 第二节 波章:中国南传佛教的特殊居士

一 生命的圣化过程

二 “神圣权威”知识含量的认定

三 出色的世俗组织、管理能力

四 伦理道德价值的要求——世俗社会权威的认可

五 结论

 第三节 波章的双重身份及其悖论性特征

一 中国南传佛教社会管理体系的权威

二 在世俗空间被去圣化的普通人

三 波章身份悖论性特征分析

四 结论

 第四节 波章管理系统的建立

第八章 中国南传佛教佛寺佛塔的管理模式

 第一节 中国南传佛教的佛寺组织管理模式

 第二节 中国南传佛教的佛塔系统组织管理模式

一 传统的佛塔管理系统的建立和完善

二 当代佛塔管理模式

 第三节 中国南传佛教的运行特点

一 中国南传佛教高度重视基层宗教的管理,以僧阶制度来管理区域佛教

二 将宗教活动纳入到社会管理体系之中

 结论

第四编 中国南传佛教与社会实践

第九章 中国南传佛教的寺院教育

 第一节 传统的寺院教育模式

 第二节 当代寺院教育

一 佛学院系统的寺院教育模式

二 变化中的当代寺院教育

三 与时俱进的当代居士寺院教育

第十章 中国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寺院经济及供养模式

 第一节 传统寺院经济及供养模式

 第二节 当代中国佛教寺院经济及供养模式

第十一章 中国南传佛教的社会记忆——以泼水节为例

 第一节 泼水节传说异体故事类型中历史记忆的彰显与切换

一 泼水节传说异体故事类型中历史记忆的彰显

二 泼水节传说异体故事类型中历史记忆的切换

 第二节 泼水节活动仪式叙述的历史记忆与切换

一 叙述模式:仪式中的历史记忆

二 当代仪式叙述模式的切换

 第三节 泼水节管理模式的历史记忆与转变

一 泼水节管理模式的历史记忆

二 当代泼水节管理模式的转换

 第四节 泼水节活动地点的历史记忆与转变

一 泼水节活动地点的历史记忆

二 当代泼水节活动地点的转换:神圣空间到世俗空间的切换

 第五节 泼水节活动目的的历史记忆与转变

一 泼水节活动目的的历史记忆

二 当代泼水节活动主要目的的转换

结论

附录一 西双版纳傣族创世史诗《巴达麻嘎捧尚罗》

附录二 2004年西双版纳泼水节安排

附录三 西双版纳2007年泼水节安排

附录四 云南民族村2007泼水节狂欢活动方案

第十二章 中国南传佛教慈善事业

 第一节 当代中国南传佛教的“凡尘使命”

 第二节 以“佛光之家”为代表的中国南传佛教慈善事业

一 采取多方合作的组织机构管理模式

二 加强队伍建设,使之真正服务于社会

三 在慈善活动的内容安排上,心灵关怀和物质关怀并重,传统和现代手段相结合

 第三节 当代中国南传佛教“凡尘使命”的意义

一 当代中国南传佛教“凡尘使命”的现实意义

二 当代中国南传佛教“凡尘使命”的理论意义

 第四节 当代中国南传佛教慈善事业的挑战及发展趋势

一 当代中国南传佛教慈善事业面临的挑战

二 当代中国南传佛教慈善事业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后记

编辑推荐

《中国南传佛教研究》由郑筱筠所著,本书作者广泛搜集历史文献资料并长期深人民族地区进行田野调查,在翔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基础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跨学科研究的理论方法,对错综复杂的宗教现象进行研究,系统梳理了中国南传佛教的历史,深入探讨了南传佛教的经典和教义、教派的形成和演变、寺院经济、僧阶制度、僧团管理模式、寺院教育、宗教艺术、南传佛教的社会功能和现实意义等诸多问题,提出了观点鲜明的独特见解。填补了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

内容推荐
本书对宗教现象进行研究, 梳理了中国南传佛教的历史, 探讨了南传佛教的经典和教义、教派的形成和演变、寺院经济、僧阶制度、僧团管理模式、寺院教育、宗教艺术、南传佛教的社会功能和现实意义等诸多问题。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南传佛教研究/哲学宗教研究系列/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郑筱筠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6106808
开本 16开
页数 28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38
出版时间 2012-09-01
首版时间 2012-09-01
印刷时间 2012-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5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49.2
丛书名 哲学宗教研究系列
印张 18.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5
168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7:02:27